鲁定公十一年,春,卫国国都朝歌。
卫国实际上的执政者是卫灵公的妻子。
为了能在卫国入仕,姬龄不得走南子的路,据说当初孔子到卫国时,准备在卫国为官,却不得不在许多弟子的质疑,去面见南子。
而此后,孔子因为得罪了南子,且因为他的某些主张很不符合卫国的利益,因此孔子在卫国颇受排挤,直到后来孔子还曾发出了:“天下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名言。
姬龄之所以要在入仕前考察卫国国情,是想评估自己入仕到底应该求一个什么样的官职。
是在朝歌从小官做起,还是说应该求一地来谋求发展。
从卫国情况来看,卫灵公虽然暂时控制住了卫国局势,可他任用人才,虽然有才,但却无大才,在稳定卫国局势却能发挥作用,可这些人却不能改变和引导卫国进一步发展。
这就好比卫国病了,这些人针对一些病症下了药,但只是缓解了其病症,从根本上来说,他们没有认清卫国是什么疾病,于是只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况且,卫国的统治者和贵族似乎也没有变法意愿。
姬龄并不打算像商鞅一样,选择一国来主导变法,他既无那个勇气,也无那个心思去主导卫国的变法。
姬龄只想从卫国手中,借一片可以发展致富的封地,毕竟这是春秋,华夏大争鸣、大动荡的时候,若没有可以发展的土地、武装,姬龄实在是不敢轻易拿出一些东西。
毕竟这就好比一个富裕的人,他的偏偏都是一帮强盗、饿狼,若没有可以自保的能力,姬龄无法让自己生活的更好。
就好比姬龄在郑国贩盐时,就已经招致封丘城的官吏注意了,若不是姬龄与子贡后来变更交易地点,只怕姬龄一定会被那里的贵族抓起来,严刑拷打。
所以,这是为什么姬龄一定要着急入仕的原因,成为一名卫国官吏,就无形之中避免了许多麻烦。
况且以姬龄现在的情况来说,他绝对不是这些贵族们的对手,在拥有私人武装的贵族面前,姬龄于山和游村村民一样无力和懦弱。
竟然打不过他们,那么要么就加入他们,要么就变得比他们之中任何一个人都强,只有这样,强者才能保护自己,保护自己的土地、粮食。
既然决定了入仕,姬龄第二天便来到了朝歌集市,在集市上支起了一个摊子。
这一次姬龄没有卖雪盐,也没有买任何一个东西。
他就这样支起了一个摊子,在摊子上摆了九个竹简,并在竹简上写上了“上中下、齐鲁、楚越、秦晋”九字,一个字对应一个竹简。
姬龄摆好摊子以后,也不叫买,也不管任何人来问。
只是默默受着自己摊子,一边看着子贡给的笔记,一边练习着卫字。
卫国的国都集市到也遵循一定时间开放,但朝歌好歹也是国都,商业也繁荣,在集市未开之时,人们会在东城开一个临时集市来供商人往来贩货。
而姬龄也经常随着这些卫国商贩们摆摊,到也跟他们熟悉了一些。
譬如商甲,是一名卫国粮商,因他最先注意到姬龄,他起先本以为,这个奇怪的士人是因为家中贫寒,无以为继,因此不得不出卖贩卖家中书籍来糊口,可后来在一人问后,姬龄竟然没有卖出任何一本竹简。
或许是价格不合适吧?
商甲本以为是这样的,可一连七日,姬龄竟然先后拒绝了十几位的士子、商贾。
须知道,这个时代的知识书籍是极少的,像许多知识书籍,一般都是垄断在贵族手里的,莫说平常人等能拥有一本就不错了,更何况是九本呢?
况且,身为拥有知识垄断的贵族是绝技不会因为无法生存而出卖家族传承的书籍的,毕竟卖了这些,也就意味着,从此以后这个家族的再也无法得到传承,更加无法再崛起、复兴。
本来姬龄卖出九本竹简就够匪夷所思了,但姬龄一本都没卖出,这是舍不得吗?
很快,有一名士子来到在姬龄摊前,表示自己愿意出高价买姬龄手中九本竹简,姬龄这时候也觉得是时候了,便与他还价问道:“君作价几何?”
士子伸出三指曰:“三千齐币如何?”
姬龄连连摇头:“不够!”
商甲都惊了,三千齐币啊!
那可是三千齐币啊!
这都可以买两头壮牛,三十个奴隶了。
可这都不够,他都不经好奇姬龄手中的竹简到底都写些什么了。
士子又问道:“汝可知三千齐币是多少?”
姬龄道:“我知,但汝开的价连我手中这一下册都买不了。”
士子不禁疑惑问道:“那敢问,这下册是那一位大家的著作呢?竟然连三千竹简都买不下。”
姬龄并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而是对他介绍道:“我这九册书简,乃是治国安邦、富国强兵,平定天下的良方,光这下册便足以使一地,民众安居乐业,仓禀充实。”
这名士子听后,很是不屑,于是说:“还从未听闻天下有这么一本奇书,不知是哪一位大家之作?”
姬龄道:“我曾人听说,有一个名叫“若”的北海神,对自己所喜欢的黄河水神河伯提出下面的训诫:‘一只井里的青蛙,如果对它说海里的话,它绝对不会理解,因为他是住在狭小的空间内,它所知道的世界只有那么大。而夏天的虫子,也不能跟他们说有关冰的话,因为它生存的时间只有夏季,根本不理解冬天的一切事情。”
姬龄这一番话,充满了讽刺。
那么士子也听出来了,直挥衣袖,冷哼了一声,便怒气冲冲走了。
自此以后,商甲每天都能看见许多士子读书人,来到姬龄摊前,与姬龄讨价还价。
可对方出到了一万金,姬龄都曾卖过,更是连看都不看,直接拒绝了。
有人说,姬龄这是虚张声势罢了,如果说这世上有这几卷书,可以助人安邦定国,那么姬龄又何必在此卖书呢?
他只需将书献于某位诸侯,他必定能成坐上宾,吃喝不愁,衣食无忧,何必在此日夜摆摊卖书呢?
对此质疑,姬龄只回应了一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天下虽有此学,但并无人敢学,无人敢听,无人敢用!”
此后一出,众人不仅更加好奇,姬龄这九册书简到底写了什么,何人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