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是儒学的核心,也是孔子一生所追求的政治理想。
所谓“礼制”、“礼治”,建立各种典章制度,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以达到统治国家的作用。
所以孔子认为,大周动乱,战火纷飞,这完全是因为礼法崩坏导致了。
而要使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那人们就应该遵循周礼,按照周礼行事。
社会当中的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师生等都应该秉承的各自礼仪,“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中则更是提现了他提出“为国以礼”的思想,也集中表达了他对礼在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孔子对周礼抱着很尊敬的心态,而在实际上又有所损益。在继承中创新,目的是为了救世。
孔子是十分崇尚“周礼”的,在《论语》中多次谈到自己对西周礼乐的向往。
子曰:“周监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泰伯》“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阳货》“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述而》这态度谈和感情毕竟是有一定的保守性的,因为周礼再好,也只是代表一个逝去了的时代,尽管那个时代曾经确实是辉煌的。
如果孔子果真面对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形势,一味地维护周礼,那他肯定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保守派。但是,事实上,他对周礼也有许多不满之处,并在推崇周礼的前提下,对周礼进行了许多“损益”。如“周礼”重视祭祀鬼神,而孔子在回答樊迟问知时则主张:“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雍也》子路问事鬼神的问题,孔子明确地告诉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先进》中他的弟子都认为“子不语怪,力,乱,神。”
《述而》中孔子重人事轻鬼神,革新了“周礼”的基本精神。又如“周礼”规定的宗法制、世袭制在孔子这里也被打破了,他提出了的“举贤才”《子路》打破了亲亲尊尊,主张“学而优则仕”《子张》,向社会打开了取士的大门。
鲁定王十一年,秋,鲁国,孔丘宅。
此时的孔丘孜孜不倦阅读着竹简,在知识极其匮乏的年代里,孔丘不敢浪费学习的光阴。
饶是他已是半百的高龄,他依旧对学习有着崇高的求知欲。
一旁的子路见夫子年纪大了,且经过了一夜的风寒,不仅上前劝说道:“夫子休息一会吧,书可不会跑的。”
孔丘却道:“子路,书虽然不会跑,可时光却在飞逝啊!知识是无限的,我若能孜孜不倦的学习,那我在一天都会不曾为自己浪费的时光而后悔。”
“可是夫子,你的身体要紧,夫子若是病倒了,要又该如何求学呢?”
孔丘闻言,在叹了一口气后,便放下了手中的竹简,随后几个弟子纷纷伺候孔丘休息去了。
今日风有些大,孔子才刚刚闭着眼昏睡一会,便直听见秋风吹的窗子咔咔作响。
一旁的宰予见状,立刻将窗子关上了。
子路还守在一旁,等夫子睡着以后,他与几个师弟们一起退了出去。
也行孔丘真的是疲惫了,也许是因为他心太累了。
他这一睡便昏睡到了第二日。
待醒来后,因为过吃饭的时间,所以孔丘只能忍着,任由肚子饿着,肚子有些饥饿,孔丘只靠着阅读书籍,竟又很快沉迷在知识中。
孔丘一生追求礼制的恢复,他自然会自己遵守“食有时”的礼节。
待晚上几个弟子为孔丘奉上晚膳,孔丘这才发现已经到了晚上了。
晚膳过后,孔丘开始了上晚课,并分享了今天自己的所学所得。
“子渊、子路、宰予,我昨夜做一个梦,不知是吉是凶,然我睡醒之后,虽将梦忘了大半,但我只觉得浑身轻松了许多。”
宰予想来思想活跃,听闻这个话题很是感兴趣。
“夫子梦到何物了?”
“是啊!是啊!梦到什么了?”子路面色欢快,出言问道。
孔丘回忆了片刻,方才道:“我梦了在大山中游历,误入一处不知名的地方,那里桃花遍地,百姓安居乐业,男耕女织,孩童们尽皆在田野嘻戏玩闹,很是快乐。”
宰予跪坐着说道:“那这算是吉梦了吧?”
子路却道:“这就是吉梦,想是夫子得到了国君的重用,因此使得鲁国大治,政治倡明,百姓们得以安居乐业,故而夫子能有此梦。”
颜回比较冷静,继续向孔子问道:“那后来呢?”
孔丘却停顿了一会儿,道:“后来我欲上前向孩童请教此地为何处,可谁知竟忽深陷了泥沼之中。”
颜回很小心的说道:“此梦半好半坏,不知吉凶,或许是上天的警示,让我们小心行事吧!”
孔丘却道:“敬鬼神而远之,我等若没有做错什么,且对鬼神抱有敬畏之心,恭敬行事,上天是不会无端责怪我们的。”
闲话到这里就结束了,很快的孔子便开始了一天的讲学,并为耐心的为各个弟子讲解疑惑。
孔子向来讲究因材施教,所以针对不同的弟子,他所传授的知识也会侧重不同的地方。
但无论怎么变,孔丘对弟子要求,始终还是要求他们成为一个仁人和君子。
“礼、乐、射、御、书、数”君子六艺那是必学课程。
孔丘对礼很重视,因此在教授弟子的过程中,礼便是所有弟子首学的课程。
礼主要指的就是礼仪,是此时的人们日常的行为规范,是人与人交流的基本礼仪。
其中包括:吉礼(祭祀之礼)、凶礼(丧葬之礼)、军礼(军中礼仪)、宾礼(诸侯朝见天子的礼仪)、嘉礼(日常生活礼仪)。
孔丘十分好礼,这既是因为他出身造成的,也是因为他所在的环境,也就是文化礼仪大国,鲁国的文化造成的。
孔子的祖先是宋国的国君,是没落贵族。
他爹在六十岁时有的他,他娘那时候才二十不到。
然而在孔子三岁的时候他爹就死了,他娘独自把他带回老家曲阜抚养成人。
孔子的母亲并不是什么身份高贵的人,于是他并没有受过什么正规的教育。但孔母却时常告诉他是士族,要他时刻牢记士族的身份。
年轻的孔子喜欢到处浪,在浪的过程中,他结交了许多的朋友和老师。
在孔子十七岁的时候,他娘去世了,他只好开始了养活自己的生涯。
他的第一份工作便是帮人家办理丧事。
当时老子游历到鲁国,恰好老子的一个朋友去世了。
老子是一个精通周礼的人,大家就让老子帮忙安排这场丧事。
孔子刚好这时候也在场,就向老子讨教了一些周礼的问题。
二十岁的时候,孔子结婚生子,要养家了。
他找了一份在大贵族家里做侍从的职业,虽然他工作做得很好,但是收入还是相对比较少,于是他就跟现在有些嫌钱少的年轻人一样,开始做一些“外快”。
他赚的“外快”方式,一个是老本行帮人做丧事,还有一个是给别人做家庭教师。
可以想象,那时候他精通周礼,所以教的肯定也都是周礼。
因为他教课详细认真,教得很好,名声在外,就有一帮人愿意让他做老师了,他就开始了收学生的职业生涯。
只要是有人一年送他十束肉干,你就可以做他的弟子。
后来孔子害怕自己周礼掌握的还不够到位,为此还特地去拜访过一次老子。
不过因为孔子侍从的工作也做得很好,所以他也会解答学生的一些很实际的生活上的问题。
可见,掌握礼仪的人,在这个时代就代表着人上人,是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
这也是为何,礼在这个时代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它不仅是此时的社会秩序,更是许多士子入仕的通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