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01 章 我是反派厂公的爹【09】

第201章:晋-江文学城独家发表

林柊随着时局的发展,渐渐走上了造反之路,那么自然也会安排眼线盯着朝廷的动向。

所以皇帝不知道的事情,林柊却未必不知道。

之前皇帝派兵镇压起义军,最后闹出那样一个结果,正是林柊在其中插手引导的,不然京城怎么会恰到好处的传出那样的流言呢?

既然都决定造反了,林柊自然不会给皇帝重振乾坤的机会。

满朝文武百官默契的贪污腐败,皇帝既然被蒙在鼓里,那就一直蒙在鼓里好了。

而且根据林柊的揣测,皇帝也未必不知道这些贪污之风,毕竟皇帝当年还是皇子的时候,为了夺嫡成功,也没少花钱收买官员为自己效力。

皇帝总不会天真的以为只有他自己收买官员才会成功,其他人收买官员,那些官员就是铁面无私绝不受贿的清官大老爷吧。

不过或许也有皇帝以为贪污受贿之风虽有,却没有那么严重。

就连林柊要不是派人调查出结果,他也不敢相信朝廷的军队能糜烂成这样,每年朝廷拨给军队的军费,能几乎被贪污得一分不剩。

做得太明目张胆了,可以说但凡有人把这件事捅给皇帝,这盖子就绝对遮掩不住了。

不过满朝文武百官都被拖下了水,谁也不想掀开盖子给皇帝看,就连皇帝的心腹也有插手,皇帝被满朝文武一起隐瞒,与眼瞎耳聋之人也没什么区别了。

但朝廷这种情况还是对林柊很有利的,皇帝被百官蒙蔽,毫无作为,继续铲除异己,文武百官也只顾着政治斗争和牟取私利,没人在意远在千里之外的叛乱,也没人在意京城之外的无数流民。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林柊现在要做的就是一边帮蚂蚁扩大战果,一边建属于自己的千里之堤。

这支杀官占城的起义军不过是被其他造反势力推出来试探朝廷的出头鸟,如今朝廷第一次镇压失败了,也就把朝廷的虚实给试探得差不多了。

接下来朝廷第二次镇压,这支起义军就在其他造反势力的暗中帮助下,与朝廷大军僵持了个不相上下。

负责这第二次镇压起义军行动的将军也是个有自己小心思的,他本来是可以不计代价的解决掉这支起义军,但他想想自己被派来当这个将军之前的地位,想想自己现在当了将军之后的地位,有兵权和没兵权在手,完全是两码事。

于是在有心人的撺掇下,这位将军干起了养寇自重的事情。

只要这支起义军没被灭掉,他就一直有理由握着这支军队守在这里,朝廷还要一直给他发军饷粮草。

当然他也不敢什么成绩都做不出来,这样皇帝只会在愤怒之下换掉他,他把起义军打败了,但又没有完全解决掉,战败的起义军时不时还会纠集一些散兵游勇组成小股军队袭击城池,让他不得不带兵继续坐镇。

皇帝接到军情汇报之后,见起义军已经不成气候,没有威胁了,松了口气,也就允许这位将军继续留下善后。

只要一天起义军没被斩草除根,他就能拥兵自重一天。

不过现在朝廷还没察觉到他想拥兵自重的野心。

等之后朝廷察觉到了,也奈何他不了了。

因为全国各地的造反势力都陆陆续续的竖起了反旗。

本来在当今皇帝还未登基之前,皇子们夺嫡之争就消耗了一波朝廷的元气,皇子们各自成党,争斗不休,这些政治党争是丝毫不顾及底层百姓的死活,为了争夺皇位,这些皇子们什么都干得出来。

比如科举舞弊引起举子暴动、故意损毁堤坝让江水淹没数城、派人劫走赈灾银两导致饿殍千里……目的只是为了打击竞争对手,手段下作毫无底线。

后来当今皇帝成为最后赢家,但登基之后,他的那些竞争对手兄弟们依旧不肯认命,不停的给他找麻烦,就算皇帝占据大义优势,如今也差不多是个两败俱伤的局面了。

像温家那样在政治斗争中落败而被抄家流放的家族不知凡几,但比起这些官宦之家,普通百姓的日子更是过得饥一顿饱一顿,北地大旱,朝廷的赈灾银两根本发不下来。

皇帝着急国库空虚,不加赋税都算他理智了,别说拨银赈灾了,国库空得能跑马,就算把政敌抄家了回回血,很快打仗又花了出去。

碍于北地大旱的灾民都跑到京城是皇帝得位不正,不受上天庇佑,才会降下如此灾祸。

皇帝也无法继续对灾民们,视而不见,咬牙从自己私库里拨银子赈灾,但赈灾银子发出去没多久,被人层层刮油水,可以说还没落到最底层的灾民手里,就被瓜分完了。

皇帝还被蒙在鼓里,以为自己拨了赈灾银子就一切都好了,继续跟自己的政敌斗得如火如荼。

直到各地反旗都竖起来了,皇帝才惊觉自己的皇位原来坐得这么不稳当,不止是曾经跟他争夺皇位的兄弟们觊觎他的皇位,还有那些逆贼反贼也想要窃国,内忧外患同时爆发,皇帝只觉得自己腹背受敌。

按理说这种情况皇帝应该先解决外患,毕竟要是反贼造反成功了,整个皇朝就要改朝换代了,坐在龙椅上的皇帝都要换个姓氏换一家皇室了。

而内部宗室作乱,就算成功了,那也是肉烂在自家的锅里,不会便宜了外人。

可是皇帝不会这么觉得啊,都是被人抢走皇位,与其被乱臣贼子抢走皇位,他更不能接受自己曾经的竞争对手抢走皇位。

而且乱臣贼子在千里之外,在他看不见的地方,他的那些兄弟们却就在京城,就在他的眼皮子底下。

皇帝可不会认为自己的那些兄弟们要是造反成功了会放过他和他的孩子们。

原先还想跟兄弟们慢慢斗的皇帝,在得知自己处境内忧外患之后,他决定下狠手解决内忧,再腾出手去应对外患了。

原先顾惜名声只是把兄弟们圈禁的皇帝直接派人对兄弟们动手了,今天这个王爷马上风噶了,那个王爷落水死了,还有骑马摔断脖子的……

皇帝真狠起心来不顾自己的名声对那些失败的政敌们动手,他们根本撑不过几个回合。

于是被皇帝逼到绝路的王爷们纷纷派人暗中联系起了各地反贼,他们决定就算是死,也要拖着皇帝这个仇人一起死。

至于说引狼入室会不会让自家的江山落入外人手里,他们已经不在乎了。自己和后代都快没命了,还管什么皇室族人,还管什么祖宗江山,让皇帝当亡国之君倒是正好。

有底线有原则的都噶了,就剩下没底线没原则的狠人了。

林柊这个还没有竖起反旗的反贼也收到了拉拢,是打着清君侧名义挥兵京城的镇北侯想拉拢他。

因为林柊联合方家建立起的惠民商会生意越做越大,尤其是在北地那边,惠民商会没少施粥给流民招揽人心,名气极大。

镇北侯在北地造反,人心可用,但粮草不足。

毕竟北地刚刚大旱,到处都是饿着肚子只有烂命一条的流民,镇北侯想招兵,只要说一声包吃包住,就有大把的青壮来入伍从军。

可是这些兵需要粮食养,刚刚大旱的北地哪有那么多粮食呢?只能从南方购买。

南方粮食最多的就是被誉为鱼米之乡的江南。

惠民商会正是从南方买粮运送到北方去贩卖施粥的商会,手握大笔的粮食,镇北侯想要将惠民商会收入麾下,毫不奇怪。

惠民商会的会长正是林柊和方父,表面上看起来两人同为会长,看年龄和经历,外人还以为是以方父为主,林柊只是因为身上有个举人功名才被方父抬举成会长的。

但实际上惠民商会的掌权者是林柊,方父才是林柊放在明面上的靶子。

不过镇北侯同样以为方父才是惠民商会的掌权者,这招揽的信件,也是寄到了方父的手里。

方父收到镇北侯的信件之后,拆都没敢拆开,就第一时间送到林柊的手上,还战战兢兢的表忠心,他压根没与镇北侯有任何来往,更不敢接受镇北侯的橄榄枝。

林柊并不在意,他拆开镇北侯的信件一看,镇北侯为了拉拢惠民商会,也真是下了血本,竟然愿意把自己的嫡次女嫁给方父的嫡长子。

看起来一个是嫡次女,一个是嫡长子,一般嫡长子都是配嫡长女,这个嫡次女似乎不太般配,但也要看双方的门第。

一个商户家的嫡长子,就算是入赘都高攀不上侯府的嫡次女。

镇北侯下嫁嫡次女到方家,打的什么主意,可以说是昭然若揭了。

林柊看完镇北侯的信件之后,笑了笑,将信纸递给方父:“方伯父,你也看看吧。”

方父看到镇北侯在信上说许嫁嫡次女给他的嫡长子时,心中先是一喜,但很快理智回笼,意识到这只是镇北侯舍弃了一个嫡次女想吞并惠民商会的基业罢了。

他连忙说道:“会长,此事万万不可啊!犬子哪里配得上镇北侯的嫡女呢?”

林柊冷哼一声:“镇北侯也是这么觉得的,所以压根就没想嫁嫡女。”

方父愣住了,一头雾水,信件上不是说了许嫁嫡次女吗?

林柊看了他一眼,说道:“镇北侯只有一个嫡女,哪来的什么嫡次女!只怕这个所谓的嫡次女,是庶女记名为嫡女,或者是养女记名为嫡女。”

至于是庶女还是养女,端看镇北侯愿不愿意舍弃亲生女儿了。

作者有话要说

第201章:晋-江文学城独家发表

林柊随着时局的发展,渐渐走上了造反之路,那么自然也会安排眼线盯着朝廷的动向。

所以皇帝不知道的事情,林柊却未必不知道。

之前皇帝派兵镇压起义军,最后闹出那样一个结果,正是林柊在其中插手引导的,不然京城怎么会恰到好处的传出那样的流言呢?

既然都决定造反了,林柊自然不会给皇帝重振乾坤的机会。

满朝文武百官默契的贪污腐败,皇帝既然被蒙在鼓里,那就一直蒙在鼓里好了。

而且根据林柊的揣测,皇帝也未必不知道这些贪污之风,毕竟皇帝当年还是皇子的时候,为了夺嫡成功,也没少花钱收买官员为自己效力。

皇帝总不会天真的以为只有他自己收买官员才会成功,其他人收买官员,那些官员就是铁面无私绝不受贿的清官大老爷吧。

不过或许也有皇帝以为贪污受贿之风虽有,却没有那么严重。

就连林柊要不是派人调查出结果,他也不敢相信朝廷的军队能糜烂成这样,每年朝廷拨给军队的军费,能几乎被贪污得一分不剩。

做得太明目张胆了,可以说但凡有人把这件事捅给皇帝,这盖子就绝对遮掩不住了。

不过满朝文武百官都被拖下了水,谁也不想掀开盖子给皇帝看,就连皇帝的心腹也有插手,皇帝被满朝文武一起隐瞒,与眼瞎耳聋之人也没什么区别了。

但朝廷这种情况还是对林柊很有利的,皇帝被百官蒙蔽,毫无作为,继续铲除异己,文武百官也只顾着政治斗争和牟取私利,没人在意远在千里之外的叛乱,也没人在意京城之外的无数流民。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林柊现在要做的就是一边帮蚂蚁扩大战果,一边建属于自己的千里之堤。

这支杀官占城的起义军不过是被其他造反势力推出来试探朝廷的出头鸟,如今朝廷第一次镇压失败了,也就把朝廷的虚实给试探得差不多了。

接下来朝廷第二次镇压,这支起义军就在其他造反势力的暗中帮助下,与朝廷大军僵持了个不相上下。

负责这第二次镇压起义军行动的将军也是个有自己小心思的,他本来是可以不计代价的解决掉这支起义军,但他想想自己被派来当这个将军之前的地位,想想自己现在当了将军之后的地位,有兵权和没兵权在手,完全是两码事。

于是在有心人的撺掇下,这位将军干起了养寇自重的事情。

只要这支起义军没被灭掉,他就一直有理由握着这支军队守在这里,朝廷还要一直给他发军饷粮草。

当然他也不敢什么成绩都做不出来,这样皇帝只会在愤怒之下换掉他,他把起义军打败了,但又没有完全解决掉,战败的起义军时不时还会纠集一些散兵游勇组成小股军队袭击城池,让他不得不带兵继续坐镇。

皇帝接到军情汇报之后,见起义军已经不成气候,没有威胁了,松了口气,也就允许这位将军继续留下善后。

只要一天起义军没被斩草除根,他就能拥兵自重一天。

不过现在朝廷还没察觉到他想拥兵自重的野心。

等之后朝廷察觉到了,也奈何他不了了。

因为全国各地的造反势力都陆陆续续的竖起了反旗。

本来在当今皇帝还未登基之前,皇子们夺嫡之争就消耗了一波朝廷的元气,皇子们各自成党,争斗不休,这些政治党争是丝毫不顾及底层百姓的死活,为了争夺皇位,这些皇子们什么都干得出来。

比如科举舞弊引起举子暴动、故意损毁堤坝让江水淹没数城、派人劫走赈灾银两导致饿殍千里……目的只是为了打击竞争对手,手段下作毫无底线。

后来当今皇帝成为最后赢家,但登基之后,他的那些竞争对手兄弟们依旧不肯认命,不停的给他找麻烦,就算皇帝占据大义优势,如今也差不多是个两败俱伤的局面了。

像温家那样在政治斗争中落败而被抄家流放的家族不知凡几,但比起这些官宦之家,普通百姓的日子更是过得饥一顿饱一顿,北地大旱,朝廷的赈灾银两根本发不下来。

皇帝着急国库空虚,不加赋税都算他理智了,别说拨银赈灾了,国库空得能跑马,就算把政敌抄家了回回血,很快打仗又花了出去。

碍于北地大旱的灾民都跑到京城是皇帝得位不正,不受上天庇佑,才会降下如此灾祸。

皇帝也无法继续对灾民们,视而不见,咬牙从自己私库里拨银子赈灾,但赈灾银子发出去没多久,被人层层刮油水,可以说还没落到最底层的灾民手里,就被瓜分完了。

皇帝还被蒙在鼓里,以为自己拨了赈灾银子就一切都好了,继续跟自己的政敌斗得如火如荼。

直到各地反旗都竖起来了,皇帝才惊觉自己的皇位原来坐得这么不稳当,不止是曾经跟他争夺皇位的兄弟们觊觎他的皇位,还有那些逆贼反贼也想要窃国,内忧外患同时爆发,皇帝只觉得自己腹背受敌。

按理说这种情况皇帝应该先解决外患,毕竟要是反贼造反成功了,整个皇朝就要改朝换代了,坐在龙椅上的皇帝都要换个姓氏换一家皇室了。

而内部宗室作乱,就算成功了,那也是肉烂在自家的锅里,不会便宜了外人。

可是皇帝不会这么觉得啊,都是被人抢走皇位,与其被乱臣贼子抢走皇位,他更不能接受自己曾经的竞争对手抢走皇位。

而且乱臣贼子在千里之外,在他看不见的地方,他的那些兄弟们却就在京城,就在他的眼皮子底下。

皇帝可不会认为自己的那些兄弟们要是造反成功了会放过他和他的孩子们。

原先还想跟兄弟们慢慢斗的皇帝,在得知自己处境内忧外患之后,他决定下狠手解决内忧,再腾出手去应对外患了。

原先顾惜名声只是把兄弟们圈禁的皇帝直接派人对兄弟们动手了,今天这个王爷马上风噶了,那个王爷落水死了,还有骑马摔断脖子的……

皇帝真狠起心来不顾自己的名声对那些失败的政敌们动手,他们根本撑不过几个回合。

于是被皇帝逼到绝路的王爷们纷纷派人暗中联系起了各地反贼,他们决定就算是死,也要拖着皇帝这个仇人一起死。

至于说引狼入室会不会让自家的江山落入外人手里,他们已经不在乎了。自己和后代都快没命了,还管什么皇室族人,还管什么祖宗江山,让皇帝当亡国之君倒是正好。

有底线有原则的都噶了,就剩下没底线没原则的狠人了。

林柊这个还没有竖起反旗的反贼也收到了拉拢,是打着清君侧名义挥兵京城的镇北侯想拉拢他。

因为林柊联合方家建立起的惠民商会生意越做越大,尤其是在北地那边,惠民商会没少施粥给流民招揽人心,名气极大。

镇北侯在北地造反,人心可用,但粮草不足。

毕竟北地刚刚大旱,到处都是饿着肚子只有烂命一条的流民,镇北侯想招兵,只要说一声包吃包住,就有大把的青壮来入伍从军。

可是这些兵需要粮食养,刚刚大旱的北地哪有那么多粮食呢?只能从南方购买。

南方粮食最多的就是被誉为鱼米之乡的江南。

惠民商会正是从南方买粮运送到北方去贩卖施粥的商会,手握大笔的粮食,镇北侯想要将惠民商会收入麾下,毫不奇怪。

惠民商会的会长正是林柊和方父,表面上看起来两人同为会长,看年龄和经历,外人还以为是以方父为主,林柊只是因为身上有个举人功名才被方父抬举成会长的。

但实际上惠民商会的掌权者是林柊,方父才是林柊放在明面上的靶子。

不过镇北侯同样以为方父才是惠民商会的掌权者,这招揽的信件,也是寄到了方父的手里。

方父收到镇北侯的信件之后,拆都没敢拆开,就第一时间送到林柊的手上,还战战兢兢的表忠心,他压根没与镇北侯有任何来往,更不敢接受镇北侯的橄榄枝。

林柊并不在意,他拆开镇北侯的信件一看,镇北侯为了拉拢惠民商会,也真是下了血本,竟然愿意把自己的嫡次女嫁给方父的嫡长子。

看起来一个是嫡次女,一个是嫡长子,一般嫡长子都是配嫡长女,这个嫡次女似乎不太般配,但也要看双方的门第。

一个商户家的嫡长子,就算是入赘都高攀不上侯府的嫡次女。

镇北侯下嫁嫡次女到方家,打的什么主意,可以说是昭然若揭了。

林柊看完镇北侯的信件之后,笑了笑,将信纸递给方父:“方伯父,你也看看吧。”

方父看到镇北侯在信上说许嫁嫡次女给他的嫡长子时,心中先是一喜,但很快理智回笼,意识到这只是镇北侯舍弃了一个嫡次女想吞并惠民商会的基业罢了。

他连忙说道:“会长,此事万万不可啊!犬子哪里配得上镇北侯的嫡女呢?”

林柊冷哼一声:“镇北侯也是这么觉得的,所以压根就没想嫁嫡女。”

方父愣住了,一头雾水,信件上不是说了许嫁嫡次女吗?

林柊看了他一眼,说道:“镇北侯只有一个嫡女,哪来的什么嫡次女!只怕这个所谓的嫡次女,是庶女记名为嫡女,或者是养女记名为嫡女。”

至于是庶女还是养女,端看镇北侯愿不愿意舍弃亲生女儿了。

作者有话要说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