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嘴替

第141章 140.嘴替

“咣!”

成化元年,六月初三,辰时。

涿州,殷谦老家祖宅。

祖先坟地被掘开。

坟地没有棺木,只有延伸下去的台阶,墓室中撒着防潮石灰,十几口箱子被油纸包裹。

“殷夫人,这是全部吗?”

锦衣卫冰冷的声音传来。

殷夫人回过神,点点头。

这一刻,她如释重负。

“来人,全部抬出去,清点银两。”

“是!”

旁边的锦衣卫回应,随后开始搬运箱子,天气炎热,十几口大箱子被抬出去后,众人衣服已经湿透。

银子连夜被运回诏狱。

殷夫人和十几口箱子回到京师后才幡然醒悟,她发现,就算主动将赃银供出,也避免不了凌迟。

对于这种遭遇,殷夫人心灰意冷。

这次涉及案子达到百人,抄家后田产地契都是需要核对,甚至所有抄家所得必须记录在册。

因为这次涉及户部,户部的大小事务都要重新整顿。

乾清宫。

正殿站着东厂七八个番子,张敏站在最前。

涉案十几家米行,商户的祖产,田地都被抄没。

“张敏,你们抄干净了?”

张敏闻言,陛下这并不是询问他们抄家是否干净。

陛下问的是抄家时,有没有番子或者锦衣卫藏私抄家银两田契,有没有趁机强占罪犯女眷。

陛下对这里面猫腻倒是清楚。

幸亏他提前管的严。

“回禀陛下,奴婢亲自监督,查抄米行共二十一家,抄得良田三千五百多亩,住宅四十五座,银两六十八万三千二百两。”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也不能对参与抄家的太严求。

朱见深看眼张敏:“这次参与抄家人员,每人赏银十两,作为犒劳,抄的很不错,那些商户家眷流放,他们有没有喊冤的?”

对于抄家这种事,许多商户宁愿破财消灾,相比满门抄斩,流放他们已经很满意,至少子孙还能活着。

往后钱财可以失去,只要他们有经商才能,生意还是有机会做的,总比命没了好。

“袁彬呢?”

“回陛下,袁指挥使带人去丈量查抄的田地了,还有商铺核对和变卖。”

“商铺……”朱见深听到这里,看了眼张敏:“这些商铺先查封,把地契文书送到朕这里来。”

天黑时分,袁彬和周洪谟进宫禀报查抄事宜。

“还是老规矩,查抄的田地,分给无地百姓,粮食交两成,剩下的都是他们的,不许买卖土地,抵押土地。”

在这个地主,士绅各种压迫时代。

百姓种地主的地,都分不到一半的年代,朱见深这种把皇庄给他们种,收两成粮食的做法,已经很好了。

并且朝廷每年春耕还会发放粮种。

可是即便如此,还是远远不够。

只能一步一步来。

周洪谟迟疑道:“陛下,查抄的田地是否要先入户部登记造册,臣以为留在顺天府衙下最好,全部收为皇庄恐怕惹非议。”

抄家财产,大多数都是留给当地的官府或者户部,有些是可以入皇帝小金库的。

说白了,周洪谟的意思,觉得朱见深把抄家的土地全部划为皇庄,是不是有些不妥。

他作为新任的户部尚书,当然是要提出意见的。

谢隆恩在前,劝陛下也是为臣该做的分内之事。

周洪谟并不怕得罪朱见深,如果陛下发怒罢官,那么他就回家,守着自己的地种地去。

朱见深道:“是划为皇庄,但地不是都分出去了,之前凤阳那些地,朕也给了当地百姓,大家不也没反对吗。”

周洪谟想法十分淳朴,陛下已经让武将掌管京营,那十二位武将整天霸占京营,这是陛下要接触军事的迹象。

若是现在朝廷中,陛下还要如此去将抄家本该由户部所得,而收入陛下私人内帑,恐怕不合适。

他的观点是,抄家所得,不能全部归内帑,田地不能全部做皇庄分给百姓去种。

日久天长,大明的土地全部变成朝廷所有,不许买卖,只能是朝廷给百姓划分,有些事情就会发生变化。

不过他刚准备开口,站在不远处的怀恩已经隐晦的抢先开口:

“周尚书,只是不到万亩地而已。

若按照流程,这些地还得查抄后上报朝廷,由六部,内阁等共同商讨做决定。

决定做完,又要等几个月。

朝廷才能知道北直隶无地百姓,衙门才会挨家挨户询问人口,再上报。

六部,内阁,都察院这些都要再核查一次。

这样下来,百姓就已经错过夏天的耕种。

陛下眼下是为夏粮收后,秋粮的耕收,百姓耽搁一个农时,来年春天就会出现断粮。

也正是为了不耽搁农时,帮助百姓有地可耕,陛下暂时直接划为皇庄。

这样不必通过六部和内阁商议,锦衣卫就可前往各家核查人口,拟定耕种文契。

一切都是为了百姓,为了他们不耽误耕时,你看,荆襄流民就是给我们的一次教训,饿肚子这件事,可等不得什么流程,是必须要解决的事。”

怀恩说完这个理由,周洪谟一时半会儿也不知道如何再说,眼下内阁几位学士不在,他一个人也商讨不出来个所以然。

因此默不作声。

袁彬借机岔开话题:“陛下,粮仓一事还是要继续审问,防止有漏网之鱼出现。”

“这件事你们去查就是。”

有些事张敏和怀恩做嘴替。

朱见深也就不会再去提。

第二天。

周洪谟把他对朱见深抄家划为皇庄直接分给百姓的事,向内阁几位学士提出。

李贤有些头大,这些田地最终也是分给百姓的,但是陛下自己直接分田地越过户部,自然是招来意见。

“此事我知道,陛下和我说过,为了不耽搁夏时,只是做法略有不妥,我们过几日劝解劝解,眼下荆襄送来第一份奏报。

抚宁侯痊愈,之前被流民攻陷的府衙又再次回到朝廷手中,这件事该立刻禀报陛下。”

商辂眼里带着泪光:“终于是听到次好消息,该立刻呈给陛下。”

这时,乾清宫内侍到。

“陛下请几位学士,尚书,前往国策殿议流民一事,陛下说了,这件事必须解决,不能再拖。”

众人神情一肃,“臣遵旨。”

刘吉将自己前几日整理出来的流民问题奏疏翻出来带着,以备陛下提问之需。

流民问题是王朝最严重的典型社会问题,以农立国,关系到国家的安定和社会经济发展。

百姓一旦脱离物质生产资料,成为无家可归的流民,不仅朝廷赋役会出现问题,流民也很容易与朝廷对抗,造成四分五裂。

国策殿这边儿,吴俊正好在恶补流民问题,朱见深正好要在这里跟众臣商议流民的事,就顺嘴问了句。

“听说伱最近将历朝历代的流民问题都做了了解?”

吴俊点头:“草民怕到时候耽误陛下大事,因此温习温习。”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