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会不会表面答应,然后等我们不注意,派人前来攻打?”松赞干布有些不放心的问道。
“不会,至少有八成可能不会,因为中原人最注重承诺,还有名义,无故出兵,还是破坏承诺,攻打自己的附属国家,这对皇帝是一个很不好的事情,还会被记载入史书,这种事情,皇帝肯定不会答应。”禄东赞很肯定的说道。
“史书!大相,宰相,我们吐蕃也应该拥有自己的文字和史书。”松赞干布说道。
“赞普英明,文字是人类用符号记录表达信息以传之久远的方式和工具,只有用文字才能让吐蕃真正的一统,而不是一个个不同的部落。”禄东赞赞同的说道。
“臣附议!”
“对唐皇的安抚就交由大相,我带人回去,向鸯输伐摩求亲。”松赞干布起身说道。
“臣遵命!”
………
鸯输伐摩在泥波罗声望很高,他让人建造了著名的凯拉希库特七层大厦,对于吐蕃松赞干布的求亲,他是非常拒绝的。
鸯输伐摩厉害,不过因为国家的局限性,还是不得不对吐蕃强大的兵力选择退让,在松赞干布亲自领兵威逼的情况下,把女儿嫁了过去。
泥波罗信佛,比起西域诸国还要虔诚,薛云最厌恶这些秃头是有道理的,因为他们就是愚民,而且比起朱程理学愚民更厉害,他们大行其道的地方,不但百姓会变得麻木,失去血性,还会大量吸血,让百姓变得更加的贫穷。
松赞干布求亲成功,从泥波罗得到不少的工匠和秃头,这给吐蕃带去不少的改变,缺点还未可知,但是对他的统治很有利。
禄东赞让人赶着牲口,浩浩荡荡的前去长安,一路都在宣扬,这是对大唐表达诚服送的赔礼。
事情很顺利,朝廷同意了他们的臣服,接受了他们的赔礼。
顺利完成任务,禄东赞松一口气,他安排了大量的人留在长安,不想以后又因为消息的不准确而吃亏。
其实禄东赞并不知道,促使李世民停止攻打吐蕃的,并非他们赔礼道歉,而是李道宗。
李道宗并没有去青海,他只是让苏定方先行领兵过去,而他快马加鞭的回到了长安。
李道宗不但详细汇报了西域的消息,同时也对李世民提出建议,暂停进攻吐蕃。
在西域的时候,因为沙钵罗人马撤退,清理葱岭那些小部落的收尾工作,就落在苏定方身上。
也是在这个时候,他们发现了高原反应的危害,同时也商量了应对办法。
“陛下,子义有个意见,臣觉得很好,术业有专攻,士卒同样如此,就像我们有骑兵,也有步卒,还有水师,步卒无法当骑兵使用,骑兵下马之后,也会削弱不少,更不用说水师了,很多人上船就会上吐下泻。
所以我们都觉得,可以训练一支人马在高原作战,一支人马在丛林作战。”李道宗说道。
想想李道宗述说在高原上的状况,李世民心里有些惊讶,也有一点庆幸,如果这次派兵攻打吐蕃,铩羽而归就不说了,恐怕还会有不小的损失。
“你们有何建议?”李世民轻轻点点头问道。
“臣建议提高在青海郡驻军的数量,训练他们适应高原环境;西域的葱岭也可以训练一些人马,翻越葱岭,就可以杀入萨珊王朝和身毒。”李道宗说道。
“你们送信回来,不是说萨珊王朝很大,身毒也不小,人口也很多吗?为何又想着攻打?”李世民问道。
李道宗和薛云送回来不少西域和西方的消息,李世民也让人询问过长安城的胡人,对外面的世界有了不少的了解,开了眼界的同时,心里的自满也消失了不少。
也正是因为如此,李世民耐心的听李道宗的分析,心里也认同他的提议,只是具体如何安排,他还得考虑。
“萨珊王朝正在衰落,如同汉朝末年,而且在他们西方,有一个差不多庞大的帝国,我们可以安插人手,待机而动;至于身毒,据说有些像汉末三国,也有些像战国之时,小国众多,提前布局,也并非坏事,陛下您可以酌情安排。”李道宗解释道。
“你说得有道理,我也没想到,外面还有如此精彩的世界。”李世民起身拍拍李道宗肩膀说道,他眼神中又充满了激情。
低头看看桌子上的地图,手指在上面划过,在辽东那一块点了点继续说道:“相比外面的敌人,辽东只是小地方,朕要尽快解决他们,然后集中力量应对更加强大的敌人!朕要打下一个前所未有强大的国家!
不!就像薛子义说的那样,打造一个前无古人的帝国。”
“陛下英明,臣愿为先锋!为陛下攻城拔寨!”李道宗只觉得胸膛热血沸腾,激动的起身附和道。
“哈哈,那我们就一起努力。”李世民朗声笑道,这一刻他仿佛回到了晋阳起兵的时候,面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充满了斗志。
“陛下,攻打高句丽得做出完全的准备。”冷静一点,李道宗提醒道。对于高句丽,大唐不少人,心里都有不小的顾虑,这都是杨广造的孽,三次远征,损兵折将,这给中原不但留下了巨大的损失和痛苦,还有心里阴影。
“放心吧,我已经准备了好几年,而且我可不是那么冲动的人。今年时间不足,可以提前安排,等明年再出兵。”李世民笑着说道。
“陛下英明!”
“说说看,如果攻打高句丽,你有何建议?”李世民问道。
李道宗揉揉脸,让自己变得更加冷静,这才皱着眉头道:“臣觉得,攻打高句丽,还是得兵分两路,一路大军从陆地进攻,一路由水师运送,直取平壤。”
“两路进攻是肯定的,但是直取平壤,这怎么行?孤军深入太冒险了吧?还不如配合大军夹击北岸。”李世民看着地图说道。
马訾水一名鸭绿江,水源出漠河白山,因江水颜色似鸭头之色而得名。
鸭绿江可以说是辽东半岛的一道分界线,分割出南北两部分,李世民的预想之中,水师前往鸭绿江,是配合北方行动,同时截断这里,断绝南方的支援。
“臣觉得可以冒险一试,大军行动之前,水师先动,突袭平壤,如果能一举拿下,对高句丽士气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即便无法拿下平壤,有一支人马留在此处,也能让高句丽人自乱阵脚。”李道宗解说道。
“突袭平壤,虽然有可能成功,但是你想过没有,要出动多少人才能办到?他们进入这里,孤军深入,如果被人大军围困,岂不是自寻死路?”李世民摇摇头道。
“风险是有,不过臣觉得不大,只要水师能把高句丽的水师灭掉,后续就好办了。”
“说说看你心里的计划。”
“想要计划成功,就需要增加水师力量,水师运送了人马之后,立即摧毁高句丽水师,只要他们没有船只,我们深入的人马,就能随时撤离。
如果突袭平壤不成,大军先在平壤游弋,让高句丽人夜不能寐,等他们援军到达,大军撤退,可以选择一个易守难攻的地方停下来,这样就像一颗钉子,刺在高句丽咽喉,同时也不影响水师封锁鸭绿江。”李道宗分析道。
“这样确实降低了风险,问题还是不少,粮草呢?没有粮草他们如何坚守得下来?”李世民摇摇头道。
“水师摧毁高句丽的水师,只需要很少的船只,就能封锁鸭绿江,其它船就能返回运送粮草,有他们帮忙,粮草问题就解决了。
大军在高句丽纵横,即便无法攻破他们的城池,但是城外这些村庄呢,他们可跑不掉,如果大军破坏了他们的土地,没了粮食,他们又能坚持多久?这对后续作战有极大的好处。”李道宗分析道。
在西域待了不短时间,李道宗也逐渐被薛云的一些想法同化,战争并不仅仅只有正面作战一种手段,计谋也并不只是消灭敌人的兵力,破坏敌人的基础,才是最重的打击,没了基础,即便这次不胜,下次也会容易很多,敌人会自己变得衰弱,甚至出现内乱。
百姓才是基础,这是薛云说的话,李道宗深以为然,看看西域就知道,只保留基础,相当于从头开始,但是整个安西都护府治下,发展都相当好,百姓安居乐业,没有乱子,一片祥和。
没有世家,没有富人,也就没有欺男霸女这些狗屁倒灶的事情,甚至把偷鸡摸狗的都抓了,说是夜不闭户也不为过。
李道宗甚至有些怀疑,薛云这就是打造《礼记》中记载大同世界。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故谋团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这是不少儒家之人追寻的目标,只是好像没人找到实行的办法。
李道宗如今明白了,保留基础可以很快重建,甚至建设得更好;相对应的是,摧毁敌人的基础,敌人将变得脆弱。
李世民手指在书桌轻轻点动,这计划他基本上赞同,他也知道风险有多大,所以他很难做出决定。
李世民早就知道,自己是皇帝,也是这个国家的家主,得失都是自己承受,大臣的建议可以听,用不用得好好斟酌,因为失败了,大臣是没有损失的。
李世民的军事素养那是没得说,整个大唐能排前五,而且他是皇帝,高度不一样,在大局上面,可以说只有李靖能稳压他一头,所以李世民很快想明白其中的利弊与得失,同时也明白计划还有多少缺陷与风险。
出兵平壤,好处当然大于风险,即便全军覆没,只要拿下高句丽,李世民看来都是值得的,如今需要考虑的是,如何降低风险。
“水师船只不足,想要在平壤游弋,需要战马,人数也不能低于一万,不然拿下平壤,也无法攻破王城。”李世民思索着道。
“是的。”
“还需要一个用兵灵活的将领。”
“臣愿意前往!”李道宗急忙行礼道。
“不行,攻打高句丽,我要亲征,叔宝,药师,知节等人年龄大了,可以坐镇关中,但是雁门需要一人坐镇,这事你来我才放心。
河间郡王坐镇洛阳,调派粮草,李绩与我北上,水师这边,就由张亮统领。”李世民摇摇头道。
“陛下,大唐人才济济,您又何必亲征。”李道宗劝说道。
“这事不必再劝,朕意以决。”李世民摆摆手道。
“臣举荐一人,前去平壤,应该非常合适。”知道劝不了,李道宗想了一下道。
“谁?”李世民好奇的问道。
“武邑苏烈苏定方!”
“苏烈,原来你举荐的是他。”
“正是此人,苏烈有勇有谋,先后跟随高雅贤,刘黑闼,又随卫公征伐突厥,作战经验丰富,所以臣觉得他最合适。”李道宗以为李世民不了解,急忙介绍道。
“我知道他,这次去西域也做得不错,由他领兵,我还是放心的。”李世民颌首道。
“是的,苏烈做得很不错,于阗以西诸多部落,是他领兵征服,我只是守着后方。”李道宗点点头道。
李世民颌首道:“青海郡你就不用过去了,去萧家问一下,他们有多少船只,明年开春,朕要全部征调。”
这三四年时间,萧家发展相当迅猛,不过李世民感到非常满意,萧家并非自己赚钱,在岭南到江南,江东一带,开辟了三百果园,与五十个郡县达成合作,百姓种果树,茶叶,官府出面收购。
官府得到税收,官员得到政绩,百姓有钱挣,获得不错的收益,地方上的小世家建立作坊,从中获利。
萧家收购成品,然后运输到北方,甚至西域,辽东进行贩卖,北方的卢家也有人加入。
虽然多方盈利,形成了庞大的关系网,但是这种情况,李世民乐见其成,因为有许许多多的百姓受益,对地方发展和稳定,具有及其良好的促进。
有人弹劾过萧家,说他们鼓动百姓,大量种植果树,荒废了农田,导致粮食产量变低。
李世民派人调查之后发现,这纯属放屁,果树的打理和收获,根本不与粮食种植起冲突。
萧家并不要求百姓种植太多的果树,只不过人口多,所以显得庞大,而且种植果树的地方,不是房前屋后,就是荒地山坡。以中原百姓谨慎的心思,以及对粮食从不觉得满足的追求,他们怎么可能减少粮食的种植,这一点从粮食税收没有减少就能看出来。
朝中有人弹劾,地方上却喜讯不断,作坊的税收每年都不少,而且萧家每年还提供大批新鲜的水果罐头,果干给皇室。
至从有了薛云和萧家,李世民就没有为过年的赏赐发愁,美酒,水果罐头,这两样东西,可是很受欢迎的,大臣们都表示满意,甚至有人感动得向皇帝表示谢意,好一阵歌功颂德。
萧家还提出请皇帝改变商税,他们觉得目前的商税有些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