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庄子里的村民听到这个消息时,全都欢天喜地,对侯爷和郡主的感激之情,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
大家明白,是侯爷和郡主把他们从泥沼中解救了出来。能过上如今的好日子,全都是他俩的功劳。
到了晚上,方成带着两个账房过来,先把这一段日子收到的一百二十万两银票拿了过来。
“郡主,这是订金,一共是一百二十万两银票。”
“好!”
春雨把木匣子接了过来,打开。
陆庄氏数了一遍,数目正好。
她把准备好的一沓红封递给方成,交待道:“红封上面都有名字——马上过年了,你就提前发给大家吧,让大家高兴高兴,过一个富裕的好年。”
“谢郡主和侯爷对我等的信任,小人一定好好做事。”
“好!”
“那小人告退!”
陆庄氏和丈夫在玉成山庄住了一宿,第二天一早,又去了那两个皇庄。
陆庄氏用同样的办法,把这两个山庄的麦种和空间里的做了个调换,这才进京。
白惠娘和陆北昨个就接到了父母进京的消息。
白惠娘吩咐下人把婆婆住的主院打扫得干干净净。
她马上就要临盆,身旁侍候她的丫环和婆子不敢离其左右,就怕出个意外,到时无法交待。
京城里最有名的产婆昨个就被请进了府里,时时关注着白惠娘的状况。
午后,陆庄氏和丈夫的车队就进了京城,浩浩荡荡地来到了郡主府。
白惠娘拖着笨重的身子,在两个丫环的搀扶下,站在门口迎接,直到车队在府门口停下,她这才放心。
陆庄氏在春雨的搀扶之下,下了马车。
她穿着黑色的斗篷,内衬紫色的襦裙,头上点缀着几件黄金饰品,看上去极其的雍容华贵,好像她是天之骄女,生来就适合这样的穿戴。
白惠娘在两个丫环的搀扶下,正要见礼,就被急步上前的陆庄氏制止。
“惠娘,咱们是一家人,用不着这些俗礼,你如今身子不便,咋还跑出来了?多危险!”陆庄氏也被那圆鼓鼓的肚子,把老心肝吓得一颤一颤的,生怕她一个不注意就磕着碰着。
“儿媳谢母亲的体谅。”
“惠娘,快跟母亲进去。”
“你俩搀好四夫人。”
“奴婢遵命!”
陆庄氏和白惠娘来到前厅坐好:“惠娘,你快到临产期了吧?”
“是的,母亲——就这两天。”
“找产婆了吗?”
“儿媳找好了。产婆现在正在府里候着。”
“那就好!四郎去上值了?”
“是的,母亲。”
“惠娘,母亲观你肚子这么大,应该是双胎。”
“回母亲,儿媳也不知。”
陆庄氏一想,这个时代没有先进的仪器,可以探测到孕妇肚子里孩子的情况,不晓得很正常。
“母亲,这一路车马劳顿的,用不用去歇息一会儿?”
“行,母亲还真有些乏了,你也下去歇着吧。”
“那好,儿媳告退!”
春雨扶着陆庄氏往主院而去。
“郡主,奴婢也见过不少快要临产的妇人,可从来没见过有一个像四夫人的肚子这般大的。”
“嗯,本郡主观她的肚子,肯定是双胎。这两天小心点吧,毕竟她是头胎,可不能有任何的闪失。”
春雨还是一个没出阁的小丫头,她见四夫人的肚子实在是太吓人了,这才红着脸提醒了一句。
对于她的好心提醒,陆庄氏自然领情。就冲小丫头的这份善意,她打算以后好好给她物色一个如意郎君才行。
白惠娘在两个丫环的搀扶下坐好,知道婆婆这是怕她累着,才顺着她的话说乏了。她也确实有些累了,就出门迎接公婆这一会儿的工夫,她的双腿就直打颤,抖个不停。
自己母亲说她怀的应该是双胎,她是既高兴又害怕。高兴的是,她一下有了两个亲生骨肉;害怕的是,不知这两个孩子能否顺利生下来。
白惠娘知道害怕也没用,女人生孩子本来就是一脚踏进鬼门关,一切就交给上天吧。
“双喜,你去吩咐大厨房,晚膳做丰盛些。”
“好的,奴婢这就去。”
“夫人,用不用奴婢扶你去床上躺着?”
“好吧,翠萍。”
白惠娘这胎怀的特别的辛苦,一个千娇百媚的小姐,挺着一个硕大的肚子,心里是苦不堪言。
好在丈夫是个知冷知热的,对她特别的好。要不她都不知道自己能否挺过来。
外面,陆大川指挥府里的下人,把侯爷和郡主拉的礼品一箱一箱地抬到府里的库房放好。
今年过年早,再有十多天就过年了。
陆庄氏让人给宫里递了帖子,约好明儿个辰时末入宫送年礼。
庆元帝和白瑶儿这一段日子心里就非常的高兴,他们的好皇儿辰王回来说了皇孙的情况,说他被皇表妹一家照顾得非常的好,书也读得极好,夫妻俩这才放心。
申时末,陆北坐着马车回来。
他脚步轻快,一脸喜色地进了院子,看到陆大川问道:“大川叔,我父亲和母亲在哪里?”
“回四爷,侯爷和郡主在前厅等您呢。”
“好,本官晓得了。”再怎么成熟,他的年龄摆在那儿,那一脸的欢喜全都挂在脸上,也许只有这个时候,他的真情才会流露出来。
陆北快步来到前厅,看到父母,连忙俯身行礼:“儿子拜见父亲!拜见母亲!”
“四郎,累了吧?快坐下歇一会儿,咱们好用晚膳。”
“好的,母亲。”
“四郎,你在国子监做事,还顺利吗?”陆庄氏问道。
“还行!大家都比较照顾我,做起事来,也算得心应手。”
“那就好!”
虽然陆家如今地位超然,但毕竟是新贵,没啥关系网,认识的人也有限,做起事情来,难免有点力不从心。
好在陆家的后台是大启朝最有权力的两个男人——庆元帝和辰王。
而作为儿女亲家的白雄和生意上的合作伙伴林嘉玮的权力也不容小觑。
“父亲,母亲,今年咱们阳河县的老百姓,日子过得有没有点起色?”
“有!今年咱们县迎来了大丰收,不光农户的日子好过了,商户的收益,也比灾前好多了。”
“儿子听说咱们阳河县的人口也增长了不少,是真的吗?”
“是真的。人口比灾前增长了不止四分之一。”
“那咱们县的村镇能安顿这么多人吗?”
“扩镇建村!反正咱们阳河县的地盘不算小。”
“父亲,母亲,你们没调查一下,这些人为啥往咱们阳河县搬吗?”
“调查了。都是听说咱们县的老百姓的日子好过,再加上扶持力度,这才把他们吸引了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