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零四章 战前台风

“一二……拉!一二……拉!”

六月二十七,在一声声叫喊声中,辽河两岸的十万民夫正在拉拽一艘艘的三千料运粮船。

从天津出发的运粮船,它们得到了远在京城的朱由校旨意,从太仓又送来了八十万石粮秣和三十万斤火药。

大战在即、整个辽东都被调动了起来,而这样的调动中,近三十万男丁被征募为民夫,为整个辽东大军服务。

此刻、紧邻辽河的沉阳一带,不过只有十万民夫罢了,而更多的民夫,则是在向着宽甸、凤凰城、辽阳集合。

这种时候、就显现出了朱由检对于辽东经济的掌握,和辽东民生的布局。

截止六月二十七,入辽的中原灾民达到了八十五万四千余人,其中十五岁以上的男丁就达到了四十二万。

这些男丁本就需要救济,而眼下民夫的工作则是为他们提供了生路。

对于灾民、朱由检是以发粮,并且以布告的方式告诉了他们打下铁岭等地后,给他们发地。

对于辽东本来的百姓,朱由检则是以一日三十文的价格雇佣。

由于御马监贩粮,辽东市面上的银子和铜钱早就不足,甚至陷入了钱荒。

眼下他以现银和铜钱为雇佣筹码,而不是学习地方,直接以徭役的名义征募辽人,就这一手段,便让辽东百姓对他这位所谓的齐王,感恩戴德。

徭役可以不用,但是不能没有。

这点、朱由检十分认同自家哥哥的话,他现在回想起来,自己有的时候还是太理想了些,脱离了现实。

他想要免除天下徭役,但对于这个时代的大明来说,这样的免除是一种隐患。

如果百姓到后面娇惯够了,那会不会出现一些官府帮当地百姓修路,却还要给工钱的景象?

这种景象如果放在后世,是正常的,合理的,但放在这个时代就不行了。

在贸易频繁的后世,国家可以调动资源来贸易,来建设工厂,倾销商品。

但是在这个出省都需要十天半个月的年代,这样的商贸速度并不可能成为税收的主力。

这也就是朱由检为什么会醒悟说“徭役可以不用,但不能没有”的话了。

就如眼下一般,他可以用徭役,但没有必要,所以他没有用,而百姓也对他、对朝廷、对皇帝感恩戴德。

这样的结局,让朱由检明白了自己要学的还有很多。

或许在军事上,自己长于自家皇兄,但是在操控人心、平衡朝局上,自己还需要向皇兄学习……

“殿下、这是各城准备的石弹数量和储备的火药,以及各城的马匹数量,另外还有老奴兵马的最新调动情况,请您过目……”

辽河出海口,朱由检眺望正在拉动船只的民夫们,而陆文昭也策马前来,交上了两份重要的情报。

两份情报,朱由检先接过看了一眼老奴的兵马调动。

不得不说、锦衣卫虽然无法成功侵入建虏之中,但他们察觉到了老奴他们对于行商警惕的不同。

对于辽人,他们是一个态度,对朝鲜又是一个态度。

李若涟在察觉到这个态度的不同后,当即命令锦衣卫策反了几个朝鲜的行商,随后将他们拉拢成为了锦衣卫的外援。

同时,李若涟让这些辽东行商前往建虏的赫图阿拉贩卖粮食、铁器,以出售违禁品来获得代善的信任,并打探到了一些比较容易得到的情报。

不过、也仅限于此了,因此努尔哈赤对于朝鲜行商的信任虽然不高,但是防备却很严。

朝鲜行商只能在赫图阿拉交易,不能前往任何赫图阿拉以东、以南的关隘。

只是尽管如此、北镇抚司的锦衣卫还是打探出了不少消息……

拆开情报,朱由检一目十行的将情报看完,而这其中提到的情报,便是努尔哈赤下令代善和阿敏,将铁岭、开原的工匠、老弱妇孺迁移去兀也吾卫的消息。

看完这消息,朱由检波澜不惊,随后看了一眼另一本关于各城火药、马匹数量的文册。

在看完了文册后,他才开口道:

“代善的地位,是建虏的左右管家,与黄台吉的地位一样重要。”

“把这样的人物派往了兀也吾卫,想来老奴准备把兀也吾卫营造为第二个赫图阿拉。”

“不……应该说是一个更为齐备的卫城。”

朱由检说这话时,脑中想了想兀也吾卫对应的后世城市,最后脑中浮现出了“吉林”二字,并且也想起了地形上它的地理地貌。

兀也吾卫虽说是后世吉林的地盘,但位于吉林西部的狭长平原上。

这地方,处于长白山区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地貌类型复杂,有“远迎长白,近绕松花”之势。

此地的地势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形成有山区、丘陵、峡谷、湖泊、河谷、平原等诸多地形。

加上这地方有数百里狭长、二三十里宽阔的平原,并且又有三面环水的优势,如果真的被努尔哈赤所开发,说不定还真的能养活建虏的十万大军。

只是、如果真的能开垦出数百万亩耕地,恐怕铁岭等地的汉人都要活活累死……

这么一来、朱由检就陷入了出不出兵的抉择之中。

从眼下的大宁出兵,最少需要疾行五百里才能截断代善迁移人口的举动。

既然是疾行、那么就不能携带火炮了,并且深入此地的话,还需要面对科尔沁、代善、以及开原莽古尔泰等部的夹击。

眼下的辽东,虽然能调出四万铁骑,但……

朱由检大致估算了一些此地的兵力,最后还是不愿意冒险一试。

眼下收复铁岭和开原才是主要的战略目的,四万多铁骑如果被重创,那么明军就无法在辽沉之地保持高机动性的支援了。

朱由检很难保证,这不是努尔哈赤的诱敌之策。

因此、仔细想了想之后,他还是放弃了出兵的打算,准备继续对即将打响的辽东之战上心。

“诸将都抵达各府县了吧?双筒的千里眼也都分发了吧?”

朱由检收起了两份情报,而陆文昭闻言也回礼道:

“都已经抵达了,燕山天工所制造的七百二十具的千里眼也都发放给了各军的统帅、总兵、参将、游击。”

“燕山的第三所学府和第四所学府如何了?”朱由检的问题一个接一个。

“第三所学府已经修建完毕,目前已经有三万多学子入学,后续应该可以达到五万余人。”陆文昭回应道:

“至于第四所学府,按照殿下的吩咐,营造的面积五万亩,因此要到后年四月才能完工。”

第三所、第四所学府,代表了燕山的扩张速度。

第一所和第二所的学子达到了九万八千多人,再算上第三所的,也就是接近十五万学子。

但这些都不是朱由检最在意的,他最在意的还是第四所的综合学府。

五万亩的面积,足以说明了朱由检对它的上心。

可以说、它将是朱由检所营造的学府之中,规模最大,学科最多,容纳学子最多的一个学府。

按照筹备,这学府可以容纳二十四万六千余人,而这里将是第一所综合学府。

此地开办覆盖理学、民工学、军工学、文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语言学、法学、医学十个学院,一百二二十七个学科。

可以说,前面三所学院,都是教授小学和中学的知识,而第四所学府才是未来真正能改变大明的地方。

这个学府不是为了现在而准备的地方,而是为了十年、十五年后准备的地方。

二十四万六千人一旦学成,哪怕只有千分之一的人能成为提升大明科技的人,但也是一个不得了的数量和规模。

至于剩下那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二十四万余名学子,理学和政治、文学、历史系的平庸者会像种子一样洒满大明。

天下的私学和官学都会被接管、扩建,最后以小学、中学的方式遍布大明一千五百余县。

至于民工、军工、经济、语言、法学和医学的精英学者,则是会以第四学府的形式,成为大学的院长、教习。

普通的学子,将会成为官员和官营机构的设计师、经营人、医生。

朱由检对它抱有很大的希望,不仅仅是为了他们,也为了他自己。

他要求天下藩王海外就藩,自己也不可能独善其身。

相比较距离较近的南亚,朱由检准备前往远离大明的地方,而这地方也就不用多说了。

美洲……

想到那两块大陆,朱由检就心中一沉。

以这个时代的航海,穷尽他一生,耗费大明的无数国力,恐怕也就能输送百万百姓前往当地安居。

欧洲人花了两百年,才迁移了上百万人口,而朱由检必须在三十年内完成,并且不空耗大明的国力。

想要在三十年内迁移超过百万的人口,那就一定需要一种东西。

蒸汽机……

没有蒸汽机船,无法保证在短时间运送人口前往的同时,还能运送足够等数人口吃三年的粮食,以及一些耕牛和马匹。

蒸汽机车,蒸汽机船,这已经是朱由检能想到,眼下大明科技经过攀登后,能在他有生之年摸到的最高科技了。

至于能不能攀往更高?那就要看大明日后的教育是否成功。

想到这里,朱由检摇头叹了一口气,将心思放回到了辽东收复之战上。

眼下已经是六月二十七,孙传庭等部的兵马都在陆续的走海路,登陆盖州、宽甸等地。

在粮食足够的情况下,能影响战局的就只有雨季了。

晚明辽东的雨季,不知道是不是受到小冰河的影响,除了六月初下了几场雨外,最近这几天都没有下雨。

这样的变化,让朱由检有些不安。

眼下辽东的兵马中,大宁三卫和浙兵,还有孙应元所部的三卫,四骑卫等八万多人,分别装备了骑铳、步铳。

一旦雨下的不合时宜,那么明军的数千门重炮,十余万支火铳都将无法使用。

结合努尔哈赤一直没有行动的迹象,朱由检很是怀疑,努尔哈赤在等一场大雨,一场足以让明军火器无法使用的大雨。

“殿下、有一点卑职不明白……”

在朱由检沉思的时候,陆文昭犹豫着开口询问道:

“卑职看《孙子兵法》,其中有说“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

“因此、既然上书已经很清楚,那为何殿下不派兵从建虏的薄弱处提前发起进攻?”

陆文昭所询问的这句话,翻译过来便是:

进攻一定能取胜的原因,是因为攻打的是敌人没有防守的地方。

防守一定能巩固的原因,是因为防守的是敌人无力攻打的地方。

孙武认为,善于进攻的军队,进攻的是敌人不知道如何防守的地方,而善于防守的军队,防守的是敌人不知道如何进攻的地方。

因此陆文昭想说的是,为什么不趁机出动出兵攻打努尔哈赤不一定会防守的地方,比如绕后突袭开原,提前走出长城,走边墙突袭赫图阿拉。

“薄弱之处,出兵过少而无法调动老奴,出兵过多的话,便会让内部空虚,给老奴有可趁之机。”

“山地领兵打仗,必须稳打稳扎,小心警惕任何一处可以被设伏的地方,而我军对边墙外的地形不熟,出兵便失去了地利。”

“况且山中多雾水,小雨,一旦下雨、我军火炮便失去了作用,难以建功。”

“至于平原之处,开原拿下又如何?莽古尔泰可以走清河关切断我军粮道,哪怕沉阳同时出兵牵制莽古尔泰,但对方依旧可以用铁岭和沉阳之间丘陵上的石堡拖延时间。”

“兵法从古至今,由于军械的变化,一些用法已经发生了变化,所以应该因地制宜,因时变化。”

朱由检对陆文昭好生解释,随后又继续道:

“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

“军队前进或者撤退贵在速度,如风来电往,所以,敌人不能制御。”

“而眼下,建虏之兵马大多为马步兵,萨尔浒一战,五天转战数百里,比我军步军转战速度要更强。”

“因此、当以堂堂之阵,堂堂破之!”

“卑职明白了。”听到朱由检的解释,陆文昭表示明白了,而朱由检见状,也策马向着广宁返回。

辽东之战,朱由检并不担心会败,因为以明军的体量,即便火器无法使用,也能重创建虏。

明军可以死一千、一万、十万!但后金只要战死一万,就足以激发内部矛盾。

朱由检冷静过后,反而期待起雨季了。

如果真的下雨,老奴会不会真的出兵,妄图扰乱明军腹地?

如果他真的敢来,那说不定真的能给朱由检创造一个围歼后金数万兵马的机会。

至于努尔哈赤……

一想到黄台吉现在因为努尔哈赤还活着而被限制,朱由检宁可让努尔哈赤多活几年。

他活得越久,后金就越容易崩溃。

一个军事狂人,一旦无法掠夺到满足兵马的物资,那么穷兵黩武之后便是亡国,亡种族。

历史上的努尔哈赤是这么干的,而眼下他因为被自己的压制,也在对麾下的人压迫。

压迫到了极点,只要再来上一场惨败,内部的问题就会显露出来。

“嗯?”

忽的,朱由检觉得脸上一凉,下意识上手去摸,而这一摸便是一丝湿润。

他侧头向一旁的小河看去,只见河面上出现了点点涟漪……

“殿下、下雨了。”

陆文昭策马跟了上来,而朱由检看着这雨,眉头开始慢慢皱紧,最后面色严峻道:

“八百里加急通知各军,警惕老奴动兵,各地民夫都返回城内,坚壁清野!”

“额……”听到朱由检的军令,陆文昭小心翼翼的试探性问道:

“殿下、只是一场雨,有这么严重吗?”

“严不严重,叫随军的钦天监官员来搭话。”朱由检对陆文昭端着脸色开口,而陆文昭也知道自家殿下不是在开玩笑,因此当即转头让人通知钦天监的官员前来。

同时、他也护送着朱由检前往不远处的平洋桥堡休整。

只是这场雨突如其来,并且越下越大,渐渐的雨幕浓密了起来,而朱由检的脸色也越发难看。

“躲雨了躲雨了!”

辽河两岸的民夫也放下了手中的绳子,满身狼狈的向着两岸的石堡赶去。

好在辽东的道路都经过了修补,跑的也倒轻快。

呼啸的狂风吹来,吹得人睁不开眼睛,而众人也赶在大雨成为暴雨以前,策马冲入了平洋桥堡内。

当朱由检他们赶到守备府的门口,当即翻身下马,顶着湿哒哒的狼狈模样进入了府内。

“去准备温水、干的衣物给殿下擦身子,换新衣。”

陆文昭走入会厅之后便招呼会厅内的士卒,而他们见状也连忙去准备。

朱由检脱了湿透的鞋子和衣服,只穿着一套中衣。

好不容易等士卒端来了衣物和温水,没给他换衣服的时间,随军的钦天监官员便一路快走,赶到了会厅,并对朱由检作揖行礼:“殿下千岁……”

“你看这雨会下多久?会不会连下几天?”

朱由检一边旁若无人的换衣服,一边询问钦天监的官员,而官员闻言,也作揖继续回应道:

“殿下、眼下大暑刚过不久,这雨应该不会下太久。”

“确定?”朱由检紧皱眉头,而钦天监官员也为之语塞,犹豫了片刻道:

“按照二十四节气,以及十日前观测的星象来看,九星并没有什么变化,也就不会让节气发生变化。”

“十日前?”朱由检听到这个回答,这才发现这天气已经阴沉了数天。

他清楚眼下是小冰河即将爆发的前夕,更清楚小冰河爆发下,气候会变得十分极端。

一些寻常年间不可能发生的气候变化,往往在这种时期会十分多变。

辽东之地虽然面对渤海,但并不代表不会遭遇台风。

如果真的有小规模的台风登陆,那么对于明军来说,战力会大打折扣,努尔哈赤也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想到这里、朱由检再次下令道:

“再传令三道,辽东各城民夫返回城中,等待雨季结束,各军准备雨棚,不要让火药受潮!”

“卑职领命!”陆文昭明白了事情的严重性,当即连续派出快马通知。

只是在他们通知的同时,天气的变化也越来越奇怪……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