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偶遇 中

二三十里路在不到半个时辰里就紧赶慢赶的走完了。

老姜大哥三个人轻车熟路的马车赶到海林街西头的一家大车店。

“还是包一间房,不过今天我们是四个人。”老姜大哥对迎上来的大车店老板说道。

“白牡丹他们还在这里?”老姜大哥又问老板。

“在,晚上在正房唱戏!”大车店的老板说。

赶车的三个人一听都精神大振,卸马,喂料,饮水一气呵成。

店伙计又把四个人领进屋子,一面火炕再无一物。

“把炕烧热乎的”老姜大哥撂下这一句话就带着小宝和另外两个人去吃饭。

小宝看见三个人都有些隐隐的兴奋,不明就里。

“老姜大哥,你们有什么好事吗?”小宝问。

“兄弟,你连白牡丹都不知道?今天晚上他们二人转班子就在大车店唱戏。那白牡丹要多水灵有多水灵。”老姜大哥说的口水都流出来了。

听二人转是假,过干瘾是真。小宝心里好笑。

小宝把三个人拉进一家饭馆,要了一大盘猪头肉三大碗高粱米饭。小宝又让伙计给三个人倒了三碗小烧,伙计白送四个人四蝶小咸菜。

当酒菜都摆到桌子上时,三个人的嘴都合不拢了。连夸小宝实诚,心里却暗笑小宝是个土瘪。这一路就吃上他了!

在东北,能喝酒的一根咸黄瓜也能喝一斤,何况还有猪头肉呢!

三个人端着酒碗吱溜吱溜的喝着酒吹着牛。喝酒不吹牛那还喝酒干嘛!

小宝能在蛤蟆山活得好好的靠的不是大柜和刘大疤了的善心,而是自己从小就被逼出来的会来事。小宝只用了三言两语就把三个人套了个明明白白。

三个人家都住在牡丹江以东的磨刀石,就以赶大车为业。老姜大哥早已成家立业,再过两年就该给儿子说媳妇了。另外两人是兄弟俩姓李,都年过三十还没有成家。一个字就是穷!

一句话,三个人都过得苦巴苦熬的。但是在三个人脸上一点也看不出愁来。用老姜大哥的话说不笑难道还哭吗!

几个人说着说着就说到白牡丹的身上。李家兄弟眼睛亮晶晶的,一副饥渴难耐的样子。

老姜大哥咂口酒,“唉,那大脸盘子,那大屁股蛋子。想一想心里就痒。”

小宝好奇的问:“照老姜大哥说的,不就是胖吗?胖有什么好?”

老姜大哥嗤笑一声,“跟你这小豆芽说不明白。胖多好哇,浑身都是肉。那,那多舒服哇!”说完哈哈大笑。

“就那大屁股蛋子,你要是娶回家去,那还不得噼里啪啦给你生一大堆孩子。”老姜大哥接着说道。

“胖好,胖好”老李家哥俩口水都快流出来了。看他俩那笨拙的样子分明是两个三十来年没经过人事的老豆芽。

成千上万的山东人山西人河南人河北人听说东北天大地大荒野广阔时口水都流出来了。他们在祖宗的坟前烧完纸磕完头就义无反顾的踏上了闯关东的路。他们希望用勤劳换去富足。许多人一走就音信全无。许多人成了乞丐和胡子。能真正实现梦想的百中无一。

吃完饭,小宝掏钱算账的时候,三个人都有些讪讪的。原来他们是怀着吃土鳖的心思,但是毕竟都是老实憨厚人心里都有一些过意不去。

四个人回到大车店,一进大门就看见伙计摇轱辘把打井水。

“四位老客快着点,正屋马上要开场唱戏了!”伙计招呼道。

三个人让小宝在院中稍等,然后到马棚看了看马,转身汇合小宝一起向正屋快步走去。

小宝走进正屋时差一点让里面的汗臭味给推出来。三十多个两三个月也未必洗一次澡的苦力巴挤在一间屋子里,那味道好闻不了。

一圈板凳早就挤挤插插的坐满了人,老姜大哥李姓兄弟和只能站在后面。

墙角处有五六个人调弦的调弦,化妆的化妆。

“看那儿,白牡丹”李姓兄弟中的一人对小宝说。

小宝向墙角望去,一个十八九岁的姑娘坐在小板凳上。月白色的宽腿裤,火红的斜胸夹袄,一头又黑又密的头发盘起别着一只发钗,两脚穿着一双顶绣球的花盆底鞋。花盆底鞋是满族妇女穿的,穿上这种鞋身子挺拔很难弯腰。

或许她也听见了李姓兄弟的说话,一双秋波流慧的眼睛在屋里转了一圈,屋里瞬间鸦雀无声。每一个人都觉得她在看自己。

姑娘又低下圆圆的脸蛋,一手拿着镜子一手拿着眉笔描着眉毛。在她的脚边放着一只树状的锡制烛台,每个分枝上都有一个寸许高的蜡烛头。

一个脸色蜡黄的中年女人翘着二郎腿,嘴里吐出一口烟低头对白牡丹说:“闺女,时间差不多了开始吧。先唱一个垫场小冒,然后再让这帮穷鬼掏钱。”女人一张嘴露出满嘴的黄板牙。

白牡丹答应一声,拿出火柴把烛台上的蜡烛头挨个点亮。然后转身对一个中年男人说:“爹,咱们开始吧。”

白牡丹和中年男人走到屋子中央。中年男人即使满脸抹白,但还是难掩一脸皱纹。白牡丹把烛台慢慢的放在头上,停稳。

“老少爷们,我们父女俩先唱个小冒垫个场。大过年的,图个喜庆。我们俩清唱个小拜年。”中年男人说。

“春季里来是么新年呀啊”

“村里村外锣鼓喧天呀啊”

“小佳人屋中巧打扮哪”

…………

父女两人一人一句的唱了起来。

白牡丹上身挺直,脚下小碎步由慢到快在屋中转圈走了起来。只见她脚下如风根本看不出步数,烛台在头上安稳如山。烛火摇曳映照在她那张粉面上,娇媚动人。如水秋眸上有一点烛光灵动溢彩。

小宝看痴了,全屋的人都看痴了。

“咣当”门被打开,两个人硬挤了进来。

两个人中一个是五十多岁的老人,另一个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年轻人的怀里还抱着一个三四岁哇哇大哭的孩子。

老人走到蜡黄脸的中年妇女面前,“您就是常大姑?听说您能请狐仙,您帮我看看,我孙子是不是魇着了?还有没有救哇?”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