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第21集唯识学概要

《唯识学概要》全本免费阅读

诸位法师慈悲,陈会长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

从唯识的角度来观察人生,我们知道唯识的整个生命的因缘,是建立在阿赖耶识的缘起。唯识认为说阿赖耶识它蕴藏着很强大的一种力量,那么这个力量当它成熟的时候,它就会变现果报,让我们来受用。那么这种力量,在经论里面解释说: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它说这阿赖耶识的力量,它不是今生造成的,它是无始劫来,你每一生都会储存一种力量。那么这个力量它有两种可能:第一个它是一种生死的力量,它可能会由此有诸趣,这种力量可能会推动你到六道轮回去,这种力量也可能会把你推动到涅槃的因缘去。所以阿赖耶识,如果说把它比喻作一个机器的话,它有两种开关:第一种开关,是打开来是通往生死的力量;另外一个开关,是通往涅槃的力量。

那么现在的关键来了,我们怎么样能够在临终的时候,让阿赖耶识现前的时候,它是一种往生的力量,它的关键在哪里?

在《楞严经》里面说,它说第八识本身,它没有决定权。它虽然是一个强大的力量,但是它不能够决定说:哦,我要到生死轮回去、我要到涅槃去、我要到净土去,第八识的力量,它本身没有决定权,关键在你第六意识,也就是说:你用什么心态来面对你的人生的相状。

在《楞严经》里面说,假设我们今天面对人生的时候,是一种背觉合尘,我们对人生的态度是一种攀缘性的、主宰性的,我们想要去受用人生的快乐,那么这样子当然你就把阿赖耶识的力量,就往生死轮回那边跑过去了。如果我们的心态是一种,我刚刚是讲背觉合尘,现在我们相反就是背尘合觉。假设你的心态是把人生的因缘放下而开始内观,你遇到事情的时候,你是用道理来解释这件事情,你开始起观照了,而不是动感情了,那么这个时候你是把第八识产生一种涅槃的力量。

所以我们每一个人临命终的时候,阿赖耶识一定会现前,但是它会产生不同的力量,它可能会产生生死的力量,把你的佛号带往娑婆世界得果报;它也可能你在临终念佛的时候,阿赖耶识现前,它把你的佛号力量把你带到净土去。所以诸位,你最好检讨一下,你阿赖耶识现在它到底是累积了一个什么力量?

原则上,如果你对今生看得很重要,你对娑婆世界的攀缘很重,你阿赖耶识的力量,一定是一个强大的生死业力,你临终你很难挽转的;如果你现在对娑婆世界的心态是完全放下,你遇到事情是用内观的,用理智来观照因缘法,那么这个时候,阿赖耶识,你现在储存的力量是往净土的力量。所以佛法的角度,佛法对人生的价值,它不再看待你生命是变现什么相状,你这个相状是快乐的相状、或者痛苦的相状,在佛教里面看这是没有价值的。因为它是生灭法,这个东西很快就过去了,就像你做一场梦,你今生活得快乐,也是一场梦;你今生很痛苦,也是一场梦,它很快会过去的。佛法很重视你将往哪里而去!佛教不重视你的过去,但是它非常重视你的未来,它也不再重视现在,因为现在是一时的。所以你的心态就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了,到底我们就对娑婆世界,是用攀缘的心还是观照的心,就决定你未来的来去了。

那么智慧的观照应该怎么观照呢?就是我们遇境逢缘应该怎么去用这个智慧来观察人生呢?我们这次的唯识学课程,讲出了三种观照:第一个是空性的观照;第二个是菩提的观照;第三个是净土的观照。这三种观照你都具足了,你就可以成功的把阿赖耶识的业力,转成往生的力量了。

好,我们今天先来谈一谈空性的观照。那么这里面有几个问题,我们空性的研讨,我们先谈一种通途的问题,再来谈个别的问题。我们先来谈通途的问题,很多人对修空观,还是有疑惑的,我们先解释一下,就是我们遇境逢缘,第一件事情是修空观,这是很重要的。

在唯识的角度,先否定自己,你不能马上肯定自己说:哎,我要发菩提心,这不对的,你要先放下,你才有资格谈提起。所以唯识它的态度,当你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先否定自己,先告诉你自己这一切都不是真的。所以它空观有三种观法,大小乘有三种观法:

第一个从无常切入。你观察它是一时的、无常的,无常故苦,苦即无我,无我所以空。

那么无常观,它的特点就是它这个药力道很强,尤其是你对财色名食睡这一块烦恼特别重的人,用无常观它是药到病除,它药效很快。当然它也有缺点,这一帖药不能常用,因为它这个在修空观的时候,它夹带了苦谛的思考,它不是运用一种中道的平常心来修空观,它是夹带苦谛的思惟来修空观。因为它无常故苦,苦即无我,所以它这种空观,天台宗智者大师给它一句话叫做“灭色取空”,它是把相状毁灭了,然后再进入空性。

所以这个地方对整个大乘来说,你要修菩提心,你这个时候要借相。佛法认为相状没有好坏,它只是让你假借的,你用相状来修空观,叫从假入空;你用相状来修菩提心,叫从空出假。所以相状是可以借的,但是无常观把相状给破坏了。你这个药如果经常用的话,对你以后修菩提心会有困难。所以无常观修的太厉害,古德说有两个过失:第一个忘失大悲;第二个不乐修善。你对积集资粮没有兴趣,反正它都是无常的吗!所以无常观的这个空观,它的好就好在药效猛利,但它的缺点就是说要适可而止,这个法门适可而止,操作适可而止就好,这是一个空观的方法。

第二个就是唯识学说的,从因缘来修空观。观察这一切法都是缘生缘灭,都是自变自缘,你自己的阿赖耶识变现,第六意识去攀缘它,其实没有一个真实的实体,所以因缘性空。

那么这个唯识学的空观,它主要是破你心中的遍计执,就是你不能分别,人生只能受用,你不能够去解读它,最好的人生就是不解读,你不解读就是最好的解读,就是人生毫无意义,所有的意义都是你自己捏造出来的。

所以人生只就是一个“如”的境界,就是“那样就是那样”,没有对错、没有好坏,只是因果的显现,如此而已。所以这个无分别智,佛陀的意思,他不让你的心去住在这个外境,他要把你的心往菩提心、往净土方向去引导,你不能把你的心力,往娑婆世界去分散。所以这无分别智就是说,它等于是把你对娑婆世界的整个攀缘的心,整个门关掉,把门关掉了。因为你没有办法分别,你就不能得到任何的资讯,你就没有办法去解读人生,你没办法解读,你就不能执着。

所以唯识学有一个很重要的话,叫“唯识无义”。

人生的概念,都是你自己编出来的,人生本来就没有意义的,人生的成败得失,它只是因果的显现,成败得失这四个字,是你自己捏造出来的,这种概念是你捏造出来。所以它那个破名言,就是说你要告诉你自己:人生所有的概念,都是你捏造出来的,而且是毫无意义,这个时候你对它的执着攀缘就断了。我们不可能去攀缘一个没有意义的东西吧,因为它不值得你攀缘,它毫无意义。

所以这个唯识学的空观,它不破坏相状。诸位,它不坏相,就是相状还是存在,但是你的心不迷、不取、不动,它是破坏你的名言,你不要去乱解释人生,因为你一解释,你就想要去执着,你就想要去主宰,你就把生死业力给带动起来了。所以人生只能够轻轻地走过去,你不能够动任何名言的,你要把所有的精神体力放在来生,唯识的意思就是这样,用在实践你的理想。我们以后会讲到菩提心,人生只有一个意义,就是实践你的愿望而已,历事练心,积集资粮。所以唯识学就是说,它从无分别智里面切断了你任何的攀缘心跟执着的心,因为我们不可能去执着一个毫无意义的东西。这个唯识学厉害,它不坏外在的相状,它把你的分别心停下来,这个是唯识的空观,比无常观更高明,而且力道也不差,这是从因缘切入空性。

第三个是从真如,本来清净。是你本来什么都没有嘛,本来什么就没有,你今生来这里,你也没有得到什么,你也没有失去什么,人生本来就不增不减嘛,没有得也没有失,也没有好也没有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嘛。你来的时候什么都没有,走的时候也是什么都没有,只有过程,就是本来清净,当然这个观法是比较微细了。

这三种空观都可以,但是我们今天强调是第二种:修无分别智。破坏你对人生的概念,因为这种概念是生死的根本。好,我们先把无分别智解释完了,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你至少要知道怎么操作,可能你还很生疏,至少这个操作方法你要懂。

无分别智就是唯识的空观,就是断除你的分别心,消除你的名言分别,把人生恢复它的本来面目,你不要对人生加油添醋,就是还它个本来面目,它该是怎么样就怎么样,不要把你的概念,加到因缘的假相上去。

[学员问]:请问师父,那个净土本身也是缘起的,那我们怎么把它跟这个空观统一起来,跟这个无分别智……按说它也是一种名言。

[师父答]:净土的缘起是清净的缘起,我们今天要破坏的是杂染缘起。就是说杂染缘起你不能碰它,你一碰它就恶性循环。因为杂染缘起你一碰它,你就会产生攀缘。但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我们去接触它的时候,我们不会动攀缘心,它是怎么样呢?

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这个是清净的法界缘起,这段话我们再说明一下:

这缘起不同,这是弥陀本愿变现出来的,它不是业力所召感的,因为业力所召感的东西你太熟悉了,你不能碰,因为你自己业力变现的东西,你太熟了,你一碰你就没完没了了,那生死大梦你就一直做下去了。

娑婆世界的业,为什么不能碰呢?因为它是业力所变现,就很容易牵动你的烦恼。比方说你在走马路的时候,你看到黄金,你很想把它捡回去,对不对?到极乐世界你看到黄金,你不会想把它捡回去,因为它不是业感缘起,你会欣赏它、赞美它,但是你不会有一种攀缘想要取着的心,这两个缘起不一样。因为娑婆世界的缘起有杂毒,它有过失的缘起。它这个是一个苹果很漂亮、很甜,但是里面有毒药,所以你碰不得。娑婆世界的快乐,每一种快乐你都要付出代价,没有例外。任何的一个苹果你吃了,你就准备生死轮回了。娑婆世界的水果通通不能摘,全部只能够走过去,不能摘,因为这个水果你吃的越多,你的生死业力就越重。

[学员问]:所以说空观并不是破一切名言,而是只是针对娑婆世界的名言?

[师父答]:娑婆世界名言。对对对。好的名言,我们赞美极乐世界、赞美菩提心,这种名言还是要保留。等到后面会讲到,后来又重新建立一个新的名言,但是这个名言是佛菩萨的教授,就是所谓的法的教授。好,请坐。

[学员问]:师父慈悲,弟子想问,就是说我们不要对外境起分别嘛,那我们就是说,不要在外境分别的时候,那我们是看我们自己的内心,那我们内心起的那个念头,也不一定是对,对吗?

[师父答]:我没叫你看内心的念头!我要你看你安住内心的道理呀。念头,当然你不能观你的念头,念头也是情绪化的。你要安住你的空性的道理、菩提心的道理,你要安住那种道理的那种正思惟,安住在道上,一种真理。

[学员问]:那我们平时历缘对境的时候,我们要如何来做事情?应该是有一个……就是有一个轨道,来依止来做吗?

[师父答]:做事情你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但是不要去分别它就好了,你不要在结果上去分别它。

[学员问]:那是听自己内心的道理去做?

[师父答]:对,因为你听闻佛法一定总结一些道理,比方说无常、因缘观、本来真如,对不对?你要忆念这个道理:哦,这是无常的、这是缘起性空的,你要去从这个道理上来调伏自己的分别。

[学员问]:上堂课师父说过,就是差即无差无差成差,那可以请师父再解释多一点,怎么样来操作?

[师父答]:因为你向外攀缘呢,就是无差成差了,人生就很复杂了,你要是向外攀缘就是这样。本来人生是一个如的境界,它是一个一真法界,你就把它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这是我喜欢、这是我不喜欢的、这是成功、这是失败……你就产生对立的思考了。对立了以后,你一定会产生执着,你不可以说:欸,我先去分别,我最后再来不执着,不可能!你分别后你就控制不了自己了。所以大智慧的佛陀告诉你不能分别,你一分别以后,后面就完了。执着不是你可以控制的,你现在唯一能够下手的就是无分别。你一分别完你就完了,你控制不了自己了,你一定会执着了。所以很多人讲说看破放下,你要放下,你一定要无分别,你一直分别,你不可能放下的,关键在这里。

[学员问]:师父慈悲,弟子有个问题问一下,因为我看网路上提到说无分别智,它有分根本无分别智跟那个唯识心观无分别智,跟后得无分别智,也就是说你如果入禅定以后,你的根尘识都不产生分别,那个才真的是无分别智,那因为我们是修净土也没有禅定力,对不对?那是不是其实……

[师父答]:不要把标准讲的那么高了,我们现在叫做闻思,就是随顺无分别智,随顺嘛,对不对?哦,我们至少也是在调伏状态嘛。那你讲说完全遇境都一念不生,不可能。我们第一念一定会生,就修第二念,第二念的无分别智。

[学员问]:那我的意思就是说用我们的那种般若的那个观照来近似于那个无分别智?其实我们没办法达到,因为我们根本不可能,我们是凡夫,就算我走路,我看到马路绿灯,我停下等绿灯,我不能说我无分别,红灯就闯过去,所以说我这个时候就说近似找我名言上我可以用的,比如说计度分别,应该是近似这样子操作就可以是不是?

[师父答]:对对对,你说对了,计度分别,正常的分别是可以的,但是有些分别是计度分别,然后多事。

[学员问]:然后再将有执着部分尽量把它,就是师父提到的,我喝咖啡……

[师父答]:你不要管执着,你不分别它就不会执着了。

[学员问]:好,谢谢师父。

[学员问]:师父刚刚提到那个灭色取空……

[师父答]:灭色取空,毁灭的灭,灭色取空。

[学员问]:我想请教师父一下,那个如果说我们的相状是有遍计所执产生……

[师父答]:遍计所执性

[学员问]:那如果说这个事情过了,或者是说这个所攀缘的已经消失了,这个相状它也就不会再存在了,但是如果这个相状是依他起,它产生了的相状,如果说要把它是不是很难甩掉?

[师父答]:你讲大声一点,你把麦克风靠近一点。

[学员问]:就像是说我们身边有那个眼耳鼻舌都是我自己的,天天看着它,天天用着它,怎么样去把它观空呢?就像《心经》说的“照见五蕴皆空。”

[师父答]:就是你少去分别它呢,你一定要面对它嘛!但是你少去分别它嘛,你要减少分别,你一分别你就一定会执着,一执着就产生对立:不是爱就是恨……所以你少分别,就这样子,就是少去分别它,否则你会惹很多尘埃。就是说它到底是不是一个业力,它不一定,你也可能安全闪过去,但是你一分别它,你就糟了,它就是一个业力了。

[学员问]:因为照依他起之说……

[师父答]:依他起它只是现出一个相状,它又没叫你去分别,对不对?是你自己要去分别的了。依他起身为第八识,它只是把你的业力变现出来,是你第六意识要去分别,最后惊动了第七意识去执着,是吧?第八识没错嘛,关键就在第六意识,管好第六意识这很关键。

你要临终无障碍,你一定要把第六意识管好,它一定要在你的管控当中。第六意识一旦不听招呼你就完了,你不可能往生了。如果第六意识不归你管,你就完了,你佛号念得再怎么样都没有用了。因为你第六意识失控,你乱分别,你就召感了无量的业力,你就跑不掉了。所以管好第六意识很关键,第八识它不归你管的,因缘果报这是一个天然的轨则,它该出现就会出现,不该出现就不会出现,是吧?你看释迦牟尼佛他的家族被灭,佛陀也知道,佛陀也没有采取任何行动,采取行动也没有用,是吧?所以第八识是你不能管它,你要管好第六意识。

[学员问]:是,我会往这个方向……

[师父答]:对对对,这很重要。你第六意识你一旦失控,你第六意识只要不归你管,你就完了,你今生就完了,你全部都毁了。你管不住第六意识,你就不可能有临终正念,不可能!就是说,我们不可能一念不生,但是至少你有本事断相续心,就是念头起来的时候,你马上觉察,断相续。我再讲一次,我们不可能一念不生,你不可能连第一念的分别都不起,不可能,但是就算你不是先知先觉,至少后知后觉吧,是吧?至少你觉照的功夫要生起来,然后你什么时候生起,把相续心给断了,这个就有办法了,就是第六意识在调伏状态,你开始在调伏它了,它本来是一个猴子到处攀缘,慢慢慢慢……它慢慢慢慢,这个攀缘心静下来了,这个是好现象,它调顺了,调柔善顺了,这个时候你生死业力就转了。

[学员问]:师父慈悲,我想问一下就是说,就比如说我们人生下来之后,就要有成人的教导,就是说这个是对的、那个是错的。那么就是从小我们就要有分辨心?

[师父答]:分辨智慧,对对对。

[学员问]:再比方说孩子们长到一定的程度,他学习的好上大学,你会恭喜,有这个欢喜心;这个孩子假设要是走了偏路,吸毒、参加帮派,那你会一路跟着他,就是阻止他说这个是错的,那这个也是分别?

[师父答]:这个是分别,但这个是正确的分别,这个是可以保留下来的。

[学员问]:这个可以保留。

[师父答]:这个是可以保留下来的。就像刚刚你说的,看到绿灯再走过去,对不对?你不能看红灯走过去,我不分别,不能这样讲对不对?正确的分别是要保留下来的,这种分别是属于正确的、如理的。但是有些分别是虚妄的,尤其是会创造对立的,我相、人相对立的,好坏对立的。

[学员问]:谢谢师父。

好,我们这里有几个有关空观的问题,我们解释一下:

[网络学员]:师父在课堂中说明圆成实性的真如是后修所得,与《楞严经》的真如有异,又提到凡夫对依他起的时候,或起遍计执、或起依他起观,而成圆成实,是否代表圆成实性为生灭法,要修才有?那么讲义中又说,圆成实性即二空所显圆满的实性,那么圆成实性到底是生灭法还是不生灭法?

[师父答]:这个无分别智,它在成就圆成实性,无分别智是生灭法,因为你修的时候你会慢慢进步吧,但是它成就以后变成不生灭法,它是开显不生灭的空性。因为真如的空本来就是空的,一切法本来就是“如”的境界,它的存在不需要假名的,不需要名言的,是我们自己把它安立下去的:哦,这个是叫做成功、这叫失败。那么真如的空性,一切法离言说相,本来是一种实相,所以我们恢复了它原来的相貌。

所以无分别智在修的时候是生灭法,但是它成就以后是不生灭法。这样讲好了,月亮本来就存在嘛,对不对?但是我们阴天的时候我们看不到月亮,看到的是乌云嘛,对不对?那怎么办呢?我现在用风把乌云给吹走了,这个风在吹的时候是不是有动作?是生灭法吧。但是乌云吹走以后,月亮出来,你不能说月亮是生灭法,它本来就存在嘛!它以前是被乌云遮盖住嘛。月亮是什么样?它是不生灭法,它也没有生也没有灭,所以你把遍计执破了,你只是恢复它本来面目,不是说,哦,这个面目是你创造出来的,不是这样子,你只是恢复它本来的样子。所以过程是生灭,结果是不生灭。因为一切法本来就离言说相嘛,是我们人太聪明了,就是自作聪明,安立很多名言,创造很多的对立,就产生爱憎取舍,然后就启动了生死业力了。

好,第二个问题:

[网络学员]:在第六意识分别当中是否也有轻重的不同?对有些事情我们的分别是特别的重、也特别的快,弟子请问师父,面对这种粗重的分别,已非单纯的自我说服就能够解决,应该用什么方法来对治?

[师父答]:一般我们修无分别智的空观,要兼修事修。所以你无分别智以后,后续要提起佛号,赶紧提佛号。空观的智慧,它相应的快,但是它有一个问题,它很难相续,相续也太难,所以我们遇到事情,第一件事情不是马上提佛号,不是哦!你要先修无分别智,再提佛号,为什么?

有些人他完全不修空观,他就提佛号,他有什么问题呢?

就是你的执着是用佛号把它压下去的,凡是压下去的东西它一定会反弹,总有一天你压不住它的。但是你用空观来照它呢,是一种对治,会破坏它的结构。所以如果你一辈子都不修空观,你遇到事情,你的不分别只是转移目标,把对这件事情的执着转到佛号去,那么换句话说你的遍计所执性、你的攀缘性一点都没有破坏,你只是转移而已,或者说压抑而已,这种压抑式的念佛,总有一天你会压不住的,总有一天,因为它是无始劫的习气,你念佛是短时间的几年的时间。所以你不用佛法的空观的药,你只是一路的用事修来跟它压着,你总有一天压不住的。但是你只是修空观,你把它暂时调伏了,你不提起佛号,也不行。所以无分别智修完以后,赶紧提佛号,这个合乎大乘的中道——无住生心!这个是合乎中道思想的。我们把问题都回答完再来看看大家有没有问题,我们看第三个问题:

[网络学员]:师父在课堂中提到面对业力,今生能够改变有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