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集唯识学概要

《唯识学概要》全本免费阅读

诸位法师慈悲,陈会长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七十面,我们看丙五:究竟位。

唯识学把整个凡夫到成佛,把他的修行分成五个阶位:就是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修习位乃至于最后的究竟位。我们从前面的阶位我们可以知道,当我们踏入了修行的菩萨道,我们的生命就会出现两种力量的作用:一种来自于外来的生死业力的冲击;第二个来自于我们内心的一种菩提愿力的引导。所以当你开始修行的时候,你经常是两种力量的一种作用跟拉扯。

我们先谈一谈生死业力这一块。生死业力是怎么来的呢?主要因为有阿赖耶识。虽然我们生命,一段一段的生命是无常变化的,但是生命结束以后,我们会在第八识留下一种善恶的功能,所以第八识它有很特殊的功能,就是它“持种。”它能够保存我们每一期生命所留下的一种善恶的功能,这种功能长时间的累积,就形成一种“恒转如暴流。”就是说它是一种相续的水流,如果我们今天是善业起现行,这个水流就带我们在人天享受快乐;如果我们今天是罪业起现行,这个水流就带我们到三恶道,受刀山油锅的痛苦。所以我们每一个人的背后,的确是有一种力量在支配着我们——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

那么业力的可怕,并不是说它给我们什么痛苦,这个还不是重点,重点是它辗转相续、无有止尽。当然我们有两个选择:第一个我们选择逃避,反正你觉得你今生过得也还不错,你认为你今生乐多于苦,但是你可别忘了,生死业力是不会停止的,也就是说你迟早要处理的。你今生不处理,你来生就得处理;你来生不处理,你以后一定要处理,因为它不会自己消失掉。

生死轮回之所以那么的可怕是因为:你越轮回,它的力量就越大,就像滚雪球一样。所以你总有一天,你吃到了苦头,你一定要面对这个生死业力的问题,你总有一天的。那么从佛法的角度:你越早面对,对你越有利,因为它整个时代,是往一个坏的方向在发展,末法时代。所以你越早处理,你成功机率是越高的,你花的心血是越少的。所以面对生死业力,你拖得越久,你付出的代价越大,就这么回事。所以我们从轮回的第八识,我们可以知道:既然要出离,那就把握当下,你别无选择!这是我们每一个人背后,所要面临的业力的这一块。

当然唯识学给我们很大的压力,因为它开展了第八识,这种恒转如暴流的业果相续的思考,但是唯识学给我们一些希望,就是我们的第六意识。第六意识有强大的思考、学习能力,我们可以学习佛法、我们可以如理思惟,创造一种清净的力量来引导业力。那么这个第六意识的清净力量,在唯识的教义当中,它提出两个重点:一个是菩提心,一个是空正见,这两种力量如果你操作得当,生死业力是可以转变的。

那么这个菩提心跟空正见,其实我们可以看得出来

菩提心是根本,空正见是在引导菩提心的一种增上的力量。

我们前面讲过了菩萨的四个阶位,它都是需要菩提心来支持的,也就是说你菩提心失掉了,你就已经不是一个菩萨了。所以我们在刚开始的时候,一定是要有发愿:你如果是智增上的菩萨,你缘佛的功德而发心;你如果是悲增上的菩萨,你缘众生的痛苦而发心,都可以。总之当我们修学菩萨道,先不要管你做了多少,先看你是不是有这样的目标,初心菩萨是“论心不论境”,如果你连一点理想抱负都没有,一天过一天,你做再多功课都没有用,毫无意义,因为要引导业力,一定是要创造一种永恒相续的力量。

在佛法的角度:一时的感动、一时的善念,是没有太大意义的。也就是说,你一种没有目标的行为是毫无意义的:你做这件事情,只是一时的感动、只是一时的善念,这样是没有办法改变业力的,没有办法。所以所有的行动都先有一个理想抱负,你一定要有一个愿景,有理想抱负的修行,才有资格叫做菩萨道,因为你真实在改变业力了。所以你要改造业力,你要创造一种坚定的誓愿,你未来希望往哪里走,要有一个目标的。所以在这个修行当中,一定先发一个菩提心:缘佛道而发起上求佛道,缘众生的苦而发起下化众生。当然你发了菩提心,你有这个愿景,你就是菩萨了。

那么接下来就是智慧的考验,你怎么去调伏引导你的内心,那就是空正见的智慧了。其实整个菩萨道的次第:从资粮位到加行到通达到修习,它主要的是一种智慧的增上。在六度当中,判定一个菩萨他的成败,就是以般若波罗蜜来做判断。

那么我们前面的四个阶位,我们可以把这个菩提心分成三块,由它智慧的浅深分成三块:

第一个:是一种“住相”修行的菩提心。这个就是资粮位,资粮位的菩萨,他的空性的智慧是薄弱的,所以他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他是有所得的,他认为这个外境都是真实的,所以他的心就怎么样呢?就住在外境上,那么这个地方就有严重的问题了。所以资粮位的菩萨很大的缺点,就是说他是做不了主的,他一旦住在外境,好了,当他来到佛堂,他的菩提心就现前,因为佛堂给他一种清净的环境;当他离开了佛堂,跟杂染的人事接触的时候,他起贪欲,该起贪欲就起贪欲、该发脾气照发脾气,菩提心就暂时的隐没了。所以这个“住相”修行的菩提心,是非常被动。所以你看一个资粮位的菩萨,他的心经常是起起伏伏的,为什么呢?因为他受外境的干扰太大了,因为他把心住在外境嘛!

当然,资粮位的菩萨也有可取之处,在唯识学上说资粮位的菩萨,虽然深受外境的影响,但是他心中有三种力量来支持他的菩提心:第一个“作意力。”他会不断的学习教理,透过如理作意,来自我反省、自我观照、自我调整;第二个:他有这个“善友力。”他经常亲近善知识,同参道友的鼓励摄受,也会使令他不断的进步;第三个就是“资粮力。”他透过布施、持戒、放生、拜忏,种种的这种善业的功课,也能够保护他的菩提心,让它不断的增长。所以一个资粮位的菩萨,虽然受了外境的冲击,但是他靠着一种作意力、资粮力、善友力的支持,他也会慢慢的、慢慢的进步。

所以从“住相”的菩提心,到第二个“离相”的菩提心,这就好一点了。到了加行、通达二位的时候,这个菩萨,他的心慢慢的离相了——见相离相,他的心就不再住在外境上,所以外境对他的干扰降低很多了,所以他就可以专心的让菩提心不断的增长广大,当然他某种程度,也开始在息诸缘务、加修止观。

那么第三个阶段就是所谓的“借相修心”的菩提心,就是修习位。前面的离相,当他脱离相状以后,从假入空以后,他是一个过渡,因为他曾经发愿要上求下化,所以当他慢慢的菩提心坚固以后,到初地以上的菩萨,他一定会走出山林面对人群,他一定要面对人群。因为他没有人群,他没办法修十波罗蜜呀,他没办法去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所以他重新的又回到人群:可能做众生的父亲、也可能示现做母亲;也可能示现出家、也可能示现在家,他以各种角色,一方面自我历练,一方面教导众生,这个就是“借相修心”了。那么这个菩萨的菩提心,从一种住相的菩提心,到离相的菩提心,到借相的菩提心,最后他的菩提心终于圆满了,来到了究竟位。我们来看看这个菩提心,到了究竟位是怎么回事。我们看

丙五、究竟位

[释名——言“究竟”者,即是“究竟无漏界”,《识论》云:“诸漏永尽,非漏随增,性净圆明,故名无漏界。”]

这个究竟位,什么叫究竟呢?就是究竟无漏,这个是偏重在破妄这一块。也就是说 “漏”,当然这个漏指的是障碍了。我们在修菩提心的前面讲到,他有烦恼障、有所知障,因为他心中还是有所得,由这个我执引生烦恼障,由法执引生所知障。那么到了究竟位的时候,这两种障碍就完全破坏了,这个只是偏重约“破妄”。但《成唯识论》讲得就清楚更圆满,它说:“诸漏永尽,非漏随增,性净圆明,故名无漏界”。

其实菩提心到成佛的时候,它是两块:从破妄的角度是诸漏永尽。诸位要知道,菩提心的障碍,主要来自于凡夫的攀缘心。其实我们不能怪业力给我们痛苦,业力它只做了一件事情:它把你的业力现出一个相状,可能快乐的相状,也可能痛苦的相状,但是它可没强迫你去接触它,是你自己要去攀缘这个业力,所以你才跟它感应的。所以从佛法的角度,我们不能够去怪业力,因为业力虽然是可怕,但是业力它不能主动的攻击你,它只能够被动的现出相状,是你要攀缘的,是你自己要跟业力感应的,没有第六意识的攀缘,第七意识的执着,业力怎么会对你有产生干扰呢?所以在成佛以后,当然他业尽情空了,他整个攀缘心也完全息灭了,所以他这第一个,他没有障碍了。

第二个“非漏随增”,这个指的他的善根。他的菩提心夹带了十波罗蜜的这种善根,已经圆满了——“性净圆明,故名无漏界”。

我们可以看得出来:从资粮位到成佛,他的心态转变,第六意识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第六意识,完全在第六意识。我们看得出来,我们从资粮位到加行位,佛陀并没有强调说:哪一个人业障重,这个人要经历久一点;哪一个人业障轻,佛陀基本上是不从业力的轻重,来判断一个人成败的,完全看你这个人的心理素质,你的观照力,因为“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你一个人会活得痛苦,你会活得痛苦,业力的因素其实不大,就是你这个人攀缘心重——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你攀缘心重,你自己要去招惹业力。第八识你是不能搅动它的,它里面有很多很多的业力在睡觉,你最好不要把它唤醒,对你很不利的。那么你一天到晚攀缘的时候,你就是把第八识的业力唤醒了,你是没事找事吧。所以你一个资粮位的菩萨,尽量的没有事要把心收起来——都摄六根,好好的念佛念法念僧,就是你不要去招惹业力,是这个意思。所以你第六意识起攀缘的时候,你就是业障深重了。

那么当第六意识:“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诶,这个人有无量的功德庄严,就是靠第六意识的忆佛、念佛。所以你看佛法很少谈业力这一块,因为它不是主角。你第六意识操作得当,你可以让业力沉淀下来,你变成忆佛念佛——诸佛正遍知海,创造未来的功德庄严;你第六意识如果失控,你就去搅动业力,你就把你自己给害了,所以关键成败在第六意识了,问题在这。你第六意识不收心,那你就会把无始的业力给搅动起来了,那是你自找的;你第六意识收心,第八识的业力,就沉淀下来,就带业往生了。所以业力也不是那么可怕,看你怎么去操作它。那么做为一个佛陀,当然他已经圆满的把第六意识操作的圆满了,所以他把第八识转成四智菩提了,其实他关键就是掌握了第六意识,就在这里,成败关键在第六意识。

我们往下看,就可以清楚这个成佛的一个关键。我们看它的内容:

[内容——菩萨从初“资粮位”,信解唯识妙理,发坚固菩提心,经三大阿僧祇劫,修习无边难行胜行,至“金刚喻定”现前,永断本来一切“粗重”,顿证“佛果”,圆满“转依”,穷未来际,利乐无尽,名“究竟位”。]

那么我们都知道,佛陀不是天生就是佛陀,他也是从一个业障生死凡夫走起的,所以刚开始也是从一个业障深重、攀缘外相的资粮位开始。但是这个佛陀,他善加利用操作自己的第六意识,他做了两件事情:用第六意识来信解唯识妙理,不断的加强自己的智慧的学习;第二个:他发起了坚固的菩提誓愿。那么当然,刚开始从住相、到离相、到借相,经过了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经历了十波罗蜜的难行胜行,到了等觉菩萨的后心,他成就了一种非常坚固的“金刚喻定”,在这种坚固的三昧当中,他生起了我空观、法空观,那么这个时候,断除最后一念的身相无明,所谓的断除一切的“粗重”。这个“粗重”就包括烦恼障、所知障二障的种子,就“顿证佛果,圆满两种转依,尽未来际,利乐有情,名究竟位。”所以他这个菩提心,他最后的呢,这个菩提心跟两种功德相应,成佛就是成就两种转依。

我们来看下面这个总说,我们把总说念一遍,到底这个菩提心,它产生什么转变了?我们看总说的这个地方:

[功德——总说——

一、二转依果:转烦恼障得大涅槃;转所知障得大菩提。

二、依正庄严:佛身、净土,无量功德,众所庄严。]

那么资粮位的菩提心,当然它主要的成就的是三种力量:这个作意力、善友力跟这个资粮力,当然主要是作意力,他不断的作意。那么资粮位的菩提心,就靠这个作意撑着;加行位、通达位的菩提心,则靠空性来摄受;到了成佛,他的菩提心,它有两大功德:一个是大涅槃,一个大菩提。因为他透过空性的智慧,转烦恼障得大涅槃;他透过他的菩提的愿力,转所知障为大菩提。那么这个菩提它是有作用的,它是什么作用呢?它能够现起依报正报的庄严,现出正报的佛身跟依报的净土,那么有无量功德,众所庄严。

所以这个成佛的菩提心,它有三身的作用,第一个:这个菩提心跟法身相应。这个清净法身,这个清净法身就是我们说的二空真如之理,它是没有形相的。当然没有形相也就不能受用了,它是一个理性,它是一个道理,这个菩提心已经完全跟我空、法空的真如相应了,这第一个;第二个:这个菩提心跟报身相应。这个“报”就是果报了。诸位,这个菩萨经历过三大阿僧祇劫,他不完全只是修空观,他从初地以后,从空出假、借相修心、修十波罗蜜的时候,他是花了两大阿僧祇劫的时间来修波罗蜜,所以他有无量的功德。这种功德是怎么样呢?是可以受用的,所以报身又叫做佛陀的真身,就是酬偿他这两大阿僧祇劫以来,所修的波罗蜜的功德。

当然这个报身有两块:一个是自受用报身;一个是他受用报身。自受用报身就是做为佛陀,他会现出千丈的卢舍那身。他住在实报庄严土,尽未来际享受四种功德:“常、乐、我、净”四种功德。他所有的快乐都是恒常的,佛陀的快乐,没有说会被破坏,没有这件事情,它永远存在的;第二个佛陀的快乐是自在的,这个“我”就自在的,“佛为法王,于法自在”;佛陀的快乐是清净的,不像我们生起快乐的时候会带动烦恼。所以这个报身,他自受用的时候,佛陀从今以后,他那个明了的心就是常、乐、我、净四种功德围绕他的菩提心,这第一个。

第二个:佛陀有他受用的报身。他呢:“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他到那个实报庄严土,去现出他受用报身,去度化十地菩萨,就陪着十地菩萨成长。这个是讲的是佛陀的报身,又叫正身,这是无量的波罗蜜功德庄严所成就的。那当然这一块,跟我们凡夫就没什么太大关系了,因为我们也接触不了,真正跟我们有关系的是佛陀的化身。

佛陀的化身也分成两块:一个叫应化身;一个叫随类化身。应化身就是佛陀会在不同的时空,现出佛身:现出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这种清净庄严的比丘身,他一定现出家,而且是圆满的佛身,这是应化身;第二种是随类化身。佛陀不一定现佛身,比方说他变成一只鹿王,佛陀也曾经做一只象王,他现出各式各样的身,所谓的普门示现,随类化身。

所以佛陀度化众生有两种情况:第一个现出人道的佛身;第二个现出各种动物,或者他也可能到这个三恶道去,现出各式各样的身,叫随类化身。

举一个例子:你看佛陀在世的时候,团体里面有一个经常跟佛陀唱反调的提婆达多,提婆达多他有一天,就是他是受了他的信徒的供养——美好的饮食,他就吃得太多了,贪心嘛,回去以后就肚子痛。肚子痛以后,他虽然平常经常去障碍佛陀,但他这个时候,突然间忆念佛陀的圣号,他忆念佛陀圣号的时候,佛陀的身相就出现了,就来到他的房间,佛陀以他的手去加持这个提婆达多的肚子:就一道光明,诶,他的肚子就好了,好了以后佛身就消失了。提婆达多就跑去精舍去跟佛陀顶礼,说:感恩你刚刚跟我加持了,佛陀说:其实我是没有动念头的,我是没有作意的,那是因为你的忆念所招感的。

那么现在我们要问了:提婆达多他真的看到佛陀来跟他加持,那么佛陀那个身是怎么回事呢?就是佛陀的应化身——千百亿化身,所谓的“千江有水千江月”。虽然佛陀的应化身,可能会在某一个地方,但是他也可能会在另外一个地方出现,就好像说月亮:月亮是佛陀的法、报二身,但是当你的水准备好的时候,它随时会在美国的东区、西区,显出它的月影,这个就是佛的应化身。这个时候佛陀是没有任何的念头,就是佛陀只是一个愿力。佛陀愿力存在那里:“众生无边誓愿度”,加上他的功德庄严的愿力,加在那个地方,那谁能够忆念他,谁就能够得到他的加持,这个就是佛陀的应化身。

总而言之,当这个菩提心经历过前面的资粮、加行、通达修习以后,这个菩提心就不是一般的菩提心,那是功德庄严的菩提心,具足大涅槃、大菩提的菩提心。

来,我们来看一看,那么这个涅槃跟菩提,到底它会发生什么样的效果跟作用?我们来看看第一个涅槃。我们先做一个总说,先解释这个涅槃的名称:

[别示 —— 一、涅槃——释名——此虽“本来自性清净”,而由“客障”,覆令不显,真圣道生,断彼障故,令其相显,名得“涅槃”,此依“真如离障”施设,故体即是“清净法界”。]

首先我们把“涅槃”解释一下。涅槃就是一种不生不灭的一种寂静的状态,它是不生不灭的,它没有一种变化躁动的相状,这叫涅槃。那我们来看,此虽“本来自性清净”,换句话说从唯识的角度,我们本来就有涅槃,但是因为我们一念的不觉,向外攀缘,就创造了烦恼障、所知障,就使令这个涅槃的功德不能开显。

那么“真圣道生”:真圣道就是一种智慧了,这种我空、法空的智慧生起的时候,把烦恼障跟所知障就破坏了,就使令这个涅槃的功德相状显现出来——“名得涅槃”。就是说其实你得到这个涅槃,是你本来就有的,只是以前,就像月亮本来就有,但是以前有乌云,我们现在只是做了一件事情,把乌云拨开了,哦,我们重新看到月亮,那么这叫“真如离障。”我们以前是“真如在缠”,现在是“真如离障”。那么它的体就是“清净法界”,一种清净寂灭的法界。

好,那么这种菩提心,也就是说我们前面的菩提心,是没有涅槃的菩提心,是躁动不安的,那么现在这个菩提心,是相对的是非常寂静、安稳的。那么这个涅槃,在唯识提出有四种差别,我们来先看第一种:

[义别—— 一、“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谓一切法相真如理,虽有客染而本性净,具无数量微妙功德,无生无灭,湛若虚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与一切法不一不异,离一切相,一切分别,寻思路绝,名言道断,唯真圣者,自内所证,其性本寂,故名“涅槃”。]

那么第一种涅槃,叫做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