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进击的朱厚熜
当杨一清听到张璁的话后,脸上一变,呵斥道:“闭嘴!张璁。”
张璁也知道失言,闭上了嘴巴。
杨一清脸色略缓道:“皇家的事情岂是你能言论的?不怕掉脑袋!”
张璁满不在乎道:“我早已将生死看淡,且,我已经将《大礼或问》交给了陛下,现在是生是死就看老天能否长眼了。”
杨一清叹气道:“唉,你此举太过冒险,扬阁老一家独大,岂是你能抗衡。
并且,新皇刚刚登基,势力薄弱,身边又没有宦官的力量支持。
百官大多数又站在扬阁老身后,现在冒险靠近新皇,实则失策。”
张璁语气坚定道:“杨大人,富贵险中求,新皇登基就是一个天大的机会,现在投靠新皇绝对正确。
且,毛尚书在朝堂上的取用汉哀帝和宋英宗的经历,完全没有根据,就这样还想说服新皇,实在是愚蠢。
若是我来做礼部尚书,定然会找到合适的办法,只可惜我现在只是一名小小的礼官,人微言轻。
这不,扬阁老说我写的《大礼或问》狗屁不通。我已经明白,官位太低,连说话的资格都没有。”
杨一清沉默,深表认同,但对杨廷和的不义言论,他也是心里想想,并未说出。
张璁问道:“如何?按照我对新皇的了解,明日新皇定然会反击,我们需要做好准备。”
“这……我可以暗中支援。”杨一清心中还是犹豫,因为杨廷和的势力太大,自己不能太过得罪对方。
张璁失望,不过他转念心中安慰自己,嘀咕道:起码杨一清是个支持者,不是敌人,也算不错。
“那好,那我就告辞了。”
张璁拜别杨一清的府邸,望着漆黑夜色,嘴角浮出笑容,自言自语道:“御史王相、萧鸣凤,以及传说中料事如神的陈煜,有你们三人看好本官,本官启能浪费老天赐予的好运。
杨阁老,阴阳讲究盛极而衰,站得高,可要防止跌下来。”
张璁坐上马车,缓缓行驶在夜色中。
……
翌日,早朝。
陈煜一大早跟随贝监正、周监正上朝。
朱厚熜坐在龙椅上,环顾一周说道:“朕已即位,但一家还在安陆,遂请来京,只是迎接的礼节还未确定,今日便将这件事确定。”
杨廷和站出来说道:“陛下所言有理,也应当如此。可……陛下正统的身份还需确定。”
“继嗣的问题耽搁许久,确实需要确定下来。”礼部尚书毛澄站出队列,问道:“陛下是同意继嗣了?如此只需按照藩王的礼节办即可。”
朱厚熜冷声道:“毛尚书,朕早已言明,朕是继统,并未继嗣。所以,以皇帝身份的礼节,朕贵为天子,圣母应当以太后之礼操办。”
“陛下,此事万万不可!”毛澄立刻反对,说道:“陛下身份乃是小宗继承大宗,按照礼节,应该先继嗣,圣母也应以皇叔母的礼节迎接。”
“荒唐!”朱厚熜大怒,道:“圣母乃是朕的亲母,岂能成为皇叔母,这就是你们认为的孝道?
礼节起源与儒,难道孝道就不属于儒家?亏你还是礼部尚书,理解的如此浅显!”
毛澄立刻下跪,死谏道:“陛下息怒,孝道虽然也出儒家,但皇帝正统的身份,高于小家的礼节,且汉哀帝和宋英宗也是如此继承大统,希望陛下三思而后行。”
杨廷和对毛澄很是满意,拜礼道:“陛下,毛尚书所言都出自礼仪、经典,前朝有明确记载。望陛下三思!”
跟杨廷和一系的人纷纷劝谏。
“望陛下三思。”
“望陛下三思。”
“……”
朱厚熜脸色极为难看,每次上朝都要为这件事争吵,这群腐儒竟然如此不会变通!
陈煜并未与贝监正站在一起,而是处于最末尾,也正是如此,他能看到一个个官员站出来谏言,转眼间就有五六十个官员。
陈煜头皮发麻,他可是第一次上朝,赶鸭子上架,刚刚临朝就遇到这种事情,也不知是福还是祸。
昨天和朱厚熜聊天,朱厚熜便提出让他上朝,他会提出关于圣母来京的事情,且说出了心中的担忧。
陈煜摇头,暗道:朱厚熜继嗣的问题果然是大麻烦,他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支持杨廷和。
也不知今天能有几人站出来支持朱厚熜?
想到自己只是来凑数的,陈煜心中稍安。
朱厚熜心中愤怒,抄起一本奏折,重重的拍在御桌上,咬牙切齿的吐出一个字:“念!”
谷大用弓着腰,小心翼翼的上前拿上奏折,随即走到大殿前方,高声念道。
“大礼或问……”
谷大用一五一十,丝毫不敢念错和漏掉一个字的把张璁写的《大礼或问》一字一句念出。
杨廷和站于首辅的位置,嘴角泛出冷笑,心中暗道:真是小孩子,你以为念出张璁这小官的《大礼或问》就能得到百官支持?
很快,谷大用就将张璁写的《大礼或问》念完。
朱厚熜拿出武宗皇帝的遗诏,重重拍在桌子上,再次道:“念!”
谷大用额头冒出细微的冷汗,他当太监这么多年,还从未见过如此难缠的皇帝,性格执拗,认死理。
谷大用恭敬的接过圣旨,打开圣旨,只是看了一眼,微微一怔,便喊道:“遗诏!”
百官一愣,原本还有恃无恐的官员,见到朱厚熜拿出遗诏,纷纷下跪。
谷大用高声念道:“奉天承运……即日遣官迎取来京,嗣皇帝位……钦此。”
念完遗诏,谷大用细心的卷起圣旨,谨慎放在御桌上,随后便弓着腰退在一旁。他能感觉到这个新皇正在以极快的速度成长,现在他已经感觉到了帝威。
朱厚熜道:“毛尚书,听到没有?这遗诏朕是第二次念,可你的记性为何如此之差,上次的事情忘记了?!”
毛澄冷汗直流,暗骂道:这遗诏真是一个隐患,也不知杨廷和听武宗皇帝的遗言时,是不是听漏了,就算武宗皇帝没说,你拟旨时为何不能添加上。
现在让本官承担新皇的压力,一说到继嗣的问题,就搬出遗诏,提出里面嗣皇帝位的说法。
皇帝的话又不能不回,毛澄立刻回应道:“回陛下,臣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