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1章 左边是政务、右边是军务

第872章左边是政务右边是军务

奏疏制度改革以后,皇帝以密旨和全国大臣进行‘私密通话’。

像是边镇总兵官接连抵京这种敏感信息,先前都是保密的。

这样可以暂时拖住一两个月。

虽说现在九边安定,但朱厚照做事情已经习惯性严谨,不能在涉及到军队方面还马马虎虎,随便搞搞。

这也就使得每个总兵只以为是皇帝密宣他们入京,而根本不知道其他边镇的情况。

就是这个小小的奏疏制度的改动,对于君主权力的加强那是空前的。

包括在京的大臣,他们也完全不知道皇帝忽然宣调多位总兵入京,直到这些人出现在京师。

这个事情让不少大臣感到震撼。

天子以如此方式治国,全国上下的情况都在天子一人手中。

侍从室虽然辅助皇帝做些文字工作,但那几个人根本没有内阁阁老那样的政治能量。

换句话说,君权已经无可制衡。

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想要与皇帝对抗,那么必然是要联手密谋,甚至要经过长期的准备策划。

你不可能一人忽然跳出来说,天子无德,反了它丫的。

现如今,哪怕是弹劾一个大臣,那也是朱厚照让他有动静,他才有动静。

因为他可以选择不把奏疏公开,

如此,则一封封骂人的奏疏就失去了意义。

更没有大臣敢宣扬,说大伙来看看,我给皇帝上奏了这些……

当然了,最终还剩一个当庭弹劾的办法,不过要闹到这个程度,事情就大了,所以数量并不是很多。

总归是那帮文人骂来骂去的小事被根治住了。

对于这次军制改革,朝中的大臣就有这样的感觉,

总兵入京、国公也入了宫了,天子已经商量出了一个大致的方向。

相当于是绕过了他们。

这便算了,但此次军事改革,这一个个大军区划分的,个个实力强劲,一直下就戳中了文人的小胆子。

消息才刚传出去一天。

顾人仪就匆匆递条子入宫,

见了面就慌不跌的和皇帝说,“臣有耳闻,陛下欲分区建军,沿国境屯精兵数十万!陛下,微臣以为此举万万不可啊!”

朱厚照提着毛笔蘸了蘸,淡淡的说:“大明卫所制已经败坏,朕虽勉励维持,但最多三十年,边军战力必定羸弱不堪。朕划分兵种,集中钱饷武器,大练精兵。将来才能在国与国的争端之中战无不胜。”

“微臣明白陛下的意思。可陛下想过没有?若陛下军区所设不多,则这三两军区因集中大量资源而实力强盛,极易尾大不掉。可若陛下多设军区,则国库不堪重负,亦不能长久。更让臣担心的是,一旦国库不能支撑,逼迫朝廷让各军区自身解决部分钱饷,那便是有了安史之乱再现之危啊!皇上!”

顾人仪一脑袋磕在地上。

应该说是很真挚的。

“义山,你说的,朕都知道。朕就算没有学贯古今,但唐朝府兵制崩溃、安史之乱大乱天下的这段历史朕还是读过的。”

唐末时期,藩镇割据。

大唐的士兵就是农民,忙时务农,闲时作战,没有军饷,甚至盔甲武器都要自备。

这就导致地方藩镇不再依赖中央政府,控制力随之减弱。

所以到了宋朝,赵宋就是再难,他也要自己供应军队。

可宋朝吸取了这个教训,难道就千秋万代了吗?

“那陛下为何还要如此,臣实在不能理解!”

尤址急了,“顾阁老,可不敢与皇上这样说话。”

“无妨。”朱厚照举了一下手,“李唐的错误朕不会犯,今后各军区的粮饷一律由朝廷供应。同时,朕也不会使一将长期驻守于同一个军区,大体上五年一调,可成定例,以免将兵同体,无视朝廷。通过这样的办法,可大大限制军区将领对于军队的控制。

第三,朕还会挑选文官入营。对士兵进行政治、历史和世界局势教育。文官和武将为同级,互不隶属,只是分工不同。”

顾人仪急道:“文武不和,因人费事,岂不是更加混乱?”

“朕说了,是分工不同,互相不得干涉对方的职权范围,虽说会有扯皮推诿,但为了让你们更安心,也只得做此牺牲了。”

“陛下想要如何分工?”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