哒哒哒,哒哒哒。
一队十来骑组成的斥候队伍正在锦州西北的山道上飞驰。
自从十多天前他们东出山海关之后,一路上几乎见不到一点人烟。
沿途的村庄都已经被废弃了,房屋破败坍塌,只余野狗和豺狼在其间刨食。
路边的农田里长满了半人高的野草,一阵风吹过,隐隐能看到散落其间的一些白骨。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明军和清军在这片土地上反复拉锯、厮杀。
几十万人死在了这里,还有更多的人背井离乡,或者逃入了关内,或者被清兵掳去当了包衣奴隶。
他们这十几个人是吴三桂麾下最顶尖的辽军夜不收。
过去,他们曾多次来往此地,冒死刺探清军的情报,从而让守辽明军减少了很多损失。
他们中也有好几人,曾在与清兵的生死相搏中赢取了对方的首级。
而这次他们来到这里也是为了寻找清军的踪迹,只是……
嗖嗖嗖!
打头的一个骑兵刚转过一个山口,就听到路边的草丛之中响起一连串的弓弦绷响声。
此时他们还在骑马疾行中,不过那几支箭就像长了眼睛一样,应声插入了其中几人的要害部位。
有两人更是被直中面门,立时便落马毙了命。
而其余人也都是被这一次突袭逼停了下来。
这几支箭力道极大,角度也是刁钻,明显是八旗精锐所用的大弓重箭。
按照往常的经验,他们这些人就算是遭受敌人的突袭,也是有能力进行反击的。
不过这一次,他们却都是空举起了双手,摆出了一副投降的姿态。
虽然他们一个个脸上都难掩愤怒之色,却没有一个人伸手去取腰间的兵器。
只有一个似乎是他们领队的夜不收从身上取出了一封信件,拿在手上高高举了起来。
“住手!住手!我们是平西伯派来的信使!”
……
两个时辰之后,这队辽军夜不收被带到了正在行军途中的清军大部队中。
望着绵延到天边的清军部队,这些见惯世面的夜不收们也都是暗暗吸了口气。
前几年清军也数次入关劫掠,不过都未有这次这样的规模。
这一路看来,满八旗、蒙八旗还有汉军恭顺等三王的清军主力都到齐了,总兵力估计有近十万。
如此多的兵力一起出动,那出兵的目的恐怕就不是像前几次入关那样,仅仅是为了劫掠物资人口了。
这次更像是决心逐鹿中原的一击!
辽军夜不收到达后不久,清军大部队便原地停了下来。
按照原本的计划,这次他们还是准备避开山海关,绕道从蓟州、密云等地破边突袭北京。
半个月前,农民军攻破大明京师的消息传来,也是让清廷震惊了一下。
他们多年来几次破边,数次深入内地,却一直拿墙高池深的北京城没办法。
没想到那李自成的农民军一下子就打了下来。
不过虽然对农民军的战力有所忌惮,但是如此的局势却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趁着农民军立足未稳,他们怎么也得过去浑水摸鱼一把,说不准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不过由于这些辽军夜不收的到来,此时的清军大帐中,清军高层们也产生了不小的分歧。
豫郡王多铎、武英郡王阿济格等人并不相信吴三桂信中所说的话,认为这是吴三桂和李自成联手使的诡计。
目的就是骗清军前往山海关,然后利用有利地形进行伏击。
因为之前有消息说吴三桂已经接受了李自成的招降,山海关也已经被李自成的手下接管。
虽然吴三桂信中说他率军夺回了山海关,不过这事情怎么看都像是有诈的样子。
这些不相信吴三桂会来求援的人都认为他们应当按照原定计划,绕道从北线破边入关。
不过也有一些人认为这是一个天赐良机。
以洪承畴、范文程为代表的几个汉臣都相信吴三桂真的已经与李自成撕破了脸。
他们认为这是坐收渔翁之利的绝佳时机,建议多尔衮直取山海关,准备与顺军逐鹿中原。
……
和硕睿亲王多尔衮如今作为清军的实际掌权人,这会儿正背着手在大帐中间来回踱步。
这确实是一个艰难的抉择,甚至可以说大清的国运就在他这一念之间了。
绕道北线是个稳妥的路线,他们已经走了很多次了,基本不会有什么大的风险。
只是,走北线的话,只要山海关不在他们的手中,他们就不可能在关内长期待下去。
最后只能像前几次一样,劫掠一番后又退回关外。
而如果去山海关的话,就像刚刚洪承畴等人说的那样,成了就能长据关内,甚至还有机会问鼎中原。
多尔衮将吴三桂的亲笔信看了一遍又一遍,帐下的文臣谋士们也都是静静地看着他,等他做出决定。
过不多久,清军大帐中终于传出了多尔衮那洪亮的声音。
“全军拔营!目标山海关!急速前进!”
……
“急速前进!”
山海关的另一边,大顺果毅将军李可正率着一千精骑往东疾行。
朱小明骑在一匹健硕的白马之上,努力地让自己跟上疾行的队伍。
虽然他的大腿被马鞍磨得生疼,不过他还是几次拒绝了李可要给他换乘马车的提议。
因为他想趁着这个机会让自己的骑术尽快有所长进。
毕竟在这个时代,最快的跑路方式就是骑马。
如今他已经离开了京城,也算是完成了逃跑计划的第一步。
接下去自己到底能不能顺利脱身,就看几日后山海关下的那一战了。
……
另外一边,王承恩此时正带着几个侍卫走在前往昌平的路上。
这次他没有跟随大队一起前往山海关。
在他们离开京城后不久,朱小明就提议要亲自去昌平的皇陵祭拜下周皇后。
李可当然不可能答应这样的要求,他们此行的任务可不容一点的耽搁。
后来朱小明费了好大劲卖惨哭诉,才说服了李可让王承恩代替他前去祭拜。
王承恩暗暗瞟了一眼身边的那几个顺军侍卫,心里琢磨着该如何才能甩掉他们。
朱小明让他前去昌平当然不只做个祭拜那么简单。
那里还有一个重要人物等着和他接头。
……
李可的一千精骑出发后不久,大顺军主力也在三天之内迅速完成了集结和出兵的准备工作。
四月十三日,李自成亲自领着八万主力从北京出发,向着山海关开去。
明太子朱慈烺、永定二王以及吴三桂的父亲吴襄也都随军而行。
由此,这场决定天下命运的大会战终于还是要如期爆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