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七章 如何施政上

第189章 如何施政(上)

上河修堤的百姓每天都能在河堤上看到一个二十岁左右的青年,身后跟着两个挎着雁翎刀的侍卫。

青年的穿着很朴素,是一种他们没有见过的布料,既不是绸缎,也不是夏布,反正老百姓认不出那是一种什么布。

其实宋文远身上穿的是崇明岛纺织厂刚刚推出的棉布,今年由于朝廷大力推广,棉花产量大获丰收,有了充足的原料,崇明岛上的棉纺织厂终于可以开足马力进行生产。

新的布料宋文远第一个拿来从里到外做了一身衣服,倒不是为了显摆,而是只有自己亲身穿过才能评判出布料的优劣。

老百姓们都知道这个青年就是现在幽州最大的官,听说连蓟州带兵的潘大帅在这个青年的面前都只能自称下官。

不过老百姓并不怎么畏惧这个青年大官,主要这个青年大官没有多少官架子,跟谁都能聊上几句,说的话还非常的好听,让人听了心里格外的舒坦。

宋文远看着忙碌的人群,对陪在身边的负责这一段工程的官吏说道:“你们中了进士之后,便被宋某要到了幽州,来到幽州你们没有过上想象中的官老爷日子,可有后悔过?”

一名年轻的青袍小官似乎跟宋文远已经很熟了,笑着说道:“爵爷是想听真话还是假话?”

“当然是真话,宋某别的长处没有,最起码求真的态度还是一直都保持着,宋某最恨的也是弄虚作假。”

“要说真话,刚开始的时候真的后悔了,我等十年寒窗考中进士,想的是衣锦还乡光宗耀祖,可是被吏部丢到幽州后,每天被爵爷安排着忙不完的公事,甚至我等都在怀疑我们是不是被当做小吏使用。”

“不用怀疑,你们就是被当做吏员在使用,实话告诉你们,幽州肩负着大周的新政试验,在幽州官吏不分家,所有新科进士最先安排的都是吏员的差事。

只有熟悉了基层的工作流程,知道如何与百姓打交道,让百姓不再有当官的没有一个是好东西这样的想法,就是你们最初的职责。

宋某之所以选择要你们这些新科进士来幽州锻炼,主要是你们还没有沾染朝野的恶习,还有一颗愿意做事之心。

经过了这半年多的锻炼,现在还觉得后悔吗?”

那名小官笑着说道:“现在大家都感谢爵爷给了我等这样一个锻炼的机会,若是没有这样的机会,我等根本就不知道在与百姓接触的过程会有这样多的问题。

若是朝廷一上来就给我等安排一个重要的岗位,我等估计在施政的时候根本就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

弄不好就会被底下的小吏糊弄,甚至还有可能被小吏蒙骗,陷入小吏的圈套,从此被小吏拿捏。”

宋文远点点头道:“这就是经验的重要性,你们将来要执掌幽州各个位置,不管你掌管一县之地,还是更进一步掌管一府之地。

有了现在这些基层的经验,别的不敢说,至少你们不会被手下的官吏糊弄。这对于这些初入官场的新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经验,关键时刻甚至能够保住你们的一条命。”

“爵爷说的是,不过卑职等有一个疑惑,不知当不当说?”

“有什么疑问你们尽管说,这么长时间了,你们应该知道我们在讨论的时候从来都是畅所欲言。”

另外一名新科进士问道:“爵爷!这河道的工程如此大的投入,是否值得?”

“那你们倒是说说这项工程的利弊?”

“爵爷!依卑职推断,单单是山前到大沽口这一段的河道想要按照现在的标准施工,至少要三年才能完成。

工程投入这么大,朝廷的收益却看不到,相反的疏通好河道却造福了两岸购买了大农场的大户,他们不出一文钱就能享受到朝廷付出这么大代价的便利。

卑职怎么都想不通,凭啥朝廷出钱,让这些大户得利!”

宋文远摇摇头道:“你说修河的钱是朝廷出的,那朝廷的钱又是哪里来的?幽州现在手头宽裕,那是宋某将本该上缴国库的卖地收入截留了下来。

这笔钱本就是这些大户出的钱,用他们自己出的钱给他们自己兴修水利有何不可,更何况幽州不光是有这些有钱的大户,还有更多的是那些手里只有十来亩,几十亩土地的自耕农。

这些百姓手里的土地少,收益自然也更少,除了缴纳给朝廷的赋税之外,剩余的钱粮也只能勉强果腹。

兴修这些水利,一方面是为了整修河道造福于民,只有河道安全,百姓才不会担心来年又被河道决口淹了。

另一方面就是赋税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官府不可能平白无故给百姓发钱,这种大的工程,虽然给到百姓手里的工钱并不多,但是却是实打实的让百姓手里有了余钱。

百姓手里有了余钱才会想着去花钱,只有百姓都愿意花钱,市场才能繁荣,市场繁荣官府才能收到更多的商税。

有了更多的税收,官府就能持续不断地对继续投入基础设施的建设,再次将赋税用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式流通到百姓手中。

这就是一个正循环的过程,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地方官府,不仅仅要会挣钱,还要会花钱。钱只有花出去了才有价值,不花出去那就是一堆废铜烂铁。

你们以后都要执掌一方,掌握一地的赋税,一定要明白怎么花钱要比怎么挣钱更加的重要,未来的幽州将会是整个幽云之地的中心。

打造一个繁荣的幽州城,辐射周边的乡村、城池,通过在幽州建设大量工坊、商业,吸引大量的百姓脱离小农经济,进一步将土地集中起来,全部形成大农场经济。”

“若是大多数百姓失去了土地,要是这些大户不愿意将手中的粮食卖出去,而是选择囤积居奇,造成粮食价格的上涨,老百姓依靠做工挣得那点儿钱,哪里赶得上飞快上涨的粮价。”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