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欲兴算学

萧绍瑜的视线,穿过城楼、垛口,审视着左卫军枪阵。

他凝思计算,心中品评着:

“等腰直角三角形,斜边长1米,直角边就是0.7米。

加上重盾1.5米的高度,便是2.2米,足以覆盖骑兵上身要害。

左卫军操练得不错,有点门道。”

通常,这种整齐划一的枪阵,必经过严格训练。

至于长枪伸出重盾的长度、角度,大概率是来源于经验的积累。

而萧绍瑜却想到了一个人、一本书。

祖冲之离世不过二十二年,《隋书》记载其着算经《缀术》:

“学官莫能究其深奥,故废而不理”。

目前,《缀术》仍是祖氏家学。

另据《隋书》记载,《缀术》在唐朝始受重视。

被收入《算经十书》,成为国子监算学课本,学之需四年。

想及此处,萧绍瑜明眸焕发神采,产生了一个伟大的想法:

“《缀术》当兴于梁!”

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第七位,领先世界一千年。

萧绍欲将算学发扬光大,保持住世界领先地位,并开拓新的领域。

同时,算学的发展必能促进科技的进步。

只须将算学、科技应用到生产领域,便能大幅提高生产力。

他的心中,已然欢呼起来:

“没错,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本王要提高科技工作者的社会地位!”cuxi.org 猪猪小说网

科技工作者?

祖冲之后,南梁还有么?

“本王记得太府卿祖暅之乃其子,继家学,同样是伟大的数学家。

此等人才用于管理皇家金帛财帑,太浪费了。

本王必须挖父皇的墙角!”

在历史上,祖暅之于算学同样成果斐然。

他解决了球体积公式,领先世界一千余年。

当世,他绝对是算学领域的头号大咖,没有之一。

心中确定了算学发展大计,萧绍瑜重新关注战事本身。

鲜卑部落骑兵果然名不虚传,战斗作风极为剽悍。

寒光烁烁的长枪,如铜墙铁壁的重盾,无法动摇其冲锋意志。

他们毅然冲撞枪盾。

借马疾势大,他们撞翻了重盾,却也殁于长枪。

很快,圆阵外围便横七竖八、层层叠叠地布满了,鲜卑勇士与草原烈马的残骸,极度血腥。

当然,那里也有左卫军将士的鲜血。

见惯了血腥的左卫军将士,不为所动,他们已然重新列好盾阵。

陷于阵外的枪兵、盾兵,则与魏军短兵相接,奋勇厮杀起来。

“放箭!”

阵中的谢宣怀亲自指挥着。

此存亡危急之时,他是不会放任谢韬胡乱指挥的。

闻令,阵中弓箭手以都为单位,发起了弓箭潮。

五都弓箭手轮番射击,重盾阵外魏军纷纷落马。

此战法,既保持了对魏军的持续打击,又可利用发射间隙恢复臂力。

确有可取之处,萧绍瑜默默记在心中。

应用于实战的战法,远比兵书战策所载更形象化,亦更具实用性。

它适用于当世,也是以无数将士的牺牲为代价,摸索而得。

经过第一轮交锋,魏军伤亡不亚于梁军,梁军则暂时守住了防线。

左卫军将士目光冷峻,他们等待着下一轮攻击的到来,并做好了接战的准备。

穆烈虽是复仇心切,却并非傻子。

在他心里,部落骑兵的命远比梁军精贵,不能再对耗下去了。

其实,于梁军大营被伏击后,他麾下骑兵便减员近三分之一。

此轮冲锋,又折损不下五百骑。

合计减员已达半数,突破了他的承受底线。

同时,部落骑兵的兵员补充,明显劣于梁军,补充周期要更长。

而麾下精锐的锐减,势必动摇他于魏军中的地位。

眼见硬撼无法奏效,他当即改冲锋为骑射。

“游击之!”

穆烈一声大喝。

随即,犹在冲锋途中的千余鲜卑部族骑兵,于梁军阵前华丽转弯。

他们绕着梁军圆阵疾驰,纷纷张弓搭箭,朝阵内抛射。

“骑术精湛。”

萧绍瑜由衷暗赞。

从物理学的视角分析,骑兵疾速冲锋时,动能极大。

人、甲、马的质量,冲锋的爆炸速度,决定之。

此时强行转弯,危险类似于立交桥、盘山道的急转弯。

此类情况,后世通常限速三十。

偶有时速七八十公里者,也不一定出事。

然而时速飙到一百公里以上,大概率冲出弯道,跌落山涧。

也就是说,疾速冲锋的骑兵,是很难改变方向的。

这不仅对骑兵的骑术要求极高,对战马的要求同样极高。

那一瞬间,骑兵必须立刻作出转弯指示,战马则需心意相通,且拥有足够的力量。

在这一点上,部落骑兵具有着天然优势。

他们自幼长于马背,战马已是他们身体的一部分,如臂使指。

于爆发力、耐力、负重力等方面,草原马也完胜江南马。

故北魏多重骑,南梁多轻骑。

想想后世成吉思汗征服世界的蒙古骑兵,就能体会到鲜卑部族骑兵的强悍。

实际上,鲜卑元氏(拓跋氏)与蒙古孛儿只斤氏,皆起源于东部草原。

北魏建国后,那些仍然留在东部草原的鲜卑人,可能就是后世蒙古人的祖先。

当然,细究起来蒙古人要更强悍,因为他们掌握的科技更先进。

传统方面则多有相似,比如他们行军可以不带军粮,备好马奶酒就好。

他们的军粮来自于掠夺,甚至可以食人肉、喝人血。

据此可知,元沐敢于南下决战的信心中,以此法弥补军粮不足,必是其中之一。

当然,草料不足的问题不会得到彻底解决。

在食量上,草原马要大于江南马,而淮南草场有限,无处可抢。

日后,这也将成为萧绍瑜,放弃优先发展骑兵理念的重要考量。

须知草场多了,便意味着农田少了。

而农田的减少,必动摇农业经济体系,可以安置的百姓数量亦必随之下降。

粮米是地里长出来的,织布的棉花亦然,织锦(绢)的蚕丝则离不开桑叶。

须知南梁调、租是征收实物的。

《隋书·食货志》有载:

“其课,丁男调布绢各二丈,丝三两,棉八两,禄绢八尺,禄棉三两二分,租米五石,禄米二石。丁女并半之......”

粮米、绢布产量的下降,可动摇南梁的调、租体系。

同时,市面上商品粮、绢布的减少,相关商业势必凋敝。

故若大面积开辟草场,将动摇南梁的经济优势。

萧绍瑜的理念是,优先发展优势领域。

他不可能为了发展骑兵,弱化优势领域。

何况纵有草场,优质战马,人的因素也很难改善。

南梁人可以长在马背上么?

不可能的。

淮河以南,多江河,舟船才是南梁常用的交通工具。

《梁书·武帝纪》载曰:

帝欲兴算学,以之发展生产。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