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特,字子产,乃是涿郡人氏,曾领牙门将,魏军征辽东时被幽州刺史王雄任命为护军,为毌丘俭督运粮草,毌丘俭见其领兵有方,调度从容,便请王雄调至军中,与毌丘秀等为亲信。
此番幽州兵马南下抵挡汉军,才至青州,就听说朝廷放弃幽州之事,张特心中大为焦急,涿郡是他的家乡,虽然靠近冀州,却也不是安全之地。
闻讯之后张特本欲辞军回乡安置家小,毌丘俭以军中之事劝说张特,叫他以国事为重,同时派心腹之人往涿郡将其家人就近接到常山安置,张特这才勉强留在军中。
他知道两国交战,不死不休,唯有杀退汉军,夺回中原之地,才有机会暂息兵戈,回乡省亲,所以但凡军中之事,无不竭尽全力,此番钟会单独领兵来取历城,主将皆不愿同往,张特主动请命,就是想尽早取胜。
兵出东平之后,为免被汉军探马发现,张特将兵马分作五部,各部又分散而行,全军五千人相隔几十里地,沿着漯水向西而进,到上游山中再会合。
一路上倒也顺利,斥候并未发现可疑之人,天黑之时于漯水上游全军会合,就在一处山谷中停歇休整,准备夜渡济水,从西面取历城。
昨夜听了钟会的布置,张特先前对此人的偏见烟消云散,别看钟会平日里眼高于顶,颇为清高,但布置军事却头头是道,不想此人年纪轻轻,竟胸藏韬略,看他行事,不下于久经疆场的毌丘俭,张特心中暗惊。
此番取历城,钟会在明,自己领兵在暗,约定后半夜之后埋伏于历城之外,但看汉军出城去劫营,张特便从西面强攻,取历城前后夹击杀败汉军。
如果汉军不出城,钟会便在五更过后发动猛攻,吸引守军到东门,张特再从西门偷城,总之这一次两路兵马对历城志在必得。
月过中天,约莫子时过半,张特选一千精兵为先锋,其余四千军各分前后,在预先探查好的地方渡过济水,沿大道往历城而来,到了五里之外,眼看历城在月光下如同蹲伏的怪兽,便潜伏山中,派斥候监视历城动静。
整整过了两个时辰,夜凉如水,斥候终于回报,城中守军分三门出城向东而去,那里必是钟会安营之处,张特大喜,马上带兵掩近历城。
观察片刻,发现西门的守军果然很少,看起来只有五百人,城墙上角楼的火把奄奄一息,守军无精打采地巡视着,此时将近天明,正是人最困乏之时。
张特命士兵伏于城外吊桥两侧,带领三百精锐从黑暗处游过护城河,来至城墙之下,分两路将钩索抛上城头,干净利索地爬上城墙。
魏军爬到城上,巡逻的守军竟还未发现,直到冲到近前,才发现敌人,就近动手,杀得守军措手不及,节节败退。
张特抢过城楼,先将吊桥放下,带领一百名士兵冲下城楼,城上守军见势不妙,一边呐喊呼救,一边向其他城门逃走。
此时城内的守军还未反应过来,张特已经领兵杀散了城门口的守军,派十人上前将城门打开,城外埋伏许久的魏兵早已等候多时,争先恐后冲了进来。
远处人声嘈杂,另外的城楼上鼓声大作,警钟敲响,张特命人守住城门,知道城内守军无多,集合兵马向内杀去。
嗖嗖嗖——就在魏军冲过一半街道的时候,猛然间两旁房顶上箭如雨下,瞬间便倒下许多人,同时从房间里杀出许多汉军,将魏军截为数段。
张特见此情形,心中大惊,正准备向前再冲,猛然前方街道上火光大亮,一队骑兵出现在街道口,刀枪明亮,队伍整齐。
“不好,中计了!”
张特此时已经明白,守军在城中早有准备,是故意引他们入城,怪不得刚才夺城如此顺利,并未遇到多少反抗。
此时身后街巷之中正在混杀,张特转身往城门口冲杀,身后骑兵已经冲突而来,魏军大乱,纷纷向来路逃走。
街道上一通乱杀,张特奋力冲到城门口,此时身后骑兵已经杀到,魏军拼死阻挡,纷纷退出城门,却全都愣住了,聚在门口进退不得。
只见吊桥另一侧,不知何时汉军已经守在护城河外面,弓箭手列于河边,蓄势待发,步兵守住桥头,刀枪森严,面对如此严密的防守,魏军插翅也难逃了。
“投降不杀!”
魏军被堵在城门之下,进退不得,城上和城外的汉军齐声大喊,如果魏军再有反抗,城上和护城河对面的弓箭手就要动手了。
“儿郎们,今日但有一死,为国效命,虽死犹荣,随我冲啊!”
张特站在城门之下挥刀大喊,率先冲上了吊桥,他身后的亲兵也一拥而上。
嗖嗖嗖——迎接他们的,只是密集无情的箭雨,一共两座吊桥,只能从桥面上经过,前方有弓箭手,城头上的守军也能进攻,前后都是箭矢,连反抗的机会都没有。
几乎是眨眼间的功夫,张特和数百妄图冲过吊桥的魏军就被射成刺猬,纷纷掉落护城河中,连一半的距离都没有冲过去。
魏军畏畏缩缩躲在城墙之下,前方是夺命羽箭,后方是虎视眈眈的汉军,向城门内冲杀显然更是找死,短暂的犹豫之后,绝望之下的魏兵在一些人带头之下纷纷放下兵器,跪在城门之下。
唐咨领兵从吊桥上过来,命人将魏军俘虏看押起来,关闭城门,拉起吊桥,看着数千魏军,心中暗道侥幸。
昨夜正在营中安排士兵,忽然王平召唤,方知魏军暗中还有一支兵马沿漯水绕到历城以西,便猜到魏军想趁着夜晚劫营之时趁虚而入,二人便定下这请君入瓮之计。
刚才他这一路兵马出城之后,便绕到西门后方,等到魏军攻入城中之后,又从后方围住城头,截断了魏军归路,将这一路兵马一网打尽。
此时王平已经出城假装去劫寨,不知道情形如何,又领兵往东门来接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