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第9集八识规矩颂

《八识规矩颂》全本免费阅读

《八识规矩颂》监学法师、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六面:丙二、无漏清净识。

变相观空唯后得,果中犹自不诠真,

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

前五识的偈颂总共是有三个偈颂,前面两个偈颂是讲到凡夫有漏的杂染识的情况,这个偈颂是讲圣人他这个无漏的清净识的一个活动的情况。

变相观空唯后得,果中犹自不诠真。这个地方是讲到佛菩萨在观察这个空,就是真如,二空真如的时候,他必须要变相观空。因为前五识它只能够在这个有相的色声香味触的境界活动,它不能够观察这个无相的真如,不可以。这个时候,佛菩萨有时候他出定跟众生接触、说法,但是他有时候入定,游于甚深法性三昧。这个时候,佛菩萨跟真如相应的时候,这个前五识是不能观察真如,不能够观察正如应该怎么办呢?变相观空。变带真如的相状来观察空,所以这个前五识只有后得智来收摄。

在这个八识当中,第六、第七识、第八识都具足了根本智跟后得智,只有前五识只有具足后得智,前五识没有根本智。因为为什么呢?因为果中犹自不诠真。不要说是凡夫,乃至于初地、二地、三地……十地菩萨,乃至于成佛,这个成所作智都不能够直接去亲证真如理的。我们不要说观真如了,就是佛菩萨入定,到了二禅的时候前五识都不能活动。所以这个地方是说明,这个前五识的范围,它只能够在这种有相的境界分别,不能够去分别无相的真如。

第二句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这一段是说明前五识转成无漏的成所作智它的一个时间,以及它所表现出的作用。

圆明初发成无漏。圆明初发成无漏是说前五识的转依要等待这个圆明,就是大圆镜智发动以后,它才能够转成无漏的成所作智,这个前五识是随第八识转的,这个待会儿会说明。

三类分身息苦轮,它转成成所作智有什么作用呢?前面是说明摄用归体,成所作智观察真如是变相观空,那么他从真如出来以后做什么事呢?三类分身息苦轮。这个成所作智能够分成有三类的分身来教化众生,来度脱一切有情出离生死之苦轮,是做这种事情。

前半段的偈颂我们上次讲过了。我们现在看下半段的偈颂,看蕅祖的注解,圆明初发成无漏:

未成佛时,一向有漏。

就是还没有成佛之时,乃至于初地,乃至于十地,这个时候前五识都处在有漏当中。那么前五识是什么时候转成无漏呢?

直俟金刚道后异熟识空,转成大圆镜智相应之庵摩罗识,名为圆明初发。尔时庵摩罗识所持五根成无漏故,依根所发五识亦成无漏,名为成所作智相应心品。

成所作智的转依,前五识的转依,要等到金刚道。这个金刚道是在这个等觉后心,等觉后心所入的这个定特别的坚固,能够破坏一切的法,破坏一切的障碍,金刚能够破坏一切,那个禅定特别的深。在这个金刚的禅定当中生起这个道,就是我空、法空的智慧,一念的相应就是异熟空,第八识就破坏了。

异熟空这个异熟就是果报。第八识在有漏的时候,第八识它会受前七转识业力的熏习而有变化,你造了善业第八识的善功能就增长,你造了恶业第八识功能也增长,这是异熟,因为它的变化是会受前七识的业力的熏习。

但是到了成佛以后,这种异熟的功能就消失了,成佛以后第八识就全部是无漏了,不再受熏了。你再造善业不能够增加它的善功能了,它圆满了,所以这个时候第八识的异熟识的功能就消失掉了,转成大圆镜智。这个时候第八识转成大圆镜智相应的庵摩罗识,又称作庵摩罗识,这叫做圆明初发。

圆明指的是大圆镜智,这个时候智慧特别的圆满光明。

第八识转成无垢识或者庵摩罗识的时候,这个时候庵摩罗识所持的五根成就无漏的缘故,所以依止这个无漏的五根所发动的五识也成为无漏,就叫做成所作智。前五识的转依跟第八识是有关系的。

古德讲一个偈颂,说八识的转依,说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中圆。说我们在转识成智、转凡成圣,在因地的时候转的是谁呢?六、七。就是说,你现在是一个凡夫,但是你第六意识修我空观、法空观,从外凡到内凡,四加行暖、顶、忍、世第一,然后一念的相应,这个时候就跟真如相应了,一念的相应就证入了我空、法空的智慧。这个到初地的时候,第六意识就下品转,第六意识修我空观,第六意识一转,第七意识也跟着转,它同时转成平等性智,也是下品转。就是初地的时候它能够破分别的我、法二执,这个时候第六意识跟第七意识都成就了下品的妙观察智跟平等性智。到了八地的时候,这个不动地,这个时候俱生的我执也消灭了,就是中品转,到了第八地的时候又转了一次,转成中品。到了成佛的时候上品转,全部都转成无漏的妙观察智跟平等性智。

所以六七识的时候是在因地的时候它就慢慢转,但是这整个过程五识、八识都不能转。为什么呢?五、八只有在成佛那一刹那才突然转过来。这当中有一个理由就是,因为第八识为什么因地的时候,初地到八地都不能转呢?因为这个时候你的阿赖耶识还有很多有漏的种子。这个有漏的种子,无漏的识不能执持有漏的种子,所以既然有漏的种子还在,第八识就必须处在有漏当中。第八识为什么在因地不转的理由,是因为它在成佛之前,他还有一些微细的有漏种子在,这是第八识不转的理由。

为什么前五识不转呢?因为前五识的根是第八识的相分,第八识的相分:根身、器界、种子。第八识处在有漏,它的相分表现出来的这个根身也是有漏,有漏的根身不能发动无漏的清净识,不可以。所以前五识的根它在成佛之前是有漏,所以它也处在有漏当中。所以它只有在成佛的时候那一刹那,金刚道后异熟空的时候,第八识那一刹那突然间转成大圆镜智,这时候前五识也突然间转成成所作智。这叫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中圆。

我们看佛在世的时候,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国王,他要供养佛陀三个月安居,就去请佛陀,三个月当中不要托钵,由这个国王来供养。由于这个国王被魔王所迷惑,就是沉迷在五欲当中,就把这个供养佛陀跟大众师的事给忘掉了。忘掉以后就在花园当中,这个时候没东西吃。因为佛陀已经答应受这个国王供养,就拒绝所有居士的供养。这个时候有一个养马的人,有一个马夫,看到佛陀跟大众师的清净庄严,就把他养马的这些粗的糠,马麦,粗糠就拿来供佛,供养大众师。

这当中有点分别,就是说这些大阿罗汉,当然大阿罗汉的第六意识是跟我空、法空相应的,但是他在因地的时候,五八果中圆,阿罗汉吃到的的确是马麦。换句话说,阿罗汉他那个身心世界都还有漏。当然他的第六意识能够修我空观,他能够入灭尽定,于一切法不受,他可以以这个分别心来降伏自己的执着分别,他可以,但是从现实的生活来说,他吃到的的确是马麦。

但是佛陀不一样,佛陀那个第八识是无漏的,他变现的种子、根身、器界都是无漏的,他没有马麦这件事情。这马麦一到佛陀的嘴巴,入此人口,成甘露味。阿赖耶识是清净的,他没有马麦这种境界出现。但是你要等觉菩萨在那个地方吃马麦,就真的吃到马麦。吃到马麦当然,他可以以第六意识入我空观、法空观来消灭他的分别。

这个第六意识、第七意识它能够在因地就成就妙观察智、平等性智,但是这个五、八识只有成佛才完全没有这些染污的境界出现。所以说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中圆,这句话是说明圆明初发成无漏,说前五识的转依要到圆明初发,大圆镜智出现以后,它的根是清净的,所以这个前五识才能转成清净。

转成这个清净的成所作智有什么作用呢?做什么事情呢?三类分身息苦轮。我们看蕅祖的注解:

能于尽未来时,遍十方界,示现三轮不思议化,度脱一切有情生死苦轮也。

这个佛陀的成所作智能够尽未来时,没有停止的,永远永远地到十方世界,示现八相成道,表现出清净的三轮——身轮、口轮、意轮这种不思议的神通变化。这神通变化干什么呢?度脱一切有情出离生死的苦轮。

这个三类我们解释一下:

三类,第一类是针对外凡,外凡位的菩萨,就是散乱心的菩萨,外凡资粮位菩萨,佛陀所现的身是丈六的比丘身,跟我们的身高差不多,丈六,稍微高一点。

佛陀为内凡以上的菩萨所现的是千丈的比丘身,千丈,特别高大。内凡的菩萨这是一类,第二类,内凡菩萨,所示现的千丈比丘。这两类都是有固定的身相。

第三个是随类化身了,就不完全是度化人道的。有时候佛陀现出蛇王的身体,甚至象王的色身,随类化身,应以何身得度者,则现何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就是说随其众生的因缘而示现各式各样的化身,来度化众生,这个色身就不固定。

这三类的化身都是成所作智所成就的。

这个事情是这样子的,在《法华经》上讲从本垂迹、开迹显本,佛陀的身有三种身,法身跟报身叫本门。佛陀的本门我们凡夫是不能见闻觉知的,这种本门,这种法身报身。我们凡夫能够见闻觉知的是什么呢?就是这些应化身。应化身的境界我们能够见闻觉知,这些应化身就是成所作智所成就的。所以这个成所作智对我们凡夫是最重要的,因为佛陀的清净的报身跟法身我们根本不能见闻觉知的,所以佛陀也必须要从本垂迹,或者讲为实施权。

在《贤愚经》有一个小故事,我把它讲一下。说这个须达长者证得初果,证得初果以后他的内心有四不坏信,对佛法僧戒有坚固不可破坏的信心,他就来到了僧团,禀白佛陀跟大众师说:我尽未来际供养佛、供养僧,僧团有任何的需要都可以来我家索取,佛陀就默然答应了。答应以后,大众师有什么需要就到须达长者的地方去,或者要一个钵,或者要一件袈裟,或者要一个具。这个须达长者的家很大,一个家院。他有时候也是很忙,比丘去的时候有时候长者刚好在门口,有时候不在。不在的时候比丘就在门口等着,也不好意思进去。

这个时候须达长者的门口有两只鹦鹉,这两只鹦鹉头脑很清楚,看到比丘来了,他就飞到长者的面前说:比丘来了,比丘来了。这个长者,哎呀,这比丘来了,就带着仆人出来迎接,说:你们需要什么呢?我需要一件衣服。长者就给他一件衣服;我需要一个钵,就给他一个钵。那么就经常地就由这个鹦鹉来报告这个长者,说比丘来了。

有一天,佛陀当然是那一念清净光明的智慧,知道这两个鹦鹉得度因缘已经成熟了,就叫阿难尊者说:你呀,去须达长者的地方去,但这次不是要东西了,你为这两只鹦鹉说法,说两个法。第一个是此是苦,此是集,此是灭,此是道,说这个苦集灭道的道理;然后再告诉它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说这两个法。阿难尊者就去了。

去了以后这两个鹦鹉看到比丘也是欢喜,又要飞到须达长者的地方去,阿难尊者说:我今天不是来要东西的,你先下来。两个鹦鹉就飞到地上来,就为它说法:此是苦,此是集,此是灭,此是道,世间上是有因果的,这苦集灭道有世间因果,有出世间因果。那么这怎么办呢?我们应该怎么抉择呢?应该是要去取世间因果,还是取出世间因果呢?阿难尊者进一步回答说,你要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要放弃世间的因果,追求清净的出世间的道、灭。

这个时候这两个鹦鹉听了以后起大欢喜心,听这两个法以后就从地上飞到树上,一方面飞一方面就念: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就是从地上飞到树上,从树上又飞到地下,飞了七次,绕着这个树上一直飞,一直讲。阿难尊者承受佛陀的慈命以后就回来了。

到晚上的时候,这两只鹦鹉就被狐狸给吃掉了,吃掉以后这些比丘就有点怅然若失:我们过去去须达长者的地方乞求东西的时候,都是它们为我们报告,现在它们死掉了!有的比丘就问佛陀说:这两个鹦鹉死掉到哪里去了呢?

佛陀说:这两只鹦鹉死掉以后先生到四天王天;然后四天王天的福报享尽以后,到忉利天;忉利天福报尽的时候,到兜率天、夜摩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如是的七返,七次,七次以后,天福享尽了堕到人间——这个时候没有佛陀住世,没有正法的住世,也没有出家人——成就辟支佛。

所以我们讲佛法的善根,为实施权,语言文字这个权,但是这个权你吸收进去以后,在你阿赖耶识当中它就会有变化,不思议熏,不思议变。这个金刚种子到里面去,它就有力量慢慢慢慢引导你趋向涅槃。我们在律上也讲到,三宝有理体三宝、住持三宝。

理体三宝的佛是什么身呢?那个是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那个是不能见闻觉知的,佛陀那五种身,戒身、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那个不是我们眼睛能看到的。但是住持三宝这个佛就是佛像。佛陀灭度以后,佛像在那个地方,我们眼睛很清楚地看到佛像在前面放大光明,我们恭敬地皈依礼拜,哎,就从这个地方跟佛陀结下一个因缘了,就从这个地方开始忏悔我们的业障,开始积集我们佛法的善根。所以我们还不能够忽略住持三宝。

住持法宝也是。你看那个理体法宝,理体法宝是什么?那个是灭谛无为,那个是涅槃,那个是无为法。但是住持的法宝就是这些语言文字的经典,你从文字当中不断地去读诵,哦,你就能够生起智慧。

这个理体的僧那就是圣僧,声闻学无学功德,那些初果以上的圣人,有无漏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但是在末法时代有几个圣人我们不知道,但至少他剃发染衣现出了清净的幢相,我们看到出家人,乃至于问讯、恭敬、礼拜,哎,跟三宝结下善因缘。

所以这个权也是很重要,权很重要。所以我们不能有些人说,我不要皈依住持三宝,我直接皈依理体三宝,不可以,你做不到。不是你要不要的问题,理体三宝不是见闻觉知的境界,一定是要施设住持三宝,佛像、经典、出家人,从这个地方慢慢慢慢栽培善根。突然有一天你善根成熟了,一念的相应才悟入理体三宝的。

这个住持三宝是什么东西所成就呢?三类分身息苦轮,成所作智做这种事情。佛陀自受用的清净法身跟报身,那不思议的境界的大悲心,创造一种跟我们色身一样的应化身出来,跟我们生活在一起,跟我们一起吃饭、睡觉、托钵,跟我们一起打坐,这样子慢慢慢慢教导我们,这种应化身是佛陀的成所作智所成就的,所以讲三类分身息苦轮,是这个意思。

前五识我们就讲到这个地方。

乙二、第六识颂

第六识颂我们先把它念一遍。请大家打开原文的本子,原文的本子倒数第二行:

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轮时易可知,

相应心所五十一,善恶临时别配之。

性界受三恒转易,根随信等总相连,

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

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绵,

远行地后纯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

好,我们回到讲义。这当中总共有三个偈颂。这三个偈颂,前面两个偈颂是讲有漏的杂染识,第三个偈颂是讲到无漏的清净识。先看第一段,有漏的杂染识。

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轮时易可知。

这个是讲到第六意识的心王它造业跟了别的情况,先讲它造业的业性。它造业的业性是三性,通于善、恶、无记,跟前五识一样。第六意识能够起善心,它也能够起恶心,也能够无记,它的造业的情况是这样子的。

三量就是说第六意识去了别境界的时候,它有时候是现量,有时候比量,有时候非量。

这个境就是有三种境界:性境、带质境、独影境。所以说它的范围就比较广了,广大无碍。

前面的前五识是性境现量通三性,前五识只能够了别现在的境界,过去、未来都不能了别的。第六意识能够了别过去、现在、未来,能够在三量跟三境的境界里面活动的,所以它的范围很广的。

三界轮时易可知。我们的生命在三界轮回当中,第六意识是最容易了知的,它的行相是最容易了知的。我们解释这一段大意。

这个前五识,当然我们眼睛去看一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