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天国洋务运动

傅善坤对克虏伯家族的这次投资是一次风险极大的尝试。

搞不好就会颗粒无收。

带五十万两银子去欧洲是傻子的行为,虽然欧洲的银价要比东方高一些,但是那点溢价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傅善坤如果不高价租用东印度公司的商船,那么他的船队根本不可能顺利抵达欧洲。

所以他必须依靠茶叶来维系双方之间的商贸关系,使得英国人不会这么快倒向清妖。

上海的茶叶只能继续由东印度公司来销售,而傅善坤只能在瓷器同生丝中作出选择。

此时李秀成正在进攻杭州,导致周边的生丝急着出售;再加上英国的商行掌握着生丝的定价权,使得上海生丝的收购价十分低迷。

如今一石生丝的采购价仅仅只有180两,上海的洋行以400两的价格收购,运到伦敦则可以卖到480两左右。

因为欧洲同越南印度也都产生丝,所以欧洲同中国的差价已经不是很大了。

因此傅善坤让胡雪岩等人全面收够生丝,这样仅仅只需要花40万两不到的成本就能卖出100万两以上。

这一百万两除了答应投资克虏伯的50万两,还可以用于在欧洲采购其他所需要的各种机器,以及招募一些技工同各式人才。

傅善坤根据前世的记忆,罗列出了一批尚未出名的发明家,比如毛瑟步枪的发明者毛瑟兄弟,内燃机的发明者勒努瓦等人。

他们手中的发明尚未出现,但是现在已经具备了发明的条件。

傅善坤愿意提供大量的资金将这些人挖来。

除此之外就是派遣一批人去克虏伯那里作为劳务派遣。

根据傅善坤的邀请在太平天国现有的火器作坊以及铁匠作坊中挑选了20名有经验的老师傅,以及180名年轻学徒去往克虏伯兵工厂工作学习。

等这些人学成归国的时候,傅善坤自己的钢铁厂同兵工厂的技术骨干也就有着落了。

就当赴德人选尚在挑选的时候,那些被扣做人质的官宦子弟以及宁波富商的子弟们开始闹事了。

傅善坤原本是打算将他们直接送到天京去的,不过由于“天京事变”的爆发,这些人被留在了上海。

傅善坤怕这些人无聊就让他们学习洪秀全的那套“天国神学体系”,以及太平天国的各种典章制度,还请了洋人给他们教习英语,以及一些简单的数学,地理知识。

原本课程虽然无聊,但这些人质也算是安分。

谁知道那个盛宣怀来了之后,就经常提出一些刁钻的问题,质疑太平天国的一些法令。

比如《天朝田亩制度》中平均地权之后,人口越来越多,后面的人土地不够分怎么办?

后面的人得到的土地比前面的人少,新人会不会同老人产生对立?

授课的先生也被他问得哑口无言,最后干脆直接罢课了。

很快带头闹事的盛宣怀就被几个士兵抓走了了。

“盛宣怀倚老卖老,这下尝到后果了吧,我看少不得挨一顿板子,甚至被直接砍头!”

当听到“砍头”两个字的时候,所有人都吓了一哆嗦,早知道就不跟着盛宣怀瞎胡闹了!

盛宣怀如今不过才13岁,虽说是天不怕地不怕的年纪,但是见到傅善坤之后还是十分紧张的。

毕竟这位永王可是攻陷了大清无数城池,甚至生擒了两江总督怡良的人。

而且他也听说了傅善坤以自己的名义在租界大肆捞钱的光辉战绩。

虽说是绑票、欺诈无所不用其极,但那独到的眼光同胆识让盛宣怀十分钦佩;反正换成他这个本尊是干不成这么漂亮大事的。

包括前不久冒充清军在吴淞口痛击洋人,然后又逼迫洋人签订《二十一条》的壮举,着实为所有的中国人出了一口恶气。

盛怀宣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了傅善坤的办公室。

“咚、咚、咚......”

“请进!”

见到傅善坤的时候他着实吓了一跳,只见一个穿着洋装的帅气小伙出现在他的面前。

这哪里是一个征战沙场,杀人无数的长毛头子,除去头发肤色眼睛基本同一个洋人无异......

傅善坤看了一眼来人。

“为什么不好好上课,还把先生给气走了?”

傅善坤的声音带有磁性又不失穿透力。

“先生教的那些我都明白了,没啥用......”

盛怀宣回答的时候十分紧张,甚至有些结巴!

“没用,总比那些四书五经管用的多吧?”

傅善坤一边摆弄着办公桌上的地球仪,继续说道:“你说的很对,《天朝田亩制度》执行到后面一定会碰到这些问题的。”

“所以我们要进行扩张,夺取更多的土地;另外,现在世界进入了工业时代,我们要兴建更多的工厂,老百姓不是只能种地,当兵,还可以从事很多工作。”

“既然你觉得这里教不了你什么了,那就出国去西洋看看吧。”

“本王会给你们在德国或者英国联系好学校,你们去那里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将来学成了可以回来建设祖国。”

除了盛宣怀这些官宦富商人家的子弟,傅善坤又在上海、松江、常州等地招募普通人家10-14岁孩子,只要通过面试就能享受公费出国。

但出乎意料的是,响应者寥寥无几,而且大多数都是资质平平。

无奈之下,傅善坤只能给各地区进行强行摊派,若是交不出资质上佳肯主动去西洋学习的孩童,他就直接将当地的士绅地主斩首。

就这样在不少家庭生离死别的哭喊声中,傅善坤凑够了第一批赴英国学习的孩童。

在汤姆的沟通下,大英驻上海公使包令很支持太平天国的这次留学行动。

在他们看来这些孩童学习了大英帝国先进的文化后,将来回到中国会更加理解英国的立场,甚至替大英帝国说话。

所以包令愿意主动帮他们联系英国的学校,为这些赴英少年开设专门的补习班。

傅善坤之所以没有选择美国,是因为用不了几年美国的“南北战争”就会爆发,到时候这些人的学业必然就半途而废了。

傅善坤给每个赴英国留学的学生都定制了几套汉、唐、明时期的汉服、儒生装。

并嘱咐他们一定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就这样以盛宣怀为首的一百名少年留学生,同运送丝绸的东印度公司商船一起踏上了奔赴欧洲的旅程!

感谢各位书友的月票、推荐票、评论、打赏、追读支持!!!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