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章 争之先 (和氏璧+)

?

(第四更!为颦兒和氏璧加更!嘿嘿,现在138票,今晚第五更还有么?明天还有加更不?看大家!)

听到郑衡这么问,季庸便想起了一件事。

不过这件事他和孟瑗已说过,两个人都不觉得有什么特别。

那么,现在不妨再说一次。

“在那之前不久,我在禹东山下见过一位老妇人,见她可怜,便给了她一些银子,她给过我一块石头。”

郑衡疑惑:“石头?”

季庸点点头,回道:“是啊,普通的石头。我把它放在袖子里,在上山的途中掉了,我回到学宫之后才发现。这样的石头禹东山多的是,我便没有在意。”

“……”郑衡什么都想过了,就是没有想到会这样!

按她估计,这块看似普通的石头其实是什么重要的东西。可是季庸说,在禹东山上掉了!

掉了……掉了……

她经常上禹东山,十分清楚季庸所说的那些普通石头是什么。在千千万万石头中,去哪里找这么一块石头?

或许早被人捡走了,或许早被泥土掩埋了,或许……都有可能,就是找不到了。

她若想知道季庸为何被追杀,还是得找到暗卫才是。

两个人一阵沉默。郑衡想从季庸这里得知的事情,都已经知道了。

她本应离开这里去另外一个房间见孟瑗,可是见到季庸消沉的神态,她忍不住问道:“季先生,您接下来有什么打算呢?”

裴家是可以收留季庸,或许可以收留一辈子。但以季庸的性格,必不愿意这样。

季庸目光沉了沉,露出一丝茫然。他接下来要做什么呢?他已经想了好几个月,却觉前路茫茫,他不知如何起行、亦不知往何处去。

季庸是有抱负的。

所谓”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他年轻的时候。与许多年轻世子一样。希望能用自己的才学谋得一官半职。

所以他向当时的礼部侍郎孟瑞图投了行卷。

然后,孟瑞图很委婉地告诉他:出仕为官这条路不太适合他。

这不仅仅是因为他的相貌,还因为他的性格和当时心态。

季庸有才学有想法。但性格固执,且有一种目下无人的心态。

说得更直白一点,就是当时看到权重势大官员都斥为奸臣贪官。

将所有人都视为贪官污吏,就你自己一个独清。这官还要怎么做?

于是孟瑞图指点他去了禹东学宫。

季庸的性格不适合波谲云诡的官场,却很适合教育学生。——当先生的人。还是简单热诚点的好。

可是孟瑞图没有想到,季庸去了禹东学宫之后却开了窍,胸有直节的同时,行事却通透了。

季庸自己很满意待在禹东学宫。他还以为自己会像周典窦融这些人一样。一直待在禹东学宫的……

如果没有追杀逃亡这些事情。

现在,季庸就算想回禹东学宫,也回不得了。况且经过这几个月的逃亡。季庸的心态再一次变化了。

之前是直节圆润周通,现在。心肠不知曲绕了几节,至于行事……他还没想好做什么事。

郑衡想了想,道:“先生有弘道之心,便不拘在禹东学宫一地。天下那么大,何处不可以弘道?先生顺心而为,便可以发现要走的路。”

她这些话说得直白,道理也很清楚,关键是季庸不知道自己的心向在哪里啊!

弘道之心,育人之所……季庸似有所得,却总觉得眼前蒙了一层轻纱,始终看不真切。

想到季庸是孟瑞图最看重的学生,郑衡到底不忍心,便说道:“我与裴族长有些话要说,季先生在旁边听听,可好?”

季庸虽然不明白他的意思,却还是点点头。

此时裴光优哉游哉地在千辉楼喝茶,当听到胖掌柜来禀,到郑姑娘有话想对老太爷说时,他愣了愣。

郑小姑娘怎么知道他在千辉楼?她现在不是在见季庸吗?有何话语要现在对他说?

裴光带着满腹疑惑,去见了郑衡和季庸。

他尚未开口说话呢,就听到郑衡问道:“裴族长,以你看,理政之首,是什么呢?”

吓!这么高大上的问题……裴光顿时懵了。

好在他不是绣花枕头,类似的问题,他早和儿子们在云溪边上讨论过很多次。

他清了清嗓音,一副世外高人的样子:“天下之恃所以为安者,财也,兵也。理政之首,便在这两者。”

季庸静静听着,并没有插话。

郑衡笑了笑,继续问道:“财者何来?兵者何来?”

裴光脸上有些纠结。为什么他有一种被考究的感觉?喂喂,眼前的可是小丫头,他还是她的游学老师。

小丫头这么问他,真的好么?

他还没想好要不要回答,郑衡便说道:“当年老师是这么问我的,我答不出。那么我现在将老师的说法讲出来吧……”

裴光一听,急了,连忙说道:“先别说先别说。我先说!看看我与韦君相的想法是不是一样。”

郑衡笑眯眯地应了好的。

裴光显然将这个问题当作和韦君相的较量了,脸色一改之前的随意,开始严肃思考起来。

一会儿才道:“财者从商来,兵者从籍来。说到底,这两者都需要人。理政之首,说到底在于人。人,才是最重要的。”

这一下,郑衡真是惊异了。老师和裴光,这就是传说中的神交?

当初老师和她说的,便是这么一番话!

人,才是最重要的,老师当初就是这么说的。

看到郑衡的神色,裴光便知道当初韦君相的意思和他差不多,便露出了一丝骄矜而隐秘的微笑。

他就说嘛,他怎么会比鸿渚韦君相差!

郑衡的思绪则泛开了,她秉国十年,对这句话的感触实在太深了。

从古至今,关于治国的道理训义不知凡几,从为君贤明到为臣忠心,从爱民如子到清正廉明,从德者先行到刑法为辅……

每一句都很有道理,每一句都对国朝有益。

可是,说到底这些道理训义,关键还是在于人。如果没有人,如果人没有开智,那么何来治国理政呢?

郑衡微微笑,转向了季庸,说道:“故争天下者,必先争人。报天下者,必先导人开智。季先生,您说是吗?”(未完待续。)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