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看向后方,问道:“安德郡公,你如何说?”
中书令杨师道站出,持笏拱手道:“陛下,高句丽国内纷乱,大唐为君主上国,理所应当理清是非,还高句丽晴朗天地,然而陛下,出兵之事,臣觉得还是应当慎重,当年杨广三征高句丽,动兵数百万,最后却败得一塌糊涂,乃至于天下动荡,甚至国破人亡,如今,还需要慎重啊!”
杨师道出身弘农杨氏观王房,是前隋观王杨雄的幼子,娶了高祖皇帝之女桂阳公主。
如今虽然一步步的升为中书令,但他弘农杨氏的出身依旧醒目。
如今他提出杨广两个字,当年的一战的惨烈,顿时便充斥在众人的脑海当中。
此刻的大殿之上,不少人都是前隋的旧臣。
对于当年那场导致前隋灭亡的战事,如今人们想起来,依旧忍不住心有余悸。
皇帝平静的点点头,目光看向侧畔,问道:“太子,你如何说?”
今日,申国公高士廉因病请休,所以皇帝在几位宰相之后,直接询问李承乾。
李承乾面色肃穆的拱手:“父皇,大唐乃是高句丽宗主之国,高句丽权臣犯国,几乎有取代之象,大唐若是不管,天下诸番如何看待大唐,所以此事必须要管。”
“盖苏文既然已杀其君,对于大唐之言,怕是很难听的进去。”李世民面色微微凝重。
“父皇所言有理,然则名不正则言不顺,若是高句丽新君自愿将国祚交于盖苏文,大唐便是发兵也无用;若是大唐不发兵,而盖苏文又愿意将国祚送还,大唐自然是免了发兵,所以儿臣建议先派人去高句丽一趟,询问真相。”
稍微停顿,李承乾认真的说道:“便是最后大唐依旧被迫要发兵,但若能得到高句丽王的请援之书,或者高句丽重臣的请援之书,大唐发兵也能更加名正言顺……而且若是其内有人呼应,则大唐发兵亦能轻松许多。”
李世民缓缓思索着点头道:“太子所言有理。”
李承乾的话,话里话外一个意思。
如果有人能够在高句丽内部和大唐呼应,那么大唐征伐高句丽亦能轻松许多。
同时也是一句话,太子赞同动兵。
皇帝抬头,然后看向群臣道:“高丽王武职贡不绝,为贼臣所弑,朕哀之甚深,固不忘也。
但不明其因,趁丧而取,亦非正道。
再有,山东凋弊,百姓不安,朕亦不愿轻易用兵,故,传旨,以亳州刺史裴思庄为国使,前往高句丽查探情况,宣读诏书,若盖苏文愿将国祚还于高藏,则天下可少一场兵灾。”
“陛下圣明!”群臣齐齐拱手。
皇帝笑笑,说道:“朕为兆民之主,皆欲使百姓安乐富贵。教以礼义,使之少敬长、妇敬夫,则皆贵矣。轻徭薄敛,使之各治生业,则皆富矣。”
“臣等谨遵陛下教诲!”
……
太极殿外,侯君集看着前面被马周缓缓推着的太子李承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