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阳春,生机勃发。
初一朔朝。
太极殿中,皇帝一身赤黄色衮龙袍,面色平静的坐在御榻上。
李承乾持玉笏躬身,站在丹陛三阶之上,年幼的李治神色郑重的站在丹陛一阶之上。
吏部尚书侯君集站在殿中,认真拱手道:“启奏陛下,贞观十六年,吏部举试,首名为河北清河崔玄籍,次名为邓州南阳袁异弘,三名为沙州敦煌张大安,其他同取进士十九人,请陛下预览。”
张阿难立刻走下丹陛,然后取上奏本放到了皇帝的眼前。
李承乾神色肃穆的看着奏本。
如今大唐科举与后世不同,一般一年一次,录取多的时候是三十多人,少的时候只有十几人,宁缺毋滥。
后世一般三年一次,一次录取一百多人,若是从录取人数多的次数来算,其实是差不多的。
但,崔玄籍出身清河崔氏,袁异弘出身南阳袁氏,张大安出身敦煌张氏。
更甚至于张大安是已故郯国公张公瑾的三子,是太子舍人张大象的三弟。
不过因为是幼子,虽有门荫,但终究弱上许多,所以他才索性参加科考的。
都是世家子弟。
李世民放下手里的奏本,点点头道:“诸卿辛苦了,等到吏部铨试之后,按制度授官。”
“喏!”侯君集拱手,然后退回班列当中。
李承乾微微低头。
他知道,如果不出意外的话,等到吏部铨试后,崔玄籍将会被授为秘书省校书郎,袁异弘将会被授为弘文馆正字,张大安将会被授为太子崇文馆校书。
不过也因为张大象也在东宫,所以张大安大概率会去和其他人调换。
……
看到侯君集退回班列,李世民看向群臣,神色认真的说道:“诸卿,三月已是春暖花开之时,各地春种春浇都要抓紧,尚书省行文天下各州,让他们务必抓紧……另外,今年秋末,吏部和户部做好准备,到各地查察秋收之事,有误者即刻罢免。”
“喏!”房玄龄,侯君集,唐俭同时站出拱手。
皇帝神色认真起来,继续说道:“三月下旬,照惯例,朕要东巡,朕东巡期间,以太子监国,申国公辅政,中书侍郎岑文本,右卫大将军李大亮,左金吾卫将军郑仁泰,吏部尚书侯君集,户部侍郎崔仁师,礼部侍郎温无隐,兵部侍郎崔敦礼等留守长安。”
皇帝每点一个人的名字,就有一个人站出拱手。
群臣站在殿中,有些惊讶的微微抬头。
其他人倒也罢了,怎么郑仁泰也留在长安?
要知道,郑仁泰的女儿可是东宫的太子良悌。
皇帝将他留在长安,难道就不怕出事吗?
郑仁泰虽然在左金吾卫并不理事,但他毕竟是左金吾卫将军,之前还是左卫将军,一旦皇帝不在长安,他掌军权……
想到这里,群臣顿时就明白,皇帝对于郑仁泰还是信任的。
将他留在长安,更多的是为了帮助太子稳定局面。
李世民继续开口说道:“免于志宁太子詹事职,授银青光禄大夫,升太子少詹事张玄素为太子詹事,升中书郎中、太子左赞善大夫马周为太子少詹事、行御史中丞,御史中丞刘孝孙,授谏议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