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神色凝重起来,沉吟道:“从贞观十五年起,父皇便开始在河北储备粮草军械,共用三年,完成了征战辽东的准备。
但开战之后,仅仅一年,粮食储备便已经消耗大半……主要是辽东四十万百姓所致,第二年朝中勉强支撑,到了秋后,辽东丰收,也算平衡。”
听着李承乾所说,殿中群臣的神色逐渐严肃起来。
“所以,父皇,高句丽征战,大唐准备两到三年,击败不难,甚至击破平穰城也不难,难的是拿下高句丽之后,高句丽的三百万百姓如何处置?”
李承乾忍不住有些艰难的摇头,说道:“若是这三百万百姓一年的粮草全部都由大唐支撑……父皇,这太难了。”
大唐灭高句丽,不难,难的是灭了高句丽之后治理百姓所需要的粮草。
“太子所言偏颇了。”李勣拱手站出,看向李承乾道:“高句丽亦有产出,高句丽自身每年产出便够其三百万百姓所用,所以大唐最后需要支撑的,并没有那么多。”
“英国公所言大体无差。”李承乾转过身看向李勣,然后又看向诸位军中将领,认真说道:“这一切都前提,是高句丽在最后关头,不要狗急跳墙的烧毁粮草,否则……”
高句丽在撤走的时候,为防止粮草落入大唐手中,成为大唐用来征伐高句丽的基础,所以,他们经常就会在撤走之前,尽量的烧毁残余粮草。
这样的事情,在大唐攻伐辽东之时,屡见不鲜。
李世民坐在御榻上,微微点头,说道:“众卿,日后攻伐之时,若非必要,还是要注意粮草保护之事。”
“喏!”群臣肃然拱手。
此刻依旧能够站在大殿之中的文臣武将,早已经超脱了普通的征战杀伐之事,对于后勤和未来的治理之事,他们同样有着深刻点理解。
毕竟大唐的军中将领,很多都要转任地方刺史,甚至是同时兼任。
地方治理之事,他们也有相当的了解。
李承乾看向皇帝,拱手说道:“父皇,依照这两年征战之事,朝中准备,除了支持军前战斗以外,多余能支持三十万百姓一年所需的粮草……当然,若是高句丽的老弱妇孺餐食减半,仅保持不饿,那么这个数字能够撑到五十万。”
李世民微微颔首,道:“也就是说,在高句丽战场的缴获之外,朝中能支持五十万缺粮百姓。”
“是!”李承乾拱手,说道:“剩下的,就看高句丽的缴获,能不能够支持高句丽三百万百姓一年所需了。”
大唐占了高句丽,第二年组织生产,一年秋收哪怕不是太足,但也足够高句丽之地勉强自足了。
剩下的就是治理和收获之事。
“三百万怕是不行。”李世民直接摇头,说道:“朕已经下令在鸭绿江和大同江之间彻底毁灭生产之事,中间的百姓会被尽皆赶往大同江以南,所以,这几年,高句丽能养活两百万百姓就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