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二,正午温煦。
李承乾坐在魏征的床榻之前,右手按着他的脉门,细细的体察他的病情。
神色明显不错的魏征,好奇的看着李承乾,问道:“太子的腿疾如何了,今日陪陛下祭祀天地,还要过老臣这边来?”
“还好,孤的腿到了四月就可以全日行走,不像现在,半日就需要休息。”稍微停顿,李承乾说道:“孤的腿已经没有根本问题,父皇叫孤去祭祀天地,本身就是为了告诉天地,大唐传承无恙。”
魏征一愣,缓缓点头,说道:“这么说不出意外,于志宁要拜相了。”
李承乾不明白为什么魏征说到这里,他摇摇头,说道:“还是差一些的,功不够,于公在商议着做些什么,弥补一下,以于公的为人和行事,一年之后,应该就功够了。”
于志宁,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前太子詹事,散骑常侍、银青光禄大夫、黎阳县公、黄门侍郎,编修《谏苑》,参与修撰《隋书》、《大唐仪礼》、《周易正义》、《尚书正义》、《留本司行格》。
以他的身份,明显就比普通的黄门侍郎要高一等,这就是奔着参知政事的位置去的。
当然,若是说立刻参知政事,就如同李承乾说的那样,他的功是不够的。
别看他是前太子詹事,但功依旧是不足的。
对比刘洎。
刘洎最早是后梁萧铣的黄门侍郎,归唐后,授南康都督府长史,给事中,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银青光禄大夫、散骑常侍、擢黄门侍郎、上护军等。
刘洎的履历相比于志宁丝毫不差,可即便是他,还是在做了三年黄门侍郎之后,才参知政事的。
如今于志宁有希望在任黄门侍郎一年之后,就参知政事,已经是看在他做了多年的太子詹事份上了。
李承乾抬头看向魏征,微微抱歉道:“孤是不是说多了。”
“无妨。”魏征摇摇头,并不在意。
李承乾继续说道:“其实孤还是有些不明白,若是一切顺利,父皇的心中,谁来任尚书左右仆射?”
侯君集和张亮都没有通过考验,那是后面才会发生的事情,那么在此之前的,在一切事情,若是谁都通过考验,皇帝心中会怎么样?
“若是一切顺利。”魏征略微思索,说道:“若是一切顺利,杨师道会调任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大概会空缺,侯君集调任中书令,刘洎任侍中,于志宁参知政事,岑文本参知政事,褚遂良为黄门侍郎,马周检校中书侍郎,一切便安排妥当了。”
李承乾缓缓点头,的确,这样最合理。
“关键在于杨师道和侯君集。”魏征轻叹一声,说道:“他们两人如何抉择。”
“杨相?”李承乾有些发愣,怎么这里面还有杨师道的事情。
“殿下虽是太子,但依旧有很多事情,是殿下所不知道的。”魏征不由得轻叹一声。
李承乾目光不由得一抬,他对杨师道的关注不多,因为杨师道和东宫的关系,向来疏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