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没有紫花苜蓿的时候,用菽(大豆)其实也不错。只是没发明豆腐等豆制品之前,菽吃多了胀气,大家不太乐意种那么多。发明了也不爱种太多,磨豆腐可是个苦活,远不像大家以为的那么简单。墨家还在改进工具,试图在各地搭建水车水碓等物品,帮助庶民解决舂米和磨豆腐太辛苦的问题。说回官牛。西域大大小小的戎人部落凑在一起,凑出了相当可观的牛犊数量,一批批运入了关中。秦国已经养大了好几批,有些都开始繁衍了。所以要匀出来一些给赵地庶民,倒也不是很困难。郡县刚刚设立,若是乡县中提供价格低廉的官牛租赁,同样可以大大地安抚民心。秦赵世仇摆在那里,要拉拢赵人就不得不付出更多的努力。扶苏又询问道:“在赵地征兵可还顺利?”赵国有不少没地只能租田为生的庶民,征兵的重点就是他们。其实秦国不缺精兵强将,主要还是想给他们个分田的机会。一直租赁不是个事,田握在自己手里才保险。官府掌控田地也不代表就安全了,谁知道会不会遇见贪官,仗着天高皇帝远,把官田据为己有。侍官回道:“应征的人不算很多,好多人还在观望,担忧军功分田是骗他们的。另有一些则不肯为大秦效力,官吏按照您的意思,没有强征。”月前扶苏在朝会中进言,提议免除赵地和韩地三年的赋税和徭役。众人讨价还价,最后商议出来是两年。施恩是一回事,主要还是做给各国看的。让各国看到大秦的诚意,也让庶民确定军功授田和授爵都是真的,不骗人。所以这次赵地的征兵并不强制,采取自愿原则。顾虑多的人可以观望两年,两年足够他们确定真假了。这个提议刚出来的时候,朝中的秦国贵族是不太高兴的。他们怀疑太子胳膊肘往外拐,怎么秦人反而要服兵役,赵人就可以躲清闲?不过扶苏只用一句话说服了这群何不食肉糜的秦人:“赵人参军,会分走秦人的军功。”谁打仗,谁分田,就这么简单。天下土地就这么多,还剩下的诸侯国也没几个。你们真的愿意大量赵人涌入进来,和秦人抢功劳吗?众人这才反应过来,六国已经灭了两个了。灭一个少一个,少一国就少大量军功和土地。光想着打仗辛苦不想着打仗的收获,着实短视。看看秦国的将军们,就没人站出来发言反对。因为这些老贵族自己大多是不上战场的,情急之下只单纯地看到了兵役的坏处。这个时候,有人反映了过来。“若每灭一国,都给几年的免除徭役,这……”等到最后两国的时候,那里的庶民就真没有参与分田的机会了。到时候无田的庶民该当如何呢?大部分人是不在乎这个的,可总有人在乎。下朝之后便有人找机会求见了太子,询问太子殿下有何解决之策。扶苏示意他们稍安勿躁:“大秦从贵族手里弄到的田地是分不完的,还能剩下不少。北边不是还有匈奴?到时候用打匈奴的军功,换家乡附近的田地即可。”上一世因为没有逮着贵族往死里薅,导致大量土地还在贵族手里,于是很多士兵空有军功却没分到足够的田地。再加上当时的大秦还没有废除军功授爵的制度,就只能匈奴百越两地开花了。这样一来可以开拓出更多获取军功的途径,二来也能获得更多的土地。只是这两处的土地各有各的毛病,一处相对贫瘠、一处瘴气丛生。不少庶民宁愿不要这样的田地,所以打仗时的积极性就远不如攻打六国。两处大战险些拖垮大秦,幸好扶苏上位之后趁着旧贵族造反,拿他们开刀。抄家之后发现好家伙,这群人手里这么多田地呢。正好分给庶民,一口气解决了之前遗留下来的分田烂账。这辈子提前打土豪分田地,那么就没有后续这一堆的烂摊子了。不仅灭六国的军功能换到实打实的良田,后续打匈奴什么的,也不怕分到北境的贫瘠土地了。扶苏觉得,如今就将北境的土地分给庶民还是太危险了一些。庶民没什么反抗之力,一不小心便会遭受匈奴劫掠。相反,交给屯兵北边的士兵来种田就不错。蒙恬值得信赖,不怕他仗着有兵有田造反自立。至于以后的皇帝找不出这么可信的将领……那时匈奴都已经被灭了,自然就可以迁庶民去那里定居了。处理完春耕的事情之后,扶苏就和蒙恬聊起了北境的事情。蒙恬认为:“彻底歼灭匈奴恐怕很难,但是驱赶他们离开北境,就很简单了。”扶苏赞同这个观点,他当初说是灭匈奴,其实也差不多就是这样。让匈奴残部远遁,草原上基本看不到他们的身影。但是偌大的草原,没了匈奴也会有其他戎人。等别的部落发展壮大了,就会成为第二个匈奴,再次跑来叩关。秦王政路过听了一耳朵,感兴趣地坐下,示意他们接着聊。他倒要看看自己这个只能算半吊子军事人才的儿子,有什么独特见解。蒙恬顿时不知道该不该说话了。扶苏不受影响,继续往下分析:“我大秦男丁如今的现状,其实就很合适。”秦王政挑眉:“何意?”扶苏:“拿起锄头种地,换上兵刃就可以立即参与拼杀。耕战切换自如,既是耕农,又是战士。”秦王政不解:“那这不是和士兵戍边一样?”蒙恬激动地一拍桌子:“不!这是定居边关的庶民,和士兵是两回事!”拍完发现自己这个举动似乎有点失礼于王上,赶紧起身告罪。秦王政让他坐下,继续盯着儿子,等一个解答。扶苏回忆起当初韩信是怎么说的:“士兵如此,那是军队屯田,需要防备将领拥兵自重。普通庶民如此则不同,庶民并非在编的士兵,不会令行禁止地听从将军的命令谋反。”嗯,是的,军事半吊子扶苏自己当然想不出这个主意。这是他心爱的兵仙大将军给他出的办法,他先挪过来用了。“庶民若能随时切换入战斗状态,那么在遭遇胡人突如其来的侵犯时,就能第一时间拿起武器反击。”边疆那么大,全靠士兵也太难了。即便有长城阻隔,也要考虑到特殊情况。如果平民能有自保的能力,就可以先行抵御敌人。不说反歼敌军吧,好歹能拖延一点时间、保护家中的弱小。如今代地的平民其实就有点这个意思,让他们和匈奴打,他们其实也不犯怵。说简单点就是民风彪悍,实在不行还能自己拉起乡间的队伍,组成军队清扫匈奴。这种风气在东汉末年最为兴盛,凉州等地的百姓都习惯了胡人时不时冲出来抢粮食,拎着锄头就能和胡人打个有来有回。既然以后肯定要安排庶民过去定居,那么比起把他们养成小绵羊,自然是培养他们武德充沛要好。还不用太过担心他们造反,因为仇恨都冲着胡人去了。只要中央朝廷不搞事,在一直有胡人骚扰的情况下,他们的第一选择肯定是留在家乡抗敌。秦王政:学到了!不过他怀疑地看了一眼儿子,觉得这不像是他能想到的主意。估计又是上辈子的东西拿来直接用了,也不知道是哪位将才想出来的好办法。等蒙恬告辞之后,秦王政便忍不住询问起来。扶苏反问:“父亲真的想知道吗?”秦王政点头。扶苏提议:“将才倒是已经抵达咸阳了,若父亲当真感兴趣,可以叫来同您见一见面。”秦王政欣然应允,对这位大将充满了期待。然后,秦王政见到了一个五岁左右,三头身的韩信小宝宝。秦王政:…………秦王政默默转身,看了一眼旁边闷笑出声的儿子,无言以对。扶苏整理好表情走过去,在小韩信面前单膝跪下,和他平视。小小的孩子已经很有未来桀骜不驯的风范了,一点都不怕生,睁大眼睛盯着两人。扶苏飞快地揉了一把兵仙的脑袋,随即心满意足地快速撤走。小韩信:!!!坏人!男子汉的脑袋怎么能随便揉!作者有话要说:恭喜阿信落入太子殿下的魔爪之中(鼓掌)第42章 拉踩未来的兵仙大将军,如今还是个五岁小孩,和桥松差不多同龄。这么小的年纪,也不好直接开始学深奥的兵法。所以扶苏做主把人送去了六英宫,和公孙们一起上学。桥松和舜华多了小伙伴,稍稍抚慰了一点失去姑姑陪伴的难过。自从前年姑姑被他们父亲叫去为大秦分忧之后,他们两个就只能自己上课了。好在六英宫里有不少年龄只比他们略大一些的叔叔和姑姑们,倒是不怎么寂寞。小韩信虽然年纪不大,却能看出家教不错。他的父母不是纯粹的庶民,有一定的见识。1派去淮阴的商队找到韩信的时候,对方正寄住在表亲家中。他的父母似乎是不久前出意外去世了,只给他留了些兵书典籍,家里没有多少余财。据说表亲家收留他是看上那些书了,这年头书籍算是一笔不小的财产。虽然韩父留下的书不多,但卖出去也能得到一笔意外之财。商队以韩父好友的名义接走了韩信,给了表亲家里一点钱。表亲一看有钱拿,立刻同意让他们接走孩子,主要也是不敢得罪这些看着不太好惹的外乡人。扶苏让小孩住在咸阳宫里,和桥松他们待在一块儿,秦王政对此没什么意见。他听儿子说过韩信的领兵能力,这么小的孩子养在外面确实不放心。左右宫里已经有这么多孩子了,不多他一个。韩信就这么在太子宫里住了下来。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