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人每次想管小让娜,效果都不怎么好。这孩子不知道为什么,一直很“叛逆”。连天天照顾她的大哥朱文奎,都经常被顶撞。
郭康就更不用说了。被小让娜各种嫌弃,都是家常便饭了。后来狄奥多拉吃小让娜的醋,他只觉得莫名其妙,不知道这人是怎么想的。
所以,发现有人能管得住她,郭康也是松了口气的。
而且,他总有种感觉:马王妃虽然一直对让娜公主很友善,一口一个妹妹,这段时间还一直在帮忙安顿她,但内心深处,恐怕不是那么欢迎。
他故意把争执闹大,然后脱身往这边来,其实也有一部分原因,是想看看马王妃的表现。毕竟,虽然她不显山不露水,但在吴王一家内部,依然是人脉网里最重要的人物。她的管理能力和立场,对于今后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
只是,马王妃没有像他想的一样,问好情况就开始劝和,而是直接单独把小让娜叫回来了。再想想之前,她不允许小让娜在这几天上街玩,却对让娜公主不管不问的态度,总感觉应该是有意的。
之前,他对马王妃的印象,就是一个标准到近乎刻板印象等级的古代大家族主妇。坚强却缺乏主见,善良却性格柔弱,最擅长的事情就是相夫教子。虽然和其他人的交往,仔细想来也不少,但基本上都是家长里短的事情,几乎从来没有在公开场合,表现过自己对于“正事”的态度。
让娜公主刚出现的时候,他也主要在想外交上的名义问题,还有她和朱文奎的关系。对于马王妃,大家似乎默契地无视了她。毕竟,以她一贯的表现,应该也不会有什么问题。
让娜公主应该不会以吴王妻子的名义大肆宣传,因为法国方面现在不想承认这个关系,而就朱允炆的现状,这层关系对她本人恐怕用处也不大。这种情况下,她不会威胁到马王妃目前的身份地位,而马王妃也应该和之前一样,像个完美的正宫娘娘,接受和管理好这一切的。
不过,从这两次的细节之处看,马王妃似乎也有自己的想法。虽然她从来没明说过,连亲儿子朱文奎都没什么感觉,但郭康总有一种她在和让娜公主抢女儿的感觉。不知道往后,她会不会显露出更多的想法。
当然,这对郭康自己来说,也是好事。让娜公主的利益所在,以及她的思维方式,都和他周围这些罗马人差的有点远。她的行事方式,也过于特立独行,估计不是个容易说服的对象,今后也可能成为不确定因素。
虽然名义上是好盟友,但她终归不算自己人。小让娜要是和她走的太近,今后很多计划,也会增加额外的不确定性。马王妃来照顾小让娜,对大家来说才是最好的。
当然,这些目前只有他自己在想,连朱文奎也不知道。
他思考的这段时间,朱文奎正在用从他这里听来的理论,和妹妹争论。
小让娜似乎是认为,之所以有这么多疯狂的教徒,天天来和罗马作对,不是因为教义本身出问题,而是因为教会介入了太多凡俗事务。他们拥有了自己的现实利益,自然就会动用宗教手段,维持这些利益。表现出来,就是各种完全没有必要的宗教战争。如果能让宗教和世俗权力分开,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
但朱文奎明显不太信。
“欧洲各国的拜上帝教,是不可能和中原佛教一样发展的。”他正笃定地说:“用改革佛教的方式处置他们,明显也是不现实的。”
“为什么?”小让娜不服气地问。
“因为两边的情况根本不一样啊。”朱文奎一摊手:“罗马公教的问题,在于教义本身。直接改变教义,整合教会,才是最重要的。”
“中原王朝能要求僧人放弃世俗权力,限制他们在财产上的特权,专心从事宗教工作,是因为在佛教之上,还有个‘天’祭祀。”他解释道。
“国家的大事,在于祭祀和军事。这两种权力稳定,国家才能稳定。在中原,这两件事本来就被朝廷同时抓在手中,僧人无权介入。”
“他们信奉的佛教,只是祭祀的一种,没法威胁朝廷对于祭祀权的控制。所以,禁止僧人干涉世俗事务,也不会破坏‘祀’和‘戎’二者合一的状况,也才是有效果的。”
“但欧洲的朝廷,没有教会的职能。他们只有这么一个教会。强行让教会和世俗管理脱离,等于又倒退回上古,回到巫师和国君对立的时候了。”
“所以我才说,你说的这个宗教改革的思路问题非常大。”朱文奎最后判断道。
“但是……一直以来,这里的人确实都是这么呼吁的。”小让娜疑惑道:“按你说,难道他们做的都不对?”
“我觉得是真的不对。”朱文奎如是说:“他们一开始就理解错了。或者说,他们可能从来没有这方面经验,所以根本不懂,只是瞎寻思的吧……”
小让娜一时陷入了沉默。
马王妃倒是很支持朱文奎,也乐见他话语的效果。她趁机劝道:“你哥的话,伱也好好考虑下。娘知道你从小就聪明,所以这种事情,也一定要多思考,不要偏听偏信。”
“那欧洲人虽然经验丰富,但中原岂不是更远胜他们?他们坚持的,也未必就是对的吧。还得自己多想想才是。”
“这也不是我说的。”朱文奎笑道:“都是郭公子他们,之前讨论教义改革的时候,聊到的内容。我也就是在旁边听。要问,还是问他们吧。”
“哦,对了。”他转头招呼郭康:“你刚才不是正要说,如何对付波兰的教派么?给我们讲讲呗。我们这里现在都是想听的了,而且大家也没啥宗教成见,总该可以说了吧。”
“你能听进去就行。”郭康耸耸肩。
“我当然能了,我又不是狂信徒。”朱文奎不以为然。
“那就简单了。”郭康说:“其实还是老一套理论——这都是地理和历史背景决定的。”
“你也知道,这年头的贵族,身份都是不定的。就和刚才我们亲眼看到的例子一样。一个英格兰贵族在波兰也能持有领地;一个西班牙贵族可能同时要效忠法国和卡斯蒂利亚;一个法国贵族也可能跑去英格兰宫廷当官。总之,他们是‘哪国’贵族,其实并不重要。”
“至于平民,那就更混乱了。绝大部分平民没有什么文化,只知道自己所属的领主。领主更上的封君,以及他们之间的封建关系,对于平民来说过于错综复杂。基本上,大家对此都是没概念的。”
“很多国家试图改变这种情况,让贵族和平民有一个身份认同,以此来团结众人,防止像之前一样,一遇到危机,大家就纷纷树倒猢狲散。波兰想要的,就是这个。”
“但问题是,他们没这个文化基础啊。”郭康笑道。
“罗马的概念有多久了?法国的概念有多久了?波兰呢?他们没有这个文化基础啊。那你说,还能怎么办?”
“所以就要用宗教了,是吧。”朱文奎现在也学聪明了。
“是啊。”郭康点点头:“一方面,他们没有可以直接借用的、族群的文化和历史;另一方面,他们又正好身处罗马公教和正教的边界。所以,最简单的方法,当然就是用宗教身份,来帮助建立这种认同。”
“你看,这就是他们显得这么疯狂的原因。”
“嗨。那直白说来,不就是没文化呗。”朱文奎哂笑道。
“当然了。有文化,谁去发疯当狂信徒啊。”郭康也笑着说。
“那你接着说,怎么对付他们?”朱文奎继续撺掇道。
“这个更简单。”郭康分析起来:“这种群体在我们看来,都显得疯狂又固执,似乎很坚定。但其实,这正是他们脆弱的表现。”
“说到底,一个群体,如果十分依赖宗教,需要借助宗教信仰进行整合,那说明它本身的共识并不牢固,只能依靠严格的宗教区分,界定一个‘内外之别’,让成员凝聚起来。”
“不过,这是最好对付的一种建立认同的方式了。我们也渐渐摸索出一套经验来了。”
“这还有套路的么?”朱文奎愈发好奇。
“对啊。”郭康点点头:“你想想,既然他们想用宗教进行区分,那我们需要做的,当然就是让他们的区分法,变得无法严格。如果能够扰乱他们的信仰,迫使他们互相怀疑,不就可以了?”
“我们现在,用的就是这种方式。”郭康指了指背后的广场:“贵族和士兵们想要活下来,就得宣布自己不是波兰人,这样一来,只有那些信仰和认同非常坚定的人,才会不惜性命去坚持。而大部分人,就和那个英国贵族一样,身份并不是那么确定。有机会的情况下,当然会选择保命第一了。”
“哦……那就是说,滑头的人才能活着,真信波兰这套的都死了。”朱文奎点点头。
“这只是最表面的现象。”郭康说:“只靠这一层,是没法真正造成破坏的。毕竟我们也不可能一次抓住太多贵族,而且被杀者也会形成鼓舞作用。”
“历史上很多教派面对着逼迫和屠杀,但很少有这种方式就能赶尽杀绝的,哪怕双方实力悬殊。我们面对波兰人,没有这么大的优势,当然也不会指望这一步就解决问题。”
“还有其他效果么?”小让娜也忍不住,加入了对话。
她爬到车窗边,想听郭康讲解。马王妃对此也十分支持,还往旁边挪了挪,让她凑过来听。
“有。因为我们说过,波兰是个特殊的国家,欧洲也是个特殊的环境。”郭康说:“很多贵族是有多重认同的,他们可以同时是很多国家的人。而平民对于国家的感情很淡漠,更认同的是自己的家乡。波兰希望人们更认同自己,但我们完全可以要求他们宣称,放弃这种认同。”
“这种口头表态有效果么?”朱文奎表示了疑虑。
“空口说出来,自然没有效果。但被人听到,就有效果了。”郭康告诉他。
“你知道,天方教什叶派,有个‘塔基亚’原则么?”他举了个看起来离话题很远的例子。
朱文奎似乎没听说过,但小让娜点了点头。
“什叶派的第六任伊玛目,因为苦于教派遭遇的迫害和屠杀,下达了教令,规定信徒在遇到危险的时候,可以隐瞒自己的信仰。”郭康解释道。
“不过有意思的是,这种看起来很方便的规定,却几乎没有出现在其他教派过。不管犹太教、拜上帝教还是其他天方教教派,都不主张这种行为。哪怕免不了有个例出现,教团整体上也是很不鼓励这种事情的。”
“这么说,我倒是有印象了。”朱文奎恍然大悟:“之前我遇到几个叙利亚商人,他们喝酒之前,非让我强行劝酒几次才行。难道也按照这个标准来的?”
“如果他们不是特定教派的,那严格来说他们是不能用这个方法的。”郭康说:“但你看,就算没有明确规定,大家也在滥用这套逻辑。”
“喝葡萄汁什么的,都只是个小问题。最大的危险在于,教团没法用简单的方式,鉴别信徒的真伪了。在需要依靠、且只能依靠宗教团结大家的情况下,这种‘怀疑’,是十分致命的。”
“有人投靠了敌人,然后回来,说自己依然忠诚,之前只是伪装——那现在,你说信不信他吧。”他抛出了问题。
朱文奎和小让娜面面相觑。
“对于正常的组织来说,哪怕这人没有投降过敌人,都需要进行严格审查,防止他投靠敌人,再回来当内奸。”郭康提醒道:“降将很难得到信任,哪怕回去也难以被重用,何况来回投靠两次的人。无论在哪个文明,大家都不会随便相信的。”
“而一旦这个口子放开,‘假意改信’成了定例。鱼龙混杂的人纷纷返回,里面有大量摇摆不定的墙头草、跟敌人已经妥协了的两面派、甚至是敌人主动派过来的内奸。这又如何进行分辨呢?”
“而如果不能分辨,那么大量人员都会长期彼此怀疑,而且他们也确实都有做内奸的可能性。这种情况下,组织怎么运转?”
“所以,除非这个组织非常小,而且只剩下非常坚定且值得信赖的成员,否则几乎没人敢大张旗鼓这么做。”郭康说:“这就是怀疑的可怕之处了。”
“而我们做的,其实就是人为迫使波兰人‘塔基亚’,迫使他们相互怀疑。这下,能听明白了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