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调运粮草

赵桓做出迁移北方大部分居民的决定也是不得已。

历史上,这些地方的州县之前就因为北方屯兵强行征粮搞得百姓没粮食只能逃荒,后来金军南侵,兵灾导致无数灾民难逃,大量土地荒芜,无人耕种,大面积绝收。

黄河流域这个传统农业区,宋金战争期间竟然成为千里杳无人烟的无人区,更不要说产粮了。

与其让这些百姓饿死在城里,甚至可能因为缺粮而危及到城池的安全,不如提前将他们迁徙到太平的长江以南地区,有序安置。

同时,用免税和盐钞等不花钱的办法,置换这些地方的地主手里的土地,用于军垦,一方面可以让这些战区土地能继续产粮,解决当地军队的粮草问题,另一方面,也解决大宋朝非常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

这些地主是很愿意置换土地的,因为都知道,金国已经两次南侵,华北的辽阔大平原肯定挡不住金军铁骑,被侵占是迟早的事情。

与其自己的土地被金国抢走,不如换成实惠的盐钞或者免税凭证,将来迁徙到了南方,用这些去换钱,足以弥补田地的损失,赚钱之后在南边再重新买地就是了。

所以,这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只是,这一招真实历史上没有用过,是赵桓自己琢磨出来的,是否管用不得而知,先试试看吧。

其实每个朝代更迭都会导致土地的重新分配问题。

推翻前朝,土地都会重新大洗牌。然后再开始新的一轮土地兼并。都是这种恶性循环。

战争能够让土地重新分配,这在改朝换代的战争会出现,但这一次赵桓不是改朝换代,就看能否利用兵荒马乱来重新洗牌,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至于人口迁移,这是宋金战争期间真实历史中曾发生的事情,只不过当时的人口迁徙不是朝廷有序组织的,而是百姓自发的逃难到了南方。

大量人口从北方逃往南方,带去了北方更成熟的耕作技术和纺织技术,促进了当时相对落后的南方经济发展,是南宋经济飞速发展的强大动力。

赵桓需要做的,就是把无序的大规模逃难变成朝廷有序的人口迁徙,这样更能总体规划调配。

梅执礼做好了记录,然后去草拟圣旨。

他曾担任过皇帝的翰林学士知制诰,就是专门替皇帝草拟圣旨的官,所以,草拟圣旨对他来说那是小菜一碟。

赵桓则走到几案前坐下,提笔在手开始画图,他画的很仔细,薛弼躬身站在面前,也不敢探头去看,两顿饭功夫这才完毕,吹了吹上面的墨迹。

赵桓招手把薛弼叫了过去,用手指点了点上面自己的那幅画说道:

“这是金军在东京汴梁附近军队的布防图,你马上替朕制定一套作战计划。

中心任务就是毁掉金军的粮仓,让他没有粮食,再加上咱们的坚壁清野,他们十万大军没了粮草,就只能灰溜溜的撤出对开封的包围。

他们没了粮食,又孤军深入,接下来,就该咱们收拾他们了。”

薛弼又惊又喜,又有些疑惑,心想官家身居皇宫,他是怎么知道金军布防图的?

虽然之前曾派出斥候侦查,但是金军的骑兵太厉害了,派出去的斥候绝大多数都没人回来,而且回来的实际上也没能探测到金军具体的布防情况。

所以他很迷惑,怎么官家却能如此清楚准确的知道整个金军在东京汴梁附近的布防。

但是他不敢问,皇帝不可能跟他解释信息怎么来的。

他拿过来又仔细看了一下,不由得暗自心惊,因为上面每一处有多少人,布置在什么地方,领兵官是谁都清清楚楚。

他却不知道这是赵桓在穿越前阅读了大量的宋朝和金朝的相关文献之后,根据头脑中掌握的文献资料画出来的,准确无误。

如果这份布防图是真的,那么针对饱读兵书的薛弼来说针对性制定作战计划那就是小菜一碟,就像一个高中生做小学一年级数学题一样简单。

他当即答应,开始制定作战计划。

这时,梅执礼已经草拟好了圣旨,赵桓看过后很满意,圈批了一个“可”字,那就是同意下发了。

接着,他对梅执礼说道:

“朕想单靠盐钞是不够的,不仅要供应京城,还要供应全国各个战场,需要大量的粮草和军饷。

好在长江以南我们有辽阔的土地作为我们的后方,我们筹措粮食和军饷不用发愁,但是要找到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来保证军队的后勤,首先是粮食。

各个城池的防守需要大量的粮食,才能保证坚壁清野的效果,才能打持久战,光靠本地解决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华北。

在这么多年的战乱中,华北已经千疮百孔,百姓民不聊生,当地已经无法供应,必须从南方调集。

而南方走陆地运粮食耗费太大,必须走水路。”

赵桓读过大量的宋朝文献,如果走陆地运粮食,那是最不划算的一种策略,路上的损耗会占到九成。

也就是说一百斤粮食从南方运到北方,如果走陆地的话,运到目的地还能剩下一成的粮食就不错了。

而且,朝廷组织运粮的各种正常和不正常的损耗非常的,因为沿途被雁过拔毛、中饱私囊是普遍现象,根本没办法禁止,都算在了路途损耗之中,赵桓深知这一点。

他对梅执礼说道:

“你替朕再下一道圣旨,给南方各州县,允许当地粮商收购粮食运到北方出售给军队,咱们要按照正常粮价收购。”

梅执礼实在忍不住了说道:

“官家,要是按照正常粮价收购的话,那就太便宜这些粮商了。”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