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大兴西瓜甜

李福全、王翰林辞别了卢杰林卢大人,二人就到了宾兴馆。这宾兴馆既是会馆又是客栈。

明清两代进京赶考的举子很多都住在这里,因此这里有着浓重的书香文墨氛围。

五百多年来从这里走出去了数不过来的榜眼、探花、状元,特别是在清朝晚期举子进京都想找门路住在这里。

一是为了讨个彩头儿,二是为了多结交一些年兄年弟,以期待未来在官场上也好有个照应。

再看进京赶考的举子年纪最轻的十八九岁,年纪最长的已过六旬。

来到宾兴馆的李福全、王翰林倒是挺兴奋,他们愿意和年纪相仿的年兄年弟吟诗作对,谈天说地。

年轻举子们,偶尔在读书之余也聚在一起登山、观名胜、饮酒畅谈这真是天之骄子好不快活。

这一晚李福全,王翰林正点着油灯在读书听见有人敲门,李福全开门一看认识。

这是住在隔壁的山东举子章明岐。见他手里拿着用油纸包着的两包吃食,拎着一坛好酒。

进门以后章明歧说道:“二位年兄还在读书?来来来别读了,咱们饮酒谈天岂不快活?”章明歧打开了油纸包,一包是花生米,一包是切好的猪头肉。三人开始饮酒聊天儿交流感情,说着话就谈起互相的身世。

得知章明歧是两湖总督章大人之子,李福全、王翰林感到很是惊

呀,按说两湖总督之子他是不需要来宾兴馆的。

两湖总督在京师都有自己的府邸,宅院。他应该是有几名先生和十几名陪读,住在自己的府邸里才对。

李福全、王翰林二人有些不解,问道:“你即为两湖总督之子,身份如此高贵,为何还要住在这鱼龙混杂之地?”。

这章明歧才说出了他苦闷的心里话:“想我章明歧,苦读诗书十余载。不敢说通古博今,但也是学富五车才华出众。得知家父已打点好一众考官。我的心情很是不爽,现在一想以前我是过于幼稚。如今的科考早已不论才华”。

事实上李福全和王翰林也明白其中的道理,此前卢大人也对他们二人有过承诺。

三人皆感叹,看来苦读诗书不如有个好爹呀。这就是现实,晚清的腐败是从根子里烂了,一直烂到了骨子里。

善于思考的李福全陷入了深思,若想救国走当官这条路恐怕是行不通的。

就在这一夜李福全也做出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实业救国。此时二十岁的李福全头脑里“国”的概念已经不仅限于大清,而是民族中华民族。

这一日听说大兴的西瓜正甜,众举子准备相约而行。刚到客栈门前,就见一名虽然身着长衫,但早已破败不堪,衣衫褴褛头发凌乱,前额也像好久没刮的人蹲在宾兴馆门前。

不过看此人倒像是个读书之人,见众举子人正要离开,此人赶紧起身作揖说道:“诸位年兄请留步,诸位年兄若有散碎银两盼资助年弟一些,待到年弟高中三甲定加倍偿还,年弟在此感激不尽”。

众人一听哄堂大笑,此时的所有人都在想,一个这样的人,他还想高中三甲?这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

李福全到对此事却另有看法,他在想为何此人口气如此之大?难道他真的是有过人的才华?

因要去大兴看看新摘的甜西瓜,李福全对瓜果梨桃儿是非常感兴趣的。时间匆忙,他也只好先掏出纹银五两,递给这个读书人。

李福全说道:“年兄无需施礼,请问年兄尊姓大名?你我暂且先互通姓名,今日我等有要紧事情先去大兴县,年兄先用这些银两换件长衫,再找个客栈住下。待明日傍晚我等回还年兄务必在此等候,年弟我要请年兄畅饮几杯”。

此人接过银钱说道:“多谢年兄舍财相助,年弟在此感激不尽,我叫何林,字佩渠安徽徽州府人士,请问年兄高姓大名?”。

李福全回答道:“年弟我叫李继祖,字福全直隶遵化州人士,你我后会有期”。

刚一走进大兴地界儿,就见官道两旁地里种的全是花皮大西瓜。此时正是西瓜成熟,轻风吹过瓜香扑鼻。

李福全感到奇怪,他知道燕山脚下也有西瓜,但多为黑皮的西瓜。这种花皮大西瓜李福全还是第一次见。

田间地头儿正有瓜农搭草棚向官道上的路人兜售西瓜。就见草棚前摆一长方小炕桌儿,桌儿上均匀地切好一牙儿一牙儿的西瓜。

卖瓜老汉正坐在小板凳上用蒲扇扇着西瓜轰苍蝇。李福全见这瓜瓤红、籽儿黑、个儿大、皮儿薄。此时正是炎热的盛夏时节,咬一口甘甜的西瓜,真是沁人心脾。

李福全一尝此瓜味道甘甜无比,瓤沙还又多汁儿。李福全天生对瓜果感兴趣,他便和瓜农攀谈起来:“老前辈,您的瓜为何如此甘甜多汁?瓜皮又为何如此的薄?”。

老汉回答道:“这位少爷您有所不知,此瓜为胡瓜,瓜种子是由西域而来。

早在同治年间大兴北部就有种植。京城的达官贵人多有刻意到此买瓜,更有本地商贩把此瓜运入京城,各大宅门儿争相抢购”。

李福全又问道:“老人家,您可留有此瓜籽吗?”。

老汉答道:“现在你食用已熟透的西瓜,吐出来的瓜籽儿即是瓜种。此瓜既抗旱又抗涝,对土地要求不高,房前屋后都可种植”。

李福全对众举子说道:“各位年兄小弟有一请求,瓜肉你吃瓜籽儿给我”。

众人不解地问道:“你要这瓜籽儿有何用?”。李福全说到:“拿回家去种植”,众人皆笑。举子们不敢想象,堂堂当朝赐同进士却要回乡栽瓜种豆。

第二日傍晚众举子回到宾兴馆何林果然遵守承诺在此等候。

再看何林长衫也已换,乌黑的大辫子又重新编好,额头也已刮得很干净。李福全心想,区区五两纹银就能让一名当朝举子改头换面。

李福全,王翰林、何林三人来到附近一酒楼。李福全见何林虽面黄肌瘦。

但此人举止文雅,言语得当。估计如若不是昨日着实是走投无路,何林也不会说狂妄之话。

通过攀谈得知何林是因半路遇到山贼拦路盘缠被抢劫一空,一路要饭来到的京师。

源于今天的相识日后让何林李福全之间有过一段渊源,那都是后话。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