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冯子材与镇南关大捷

一、苦难童年

冯子材的童年是在不断的苦难中度过的。他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冯家从广东南海迁徙到了钦州沙尾村。这里虽然没有都市的繁华,但乡间的宁静也给了这个家庭暂时的安宁。然而,好景不长,冯子材四岁时母亲去世,这对一个幼童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失去了母亲温暖怀抱的小子材,只能在祖母和兄长的照顾下继续成长。

到了十岁那年,父亲的离世更是让这个家庭雪上加霜。冯子材的舅父曾经提出要收养他,但倔强的冯子材拒绝了这一提议,他选择留在祖母身边,不愿离开亲人。这不仅体现了他对家庭的责任感,也反映了他独立自主的性格。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冯子材只上了两个月的学就不得不辍学,这使得他早早地开始面对生活的艰辛。

为了生存,冯子材小小年纪就开始跟随大人外出工作。他做过很多活儿,包括贩卖食盐、做木工、捕鱼摸虾等,甚至在篱笆房被洪水摧毁之后,无家可归的冯子材只能暂住在庙里。那时的生活条件极其艰苦,饥寒交迫是常有的事,但这些磨难并没有击垮冯子材,反而锻炼了他的意志力。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冯子材并未放弃自我提升的机会。十五岁那年,祖母的去世给了他又一次沉重的打击。失去最后的亲人之一,冯子材不得不独自面对更加艰难的生活。为了生存下去,他开始学习武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经过几年的刻苦训练,冯子材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武艺,传说中他能单挑百人

二、镇压天国

冯子材早年的生活充满了变数。道光三十年(1850年),他曾在广西博白地区集结力量反抗清朝统治。然而,咸丰元年(1851年),当广东天地会领袖刘八带领队伍进攻博白时,冯子材看到了一个新的机会,并加入了刘八的部队。然而,这次起义并不成功,刘八的部队在进攻博白时遭遇了失败。在这种情况下,冯子材选择了接受清政府的招安,投降了当地知县游长龄,并被编入“常胜”勇营。这一决定不仅让他避免了可能的惩罚,还为他日后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他很快就被提拔为千总,并在平定了博白的动乱后,获得了清廷授予的“色尔固楞巴图鲁”称号。

在跟随向荣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冯子材表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咸丰三年(1853年),他在南京城外孝陵卫地区参与拱卫江南大营的战斗,对抗太平军。随着战争的持续,冯子材逐渐成为了清军的重要将领。到了咸丰六年(1856年),当江南大营被太平军摧毁时,冯子材被迫逃往丹阳。在那里,他加入了张国梁的军队,并参与了对太平军的反击行动。在这段时间里,冯子材不仅协助攻克了镇江、丹阳,而且还赢得了张国梁的高度赞扬,称其勇猛过人。凭借这些战绩,冯子材的军衔也不断上升,最终晋升为副将。

然而,战争并非总是顺利。咸丰八年(1858年),冯子材奉命渡江支援江北大营时,遭遇了重大挫折,他所率领的五千兵马几乎全军覆没,只有一小部分人得以逃脱。这次失败虽然给冯子材带来了打击,但他并没有气馁,而是继续为清军效力。

咸丰十年(1860年),当太平军再次攻破江南大营时,冯子材再次经历了激烈的战斗。在这次战斗中,张国梁在丹阳南门外不幸溺亡,冯子材则负责收拢残余部队,撤退至镇江固守。随后,他率兵攻克了溧水,再次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并因此被升为总兵。

同治元年(1862年),冯子材被派遣镇守镇江。面对江北清军将领们私自设立关卡收税的情况,冯子材提出了批评,并建议由文官来管理税务。他的正直和责任感赢得了曾国藩的信任和支持。尽管他的部队人数众多,但粮饷常常不足,冯子材却从未有过抱怨,依旧坚持在前线作战。在镇江的六年时间里,他不仅成功抵御了太平军上百次的进攻,而且治理有序,深受百姓爱戴。

最终,在同治三年(1864年),随着太平天国的覆灭,冯子材因其卓越的贡献被清廷授予了广西提督的职位,并获得了黄马褂和骑都尉世职的荣誉,成为了清廷倚重的重要将领。

三、出关靖边

冯子材在镇压国内起义后,很快便被委以重任,肩负起了维护边疆稳定的历史使命。同治四年(1865年),他首先被派遣到广东罗定、信宜地区,负责清除当地的反清武装。在短短两个月内,他就完成了任务,并随即转向黔苗地区的农民起义进行镇压。在这一系列的军事行动中,冯子材展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决心,他不仅成功平定了当地的动乱,还攻占了全茗和感墟两地,为清廷稳定南方局势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治八年(1869年),冯子材再次接到命令,率领大军通过镇南关进入越南境内,追击吴亚终领导的反清武装。这次行动不仅涉及军事上的挑战,还牵涉到复杂的外交关系。冯子材率军攻下了吴亚终占据的安边、河阳等地,并最终导致吴亚终在战场上阵亡。尽管冯子材原本计划在此之后返回中国,但吴亚终的部分部下在梁天锡的带领下再次叛乱,迫使冯子材回师继续清剿。在彻底平定了这次叛乱后,冯子材才于次年返回国内,并因功绩显着获得了清廷给予的世职奖励。

同治十年(1871年),越南边境再次发生战乱,影响到了越南向清朝进贡的正常流程。冯子材又一次被委以重任,率军出境平叛,确保了贡道的畅通。同年,他顺利完成任务,返回国内。

随着时间推移,冯子材在光绪元年(1875年)被任命为贵州提督,负责西南地区的军事防务。然而,他的军事生涯并未因此而平静下来。光绪四年(1878年),冯子材的旧部李扬才因为个人失意,率军进入越南,意图恢复越南李朝的统治。冯子材奉命率军前往越南,平定了李扬才的叛乱,并将其生擒。但在这一过程中,冯子材揭露了候补道赵沃等人在新街之战中的不实行为,引起了两广总督刘坤一的不满。刘坤一为了保护与自己关系密切的赵沃,导致冯子材最终被排挤出权力中心。

冯子材在光绪七年(1881年)重返广西任职,但仅一年后,即光绪八年(1882年),他因病请求退休,回到了家乡。

四、镇南大捷

光绪十一年(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冯子材被清廷委以重任,辅助处理广西边境外的军事事务。此时的冯子材已经是一位年届古稀的老将,但他依然精神矍铄,斗志昂扬。在得到清廷命令后,冯子材迅速投入到了紧张的备战状态。

当法军焚烧镇南关(今友谊关)后退兵时,冯子材意识到龙州正处于危险之中。他认为镇南关前的隘口地形险要,适合设防。于是,他命令部队修筑长墙,并亲自率军扼守,同时派遣王孝祺的 勤 军 驻扎在后方作为支援。法军声称将在某一特定日期进攻,冯子材凭借丰富的作战经验判断敌军可能会提前行动,因此决定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

在广西巡抚潘鼎新的反对和其他将领的犹豫态度下,冯子材力排众议,坚持出击。他亲自率领勤军夜袭文渊,逼近敌人的堡垒,取得了初步胜利。法军随后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兵分三路,试图突破清军防线。冯子材激励士气,鼓舞将士们誓死守卫国土,坚决不让法军越过镇南关一步。

战斗中,法军火力凶猛,炮火连天,但清军在冯子材的指挥下,坚守阵地,顽强抵抗。经过激烈交锋,法军逐渐退却。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法军再次发起进攻,冯子材居中指挥,各路将领各司其职,共同抵御法军的攻势。在关键时刻,冯子材身先士卒,亲自持矛冲锋,鼓舞了士气。在他的带领下,清军奋勇作战,最终取得了胜利,追击敌人至关外二十里。

战后,冯子材率部攻克文渊,进而收复谅城、长庆等地,俘获并斩杀了多名法军士兵。越南人民得知冯子材的到来,纷纷前来欢迎,并积极支持清军作战,为他们提供粮食和向导服务。在越南民众的帮助下,冯子材进一步稳固了战线,并准备进一步进军北圻地区。

正当冯子材准备进一步行动之际,清廷下达了停战诏书。冯子材心有不甘,但仍服从命令,率军班师回国。当他离开越南时,无数越南民众夹道哭泣,表达了对这位英雄的不舍之情。冯子材也为之动容,不禁泪流满面。回到国内,他受到了军民的热烈欢迎,沿途百姓纷纷跪迎,场面感人至深。

冯子材从越南撤军回国后,被清廷任命为钦廉一带的防务督办,并协同办理广西军务。此外,他还被授予了太子少保的荣誉称号,世职也被提升为三等轻车都尉。

五、扶病远征

光绪十三年(1886年),冯子材在经历了镇南关大捷后的短暂休整期后,又面临着新的挑战。这一年,他被委派率军前往琼州(今海南岛),负责平定当地的黎族起义。冯子材凭借其丰富的经验和高超的指挥能力,迅速平息了这场动乱,为此,清廷特地下诏对他进行了表彰。然而,尽管获得了嘉奖,冯子材的身体状况已经开始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在随后被调任云南提督时,他以健康不佳为由并未立即赴任。

到了光绪二十年(1894年),冯子材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清廷加授他尚书衔。同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冯子材再次被征召,负责召集旧部驻守镇江,随时准备应对战局变化。随着《马关条约》的签订,中日战争告一段落,冯子材也随之撤离江南。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中英两国围绕片马地区的边界争议日益加剧,冯子材被任命为云南提督,前往该地处理边境事务,稳定了当地的局势。这段时间,冯子材不仅需要处理军事上的事务,还要兼顾地方治理,确保云南地区的安宁。

到了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冯子材正在为加强省内的防务做准备,此时正值义和团运动爆发,北方局势动荡不安。冯子材上书朝廷,表示愿意率部入京勤王,但清廷考虑到实际情况,并未批准他的请求,只是对其忠勇之举给予了高度评价。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冯子材再次被调动,这次他被任命为贵州提督。然而,年迈的冯子材健康状况每况愈下,终于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因身体原因被免去了职务。

就在冯子材即将退出历史舞台之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广西钦廉一带的会党活动频繁,两广总督岑春煊请冯子材出山管理团防。冯子材虽已年届八旬,但仍怀揣报国之心,立即着手招募并训练军队,准备再次为国效力。然而,正当他与两个儿子准备踏上战场之时,却突然病重,不久便离开了人世,享年八十六岁。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