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第四章 报社印刷厂管理

《新闻事业管理》全本免费阅读

第一节报社印刷厂生产过程管理

(一)报社印刷厂生产过程

印刷厂是从事印刷生产的企业。

对报纸印刷生产的基本要求是:尽量缩短生产周期、提高复制质量。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依赖于机械设备,依赖于印刷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因此,报纸印刷业务在报业经营中是一项技术含量很高的工作。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报纸印刷技术实现了从热排铅印到冷排胶印的改造。“冷排”技术用电子计算机取代了繁琐的人工排字拼版等工序,因而使生产效率成倍提高。同时,与“冷排”技术相配套的胶印技术也极大地加快了报纸的印刷速度。

实现冷排胶印技术改造后的报社印刷厂生产过程的根本变革是:从“印”、“刷”并重到以“刷”为主。“印”指印版的制作,在现代化的报社里,已采用了电脑直接制版技术,组版编辑可以把编排好的报纸版面信息直接送到印刷厂的制版车间,在PS版上直接扫描制成可供上机印刷的印版。因此,“印”的环节是由编辑部门与印刷厂共同完成的,在印刷厂的生产过程中所占的比重已经不大了。“刷”指油墨的传递,是新闻信息物化为报纸产品的最后一个环节,在印刷厂的生产过程中现在已占有压倒分量的比重。印刷厂的生产计划管理、质量管理、生产成本管理等项管理现在主要是针对“刷”的过程而言的。

(二)报社印刷厂的生产计划

报社印刷厂的生产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工艺流程。报纸的印刷生产过程分为制版、印刷、分装三阶段。工序的划分及安排要考虑生产规模的大小和产品、工艺、设备的特点,报社印刷厂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生产计划,保证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

不同的企业,生产规模不一样,制定的生产计划也有所不同。企业生产能力的计算是制定生产计划的前提条件之一。企业的生产能力,就是企业在计算期内能够生产一定品种和一定质量的产品的最大可能数据;对于印刷企业来说,就是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能够制多少版、印刷多少被印物体、加工多少印刷物。对于具有制版、印刷和加工的全过程印刷厂来说,它的生产能力是在三个过程生产能力综合平衡后确定的,一般以印刷车间的生产能力作为计算的主要依据。

企业的生产能力,在不同的生产条件下,具有不同的内容和含义。通常有三种情况:

设计生产能力、查定生产能力、计划生产能力。设计生产能力,是指企业设计任务书和技术设计文件规定的生产能力,一般以最大产量表示,它在编制长期计划和对比分析时使用。查定生产能力,是指在企业设计资料不全和经过重大技术变革的情况下,在为了弄清企业生产能力进行调查工作后计算出来的生产能力。这项生产能力指标,经常以某时刻的设备状况为依据,在编制长期计划时使用。计划生产能力,是指企业在编制年度计划时确定的生产能力。这需要把计划期内的设备增减变动情况考虑在内,并且要考虑到计划期内各种技术措施对生产能力提高的效果。由于历史原因,目前有相当一批报社的印刷企业没有明确的设计生产能力。管理工作较好的印刷企业,对于本企业的生产能力做过较为仔细的查定核算。计划生产能力是以设计生产能力或查定生产能力为前提的,是企业编制生产计划的主要依据。

生产计划是对单位时间内可以完成工作的质和量的预期。一般情况下,生产计划按整期编制,如年度计划、季度计划、月计划、周计划等。年度计划是生产经营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按季、按月、按周安排生产的基础。年度生产计划的制定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企业生产能力的大小;二是实际加工订货的数量与技术要求。通常,报社印刷厂的年度计划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本报下达的报刊印刷任务;二是承接外单位的报刊印刷任务;三是非报刊类的印刷任务。本社下达的印刷任务是报社印刷部门必须优先考虑的生产任务,只有在保证本社报刊印刷任务的前提下才能考虑另外两项生产任务的安排。

实际生产计划的制定要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有一个企业生产能力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问题。两者之间关系可能出现以下三种情况:企业生产能力小于社会需要,企业生产能力等于社会需要,企业生产能力大于社会需要。第一种情况对企业来说是有利的,此时,企业应着重研究如何进一步挖掘生产潜力,充分发挥生产能力的问题。第三种情况也是常见的,www.youxs.org,根据市场的需求努力提高质量,改进服务,争取获得更多的印刷生产任务。第二种情况比较罕见,即便存在也是暂时的现象。

生产控制是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指的是各企业根据自身的生产能力和生产计划对生产过程中的各个方面进行的有效控制。生产计划制定出来以后,保证计划的按时完成是一方面,努力提高生产能力是另一方面。在保证计划按时完成方面,主要工作有:确定劳动定额,合理分配人力,制定各工序协调衔接的规章制度,保障机器设备的正常运转等。在努力提高生产能力方面,主要工作有:加强和改善生产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有计划地进行技术革新与技术改造,不断提高工人的业务素质和技术能力,优化企业的管理水平等。

(三)印刷质量管理

报纸印刷质量是将报纸作为“制作印版、传递油墨”的生产工艺技术过程的产品来对待的报纸印刷品质量。报纸印刷质量主要体现在:易读性。印刷完成的报纸必须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省时省力。一般情况下,读者尤其是老年读者在正常光源下能够顺畅地阅读报纸的内容而不觉得眼累。真实性。报纸图像的印刷效果能真正地体现出原作品的主题内涵,具有独特的传播表达功能,印刷精良的图片,其直观效果常常能胜过文字的表达描述效果,因此在印刷工程中必须特别注意图片的印刷质量,色彩要求符合自然的天然色调,防止失真。美观性。印刷完成的报纸要使读者从报纸的外观上获得美的享受,要求报面干净,版心端正,双色或多色套印准确,色调鲜亮,字迹清晰,标题图文醒目突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报纸印刷品质量要求及检验方法》(GB/T14705-93)对胶印方式印刷的报纸印刷品作了具体的质量要求(采用其他印刷方式印刷的报纸可参照使用)。从1990年6月1日起,报纸行业组织在全国开始进行报纸印刷质量的经常性评比工作。评比按墨色、图片、题字、版面四个方面分组进行。墨色质量要求均匀、适度、各版基本一致,符合色标。图片质量要求网点层次分明、清楚、无掉版绝网。报纸题字(一号字以上)质量要求墨色一致、无断道、www.youxs.org、无沾脏,版心套得正,天头地脚适当。凡图片、文字严重模糊,有整版及展开后宽度满10mm 的裙子、破洞,直径满20mm的油污,局部未印上文字和未上齐版的报纸均为废报。废报不得出门。胶印报纸94分达标,传真胶印报纸90分达标。从 1996年第一季度起,94分以上定为优质级,92分以上定为合格级。报纸评比的打分采用一种实用性的操作标准,国家报纸印刷品标准是一种更科学、更准确的判定报纸印刷质量的标准。国家标准中,最常用的判定指标是“密度”。密度过大,www.youxs.org“印纹”有堆墨现象;密度过小,阅读费力。国家规定的密度要求是对纸张基色密度与印刷着色密度共同作用下的报面印纹密度要求。只要密度控制适当,就能保持全页、全张墨色均匀,报纸的墨色质量就有了保证。

通过长期不懈地对报纸印刷质量的评比,各报社印刷厂都有一整套的质量保证体系与全面质量管理制度。具体地说,基本上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重视技术改造。很多报纸都引进了高精度、高速度、高自动化的装备来保证每天出版大量报纸。从中央级报纸到县级报纸,全行业百分之百地取消了铅字作业,实现了计算机排版。二是加强报纸印刷过程中各工序的管理。有的质量问题不只是印刷问题,还有密度过大或不够的问题,此外,也有制版问题等。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报纸可以说是官方垄断经营,报社也不必为发行量、经济效益等问题犯愁,报道什么,印刷质量怎么样,均属次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都市报异军突起。都市报除了满足老百姓对信息量的需求外,在印刷质量上也很下了一番功夫。它们印刷精美,字迹清晰,图文并茂,色泽浓淡相宜,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在报业市场上获得了一定的地位。到1996年底,全国冠以晚报、早报、晨报、时报、导报、都市报、服务报、信息报、证券报等名目的各类报纸超过600种。这些报纸的印刷质量大大增添了报纸的可读性。各报社印刷厂都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基本要求。三是重视印刷技术工人的培训。长期以来,报社印刷企业都是采用师傅带徒弟的办法,50年代还有定期考核定级的制度,到70年代基本上就没有人管了。进入80年代,社会环境、思想意识、管理体制有了很大的变化,老的办法行不通,新的办法没建立,多数报社印刷厂靠少数技术骨干带一批零时工,甚至农民工干活,整体素质难以提高,技术尖子也很少出现。近年来,不少报社对印刷工人进行分批培训、考核、重点培养,吸收有文化的工人,提高职工整体素质,印刷质量自然也就提高了。《湖北日报》、《四川日报》、《黑龙江日报》等报社印刷厂都取得了很好的经验。加强对报纸的全面质量管理,从根本上说,必须做好三项基础工作:其一,确立质量目标;其二,制定全面的质量规划;其三,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具体措施有:充分发挥中层管理组织的职能作用,落实质量责任;严格执行质量检验制度;质量考核要奖优罚劣;维护保养好机电设备;提高全员素质,加强培训工作。

第二节报社印刷厂生产成本管理

会计学家通常将成本解释为: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目标所失去的或放弃的资源。按这种观念,印刷企业的成本就是印刷生产所耗费的有形或无形资源的总和。

(一)报纸印刷成本核算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报社印刷厂在提高印刷质量的同时,还得努力降低成本,这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才有可能立于不败之地。

工业产品的成本是企业用于生产和销售产品费用的总和。印刷产品的成本一般包括人员工资、原材料费用、机械设备的有关费用和管理费用。归纳起来可分为两类,即体现为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费用。

报纸印刷成本项目分直接原材料、直接工资、制造费用等,并按一定产品和一定结算期进行结算,计算出一定结算期内某种产品的总成本。再用同一计算期生产产品的数量去除,即可得出单位产品的成本。当单位产品成本不易说明问题时,可以使用每百元产值消耗成本。

(二)报纸成本分析

报社印刷厂的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通常是按照总成本随作业量变动的情况来划定的。在总额上与产销量的变动成正比例变动的成本组成部分,是变动成本。西方财务会计中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物料用品、润滑剂、推销员佣金等属于变动成本。在我国则指那些直接用于产品生严的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和动力、外协加工费、计件工资形式下的生产工人工资,以及工艺过程不可避免的损失等。变动成本是由本期制造产品所引起的成本,要想降低变动成本应从降低单位产品的有关消耗量着手。在一定时期和一定业务量范围内,www.youxs.org。若就单位产品中的固定成本而言,则与业务量的增减成反比例变动。西方财务会计中的不动产税捐、管理人员薪金、固定资产折旧费等都属于固定成本。在我国则指车间经费和企业管理中的办公费、文具用品费、旅差费、劳保费、折旧费、租赁费、管理人员工资等。

出报成本是报社为编辑、出版、发行报纸所支出的费用,主要包括员工工资、印刷材料费、编辑费、发行管理费、报纸发行费、设备折旧费等,是考核报社经营管理状况的指标。在报社会计科目中,出报成本一般分为编辑费用、广告费用、发行费用、印刷费用和行政管理费用等项。报纸单位成本,即每对开千张的出报成本。计算方式是:

报纸单位成本=出报成本/报纸总印量(千印张)

计算报纸单位成本的目的,是为了考核单位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报纸单位成本资料,可以与过去比较,也可以与同行业比较,从中找出差距,发现问题,进而分析原因,制定改进的措施。报纸单位成本的高低,不仅可以反映报社经营状况的好坏,同时也是报社制定广告价格、报纸销售价格的主要依据。

报纸的单位成本,集中反映了报社的经营管理水平。除去物价上涨因素,把单位成本控制在合理的水平,是报社管理部门工作的努力目标。报纸的生存,必须依靠扩大发行量。报纸发行量的扩大,有赖于办报质量的提高,也有赖于把报纸售价控制在人民群众所能接受的水平。提高办报质量,加强管理,降低成本,为有效控制报价水平创造条件。影响报纸单位成本的因素很多,一般情况下,一是报纸的期发分数。期发分数越高,固定成本分摊到一个对开千张的报纸上的份额越小,相应得出的报纸单位成本也就可能越低。二是报社职工人数。报社职工通常又由编辑部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印刷厂职工三部分组成。报社职工越多,为每个职工建立工作场所而投人的资金累计额也越多,成本中的固定资产折旧部分的数额也将越多。

(三)降低报纸成本的途径

降低报纸成本对报业的生产和经营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报纸的产量以“千印张”为单位,与产量有关的其他统计指标也以千印张为基本单位,如于印张耗纸量、干印张成本、干印张费用等。根据印刷厂印刷品种、产值、产量、产品成本、能源消耗、印刷材料消耗、纸张油墨消耗等统计指标,可以看出报社印刷规模、水平、速度以及效益等方面的情况。报纸印刷厂作为报社内的一个经济实体,曾经在“以厂养报”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报社印刷厂为提高经济效益,必须搞好成本控制工作,千方百计降低报纸成本。

降低报社印刷厂成本的途径有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三种。成本的事前控制指事先确定成本控制目标,对印刷厂的设备、机械、纸张、油墨等各种资源消耗和各项费用开支规定数量界限,作为衡量生产费用实际支出的依据。成本的事前控制分为两种:一种是在产品投产前对影响成品的各有关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并制定出一套适应企业具体情况的各种成本控制制度。这类控制的重点在于通过企业内部规章制度来约束成本开支,预防偏差和浪费的发生。另一种是在产品投产前,通过对成本与功能关系的分析研究,开展价值工程活动,选择最佳方案,制定目标成本。这类控制的重点在于从产品设计开始,就提出了对产品功能和目标成本的要求,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功能过剩、成本过高的问题,把技术管理与经济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成本事中控制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在产品成本形成的当时或在成本形成之后进行的控制。这种控制是按照计划和制定的标准,对将要发生的偏差予以纠正,其特点是防微杜渐,控制及时。

成本事后控制是产品成本形成之后的综合分析与考核活动,它是成本控制的考核阶段,目的在于将实际执行的结果与标准或定额成本进行比较,将发生的差异加以分析,及时明原因,考核有关部门、单位和个人的业绩;同时制定相应措施,消除不利差异。因此,成本的事后控制应着眼于未来工作的改进,堵塞不合理支出和损失浪费重新发生。成本的事后控制是事中控制的延续,事中控制是事后控制的前提。事中控制有一定的局限性,一般只限于一时,一地、一事的单项成本控制。因此,对于一个时期、一个单位、一种产品的综合成本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考核,则有待于成本的事后控制。全面有效的成本控制工作,必须通过成本的事后控制才能最后完成。

从提高工人的技能以及更新改造机械设备着手,是降低报纸成本的根本途径。

报社印刷厂职工素质水平与报社印刷厂的生产现代化要求有相当差距,报社印刷厂所拥有的技术人员数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果不加强岗位培训,大力提高职工的文化教育水平和技术操作水平,将难以适应在报社印刷中采用现代化新技术的要求。大力提高印刷厂职工素质,是发展报纸印刷生产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为降低成本,必须深化改革,调动报社印刷厂职工发展生产的积极性。报社印刷厂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要从实际出发,因时因地制宜,采取适当的形式,在管理人选、分配等问题上慎重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