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8章 皇帝大闹朝堂2:罢尚书署,行内阁制;票拟批红,君臣和谐!

“至于尚书署,原本只是少府一衙署,却成了朝堂中枢,实在别扭……”

“所以尚书署也一同罢去,再另建一个衙署作为中朝核心和朝堂中枢。”

刘贺的这两句话,让那“嗡嗡”的议论声变成了“轰轰”的议论声。

百官公卿都再也顾不上朝议的礼仪了,与前后左右的同侪交头接耳,一时之间,殿中热闹非凡。

天子刚才说的那五六句话话,字不多,事却大。

中朝官和外朝官不能兼任,意味着会空出不少官职,自然有人会得到拔擢。

现在有的中朝官全部罢免,意味着只有中朝官官职的官员,就莫名其妙地丢了官。

裁撤尚书署,则意味着有新的衙署诞生,是福是祸却还不得而知。

这第二项新政影响的可就不是三五个人了,而是朝堂上大半的朝臣啊,议论的声音怎么可能不大呢?

刘贺看着议论纷纷的朝臣,没有出言阻止,这么大的事情,要给他们一点时间来接受。

半年之前,也就是刘贺未亲政之前,中朝官主要分成三类。

领尚书事自成一类,当时的领尚书事霍光总领朝政,代替天子行政,在尚书署、中朝和外朝有着最高决策权。

几类尚书又是一类,他们品秩低微,没有实权,只在霍光座下担其辅助,并不能参与到朝堂大政方针的制定。guxu.org 时光小说网

其余的中朝官又是一类,他们的品秩差距很大,称号也五花八门。

六百石给事中、散骑郎,比千石的光禄大夫、谏议大夫,超过两千石的车骑将军、骠骑将军……其实都算是中朝官。

一个外朝官只有获得第三类的中朝加官,才意味得到了天子的重用,若无中朝加官,即使位列三公,也不过是摆设。

孝武皇帝初立中朝的时候,就是通过中朝加官来控制朝政,制衡丞相的。

紧跟孝武皇帝的外朝官,孝武皇帝就给他加中朝官,他才有资格参与朝堂议政。

若是孝武皇帝不喜的外朝官,孝武皇帝就不给他加中朝官,那么即使是丞相也无权过问朝政。

但是,孝昭皇帝继位之后,中朝官给得越来越多,三公九卿及列卿都获得了中朝加官,最终中朝和外朝就混淆在了一起。

原本,朝堂的权力可以细分为三:行政权、议政权和决策权。

按照孝武皇帝的本意:外朝官掌行政权,内朝官掌议政权,天子掌决策权。

可随着中朝官和外朝官身份上的重叠,就出现了巨大的隐瞒和祸端。

在尚书署里,朝臣用中朝官的身份参与朝政的议论。

到了外朝,他们又以三公九卿的身份参与朝政的执行。

朝政在他们的左手和右手相互交替,任其玩弄:中朝和外朝彻底失去了相互掣肘和制约的可能性。

而霍光这权势滔天的“隐形天子”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

霍光的官职是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辅政大臣:不同的职务象征不同的权力。

大司马乃实际的外朝官之首,领尚书事是中朝官之首,大将军总掌兵权,辅政大臣代行天子之权。

于是乎,决策权、议政权、执政权及兵权全都集中在霍光的手中。

在这种大权独揽的情况下,霍光想不擅权、不跋扈都是一件难事。

中朝官和外朝官的身份不进行分离,决策权、议政权和行政权不分割的话,那再出现一个霍光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所以,刘贺才要突出这第二项新政。

……

刘贺等百官公卿们的议论声逐渐小下去之后,才继续不紧不慢地往下说去。

“尚书署撤掉之后,中朝官未来就要挪到别的地方议论朝政了,至于说挪到何处去,朕倒是有一个想法,说出来与众卿商量一下……”

“在温室殿的西北,有一藏书阁名为石渠阁,那里藏着许多的圣贤书……”

“朕以为想要治理好朝政,还是要多读圣贤书,否则难免会像不喜读书的霍氏一样误入歧途。”

“所以,新的中朝官议论朝政的衙署,就挪到石渠阁去吧。”

“既然移到了石渠阁,也就不便再叫尚书署了,以免再和尚衣监这些衙署弄混了,这衙署就叫称内阁吧。”

“如此一来,领尚书事也就不再称为领尚书事了,改成大学士,此名也可以督促其勤学读经,比追圣人遗徳。”

“至于各号将军,不属于内朝官也不属于外朝官,单独别治,以备军事。”

百官公卿听着天子娓娓道来,在惊讶之余更是对天子生出了许多的佩服和敬仰,更是自愧不如。

别的不说,这新衙署的地点就选得极好,而大学士的称呼也别出心裁——毕竟,名正而言顺啊!

光看这大学士的称呼,天子似乎对儒学是更加重视了,这可是一件好事。

于是,不少儒学造诣深的朝臣纷纷捋须,脸上露出赞赏的笑容。

但是,张安世这几个领尚书听着“内阁”和“大学士”这些新鲜的字词,内心翻腾的波浪却一阵高过一阵。

不管怎么看,自己手中的权力都是越来越小了。

天子这一手釜底抽薪实在太高明了,让他们猝不及防。

张安世们今日只想要推举空缺的官职,他们哪里会想到天子直接向他们“发难”!

把三公、尚书署一口气全部都裁撤了。

他们觉得心中有一口气憋着上不来,也觉得自己有些可笑。

就像一个门下缉盗,大张旗鼓地去捕贼,回头一看,自己的家却被偷了。

张安世们终于看出了天子推行这两项新政的目的:加权皇权并且削弱相权。

看来,当今天子是想要当一个说一不二的“千古一帝”了。

这对天下、对朝臣、对百姓、对世家,可能都不是一个好兆头。

张安世和丙吉两人的眼神有来有回地交流着,他们从对方的眼中看到了一些忧虑,但是却又不能站出来进谏。

刚才天子给他们重赏的时候,他们没有坚决地拒绝;如今天子要夺他们的权了,他们又怎可能站出来进谏呢?

更何况,天子只是夺了三公和领尚书事的权力,九卿和列卿的官职却没有受到太多的影响。

这意味着殿上百官的利益在这两项新政之下,没有收到太多的影响——影响的是他们这些最顶层的朝臣。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甚至,对于其他的朝臣来说,这新政还是一个机会。

中朝官和内朝官要别治,意味着一人只能有一个官职,那么就会空出许多官职。

就拿丙吉来说,原来是总领尚书事和光禄勋,按照新制,一旦入阁,就不能再担任光禄勋了。

那就空出了一个九卿的位置,那就有人可以替补进来。

有利可图,何必反对。

两边看起来,即使张安世和丙吉他们能“恬不知耻”地站出来进谏,也不会得到其他朝臣的支持的。

张安世和丙吉就只能神色如常地看着天子,等待天子新的圣训。

到这个时候,他们终于感受到天子变法行新政的决心了——大汉恐怕真的要变天了。

“从今之后,天下臣民所上的奏书,直接递至北阙下的公车司马室,而后再送至内阁。”

“内阁收到章奏后,由内阁大学士一同拆阅一同商议,拟写出处置的意见,贴至奏书上,此称为票拟。”

“而后奏书及票拟呈送给朕之后,朕会再批红。”

刘贺说完这句话,就算是“图穷匕见”了:他绕过了三省六部制,直接推行了内阁制。

在封建帝制之下,不管实行什么制度,都会有弊端。

但是若说什么制度将封建君主专制推到了顶峰,自然是内阁制和军机处制。

内阁也好,军机处也罢,本质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无非就是将议政权、行政权和决策权分开,并且由皇帝掌握决策权。

内阁制之下,若皇帝冲龄即位或天子不理朝政,自然还会有权臣的诞生,但也会受到极大掣肘。

毕竟,内阁有数人之多,而且不可以插手具体的执政过程,地位也并不高于九卿二府。

“如此一改,内阁大学士肩负的担子很重,不管今日何人能入阁,朕在此先谢过了。”刘贺由衷地说道。

群臣先是一阵沉默,一时还不能接受这样大的变动。

最后还是张安世颇识大体地站了出来,领着一众朝臣向天子辞谢并且表示忠心。

于是,在群臣山呼海啸般的“万死不辞”之下,这内阁制至少在明面上通过了。

等百官公卿重新坐回去之后,不少没有位列九卿的朝臣都抑制不住地用期待的眼神看向了天子。

因为接下来的环节很重要:要分组绶分官印了。

入阁的机会恐怕是捞不到了,但是空出来的九卿之位却可以期待一些。

张安世这些人吃完了肉,自己跟在身后喝几口汤,这不过分不丢人吧?

刘贺看着这份期待和炽热,心中一喜,功名利禄之心好啊。

入朝当官的人,如果没有功名利禄之心,朕又如何驾驭你们呢?

“好,这石渠阁大学士的名额定为七人,朕现在就来任命入阁的人选。”

连同有些萎靡的张安世和丙吉在内,所有的朝臣们都精神了起来。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