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5章 皇帝逼退孔安国,一统天下儒经!

新搬来的书摆在了“十三经”的上面,虽然数量少了许多,却一样引人瞩目。

“请诸公自取吧!”刘贺言罢,拂袖坐回了榻上,视线离开了此处,不看任何人。

众人带着满心的疑惑,来到那几摞新搬上来的书面前,犹豫地取过来就开始翻看。

这书一套分为四部十八九册,用一个厚实的纸盒封好,脊部写着《四书章句集注》几个字。

孔霸和孔安国祖孙二人合看一部,翻阅的时候,神态逐渐从疑惑变成了严肃。

这里面的“四书”分别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论语》《孟子》自不必说,是当世儒生常读的书。

《大学》《中庸》未曾见过,但两书的书封上写着曾子和子思,也是儒经不假。

不管是见过了的《论语》《孟子》,还是没见过的《大学》《中庸》,都让人耳目一新。

其中的注疏是用孔安国、孔霸及一众儒生从未见过的一种注疏思路做出来的。

比如说《春秋》三传中的《公羊传》《谷梁传》《左氏传》就是三种不同的解经思路。

《公羊传》是从王霸一统的角度解经;《谷梁传》是从道德教化的角度解经;《左氏传》则着重补全《春秋》的史料,并不阐发道理。

孔安国手中的《四书章句集注》就是如此,解经思路围绕从未见过的“天理论”展开,涉及的方面非常多。

草草翻一遍,这些注疏都以“理”为最高标准的伦理道德,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还并重视修养方法和道德实践。

这与当下各家推崇的观点有相似之处,但是却更严密整齐,涉及人性、格致、道统、教育、政治等许多让人想要一探究竟的内容。

这《四书章句集注》自然仍属于儒经的范畴,但却是一种全新的思路,与当下各家各派的思路皆有不同。

虽然“存天理,灭人欲”有些惊世骇俗,但能作出这《四书章句集注》的人,何止是大儒,简直是巨儒。

孔安国觉得一阵眩晕,合上书之后,那如同枯树一般的苍然残躯顿时摇摇欲坠起来。

若不是孔霸急忙扶住了他,孔安国定然会当场倒地。

他那双浑浊的眼睛看向了上首位的天子,心中的思绪如同风中枯草一般翻飞。

虽然心中不相信,但是却又不得不承认,自己是输了,没有比下去的必要了。

又或者说,在场各经都不用再比了,天子献出来的“十三经”就是当世第一。

天子拿出这《四书章句集注》,更是让一切的争论都尘埃落定了。

而击垮孔安国的也不是这比经的结果,而是自己出来“争锋相对”的言行。

当看到“十三经”和《四书章句集注》的时候,孔安国突然想起了自己的本心——钻研经意,教化天下。

既然如此,为何要执着于比经呢?

如果天子亲自注疏的“十三经”是天下第一儒经,那么能够传闻天下,不也是儒林盛世吗?

他今日站出来阻挠此事,岂不就是举臂挡车的螳螂,不仅小家子气,更是有利欲熏心之嫌。

孔安国突然意识到,自己不应该为了官学的虚名来长安。

“诸位爱卿,看完了吗?”刘贺问道。

“看完了……”稀稀拉拉的声音响了起来。

“此书尚未付梓,朕还要再行校正,请诸公先先还回来吧。”

“诺……”

众人纷纷起身,有些恋恋不舍地将手中的《四书章句集注》放了回去。

孔安国都觉得此书精妙,这些儒生当然也能看出妙处,自然爱不释手。

夏侯胜和王式等人,更是欲言又止,想要求天子赐书。

但是他们看到天子那不悦的面色,无一人敢冒然说话。

刘贺当然不会将这部《四书章句集注》推行到天下去。

因为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在未来的大汉没有一席之地。

今日《四书章句集注》能在石渠阁里骤然乍现,是它最后的亮相了。

“孔儒,请将书放回原处。”刘贺平静地说道。

“诺……”孔安国失魂落魄地将书交给了孔霸,由其放了回去。

短短的半个时辰里,孔安国似乎又苍老了许多岁,那仅存的残年余力,飞速地流逝。

虽然摇摇欲坠,但是天子给孔安国留设的位置始终是空着的,他没有坐下来的意思。

“孔儒,这《四书章句集注》可还有几分可取之处?”

“老朽……老朽……”孔安国的喉头艰难地蠕动了几次,才皱眉挤出一句话:“精深之至。”

“那可与当世其他学派的经意有重叠纠缠之处?”刘贺再次问道。

“所注之法,开天辟地,老朽坐井观天,见所未见……”孔安国再次苍然答道。

“那孔儒是否还疑心《尚书楚氏传》是从别处移用而来的?”

“老朽……”

这时,孔安国脸上的每一道皱纹都散发着一股衰败之气。

在这股衰败之气下的笼罩下,他犹豫了许久才说道:“陛下所著《尚书楚氏传》并非从别处移用。”

此言一出,正堂之内响起了细细碎碎的议论声,但是仅仅片刻之后就平息了下去。

“孔儒,凭心而论,你以为《尚书孔氏传》与《尚书楚氏传》相比,谁更胜一筹?”

本来,应该是要一本一本比经,一本一本投票的,但是刘贺现在不想浪费这时间了。

他要借击败孔安国的机会,一举将拿下石渠阁辩经的大胜。

片刻沉默之后,孔安国似乎下了很大的决定,终于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陛下所注的《尚书楚氏传》,经意更加磅礴精深,老朽自愧不如。”

孔安国说完这句话,脸上最后的一点神采也流走了。

那本就深邃的皱纹变得无比干涸,没有任何一点生机。

但是,他也像是卸下了心中的重负,本来有些佝偻的身体,重新站直了起来。

“叔祖!”一脸懊恼的孔霸似乎想要再辩解,却被孔安国抬手拦住了。

“‘十三经’一出,天下经意一统,乃儒林盛事……”

“乃儒生之幸,乃儒林之幸,乃我辈之幸……”

“我等儒生,自当好好研读,将其发扬光大,更有能者,亦可在其之上再做新解。”

“陛下所说君子儒及小人儒的论断,振聋发聩。”

“老朽老了,只能当这小人儒了,若是年轻,也愿意再当那君子儒。”

此时,孔安国已经完全卸下了心中的重担,他向四周沉默安静的人群随和地行了一个礼,还有话说。

“诸公还有大好青春,切莫只做小人儒,更要去当那君子儒。”

孔安国说完这句话,再也没有多言,堂中变得异常沉默安静。

人们知道这番话的深意:不只向天子认输,更是支持天子的新政。

君子朋而不党,小人党而不群。

孔安国不仅在天子面前低了头,而且还扶了一把天子,堪称君子。

刘贺又怎么可能看不出来这点呢,他已经从榻上站了起来,十分的严肃之下,还有七分的敬意。

“陛下,老朽年迈,今日疲惫,不能久待,恳请陛下准许老朽告退。”

“来人,安排乘辇,送孔儒回府。”刘贺庄重地说道。

“诺!”自然有人立刻去处置此事。

孔安国再次向天子行礼,而后就在孔霸的搀扶之下,缓缓地走向门外。

在即将出门的时候,他突然停下来了脚步,转身向刘贺说道:“陛下,老夫可否带走一部‘十三经’?”

“朕会派人送到府上的。”

“陛下,老夫不会在长安滞留太久,还请陛下早些送来,老朽路上也得拜读。”

“孔儒只管放心。”

“谢陛下!”

孔安国走了,石渠阁安静了下来,所有人都在目送此人的背影远去。

一个时代结束了。

或者说,儒林旧的时代结束了,儒林新的时代也拉开了。

孔安国都认输了,石渠阁大局已定。

……

而后,各经的比试和投票都成了一个过场而已。

……

申时的钟声刚刚敲响,在满堂山呼海啸的“陛下圣明”中,“十三经”一统经意,被定为大汉通行版儒经。

七成的人心服口服,三成的人不得不服——这个结果足够了。

又有哪一次变法能让所有人满意的呢?

刘贺看着堂中那百余册的“十三经”,心情非常平静。

形而上的思想阻碍被扫除了,那么接下来,国家机器就开始运转了。

“内阁大学士张安世!”

“微臣在!”张安世跪了出来。

“拟诏,今日就要将石渠阁辩经的结果,通传天下,不得有误!”

“诺!”张安世答道。

“太常苏武,太学令王式。”

“微臣在。”

“三个月之内,各郡县必须按制建起庠学,招收诸生,教授通行版经书。”

“在未央宫北阙及太学之前,竖立经文石碑,将通行版经书刻于碑上,以为正意。”

“郡学设教谕一人,品秩六百石,下设儒学讲席三人,品秩二百石,百家讲席十人,由郡中属官兼任。”

“县校设教师一人,品秩二百石,下设儒学讲席一人,品秩百石,百家讲席五人,由县中属官兼任。”

“太学设太学令一人,品秩千石,下设博士官三十人,品秩六百石,百家博士百人,由长安属官兼任。”

“各衙精通实务的属官吏员,到太学及各庠学兼任讲席者,每月按儒学讲席品秩增发禄米,亦可累功。”

“各庠学的教谕、教师及儒学讲席,就先从大儒、光禄寺郎官和博士弟子中选任,日后仍然要走科举。”

“此事,由光禄勋和太学令商议,而后报内阁票拟,朕再批红……”

“教育之事,关乎大汉百年大计,诸卿要好好地选,不可马虎。”

“诺!”

刘贺有条不紊说着新政的内容,这些内容早已经在内阁处商量好了,今日说出来,主要是给儒生听的。

刚刚狠狠地打了他们一耳光,那么现在该给了他们几颗糖吃一吃了。

百余所郡学和千余所县校,需要的教谕、讲习加起来数以万计,这可都是官啊。

太学有博士弟子三百人,光禄勋有郎官四五千人。

他们作为大汉原来的后备官员,数目非常庞大,每个人都领着一份钱粮。

但是,其中只有三分之一可以出任实职,其余的人一辈子都是郎官而已。

经年累月,堆积在光禄勋之下的郎官是越来越多,不少人就成了只拿钱粮而不做实务的蛀虫。

从今之后,科举制会逐渐推开,他们就更没有出仕的可能性了。

与其如此,那倒不如让他们到庠学去当讲席,至少可以教人识字。

反正他们要讲的只是儒经,也不会不称职——权当是为百姓扫盲。

刘贺给的这棵萝卜还是有吸引力的,他话音刚落,在场儒生们的眼睛就都亮了起来。(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