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庆和王辛未父子俩上楼进了书房。
“我觉得你可以往那边大量输送铜锭。市面上的白银多了,白银会贬值,一两白银兑换的铜钱数量会减少。”
“我已经往那边输送了很多铜锭了。”
“多少?”
“三千吨。”
“成本多少?”
“一亿六千万左右。”
“每公斤不到60块钱,300万公斤。在那边,能卖多少贯?”
“近一百万贯。”
“不多啊。”
“是不多,但也不少了。”
“铜锭存在地下?”
“是的。铜锭放在仓库的地下,有泥土覆盖着。将来,往那个存放铜锭的仓库添一些设备,就是一个铸币厂。”
“你想法很多啊!”王国庆含笑调侃道。
“有些事情,我想的挺多,挺远的。”
“铜,成本还是太高了。你可以考虑用铝铸造钱币。我记得拿破仑三世时代,铝的价格特别贵,拿破仑三世喜欢使用铝材质的餐具。”
“将来,会考虑在那边用铝金属铸造钱币的。”
“在那边贩卖玻璃镜了吗?”
“暂时还没有。”
“你在那边不缺钱?”
“不缺钱。说实话,我在那边赚钱特别容易。就说玻璃镜的生意,随便搞搞,一年赚个几十万贯,但是,玻璃镜拿出来,会让很多人眼红,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有些生意,可以偷偷做,但不好摆在明面上做。”
“安全很重要。”王国庆含笑看了王辛未几眼,又问道,“什么时候造反,你想清楚了吗?”
“具体时间,还没有想好。”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道理,我是知道的,但是,我不希望因为我的造反,而造成中华大地生灵涂炭。”
“不破不立,就算大明皇帝愿意把皇位禅让给你,你不杀一批人,将来想要统治好国家,也会困难重重。”
“治国之策,我想了一些,我不会直接白刀子进红刀子出,还是采用软刀子,豪门大族的钱窖里存着大量金银和铜钱,我不在乎,土地方面,我不仅采用官民一体的纳税政策,土地越多的人,税率越高,住豪宅的人,也要多交房产税。还有,强制大族分家。”
“治大国如烹小鲜。”王国庆提醒道,“做事情要循序渐进。”
“谢谢老爸提醒。”王辛未笑道,“我想在明代成立全国覆盖全国大部分府城的钱庄,但是,怕太招摇了,一直没有行动。”
“你可以找人成立合资公司。”
“有想过。”王辛未点点头,“还没有理清头绪,这事情,不能急,还要缓一缓。”
“你在明代有多少固定资产?”
“这不好计算。”
“有500万两吗?”
“我觉得超过这个数了。”
“在那边,一两黄金能兑换多少两白银?”
王辛未答非所问道:“在现代,金银价比要比明代时期好,在那边,用白银兑换成黄金,再把黄金拿到现代,兑换成白银,可以获得丰厚利润,所有,在那边,李德安一直做用白银换黄金的生意,持续抬高金银价比。”
“你没有说答案。”
“现在兑换的比例是一比十二。”
“你手里的黄金值多少钱?”
“这么不好说。”王辛未微笑道,“李德安得到很多古董金器,是艺术品,不可能熔铸成金条。至于这些古董金器值多少钱,不好估价。”
“值十亿元人民币吗?”
“我觉得超过两百亿。”
“你现代时空,卖过古董金器吗?”
“卖过。”
“买了多少钱?”
“具体有多少,没算过。”
“你可记得你说过,你每卖出一件东西,你都会记账的。”
“是记账啊,流水账,每件东西的售价,都有记录,卖古董的总收入,我也算出来了,但是,古董金器这个品类的收藏品,卖了多少件,总收入有多少,我真没有统计。”
“以后,我要看看你的账本。”
“好的。”
“你十岁之前就开始记账了?”
“是的。”王辛未笑道,“我现在拿出账本翻看,会觉得很有趣。”
“账本记了好几本了吧?”
“超过二十本了。”王辛未想了想,“好像二十二本。”
“将来,你会把这些账本拿出来展览吗?”
“应该不会。将来可能会成为那边皇室的秘密档案资料。”
“你在另外一个时空创建的国家,叫什么名,你想过?”
“想过。中华帝国。”王辛未呵呵一笑,“爸,您觉得‘中华帝国’这个名怎么样?”
“中华帝国。”王国庆细细品味后,含笑点头道,“挺好的。我喜欢。”
“爸,李德安是名人的后代。”
“哪位名人?”王国庆脸上浮现好奇的表情。
“李隆基。”
“李德安是唐明皇李隆基的后人?”王国庆略带好奇道。
“是啊。”
“你确定?”
“我确定。李家有族谱,李德安是李隆基的二十五世孙。”
“李隆基去世的时间,你知道吗?”
“知道。西元762年。”
“明朝那边,嘉靖二十七年,西元1548年,相差七百多年,七百八十六年,近八百年。相隔了二十五代。有趣。在苏州府,李隆基的后人有多少人?”
“族谱上的男丁有两千两百多人。”
“不少人啊,李德安认识多少人?”
“基本上都认识。在李德安的帮衬下,最近几年,这些人的日子越过越好。”
“李德安的记性很好?”
“爸,您觉得我的记性好吗?”
“好!”王国庆笑了笑,“在朝为官的同族人,有几个?”
“就三个,李仁安,李义安,李匡恒。”
“李匡恒是你大哥家的侄子?”
“是的,大侄子,他的年龄比李德安大。”
“举人有多少?”
“有十几个。”
“举人,想要成为进士,需要去京城参加会试。”
“是的。这十几个举人,大部分年龄都不小了。李德安有一个同族的兄长,参加会试七次,也没有考中。”
“现在有几岁了?”
“四十五岁,放弃科举了,现在在李德安旗下的出版社中华书局担任总编。”
“很有才华?”
“我觉得挺有才华的,做事懂得变通,比较擅长接人待物。”
“这样的人才,你给他多少薪水?”
“他的薪水可不低。去年一年,他的收入能超过三百两,还有很好的福利。”
“在明代,年薪300两白银,算高薪吧?”
“算。”
“将来李德安当上皇帝了,你会怎么对待这些族人?”
“对自己有帮助的,肯定会有各种赏赐,但不会想着让这些人的后代永享富贵,该交税的,还是要交税的。就算皇帝的私产也要缴税。”
王国庆想了想,建议道:“封爵的人,可以盖一栋面房子,只要建筑面积不超过限定面积,就可以免房产税,这样可以避免不肖子孙后代卖祖宅。”
“爸,我觉得您想得太多了。”王辛未笑着摇摇头,“为后代考虑的越多,后代越没用出息。”
王国庆开玩笑道:“你是不是觉得我这个当老子的对你的考虑太少了?”
“瞎说,我不会这么想的。”
“那个……”王国庆想了想,问道,“儿子就是一世孙,对吧?”
“对。李隆基算第一代的话,李德安就是第二十六代。”
“李隆基的儿子是不是很多?”
“挺多的,生了三十个儿子。”
“早夭,没有留后的,不少吧?”
“不少。”
“今晚几点睡?”
“六点半。”
“我暂时没有问题问你了,你可以回卧室了。”
“好的。”
睡觉之前,王辛未和几个女友视频聊天了。
六点四十五分钟,王辛未才关了手机。
“睡觉。”
关了灯,王辛未躺平了,闭上眼睛,过了不到一分钟,他就睡着了。
……
2月16日,早晨。
王辛未卫生间刷牙时,王国庆敲响房门。
王辛未一边刷牙,一边打开了房门。
“刚起床啊。”
“嗯!”王辛未应了一声,重新走进卫生间。
王国庆关上了门。
洗漱后,王辛未走了出来。
王国庆建议道:“儿子,我觉得你可以招募徐渭。”
“爸,”王辛未微笑道,“我已经招募徐渭了。”
“什么时候?”
“前不久。”
“让徐渭做什么事情?”
“在私塾教书。”
“教你的孩子?”
“不是。我创建了十家私塾,租我田地耕种的佃户,以及我旗下的员工,他们都可以把孩子送到私塾上学,只是象征性的交一点学费,我贴钱办私塾。”
“很有想法啊!”王国庆笑道。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需要培养各种人才。”
“你主动派人去绍兴请徐渭?”
“不是的。徐渭主动找上门的。”
“十家私塾,有几个学生?”
“在校学生有一千两百多人。徐渭在苏州城内的私塾教书,月俸五两银子。”
“月薪五两银子,算高薪吗?”
“月薪五两银子,普通人家,可以过上体面的生活了。他住在学校提供的房子里,免租金,而且,他可以在学校内的食堂吃饭,花费也很低。”
“徐渭很有军事才能。”
“我知道,我上网查看过徐渭的详细资料,未来,我肯定会重用徐渭的。”
“十六世纪的大明,能人辈出啊。”
“每个时代的能人都不少。”
“想不想尽收天下英才?”
王辛未答非所问道:“知人善用,这可是很高级的能力。自古以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没错!”王国庆含笑点点头,他认同儿子的观点,好奇道,“你说说你的想法。”
“想法很多。”王辛未笑道,“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的作品吧?”
“是的。”
王国庆想了想,问道:“我想不起整首诗了,背给我听听。”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这首诗,还行,算不上特别经典。”王国庆微微一笑,“我说的对不对?”
“对。”
“你能背几首诗词。”
“上万首。”
“这么多啊!”王国庆略带惊讶道,“央视的《诗词大会》,你没有想过参加?”
“不想参加,没啥意思。”
“你看过这个节目吗?”
“看过。”
“你觉得哪些冠军水平怎么样?”
“挺厉害的。”
“如果你参加,能夺冠吗?”
“这不好说。”
“今天……你有什么安排?”
“吃过早餐后,我再陪您聊聊天。”王辛未微笑答道,“九点半过后,我去武术馆练武,在外面吃午饭。吃过午饭后,就回自己家,想点事情,写点东西。”
“你就没有想过搬回来住?”
“没有。”
“你现在和几个女人有瓜葛?”
“没几个。”
“没几个是几个?”
“爸,您就别问这个问题了,我不想回答。”王辛未苦笑道。
“那个,乔倩倩,你还和她在一起?”
“嗯!”王辛未点点头。
“现在女孩子……”王国庆苦笑着摇摇头,“就建国后三十来年,社会风气好一点。建国之前,有钱的公子哥,养几个情人,也是正常的。玩归玩,但别太过分了,你现在有钱,但不要想着钱是万能的。”
“爸,我可是研究过刑法和民法的,心里有数的,不该做的事情,我是不会做的。”
“很多事情,民不举官不究,我就不信你没有干过打擦边球的事情。”
王辛未淡淡一笑,拿起放在床头柜上充电的手机,拔掉数据线,问道:“爸,您不饿?”
“有点饿了。”
“走吧,我们一起下楼吃早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