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章 弄巧.成拙

整个北陵机场顿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

很快,04号原型机被牵引至停机坪上,那里早已围满了等待的人群。

许宁走近飞机,伸手轻抚过进气道表面。

尽管已经落地一段时间,但他仍能感受到机体表面残留着超音速飞行时的温暖——就像他内心此刻的感受一样温暖而激动。

相较于周围如杨知书、何明等人而言,许宁加入八三工程不过数月,要说对这架飞机的感情比别人更深或许并不准确。

然而,重生一世让他背负了许多他人未曾经历过的遗憾与不甘,这份情感难以言喻。

就型号而言,歼8-3可能不会成为华夏空军中的明星机型;

但对于航空工业来说,它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存在。

尤其是其配备的涡喷14发动机成功通过测试,标志着华夏首次拥有了完全自主研发的航空动力系统,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

许宁眼角余光瞥见阎伟忠悄悄绕到飞机后部,趁着大家的目光都被缓缓开启的座舱盖吸引时,在机翼与尾翼间的蒙皮上轻轻一吻。

那正是涡喷14发动机固定的位置。与此同时,地勤人员从另一侧搬来了一架登机梯放在机舱左侧。

尽管试飞任务极为艰巨,但并没有安排高过载动作,因此付正国身体状况良好,轻松地从机舱中爬出,稳稳落地。

对于这位经验丰富的飞行员来说,自然不会像新手那样下机后双腿发软。

在这样的场合,除了掌声和欢迎词外,领导讲话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人群逐渐聚集起来,听完了摄像机前预先准备好的官方发言。然而,真正的讨论往往是在镜头离开之后才开始的。

“八三工程标志着一个好的开端,而且非常及时。”

一位领导说道:“我们曾说即使要卖掉裤子也要完成它,你们做到了,没有让我们这么做。

据负责十一号工程项目谈判的同事说,你们的工作对他们的谈判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他继续:“依靠他人总是行不通的,无论是苏连还是漂亮国都不能完全依赖,我们必须自力更生。”

回忆起十年前,也就是1986年,当时华夏带着歼8战斗机,并投资五亿美元与漂亮国合作。

“后来,我们送去了两架飞机并投入了超过两亿美元的资金,结果却因为制裁而被扣留了飞机,钱也没能收回。”那位领导的话中透着一丝无奈。

“那时我和宗棠同志都感到必须对此有所回应。”

他解释道:“但是直接说出来并不合适,或者准确地说,那时候还不敢公开这么说。所以对外的说法变成了我们要争一口气。”

“但我们心里明白,这不仅仅是为八二工程报仇,还有银河号事件以及那次航母战斗群的挑衅!”

他强调:“即使不说出口,这些事情我们也永远铭记于心!”

接下来,提到了关于将这款新机型进行宣传的想法,尤其是让歼8-3参加下个月航展的可能性。

杨知书同志已经提出了申请,从政策角度看是没有问题的;不过最终决定还需技术部门评估。

总之,04号原型机换装后的首次飞行测试取得了圆满成功。

至于参与即将到来的第一届春洲航展,则成为了自然而然的选择。

临时调整航展计划确实不容易,尤其是对于首次举办、经验不足的组织方来说。

然而,刚完成发动机改进工作的许宁又被紧急召唤参加了一个工作协调会。对他而言,这倒成了日常生活中的一点小乐趣。

在另一个时空里,这个时候的他正忙于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每天的生活节奏快到几乎没有时间去关注其他事情,更别提前往南方参与这场意义非凡的首届香洲航空展了。

当时,信息传播手段有限,人们只能通过报纸和电视获取少量的展会照片与片段。

即便后来互联网兴起,关于1996年那次航展的信息依旧稀少,这成了他心中的一个小遗憾。

而如今,他不仅能够亲临现场,还能以参展商的身份参与其中,这种感觉就像是粉丝重生后迎娶了自己的偶像一样令人激动。

“我们展区面积翻了一番,这意味着歼8IIM和歼8-3可以一同展出。”

杨知书解释道,同时将一张表格放在投影仪下展示。表格上列出了不同参展单位飞行表演的时间安排。

“由于航展总共只有六天,并且最后两天天气不佳,所以表演日程排得非常紧凑。不过,主办方同意让我们在开幕当天下午第一个出场。”

“从表上看,在我们的表演之后是611所的歼7MG,接着是苏霍伊公司的苏27和苏30双机编队表演。”

有人提议:“是否可以把苏霍伊的表演挪到第二天,让金梦特技飞行队提前?”

会议室里气氛顿时热烈起来。显然,不少人都觉得这个建议不错。

毕竟,歼8-3虽然表现不俗,但受限于机型研发,只能单机表演;相比之下,苏霍伊的两架战斗机无论是从时间还是观赏性上都可能更加吸引人。

如果两者同一天表演,后者很可能抢走所有风头。

而金梦特技飞行队虽然精彩,但使用的是四架螺旋桨飞机,性质上与歼8-3等军用飞机完全不同,不会构成直接竞争。

那么,真的要采取这样的调整吗?这个问题引发了大家的深思。

杨知书没有立刻回答,而是用手托着腮沉思起来。确实,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歼8-3参展的目的,主要还是为了提振国人的士气,而不是寻找国外买家。如果将它的飞行表演与苏27放在一起,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他转头看向身边的副总研发师柳存和许宁。

随着许宁在八三工程中的贡献日益增加,他在会议中的地位也逐步提升,从最初的角落到现在稳坐前排。

尽管他可能不久后就会离开这个项目组,但这种变化带来的满足感是实实在在的。

“我认为这样做反而会弄巧成拙。”许宁觉得时机已到,决定发言,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