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章 更胜一筹

毕竟,歼8源自歼7的研发,继承了不少问题,比如更换发动机需要拆卸半个机身。不过,作为原型机,它采用了更模块化的研发,简化了一部分过程。

“我们借鉴了数字化研发团队的方法,虽然硬件条件限制了直接采用,但我们实施了五站位的质量控制流程。”

何明解释说:“每个站位都有专门的质量门槛,确保各环节无误。一旦发现问题,必须在该站位解决,否则不能进入下一阶段。

现在,我们只需要完成四五两个站位的工作,因此两到三天足够了。”

听到这里,杨知书点头同意了这个方案。

就在杨知书准备做出最后决定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会议室的宁静。

“杨总,中办警卫部门有紧急来电。”

秘书匆忙通报。众人顿时面露惊讶,这可不是个寻常单位会直接联系的场合。

“我去接听。”杨知书说着便离开了房间。

转眼间,试飞的日子到了。

许宁、杨知书和何明站在厂房前,注视着两架线条流畅的飞机缓缓滑过。由于前几天那个突如其来的电话,这次试飞将由04号机执行。

与仅更换了新引擎的03号原型机相比,经过全面升级的04号在性能上有了显著提升。

付正国再次坐进了驾驶舱,担任今天的试飞员。

尽管牵引车上有空位,但他们三人选择步行跟随飞机两侧,直至北陵机场跑道尽头。前一天已经完成了滑行测试,今天的目标是全状态下的首次飞行。

这是付正国第三次执行该机型的“首飞”任务,但这一次显得尤为特别。

除了要完成一系列复杂的试飞科目外,还因为今天有一位重要嘉宾将亲临现场观看。

随着座舱盖轻轻合上,付正国的目光扫向不远处的塔台。

“04号,准备起飞。”

他深吸一口气,全神贯注于面前的仪表盘。

“04号,准许起飞!”

无线电里传来一个略带陌生的声音,语调缓慢而带有明显的江淮口音。

对于资深试飞员付正国来说,起飞流程早已成为一种本能。

启动引擎、推杆,待转速稳定后松开刹车,这一切动作都如行云流水般自然。

然而这一次,在他习惯性地准备松开刹车时,惊讶地发现两台发动机的转速已经稳稳地达到了约3/4的位置。

这表明新换装的发动机稳定性有了显著提升。

当真正松开刹车那一刻,飞机的表现再次验证了他的直觉:

如果说之前试飞时感受到的是“轻盈”,那么这次则是“强劲有力”。

用汽车来打个比方,就像是过去驾驶的歼8-3在加速时总要迟疑几秒才慢慢降档提速;

而安装了新发动机之后,一踩油门就能立刻感受到车辆快速响应,顺利完成降档加速的过程。

虽然新发动机的总推力仅增加了1吨多,但其动力响应速度却发生了质的飞跃。

完成了几项基础低空测试后,付正国终于收到了进行超音速飞行测试的通知——这是他自坐进机舱以来就一直期待着的时刻。

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试飞员,他在地面准备工作期间就已经仔细研究过性能报告。

报告显示,04号原型机所采用的新发动机,在2万米以上的高空表现尤为突出,可用推力从不到4吨跃升至近6吨,足足提升了50%!

通常情况下,随着飞行高度增加,空气密度降低等因素会导致航空发动机性能下降,尤其在超过一万米的高度时更为明显。

因此,尽管海平面推力数据可以提供一定参考价值,但实际上不同发动机在高空中的实际表现差异可能非常大。

原先使用的涡喷14型发动机显然在这方面表现不佳。

作为一款专为拦截任务研发的战斗机,歼8确实更注重高空高速性能。

但是这种优化是相对而言的,在与同时期国内其他机型比较时显得较为出色;

如果放眼国际,则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作为截击机,速度至关重要。然而,www.youxs.org。

这不仅远逊于能飞到3倍音速以上的米格25,就连以多用途为主的F-4和米格23,在最高速度上也更胜一筹。

此外,由于动力系统响应迟缓,即便达到最高速度,歼8在高空中的机动性依旧显得笨重。

尽管如此,它作为导弹发射平台还算勉强合格。

但是,歼8所使用的导弹种类极为有限,主要依赖于从枫叶国进口的约五十枚阿斯派德导弹。

付正国是少数几位即使了解到新型号项目(如十号工程与十一号工程)后,仍认为继续发展改进型歼8有其必要性的空军军官之一。

他曾在蓉城军区服役多年,驾驶过歼6与歼8I等型号战机。

该地区地形复杂,使得华夏空军只能依靠位于海拔3000米以下的基地全年驻扎。

虽然拥有高达5374米的高原雷达站可以提供早期预警,但面对南亚国家装备的米格25R侦察机时,无论是航程还是速度方面,从蓉城或梨城起飞的歼7都无法构成有效威胁;

而歼8I虽有一定潜力,却因缓慢的爬升过程难以及时拦截目标,往往只能望尘莫及。这种情况导致敌方活动更加频繁大胆,有时甚至深入领空挑衅。

有一次,一位战友试图使用动力跃升战术尝试突破高度限制发射导弹时不幸遭遇事故,被迫退役。

因此,当付正国体验到新发动机带来的显著改善后,他渴望尽快测试这款飞机的真实性能极限。

“准备开始超音速飞行测试。”

随着塔台指令重复响起,付正国按照惯例操作,左手缓缓推动油门,右手轻轻拉杆让飞机进入轻微上升姿态。

他注意到引擎转速表迅速响应着每一次细微调整,即使开启加力燃烧室时,所有参数依然保持稳定,给予他极大信心。

以往原型机为了确保稳定性需要花费20至30秒才能从中间推力过渡到最大输出,但这次他仅用了一半时间就将油门推至顶点。

“已达到最大推力状态。”

付正国的声音通过无线电传回地面控制中心,整个过程只用了大约10秒钟。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