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主事人,内务府郎中不清楚有多少钱,这是失职之罪。
往轻了说,是要被罢官去职、永不录用。
一旦太子妃发起怒,让她那几个兄弟一通参劾奏章,对着他穷追猛打下去。
这郎中似乎看到了,他正走在去往边疆的路上。
军士是边疆,那是为国尽忠、束手边关。
他若有一天走上那条路,只有一种可能、被刺配充军,此生休想再回中原。
心生惧意,那郎中眼珠子一转、想了一个主意出来。
什么主意呢?
他不明说不知库银有多少,却对关锦瑜说道:您要一次运走那么的现银,这运力是问题、安全是问题,我的人手调配上也是个大问题。
关锦瑜又不知其根底,只知道仕信银号的人手,确实不是很多。
知其言中有实,关锦瑜能如何呢?
她只能退而求其次:6000万两你一下子给不出来,行,那先给我拿1200万两应急吧!
太子妃退步了,那郎中怎敢再推诿。
他急忙招呼人手、想要立即搬出1200万两现银,送走这位索命一般的女无常。
然而,这银子没搬上一个时辰,一个令人惊奇的事儿出现了。
账上显示,仕信银号的库银至少该有1.5亿两。
结果,银号的员工刚搬出1030万两,就发现那钱库里没银子、只剩下一大堆的铜钱。
一听说钱库只剩铜钱、没了银子,关锦瑜登时大怒质问道:号称有2.4亿两本金的银号,怎么就这么一点银子?
是谁挪走了,还是高仕群、陈忠信本就无那么多钱。
难不成是他二人想要诓人存银,做那小本搏大利的欺人买卖?
关锦瑜震惊,那郎中却一点也不吃惊。
听得关锦瑜这样问,他马上反问道:娘娘哎,咱整个大梁、全天下拢共才有多少的现银,您难道不知道吗?
被他如此反问,关锦瑜反倒清醒下来、想起了去年户部的一份奏章上,关于大梁金、银、铜三等货币实储量数字。
当今的大梁,年产课银实则只有20万两,年产课金亦不过6万两。
铜的产量倒是很大,每年可产出700800万斤的课铜。
加上自秦、汉以来,各朝各代留在世间流转的三种货币金属。
这天下的现银总量估算在11.211.8亿两,现金大约有6.97.5亿两,铜币大约在84亿斤左右。
看上去,这数量颇大、大得有些吓人。
事实上呢?
这些现银、现金和铜钱中,至少有七成以上,是长期在民间流转,并未进入到国库和内库中。
大梁王朝自建立以来,国库现银最多时不过银2.1亿两、金1.1亿两、铜12亿斤。
钱在民间流转,又从未出现过像肖章一般会赚钱、能快速赚钱的奇商。
所以许多号称腰缠万贯、富甲天下的商人巨贾,大多在流转中,陆续地被变作了田产、珠宝、古董等不动产和贵产。
国库没钱,那么遇上库银不足,却需要大量支出时该怎么办呢?
户部有一种体制,叫做“官票”。
前一年不足支出的钱,户部会给供货人开具出“官票”。
待第二年银子入库,那些供货人凭“官票”优先兑取现银,并可以多得半成的息金。
这种“官票”,等于是朝廷向各类商人开出的白条。
但是呢,这白条从未出现过不能兑现的情况。
其性质上,更像是千年之后的国库券,极具可信xing。
所以从梁武帝沿用至今,一直都被沿用着,从没出过乱子……
户部能开“官票”,那么银号就不能开“商票”吗?
答案是可以,但必须得有户部许可,而且还必须得交付足够的保金。
“商票”的保金标准,是开二保一。
也就是说,一个商户想开出一张2000两的“商票”,那就必须得先向户部上缴1000两的保证金。
当商户按期兑票以后,户部会从中扣除三厘的“商票专税”。
开出去1000两的商票,等兑现完毕、取回的保金就变成了1940两,等于一年白给了户部60两。
商人是一群什么人呀?
精打细算、唯利是图的一群人。
每次开出“商票”,就得被户部白拿走三厘税,他们怎么会心甘。
商人不心甘,久而久之、梁武帝当初订立下来的“商票”体制,便逐渐被束之高阁、少有人用……
商人和商人是不一样的,任何一门生意,都会因经营者决定其是否能作大、做强。
高仕群是一个官僚,一个新门阀思维的人。
陈忠信是一个只会剽窃他人经营之法,缺乏创新能力,更缺少真正大胆魄的典型jian商。
那么两个家伙搞出来的这个银号,怎么可能会因“商票”,心甘情愿地去给户部送三厘的税呀!
所以这仕信银号,从正式开始吸收投储金,从对外放借款开始,至今都没有向户部缴纳哪怕是一两银子的保金。
与他俩不同的是,肖章的南街信贷社向户部交了保金。
而且仅第一次,苏德昭就亲自待人,将1000万两黄金运、交户部大库、
1000万两黄金,那是什么概念呢?换抵1亿两白银的巨额保金。
到了最近三个月,虽然肖章、苏德昭一起失踪了。
可负责留守京城,暂代信贷社的关从杰、关锦瑜远房的堂哥,依然每月不断地向户部缴保金。
关锦瑜从关从杰的只言片语中,粗略的分析过。
保守估计,如今南街信贷社放在户部大库的保金,至少已有25003000万两黄金。
因为有了那巨额的保金。
所以最近三个月来,南街信贷社放出去的借款、多数都是用“商票”抵现银。
伴随着大量南街信贷社的“商票”流入市场,关从杰还向户部申得了另一项特权:凡持南街信贷社“商票”者,可在大梁任何一地的布政司兑取现银。
这种模式,按肖章给关从杰留下的“贷略”,称之为“官商联营通兑制”。
既然各地布政司要来协助南街信贷社,在异地兑出现银。
那么各地的布政司,自然就得收取一定的费用。
肖章“贷略”中定下的是:凡兑现有司,给其三厘兑现服务费。
有了这三厘的服务费,各地布政司衙门那是巴不得多到他们那里,给南街信贷社兑换“商票”。
于是乎,如今大梁境内,至少有抵价6亿两白银,面值不等的南街“商票”在流转。
各地的商人,甚至是胡商亦是人人对南街“商票”趋之若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