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教观纲宗》全本免费阅读
诸位法师慈悲!陈会长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
我们这堂课是把天台教观别教跟圆教的教义来做一个研讨。
天台智者大师他在天台的教观当中,把佛陀的一代时教分成了藏、通、别、圆四种的教法,这四种教法主要是解决我们修行者两个重要的问题:一个是解决我们生死轮回的问题;一个是解决我们如何成就功德庄严的问题。
所以你一生当中主要是做两件事:第一个,如何能够从生死轮回当中解脱出来;第二个,如何在你的生命当中积集广大庄严的资粮。那么解决生死问题,佛陀的法药主要是空性的智慧,因为生死轮回的根本不在业力的本身,来自于我们内心的一种爱取。也就是说,事实上是我们自己的内心去启动业力,业力本身它不能够主动的干扰我们,不可能!虽然我们造了无量无边的业力,但是业力本身没有主动攻击的能力,一定要我们的妄想去启动它。
我们凡夫的妄想,怎么就变成颠倒妄想呢?这个地方有两个因素:
第一个,因为我们的六根跟外境接触的时候有一种感受,特别是美妙的感受,它就会激发妄想。妄想在感受上面不断地去想象,它就产生执着。所以我们的妄想,可以说是内忧外患:外有感受的刺激,内有执着的牵动。基本上,我们临命终的时候,一个人跨不出轮回,你的心中一定有一个妄想在活动。你今天不能够离开生死轮回,你不能说是生死业绑住了你,不是!是你内心“仁者心中必有一物”,你自己没有过去。你心中的妄想一定带有一种美妙的感受,带有一种坚固的执着。所以佛陀要我们消除对感受的贪爱,消除对果报的执取,这个妄想就会消失掉。
所以它的空性的智慧,我们看藏、通两教的空性慧。一种是藏教的空性,它是从苦谛下手,从无常、苦、无我去对治带有美妙感受的妄想;通教的空性,它就比较偏重在不取,从集谛——一种执着性的、责任感的、义务性的,它不是说因为你快乐才执着,是你自己的一种想法、知见造成的执着。
总而言之,佛陀开出的空性智慧,不管是从苦谛所带动的空性,或者从缘起性空所带动的空性,就是让我们从生死的此岸,在临终要到达净土彼岸的时候,把你心中那个障碍你往生的因素消掉。当然不是到临终才消掉,你平常就必须要慢慢把这种颠倒想的活动、把它相续的功能破坏掉。所以“销我亿劫颠倒想”,而趋向于一种寂静的涅槃。这个是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情。
第二件事情,当然就是从大乘的角度,我们如何向佛陀的功德学习,如何成就广大的功德,这个地方就牵涉到菩提愿的问题。我们除了离开生死、趣向空性以外,我们怎么能够发起广大的愿力。发愿,就跟你的智慧有关系了。在别教的思想跟圆教的思想,主要的是修中道的思想,就是空性的智慧而能够看到不空的妙用。这个不空的思想一出来,就趣入中道了。
别教的中道跟圆教的中道最大的差别,别教的中道是次第的,圆教的中道是圆融的。别教的中道它是三段式的,从假入空,先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先对生命全盘否定——放下;第二个,先见山是山后来见山不是山,后来又见山是山,从假入空,从空出假;到最后空有平衡。它是三段式的趣向中道。圆教的中道它是直观我们众生本具的一念心性,当体即空即假即中,它是圆融的。所以这个地方它就有一种圆融跟次第的差别。
其实藏、通两教的空性,也有圆融跟次第。藏教的空性是次第的,它要先经过无常、苦、无我才入空性;通教的空性也是圆融的,它也是直观的——“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直接契入无生。
好,我们今天来讨论一下,就是别教的中道跟圆教的中道之间的差别和相互关系。
我们今天把它汇总成五个主题,五大问题来回答。
我们看第一个问题。
【学员提问】师父慈悲!弟子学天台教观的理解是,天台宗修的一心三观,实际上就是中观,圆教就是修即空、即假、即中。而唯识学所修的无分别智,弟子不明白的地方有二:一、为什么唯识宗的真如,只是随缘不变而没有不变随缘呢?
【师父答疑】唯识宗的中道,它是修来的中道,它不是一种本来具足的中道。你看圆教的中道是什么?它是内观的,观照你一念最深的地方,一念明了的心性即空、即假、即中,为什么它不是修来的?就是我们的心性它本来就具足即空、即假、即中的一个轨则。这个轨则不是佛陀创造出来,只能够说是佛陀发现的。我们一念心性本来清净,但是它又受熏;就是它本来是清净的,它有不变义跟随缘义,你用五戒十善的业去熏你一念心性,它就现出人天快乐的果报;你用杀盗淫妄的业去熏你一念心性,它就创造出三恶道痛苦的果报。这个轨则是谁定的?不是佛陀定的,是佛陀发现的,这个道理是法尔如此。就是你不管修不修,它都是这样子,所以这种真理是本来就具足的。
但是有一种真理你要去修的。比方说,唯识的中道,你从假入空,要去慢慢慢慢地修。但是唯识学初地之前的中道是修来的,但是它的地后,他悟到的中道,也是本具的中道,它是这样的。刚开始在缘修的时候,假借因缘,假借这种思惟六度的因缘,它这个中道是慢慢修来的,是修一个法,然后随顺于中道。但是当他成就初地,发起初心欢喜地,那一念清净心生起的时候,他证得的中道跟圆教中道是一致的。
方便有多门,佛陀大智慧,所以圆教的中道是真实的中道。但是有些人他没办法接受圆顿的中道,所以佛陀就“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法上安立一个中道——这是从假入空,从空出假,空有无碍。佛陀施设的教法“但以假名字”,引导你慢慢趣向中道。就好像说,你今天要过河,你肯定要坐船吧?所以这个法代表的定位,就是陪着你成长。但是你真正过到彼岸以后,这个法就不需要了,你就会归到心力不可思议,会归到你的心性。其实心性本具的功德是真实的相状,但是有些人不能接受,佛陀只好为实施权,施设很多的教法来引导你。
所以别教的中道,它是一个不圆满的中道,虽然它不圆满,但是它也有意义。因为它从对治的角度,从次第的角度开展出非常严格的道次第。所以往往我们圆教、别教是兼带修习,理论依止圆教,修行的下手依止别教。也就是说,唯识的中道它是建立在赖耶缘起,它因缘是阿赖耶。阿赖耶是虚妄的,有很多的业力跟妄想,所以它是带妄修真。它站在妄想的角度,从业力的角度,慢慢地带你如何趣向中道。基督教不是有一句话吗?说每一个众生一出生就有罪,对不对?跟别教很像,唯识学也是这个概念,你一出生就带着无量的业力跟妄想。
但是圆教思想不是这样。圆教是不管你怎么样,你的本性是清净的。唯识学是从凡夫的境界,把你往佛陀的方向带,它是从凡夫虚妄的境界开始说起;圆教的思想是从佛性的角度往下降,称性起修。一个是从佛法界来面对凡夫法界,唯识是从凡夫法界,怎么引导你趣向佛法界,这个地方教义上有所不同,所以别教的中道判作“但中”,圆教的中道是“圆中”,这是教理上不同。
我们看它的修行。他还有第二个问题。
【学员提问】天台一心三观的修法,跟唯识宗的无分别智应该如何配合运用?
【师父答疑】天台的一心三观,其实它的即空、即假、即中,“即空”它是直观一念心性本来清净。当然它没说你现在的是清净,它说你本来是清净的。这什么意思呢?妄想是不真实的,它不告诉你说没有妄想,它只是告诉你说“达妄本空”。妄想是虚妄的,它是后来有的,因缘所生法,这是第一个,“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是即空。“即假”就是“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你具足佛法界的十如是。只要你愿意去开显,你就能够开显佛的功德。但是它下手还是以“即空”为主,偏重在清净心。
那么“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跟“无分别智”有什么差别呢?
“何期自性”是根本,根本观;“无分别智”是对治观。“何期自性”是肯定句,它是肯定你的心跟佛陀的心是一体的,就是把我们的心归零以后,把佛陀庄严的心也归零,把我们妄想心也归零,当两个都恢复本来面目的时候,我们跟佛陀是一如无二如,所以它肯定你的心性是清净真实的。无分别智是否定句,它是面对粗重烦恼的时候,马上踩煞车,你不能再想下去了。所以无分别智的重点在于破妄,正念真如,“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是在显真。一个是肯定句,一个是否定句。虽然同修空观,有否定跟肯定的不同。
好,这唯识的观法、基本概念有没有问题?
我们有时候对自己是否定的,比方说你妄想很多的时候。但是你自己对自己已经没有信心了,对往生没有信心,对成佛没有信心的时候,你就要肯定自己了,我做得到!为什么呢?因为妄想不真实。你看过哪一个真实的东西被妄想破坏吗?那是因为你抓住妄想不放。其实妄想你只要把它放掉,它就消失掉了。妄想的可怕,来自于你对它的执着,它才可怕的,不是说它本身可怕。如果妄想本身就很可怕,那没有一个人可以学佛,没有一个人可以成佛。是因为你执着它,它才变成很可怕的。这样懂吗?你要把它放下,它就不可怕了,这个就是虚妄的意思。
【学员提问】师父慈悲!弟子想知道那些修唯识学的菩萨,他们为什么会求生弥勒菩萨的兜率天呢?有什么关系?
【师父答疑】因为唯识宗的祖师就是弥勒菩萨,可能是这样,当然你要问他们,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这样做,这我猜的。因为他们的传承,弥勒菩萨就在兜率天,是吧?
【学员】可是他们修唯识学,没有说像大乘菩萨修求生净土。
【师父答疑】唯识学求生净土也是有,但是没有像天台宗那么多。一般修天台、修华严的,很喜欢求生净土。
一般来说,你的修法,你要跟佛陀有交集,因为净土宗强调感应道交,对不对?感应道交一定要跟佛陀有交集,我虽业障深重,是弥陀心内的众生;弥陀虽万德庄严,是我心内的佛。既然心性不二,自然感应道交。
你看中观的学者,所有求生净土比例最低的,大概是中观的。他观一切法空,把相都扫掉。净土宗扫掉的是颠倒相,它不能扫掉庄严相,它空里面要不空,要现相。净土宗,你心中要没有两个相状,你不可能往生的:第一个,弥陀的相状,名号的相状;第二个,净土的、未来的相状,你要借相修心。你临命终放下了烦恼,放下娑婆世界的爱取,你还要提起佛号,你还要忆念净土。忆念净土是不是要有个相状?提起佛号也有个相状。你要信仰弥陀,你要好乐净土,要有愿力跟信仰,这都要有相状。
所以中观的学者不太会求生净土,唯识宗一半一半,往生净土比例最高的,是天台的一心三观,因为他即空即假。他这个即假,本身就带有借相修心的味道,他就要现相。现弥陀的相状,就带动了如是相性体力作,带动了净土的因缘果报出来。华严宗的人也会求生净土,因为他知道,自力庄严华藏世界不容易,他仰仗他力庄严,以弥陀本愿的摄受来庄严自己的国土。所以这个教法,一般能够跟净土搭上线的,就是天台跟华严圆教思想比较有可能。
但是,你不能小看藏通两教。它虽然对你穿上庄严的衣服没有帮助,但是它对你脱掉脏的衣服是有帮助的,这句话你们听懂吗?它让你摆脱妄想的干扰是有帮助的。当然提起佛号,忆佛念佛,藏通两教的传承对你帮助不大,这个就要靠天台、华严。但是它怎么让你从妄想中醒过来,藏通两教做出重大的贡献。
就是说我们往生的人,临终的时候,要脱掉三界脏的衣服,穿上弥陀本愿的衣服,要做两件事——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对不对?厌离娑婆你还得要依止藏通两教,你还不能小看它。所以说实在,净土宗的往生,藏通别圆四教每一帖药对你都很重要。你要用得恰当,这四个药对你都有意义。
好,别教的跟圆教的思想这个主题有没有问题?
【学员提问】我想问一下,《心经》里头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我在这里看不到次第,但是好像圆教只有华严跟法华,那么为什么《心经》是般若系而不是圆教呢?
【师父答疑】其实般若宗,诸位你们还记得般若宗内涵是什么?带通别正说圆教。般若宗不是只讲通教,你看般若时的判教它是有通别的,带通别正说圆教,是吧?它只是没有像《法华经》纯圆独妙,它里面是带有通教别教。
你看《金刚经》里讲无住生心,你说通教观一切法空,它能够讲出无住生心这一句话吗?不可能!是吧?“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就有圆教的思想。只是说它里面杂质太多,通别都有,圆教也有,所以读《金刚经》,就是浅者见浅,深者见深,各人体会不同。
好,我们看第二个主题。
【学员提问】请问师父!别教的分证即佛,师父提到八地的不动地,菩萨因为我执已破,所以只有业没有力,不会再受报。那是否八地以前的菩萨还受生死的果报?如果是,这些菩萨已断生死,怎么受报?
【师父答疑】那么这个主题我上课的时候没有强调,我再补充说明一下。
别教的中道思想,按照它当体教法的判教,它初地断了我执的现行。也就是说我执带动的见思烦恼的现行活动全部被破坏了,但是他我执的种子还在。在初地的时候,他只是不起见思烦恼的现行。他要到八地——“无功用行我恒摧”,到八地的时候,他的俱生的种子才全部破坏。
这个时候他们的判教就有两种判教了,按照唯识经论的判教是这样:如果你是智增上菩萨,智增上,初地的时候你就可以入涅槃,因为你已经没有烦恼的现行;但如果你是悲增上,要到八地才了分段生死。
为什么别教的初地,它只破坏现行不破坏种子呢?这个地方跟它的判教、教理有关系。诸位还记得吗?唯识学的缘起是什么?赖耶缘起,对不对?所有的生命是从阿赖耶识发动出来的,阿赖耶识有很多的善、恶、有漏、无漏的种子。这个地方有个问题,就是说,你今天第六意识的思想要转,你离不开第八识,对不对?那么第八识的转依,其实只有两种转依,它这个地方有一点问题,唯识学有点自相矛盾。在哪里呢?
就是它第六意识的转依,是三种转依,初地转一次,八地转一次,成佛转一次,对不对?它三种转依,第六识转,六七因中转,三种转——初地转、八地转,然后成佛转。但是它第八识只有两次转,第八识的转依只有两次,就是八地——“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它第八识的时候,初地没转,它第六意识是清净了,但第八识还是有漏,所以这个时候就有问题了。如果你第六意识清净,第八识是有漏,在唯识学有漏的第八识不能摄持无漏的种子,这个不合理。所以只能解释,第六意识的现行是清净的,第六意识的种子是有漏的,这样就说得过去了,对不对?种子还是有漏,所以你转,第八识可以不跟着转,这样听得懂吗?听不懂,对不对?(众笑)看你们的表情就知道了。
不过这个没关系,这个只是教理上把它圆融一下。就是说第六意识是你的思想,第八识是你的仓库。唯识学它第六意识修止观,修无分别智,它在初地的时候第六意识就清净了。但是它现行清净,种子还在,理论上你现行清净,种子就应该转,但是如果它种子也转,这有问题,就矛盾了。因为你第六意识转,第八识在初地的时候没转,它没转依,它是第八地才转,那么你第六意识转依,你如果把种子也转了,那种子你是放在哪里?种子放在第八识,它没转,你转,自相矛盾,这不可以。
所以它只好自圆其说,说初地的时候,第六意识现行是清净的,它种子还是有漏,所以第八识没变,初地没有变。到八地的时候,无功用行生起的时候,它的俱生我执破坏了,这个时候他的种子——分别起的、俱生起的种子一起转,到时候再一起转,所以这个就造成了有些菩萨要到八地才了生死。
但是这是一个误解了。为什么是误解?诸位!唯识学的初地它已经入圆教了,是不是?你说哪有可能到了八地,还在别教里面待着?这不是开玩笑吗?对不对?所以它根本就没有什么八地,唯识学的判教只有初地之前有意义而已,后面都仅供参考。但是,它既然安立了这个教派,它必须自圆其说。因为你的教派就是这样,转识成智。
但是,也没关系,它虽然不圆满,但是它作为一个对治法门、方便法门,还有它的效果。你不要小看无分别智,有时候你一种烦恼在活动的时候,你观想“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没什么用,你就必须要修无分别智,把妄想停下来,烦恼就不能动了,就把那个妄想的开关关掉。
所以在修习无分别智,如果说,你在面对一个妄想的时候,你直观真如,“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念了三遍,这个妄想还停不下来,你就知道这个妄想势力很大,它对妄想的攀缘心很重,根本不听你招呼了。这个时候你就把唯识的无分别智拿出来用,观想,你这个时候就不要讲理由,直接把妄想切断。因为所有的烦恼一定要你的名言来资助,你要是心中不讲话,心中没有名言给这个妄想,这个妄想就“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妄想就不能活动了。所以唯识学作为一个辅助工具非常好,是这个意思。
所以按照唯识的判教,他是智增上菩萨,初地了分段生死;如果悲增上,他会一直拖到八地,他一定会了生死。实际上是初地都了分段生死,因为初地以后所有别教的人全部转到圆教去了,没有人在别教待着了,不可能,因为真如只有一个。
好,这个有没有问题?这个是我做一个补充的说明,因为我上课这一段没有强调判教。
我们看第三题。
【学员提问】请师父开示,若吾人一念心性是本来具足,既非因缘所生,那就是有自性,即不是缘起无自性。那应该如何跟通教的“因缘所生、无有自性、当体即空”的空性彼此会通呢?
【师父答疑】真如不是因缘所生法,它不是。我们看藏通两教的二谛。世俗谛是因缘所生法,不要说中道不是因缘所生法,连真谛的空性都不是因缘所生。空性是因缘创造出来的吗?当然不是,它是一个真理。真理就是“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你用杂染法去熏它,它空性还是空性;你用清净法去熏它,它还是空性。它当然不随因缘而变化。
二谛里面,世俗谛是因缘所生法,它会随着你的修行而变化的;真谛非因缘所生法。在三谛的思想,世俗谛是因缘所生法,真谛跟中道第一义谛,都不是因缘所生法。就是说一念心性的思想,不是谁创造出来。
如果一念心性是因缘所生法,那有什么过失呢?
那只有佛陀有,你没有,是吧?那要因缘去创造。我问你,万德庄严是不是因缘所生法?当然是,万德庄严是修来的。你本来就万德庄严吗?不可能!你只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个就不是因缘所生法,这个是本性的东西。但是你从清净心修到万德庄严,这肯定是因缘所生法,那要去修的;业障深重是不是因缘所生法?当然是,那是你自己打妄想弄出来的。业障深重是因缘所生法,万德庄严是因缘所生法,这两个因缘所生里面,那个明了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是不是因缘所生法?不是!它不是因缘所生法。
你最好知道什么叫作本性就是如此的,什么是你后来加上去的。后来加上去有两种可能:第一个,你把坏的加上去。比方说凡夫,凡夫就是把心性搞砸了;第二种人是佛陀,他“如是一心中,方便勤庄严”,他用福德智慧两种的法去庄严这一念心,就变成万德庄严,他把一念心性庄严了。
所以一念心性有两种可能:第一个你把它搞得业障深重了;第二种你把它搞得万德庄严。这两个都是因缘所生法,但是它的本质不是因缘所生法。因为它不是因缘所生法,它才能够贯通十法界——“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对不对?如果说,心性你去修它,它会增加,你不修它,它会减少,那就惨了。凡夫就没份了,是吧?这样懂吗?
性德跟修德,你要清楚。性德是自性本具的,清净本性这是一个本来就具足的平台,那是我们自己不去用。就是说这个功能本来就有,你不管修不修,它就是在那里。至于你想不想用,那是你的事情,是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个法它一直在你的心中。不是因为你起颠倒它就失掉,它也没有失掉,只是你忘了它的存在而已。你成佛以后万德庄严了,它还是在那里,它还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个叫作“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但是在妄想中,把你“何期自性,本自清净”那个东西找出来,非常关键!
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