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教观纲宗》全本免费阅读
二、 名字即佛
诸位法师慈悲!陈会长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五十六页,我们看第二,名字即佛。这一科是说明圆教的修行位次。
天台智者大师在解释《法华经》经题的时候,他解释妙法,说是九旬谈妙。他说我们佛法的修学,有三种微妙的法门:
第一个,是众生法妙。就是我们凡夫的一念颠倒妄想当中,它就能够创造无量无边的烦恼障、业障、报障,这件事情是不可思议。就是众生的世界也是微妙不可思议的。
第二个,是佛法妙。佛陀在一念的心中,他能够显现法身、般若、解脱,乃至于种种的神通三昧。这个法当然是妙。
第三种,是心法妙。就是我们凡夫的一念心,可以说是觅之了不可得,而不可言其无;具造百界千如,而不可言其有。他那一念心当体即空、即假、即中,也是微妙不可思议。
这三种妙法当中,按照我们成佛之道的规划,我们应该是要调伏众生法,而趋向于佛法界,应该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按照藏通两教的整个修学规划,它是直接契入众生法界。因为藏通两教的观法,这种空性的智慧,主要的是在消除五蕴身心的执着,它用不净、苦、无常、无我来消除众生法界,所以它是直观众生法界。这个地方会有过失的,因为它会产生不圆满,从一个众生法界的调伏,最后进入偏空涅槃。
净土宗的修学是直观佛法界,以一种皈依的心忆佛、念佛而求生净土。这个地方一般人也会有问题,因为佛法界太高。我们对于诸佛甚深的功德很难理解。很难理解,你的信仰就不是很坚固。所以净土宗为什么被判作难信之法,因为你直观佛法界,这个落差太大,凡夫法界跟佛法界中间的距离差太远,因为佛是不可思议的境界。所以我们仰仗了一种仰信的力量,去趋向弥陀的功德,一般人会觉得那种真实的信心不容易生起,所以智者大师判作直观佛法界也不善巧。所以直观众生法界是不圆满的,直观佛法界不善巧,那应该怎么办呢?
伟大的智者大师说,我们不管是调伏众生法界,不管是成就佛法界,一定要先以心法界为一个桥梁。就是说你必须从你的内心世界观进去,你从内心当中自然能够通达众生法界,去把众生法界消除;你往内心观进去,你自然跟佛陀感应道交,所以观心法门是最为善巧、最为圆满——因地善巧、果地圆满。
观心法门在整个藏、通、别、圆四教当中,智者大师的规划是,别教、圆教都属于观心。不过别教的观心,它是有一点带妄修真。它依止第六意识来修空、假、中三观,所以它带着第六意识的有所得的妄想,慢慢地调伏第六意识,所谓的转识成智,站在妄想的角度来调伏妄想,把妄想调成真实的心性。那么这样的一个因缘,就是一种异熟果的思想。就是你现在的调伏,是来生才能够得果报,因为第六意识的调伏,它是阶段性的。阶段性的调伏,当然它的结果也是阶段性的果报。所以,第六意识的这种调伏的观心,它的果报是安立在异熟果。
天台的圆教思想是直观一念心性,它把第六意识先拨开来,观想我们的本来面目。就是因缘所生法,你一念没有妄动之前,什么是你的本来面目。本来清净的一念心性,它是直观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所以它这种思想的果报是:这一念三千是当下成就的,它不是一种异熟果报。这一念就是:你的心是什么相状,你的果报就出现什么相状。
举一个例子。在日本有一个科学家,一个博士,他花了十多年的时间,做了一百多万个水的实验。他发觉水的结晶它不是固定的,它是变来变去的。就是说,如果你今天用瞋心来诃责这个水,它出现的结晶就非常的混乱,非常的丑陋;如果你用慈悲心、感恩的心来赞美这个水,它的结构是最漂亮的,它出现一个非常完美的结构,而且亮度也特别亮。这本书叫作《生命的真相水知道》,它的结论是认为:我们的内心可以跟一切万法沟通——我们的心可以跟众生法界沟通,我们的心也可以跟佛法界沟通,我们一念心直贯十法界。
诸位知道,水在我们的色身占了百分之八十。所以你的心情,你的念头一动,即空、即假、即中。这个即假,你今天以慈悲为相,转出来的如是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你的色身当然是往好的方向走。外在的环境也充满了水分,你用感恩的心来赞美你的环境,那你想想看,你一念心性通众生法界,通佛法界,它也是产生完美的、感恩的相状,感恩的体、感恩的力作因缘果报。而这个都是当下成就,不必等到来生。
所以,智者大师解释人生,他只讲一念,所有的生命就在一念之间。你一念调整好了……,因为人生就是由很多很多的当下、当下、当下累积而成的,每一个当下都是你生命的全部,你把握了每一个当下,你就能够圆满地去摆脱过去,开创未来而活在当下。
所以,天台的观法认为,众生法界也好,佛法界也好,你莫向外求,你要找到一个入门。我们很想要消灭众生法界,我们想要跟十方诸佛感应道交,怎么办呢?你要有一个门——就是你内心深处的一念心性——那种即空、即假、即中,清净心、菩提愿,你要从你自己的内心进去,而不是向外去求。向外去求的结果只有两种:第一个,过程不善巧,修道多辛苦;第二个,功德不圆满。
所以天台宗的思想,就是在于回光返照,把你一念心性照顾好了,你的心性直通众生法界,直通佛法界,整个十法界全部在你的掌控当中,这个就是天台一念三千的思想。当然我们应该怎么去直通我们一念心性,怎么去引导我们这一念心性,就是我们今天最后的一个主题了。
我们看讲义 。在整个圆教修行当中它跨出第一步,前面的理即佛是一个理想化的真理,真实地修行就从名字即佛开始。我们把它念一遍。
名字即佛,什么叫名字即佛呢?就是闻解——听闻妙法,生起胜解。
我们一念心性,你要了解它,要就学习佛法。因为我们一般的心都是往外思考的,只有佛陀出世,我们的心才会回转一百八十度,去找到内心深处的本来面目。所以这个地方它不是说,你可以靠着外境——“春观百花开,秋睹黄叶落”,不可能的!只有一种情况,叫作闻解——听闻而成就胜解。
那么胜解到底是知道什么事呢?知道两件事情:
第一个,“了知一色一香,无非中道。理具事造,两重三千,同在一念。”
首先,我们观进去以后会知道,宇宙万法是怎么回事。一色一香就是涵盖了你今天生命所接触的一切宇宙的森罗万象。它们是怎么样呢?无非中道。这个地方很重要!其实每一个法都是实相。
前面的别教,它的实相要去修,要去创造,就是人生没有实相,但是你慢慢修、慢慢修,实相会出现,别教的中道实相是修来的。别教它相对于藏通两教跟凡夫:你看凡夫由于妄想去操作人生,结果不是实相,执着在有这一块;二乘人他用空性的智慧去操作诸法,一切万法偏空。所以别教人认为这两个都不可取,他也去操作,他用佛法去操作,创造一个中道。
其实圆教人看人生,它本来就是中道实相,每一个法都是佛法。这么多法当中它的关键在哪里呢?第二句话更重要!“理具事造,两重三千,同在一念。”所有的法界,都是你一念的真如的心性变现出来,你的心是实相,所以外境就是实相。
所以,它这个地方的观念就是说,当你的心准备好了,当你的心恢复本来面目了,外境也会恢复本来面目。就是说外境是被你搞坏的,是你的心去染污了外境。就是说外境本来是实相,结果我们妄想的心把它操作成不是实相,或者着有,或者偏空了。问题不在外境,是你内心里面有问题。
所以整个十法界,一念心性,本来就在你的心中。你今天以有所得的心为相状,那么你创造出来就是一个染污的、有所得的环境;你以菩提心为法界,你创造出来的就是一个菩提的法界。所以它这个地方就是说,整个法界的根源同在你一念心中,这个地方也透露出圆教修行的一个关键点,就是它修行的消息。
再往下看。
所以你知道从一念心性去调整你的中道实相,那么你就“一切诸念亦复如是”。你一念会操作,所有的念念相同,都可以操作了。你心法能够把它调成实相,那么佛法界、众生法界也都变成实相。当你的心调整好了,这个世界就调整好。
所以,我们看这个圆教的名字位,它的闻经达理断疑生信,他观人生,他不像二乘人一股脑就跑到凡夫法界,然后就把凡夫法界给消灭,他不是这样。他是把人生浓缩。就是说,佛法界太高,众生法界太广,你一个初学者不适合直接踏进去,不适合,你会迷失方向。你要把整个十法界浓缩成一念心性,因为它是一个开关。
一个成功的修行者,它能够掌握一佛乘,就是说他能够掌握一个最巧妙的方法,很快地去改变众生法界,很快地把佛法界现出来,就是一念心性。你必须把人生不断不断地浓缩,最后浓缩到当下的一念心性,全部在里面。
所以,蕅益大师说,“只是现前一刹那法,望前名果,望后名因”。他说你把整个大乘圆教的经典看完以后,你发觉宇宙人生只有一个东西,只是现前一刹那法,只是当下的一念,每一个都是当下、当下、当下。你当下一念是迷惑,当下的法界就是颠倒的世界;你下一个当下是觉悟的,下一个法界就是清净法界。每一个念头都是独立的,每一个当下就具足了人生的全部。
那么这个当下怎么来的呢?望前名果,是前一个念头等流性创造出来的;望后名因,对着未来,它又能够去创造下一个念头。
所以从一个“当下”当中,我们就有三种的态度,从一个往生净土的角度,就是摆脱过去,把握当下,开创未来。第一个,摆脱过去。
我们过去的当下一念是错误的,才会变现娑婆世界。所以我们必须把当下的一念这种十法界十如是的运转,把它改成净土的法界,这是第二个。
当然改成净土法界之前,你要先摆脱过去的众生法界,所以要先摆脱过去,因为它这个一念,是个水流的思想,它从过去来,这一念也会影响到后续的一念。所以蕅益大师讲临终的一念,不是从临终才准备,是你平常的准备,因为它这个念头有个趋势,望前名果,望后名因。也就是说,它这个念头是有一个趋向的,所以我们现在继承了过去,当然我们也在开创未来,这是第三个。
举一个例子。比方说,在过去法国的百货公司有一个职员,这个职员因为遇到了经济萧条,他就被人家开除,被解雇了。被解雇以后他就很沮丧,没有工作以后,他妻子也离开了,他的儿女也离开了,所以他觉得一无所有,他就想去自杀了。
这天晚上喝完酒以后,就跑到海边想要跳海。在跳之前,他就打开手机跟他最好的朋友道别。他朋友说,那你要自杀,要不我带你去给人家算命看看。结果带他去给一个爱斯基摩人算命。这个算命的说:“哎呀,你是拿破仑转世啊。”他一开始当然不相信,但是对方讲得很肯定,他就相信了,他相信他的一念心中有拿破仑的功能。他回去以后就好好学习拿破仑的思想,拿破仑的行为。
诸位!一念心本来具足十法界。所以他以拿破仑为法界,带动出来的是拿破仑的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他后来的人生从一种颓丧的消极人生,变成积极的人生。他从一种小职员,慢慢地工作,变成一个小组长,最后他变成了一个法国最大连锁百货公司的总裁。
这个人生是怎么来的?就是一念三千,就当下的一念。当他相信他具足拿破仑的功能的时候,他就想要把它开显出来。其实,我们凡夫也是这样。我们本来是一个乞丐,什么都没有,但是当我们回家以后,我们觉得有珍宝的时候,诸位!你是一个乞丐,你回到家里面,发现你有很多珍宝,你还做乞丐吗?你不可能再做乞丐了。
你既然知道你的一念心具足佛法界,你很自然发菩提心。所以蕅益大师说,了解一念心性本来清净,一定会发菩提心,这个即空、即假、即中。有人问蕅益大师说,为什么即空以后,当下会带动即假?
别教的思想,空假中是要个别个别修的,他要先从假入空一段时间,再从空出假,再空有无碍,中道平衡。圆教的思想是当你知道即空,你一定会即假,一定会即中,这三个是一体的。
有人问蕅益大师说,为什么我们悟到清净心自然发菩提心?他说,除非你没有真正的悟到清净心,一个人明心以后,一定发心。蕅益大师说,这两个是一个东西。但前提是你那个心不能是妄想,你要把妄想拨得彻底干净,看到你一念心彻底清净了,你一定发菩提心。就像乞丐他回到家看到珍宝,他不可能再作乞丐了。
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为什么他整个佛法界跟众生法界的修学,他从一念心下手,这是一个捷径!如果你今天不从你的内心的深处去通达佛法界、众生法界,你向外攀缘,那你这个成佛之道就很痛苦了,充满了曲折,这个时间也拉得很长。
所以它这个一念心性、一念三千,是整个圆教最圆满的地方。就是说我们是想要消灭众生法界,我们想要让佛法界现前,但是你要找到捷径——就是向你的内心深处去找,你一念心性直观你一念心本来清净,你一定会知道发起菩提心,所以你就会从清净心引生菩提愿,这个就是你修行的两大基础。所以,它整个众生法界的调伏,佛法界的生起,他是用一念心——以清净心跟菩提愿来操作众生法界,来操作佛法界,来忆佛念佛。所以它这个整个名字位就确定了你一个修行的大方向是怎么走的,先从内观,再求外修,这个名字位是奠定了整个修行的一个方向。
三、观行即佛
我们看第三个实际的修行,观行即佛。
观行即佛叫五品外凡位。前面的名字即佛,他对真如的安住,古德解释说叫作“作意缘念”,你要作意,要去缘念你的本来性——本来清净,本来具足——“何期自性,本来清净”,何期自性,本来具足十法界、十如是,要去作意缘念,所以它是一个点状的相应。但是至少你知道一个修行的方向,知道我们一念心中有真如。这个观行即佛,就直接慢慢趋向真如,叫作念念随顺。前面是作意缘念,这个地方是念念随顺,就变成片状的相应。
我们看它总共有五品,有五种法门,使令我们一念心能够念念随顺真如。第一个是随喜。随喜是正修,其他后面四个都是助行。
什么叫随喜呢?这个随喜当然不是随喜善法,是随喜你内心的真如。前面是找到了真如,这个地方就开始对真如去随顺欢喜。
怎么样随喜呢?古德有一个偈颂说:“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那么它的重点在于——念念之间观照不生不灭的本性,在不生灭心当中,慢慢地调伏众生法界的颠倒妄想。所以他对一切的法,没有好也没有坏,没有有也没有空,一切法“如”——就是“心常觉照,不随妄转”。
我们凡夫修行,都是从生灭心去断恶修善,以有所得的生灭心。你如果是回光返照安住一念不生灭心,它有什么功德?佛陀在《法华经》上说,有一个人,他使令无量无边的众生,先享受世间的五欲乐,给所有众生衣服、饮食、卧具、汤药,充足的四事供养,满足他今生所有的需求。然后这个人年纪大了以后,你为他说明苦、空、无常、无我的道理,让所有人进入小乘的无余依涅槃。佛陀问舍利弗说,这功德够大了吧?这个很大!你看让所有人享尽了人生的快乐,晚年的时候引导他趋向涅槃。但是你这种功德,比不上你能够一念的随喜真如。
为什么呢?因为你的本质是生灭的,不称合本性。就是说,虽然功德大,但是它的本质是向外的,不称合佛性的。那么我们今天能够“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你把心带回家,称合佛性。乃至一念的相应,但是你称合佛性,这个是直通十法界。所以《法华经》〈随喜品〉讲到一念的随喜有这么多功德。
第二个,读诵。当然有时候,这个随喜真如,你毕竟有妄想。我们刚开始修行,就是生灭跟不生灭在那地方对峙,你一观,妄想就停止了,就安住不生灭;但是你一不小心,生灭心又起来活动。所以这个时候必须要有一些助行,就读诵大乘经典,尤其是读诵《楞严》、《法华》、《华严》这些带有圆教思想,会引导你回光返照、正念真如的经典,来帮助你的心去随顺真如。
第三个,为人演说。你为人演说,借事修心,这种净法熏习也是可以。
第四个,兼行六度,偶尔行六度。
第五,如果你利根人,甚至于可以正行六度,全部投入六度当中历事炼心。
那么这个五品当中,它的功德是“圆伏五住烦恼”。
我们解释五住烦恼。这个五住烦恼,三界的见惑一住,因为三界的见惑,它是以身见为本,共同点就是我见,就是身见;欲界的烦恼是一住,就是贪爱五欲;□□的烦恼,贪爱三昧乐也是一住;无□□的烦恼,贪爱四空定那种空寂的禅定,也是一住;然后界外的无明一住。就是五住。这五种法,使令我们住于生死大海当中,所以叫五住烦恼。
那么为什么叫圆伏呢?因为它是一起调伏,一伏一切伏。所以为什么我们今天不能够直接去修众生法界,不能直接修佛法,而要透过心法这个桥梁?因为你透过一念心性去修,它是顿超的,一断一切断,一修一切修,一证一切证,这个叫作圆伏。虽然断德跟别教的十信相齐,但是大胜。当然他的智慧,他所坐的车乘,当然是大胜于别教。
前面的名字位是一个乞丐刚刚回家,找到心中的家,我们一念的妄想心中有清净心、菩提愿。这个观行就是把这个清净心、菩提愿的力量,把它扩大起来。但是它的重点,在观行位当中,我们看它的重点偏重在清净心。念念照常理,偏重在不生灭的一念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一念心性,偏重在这一块。
这个安住一念清净心,我们举一个禅宗的公案。这个公案是我们以前老法师在佛学院上课的时候讲的,有点意思。他说有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