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50

第 31 章

纪国宫室。

原本只有纪凌跟萱夫人, 还有跟班杜或在后方等结果。

现在又多了名士卢仪跟他弟子卢中杰。

两人伤口已经包扎好,手里还捧着萱夫人命人给两人熬的热汤。

刚喝一口汤,仪先生跟弟子卢中杰瞬间明白, 为什么都说纪国人骄奢淫逸, 这汤确实好喝。

经过纪凌培训出来的厨子, 手艺能不好吗。

但在这两人眼中,那就是外面传说是真的,纪国人真的贪图享乐。

这下两人更愁了,手里的热汤也不香了。

卢中杰先沉不住气:“小公子,你真的不怕吗?”

郑, 昌,祁三国并不好惹,便是卢国对上,都很难全身而退。

纪国在诸侯国里最弱小, 他们真的不怕?

仪先生也道:“此事是我们对不住,为了白纸实在忘形, 这才给他们可乘之机。”

其实两人买完白纸, 便知道有些不对劲, 所以连祁国都不想游历, 直接要来纪国。

但祁国那边迟迟不放人走, 两人纠结的时候, 又听到祁国的消息, 说是纪国国君骄奢淫逸,为祸百姓,不仅白纸交易不带他们, 连卢仪这种名士都不想踏入纪国。

这种诸侯国, 人人可以讨伐。

这下两人才知自己犯了多大的错, 立即遣散仆从,让他们回卢国报信。

而他们两个则驾车来纪国求见。

一路上风餐露宿,还遇到好几次野狼,到纪国的时候马都跑死了,人也摔得头破血流。

在他们如此着急的情况下,纪国没人着急啊。

国君跟大公子纪胜倒是去点兵了,可外面也没见多大的动静?

他们两个还被萱夫人,小公子纪凌拉过来处理伤口,送些热汤食物,让他们好好休息。

这压根不合理吧。

明显太淡定了。

纪凌笑道:“有没有白纸的事,他们都会攻打纪国。”

话是这么说,但仪先生跟弟子还是愧疚。

被当作战争的由头,两人更是不安。

纪凌又道:“放心,纪国早有准备。”

真的早有准备?

不是说纪国连武器都卖了。

去年的时候,他们卢国都拉回去很多兵甲,两人都见过。

纪凌笑,不再多说:“吃饭吧,两位一路奔波,先休息休息,只是最近纪国事多,可能招待不周。”

招待都是小事啊。

仪先生跟弟子只好点头,纪国人都这么淡定了,他们还能说什么。

虽说他们两个传递的消息,纪国早就知晓,但还是对局面产生一点变化。

祁国那边已经知道卢国名士偷跑出去向纪国传递消息。

名士的仆从快祁国的追兵一步,提前路过郑国,拿着求救的消息奔向卢国。

等追兵到郑国的时候,才知道人家已经走了。

郑国这下傻眼,他们怎么会想到卢国名士会帮纪国求情,还是他们把人放回去的。

消息再到昌国,昌国国君直接大骂:“祁国,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看个人都看不住!”

“郑国国君也是废物!”

不怪昌国国君骂人。

主要卢国名士要给纪国求情,那卢国国君肯定会给这个面子。

原本就是他们主动入侵,道义有亏,马上还会有大国诸侯说情。

若赶在卢国国君说情之后再打,那就是不给人家面子。

就是连卢国也得罪了。

如果卢国前去说情,旁边庆国的下卿还是纪国萱夫人的父亲,见势肯定横插一脚。

想象中简简单单的一场仗,三对一,对的一还很弱小。

怎么变得这样复杂?

昌国国君起身,当机立断:“兵马提前出发,再增兵十万。”

事到如今,这一仗必须要打。

卢国国君的书信还没到,那就不算说情。

而且出兵速度还要加快。

郑国上卿郑锡也是同样的想法,他也有增兵的想法,可郑伯却道:“原本便以多欺少,不可再增。”

郑伯还想着自己是和平盟约的盟主,不愿意再加派人手。

上卿郑锡见此,就知劝不动了。

再多说几句,郑伯肯定气恼,好在提前出发的消息被采纳,郑锡立刻领兵出发,一刻都不耽误。

原定的三国统一在九月初八出征,郑,昌两国提前五日出发。

“坏事”的祁国还在忐忑等待,他们依旧定在九月初八当天派出二十万兵卒前往纪国。

纪国派出的骑兵探子,将各处兵马情况摸了个清楚。

纪伯大笑:“三国联军,还未出征已经有分歧。”

原定的九月初八各派二十万兵卒。

现在郑国提前三日出发,昌国不仅提前还增兵十万。

只有祁国老老实实。

但他这个老实,估计会让郑国,昌国更不喜。

本就是你们惹出来的变故,竟然还不多出力?

纪伯又看向骁勇的骑兵。

进入战争状态,更知道这些机动性强的兵马有多好用。

派出去的查探消息的骑兵只是轻骑,速度极快。

打仗的骑兵为重骑,坚韧不摧。

有这样的神兵利器在,何愁不胜!

说话间,距离较近的郑国兵马已经出现在距离最近的沂城。

按照规矩,先是说了一大堆有的没的。

反正大概意思是纪国国君不好,让百姓过的不好,有违天意,祖宗不容等等。

现在郑,昌,祁三国讨伐,是顺应天理,让纪国人快快投降云云。

领兵在前的大公子纪胜阵前冷笑,大喝道:“说完了?”

郑国那边喊话的人顿了顿,纪国人怎么回事!嗓门也太大了!

他刚刚的气势全没了!

纪胜又道:“说完就打!”

声音落下,郑国的排头兵只觉得地动山摇,从沂城方向冲来一群黑甲兵马,那些身穿黑甲的兵士骑在马上,手里举着他们从未见过的武器迎面而来。

马匹本就高,骑在马上的人更显得犹如神兵天降,居高临下看着他们这些蝼蚁。

仗还没打,已经有不少郑国兵士被吓破胆。

再听着纪国整齐的战鼓,明显气势更盛。

往前一看,那击鼓的人竟然站立高台之上,在高空中击响,声音传遍四面八方。

这是纪凌特意为此做的简易扩音器,依靠铁皮的扩音效果,让自家战鼓声音更加响亮。

单说气势,纪国已经赢过八分。

而一千骑兵的冲锋,更是直接把对面排头两万队伍冲散,纪国武器所到之处,郑国兵卒所有兵马全都一击即溃。

被冲散的郑国兵卒顿时失了阵脚,只能抬头看着纪国骑兵从身边疾驰。

排头的郑国兵卒下意识往后面跑。

可骑兵后面的纪国步兵也不是吃素的,他们手里的武器看着怪异,却比他们的好上百倍。

两万兵卒一起后退,直接让后面兵卒同样混乱。

再看高高在上的纪国骑兵,已经冲到郑国战车前,战车上的弓箭手不停射箭,却发现对骑兵来说根本没用。

人家速度快,兵甲韧度高,他们的弓箭穿透力根本不够!

纪胜眼疾手快,直接找到郑国统帅郑锡,手里上好钢刀劈断战车缰绳,抢了统帅就跑。

纪胜带着马匹疾驰回营,后面兵士大喊:“郑国统帅已擒!尔等速速停手!”

统帅被抓?

郑国兵卒果然顿了顿。

原本就被骑兵冲散,步兵碾压的郑国军马顿时失了斗志。

统帅被抓,就意味着撤军,郑国兵卒以前也是打过许多仗的,立刻放下武器。

这种情况下,双方兵士也就不拼命了,偶尔武器相碰,不再真刀真枪的厮杀。

毕竟大家都是周朝子民,说不定对方还有自家亲戚在。

甚至在打仗期间还能聊聊天。

比如一个胆大的郑国兵卒就问:“纪国兄弟,你这兵器也太好用了,借我摸摸。”

“看看就行了,别碰。”

“不碰不碰,可真是好东西啊。”

“当然了,我们纪国兵器天下第一。”

还有说什么:“别用力,疼啊。”

“哼,你们郑国来攻打我们纪国,还怕疼?”

“上面让打的,我也不想啊。这两年明明好好的。”

“确实如此,谁想打仗啊。”

被纪国大公子纪胜带走的郑锡,横挂在马上,听到兵士们的对话,心里长叹一声。

败了。

彻底败了。

不仅仗打输了,人心也输了。

纪凌听此,笑道:“这就是为何而战的问题。”

旁边吃饱喝足的仪先生跟弟子抬头,仪先生认真询问道:“小公子的意思是?”

纪凌也不卖关子,开口道:“若今日这一仗,郑国兵士是为保家卫国而战,那必然不会败得这样快。”

“不正义的战争,兵卒们也是不想打的。”

“因为他们想不通为何而战,更不知道战争的目的。”

那些冠冕堂皇的借口,其实没人服气的。

相反,纪人是为国而战,他们的气势更足。

再加上武器精良,人心所向。

天时地利人和,几乎都在纪国。

仪先生跟弟子久久没有说话。

他们这会已经不知道想什么。

知道纪国要被三国围攻的时候,他们是担忧的。

看纪国不慌不忙,是疑惑的。

跟郑国开战,对方不到半日被击溃,两人不敢置信。

再知郑国此次统帅郑锡被抓,人都坐不住。

那可是郑锡啊!

身为郑国上卿,不管谋略还是本事,世上没有几个能比得过。

也就纪国国君跟大公子纪胜能压他一头。

而且郑国带二十万兵马攻打沂城,沂城却只有五万纪国兵士。

敌多我寡。

纪国这么轻轻松松打赢了?

最后听到纪国小公子纪凌的话,仪先生跟弟子陷入沉思。

他们这才确信,纪国真的有准备。

这个准备,只怕比所有人想象都要多。

随后的三四天里,仪先生跟弟子已经不知道说什么了。

“报!昌国兵马已到!”

“报!国君亲率兵士击退昌国三十万兵卒!”

“报!昌国统帅被擒!已运送到国都!”

“报!祁国兵马已至。”

“报!祁国兵马,兵马回去了!”

纪凌跟仪先生等人一起回头。

报信的兵卒脸上带着无语。

“祁国统帅知道郑国,昌国统帅被抓,军队都没驻扎,直接扔下辎重粮草等物回家了。”

啊这。

倒是很识时务!

纪凌忍不住给祁国人鼓鼓掌。

聪明啊。

不过他都说了,联军这种事,不太可能成功。

纪凌起身拍拍衣服,开口道:“仪先生,我要去看看郑,昌两国统帅,您要不要同行。”

仪先生有些麻。

他已经在思考,自己过来的目的是什么。

还有,他托人送给卢国国君的求情信,应该刚到吧。

他家国君会怎么想啊。

还没去说情,仗都打完了?

他似乎显得有些多余?

纪凌见此,颇为遗憾道:“那算了,我自己去吧。”

说着,纪凌给杜或使眼色,又道:“听闻仪先生喜爱白纸,那就让杜或带您去白纸库房看看。您看上什么样的纸张随便挑。”

工厂就别参观了,看看库房还是可以的。

仪先生跟弟子先是一愣,然后满头问号。

什么库房?

白纸库房?

他们是不是听错了?!

作者有话说:

? 第 32 章

杜或跟萱夫人带着已经麻了的仪先生跟弟子, 也就是天下四公子之一的卢中杰一起去挑白纸。

他们纪国造纸技术精进不少,各种材质的纸张都造出些,日常用的, 画画用的, 写字用的, 还有好看的,有颜色花纹的,都可以随便挑。

纪凌则直接去前面宫室找父亲跟大哥。

他去的时候,前面宫室极为热闹。

还未靠近,就听到里面的嘲讽声, 纪国宫室里现在有两个被俘虏的统帅,一个是郑国的郑锡,另一个就是昌国的支融。

现在被嘲讽的,就是支融。

“这不是以前的纪国卿士吗, 去了昌国之后,竟然成统帅了?”纪胜冷笑, “当初从纪国离开, 可有想过今天?”

被嘲讽的昌国统帅支融并不言语。

言语了能怎么样, 他本以为这次十拿九稳, 费了好大力气才当了统帅, 更说什么自己对纪国熟悉, 当统帅万无一失。

谁知道现在的纪国, 跟他离开时的纪国已经完全不同。

纪伯脸上带了点笑意,当年的耻辱,现在终于报了一半!

纪凌知道这件事, 当初和平盟约一签, 纪国上中下三个卿, 跑了两个,这个支融就是其中之一。

说纪国肯定会亡国,所以早点离开。

但跑就跑了,这年头谋士们随便跑。

可跑了之后说风凉话,还主动带兵攻打故国,那就不太好看了。

所以两个被俘虏的统帅里,郑国上卿郑锡显得体面很多。

郑锡甚至被赐座,在旁边看戏。

可郑锡还是难免尴尬,毕竟是战俘,哪有什么脸面。

纪凌进来后,看到眼前的场景,自然笑了笑。

自家打了大胜仗,能不笑吗?

不出三天时间,天下都会知道,郑,昌,祁三国合围攻打纪国,全部以失败告终。

两个统帅被俘虏,一个直接丢盔弃甲逃了!

纪国的地位,从此稳固。

纪凌一到,宫室里除了纪伯跟纪胜之外,皆向他行礼。

这种客气的态度让郑锡跟支融都看过来。

这是纪国小公子?

支融以前还见过,都知道小公子痴傻,如今不仅不傻,还被人尊重。

“弟弟快来!这次骑兵无一伤亡!全靠你的本事!”纪胜兴奋道。

他们纪国打过无数战斗,可像今日这般大获全胜,那还是头一次!

纪凌接过战报,五处城池,只有两处应战,全都大胜,还是以少胜多的大胜。

宫室里喜气洋洋,只有被俘的两个统帅面露难色,可心底同样有疑惑。

骑兵,到底是什么东西?

再次想到冲过来的兵马,还是忍不住胆寒。

被俘的人奇怪,战败的三国也奇怪。

郑,昌,祁三国的国君,现在聚集在郑国国都。

三人脸色更加难看。

第一次商议怎么对付纪国的时候,派来的都是中卿。

第二次变成上卿。

这次国君聚首。

昌国国君可不惯着他们,大骂道:“你们两个一不出兵,二不出力!还想打赢?!是想坐收渔翁之利吧!”

郑国国君有些后悔没听郑锡的,若多派些兵马,说不定不会惨败。

祁国国君小声道:“你们多派十万人,有用吗?”

这句话一说,场面顿时沉默。

有用吗?

好像没用,统帅依旧被抓。

打仗之前,谁能想到他们一共派出六七十万人,依旧打不过纪国。

而且看纪国的样子,应该没有用全力。

只是那奇怪的军马跟兵士,就把他们击垮。

骑马作战,他们是见过的。

但能骑得那么稳,跟马匹仿佛融为一体,是没见过的。

还有马匹身上的黑色盔甲,什么青铜兵器都刺不透,反而是马匹兵士的武器,可以轻而易举斩断他们的上好兵器。

马匹速度不仅快,力量也足,所到之处非死即伤。

所以能迅速冲散自家军队,又因为坐在马匹上显得更高,视角好,还能手疾眼快找到自己将领。

这么看来,统帅被抓太正常了。

也就是祁国人直接跑掉,否则他们统帅同样不能幸免。

别说什么阴谋阳谋计谋了。

在这种奇怪的战争模式上,什么谋都没用,速度跟力量直接击垮一切。

甚至让自家重新整顿的机会都没有。

刚一碰面,直接落败。

而且昌国国君深知,便是再打一场,人家依旧能以少胜多。

奇怪的马匹兵士。

坚韧先进的武器。

足以碾压他们了。

这三个国君里,只有昌国国君率先意识到,纪国可能要改变战争模式。

跟机动性强的马匹比,他们的战车太过笨重跟缓慢。

这种战争模式,他们谁也打不过。

除非三国拼上全力,说不定有用。

但这次也让昌国国君看明白了,他们这三国团结,肯定不可能。

昌国国君很少有这种时候,他的沉默让郑国国君找到话:“那接下来怎么办?”

怎么办?

不然怎么办!

祁国本就不想打,让他们跟着捡漏可以,冲锋不行。

“都这样了,握手言和吧。”

“再说,你们的统帅还在人家手里。”

肯定要换回来啊!

至于用金子换还是用粮食换,跟祁国没关系,反正他们只是丢了些辎重而已。

祁国置身事外,让郑伯狠狠瞪他一眼,不过说的也没错,他叔叔郑锡在人家手中,不换不行。

纵然跟叔叔意见分歧,那也是叔叔啊。

昌伯依旧沉默,他想的最多,惧怕更深,深吸口气:“握手言和吧。”

都这么说了,郑伯只好点头。

那怎么握手言和呢?

三人下意识不看对方。

这件事怎么说呢。

丢人。

丢大人了。

他们三个本就在和平盟约的下联合军队欺负纪国。

甚至还拦住卢国,庆国,不让他们帮助。

天下间谁不觉得,他们三国必然十拿九稳。

九月份一过,天下再没什么纪国。

所以冒着名声受损的风险,也要打下去。

可现在呢?

偷鸡不成蚀把米!

舍了孩子,也没套着狼!

要真打下来了,还没什么说的,各国只在心里腹语几声。

现在没打下来,面子也丢了,统帅都不捉了。

可以说方方面面全都在丢人。

而且,打是他们主动打,和还是他们主动和,纪国会理他们吗?

以前想着,纪伯要低声下气求他们,现在直接转换立场。

他们要低声下气去求纪伯!

这三国国君,什么时候受过这种委屈。

现在问题是,便是求和,他们也不知道从哪下手。

三人正发愁呢,从卢国来的书信到了,只是第一封信还没拆开,第二封信又到了。

信都是卢国国君写的,用的还是白纸来写。

第一封大概意思是,仪先生找寡人帮忙,让你们对纪国手下留情云云,寡人写信劝一劝。

估计第一封信刚送出去,三国战败的消息便传开,卢国国君只好再送第二封。

第二封显得十分尴尬,大意是,那个上一封写错了,你们不要介意,大家和和气气的多好。

郑,昌,祁,三国国君脸都绿了。

甚至能看出卢国国君信里的惊讶跟差异,还有一丝丝幸灾乐祸。

什么是丢人。

他们三个体会的很深刻!

不过卢国国君的信倒是让他们想到另一种可能。

要不然请卢公帮忙他们说说话,跟纪国那边讲和。

毕竟讲和也是需要中间人的。

从称呼就看得出来,卢公的身份比他们尊贵一些。

按照公侯伯子男来看,卢国是公国,国君为卢公,由他讲和,倒是也合情合理。

而且卢公还想过给纪国说情,仪先生更是千里奔袭纪国,有这份情谊在,纪国肯定不会直接拒绝。

卢国国君收到,郑,昌,祁三国来信,还是觉得这事十分神奇。

前几天自己刚要劝三国不要打纪国。

现在又要劝纪国不要打三国。

虽然都是讲和吧,可情况怎么那么不同呢。

本来以为大人打小孩,现在小孩才是壮汉,大人是病秧子。

但不管怎么说,能调停天下纷争,卢公还是很满意的。

以前调解诸侯间的矛盾,那都是周王室出面,再有就是天下霸主出面。

现在他被推举出来,卢公能不高兴,这面子也没谁了。

不过枪打出头鸟。

卢公想想,反正天下六个诸侯国,五个已经在浑水里,不如把隔壁庆国也拉上。

以卢国跟庆国的面子,去帮那三国求和。

最重要的是,他们的使臣可以合理进入纪国境内,他们想看看纪国新造出的兵器到底有多厉害,能把三国联军都打退。

几个诸侯国风起云涌,掀起对纪国的讨论。

主要还是对兵器的讨论。

他们到底造出了什么好东西。

不管怎么样。

纪国一战扬名,直接奠定纪国的地位。

能一举击退三个国家,还生擒两个统帅,这种本事,谁也不会小看。

所谓天下诸侯五个半。

如今恐怕要改口了。

纪国宫室。

纪凌等人对这样的结果并不意外。

卢国跟庆国要派人说情,更是不惊讶,或者说在他们的意料之中。

没有哪个国家要拼个鱼死网破,大多还珍惜自己的家底。

纪国也没有赶尽杀绝的想法。

这场仗对他们来说,只是被迫还击而已。

若不是三国挑事,他们只想安安心心种田,快快乐乐造纸而已。

打不是为了打。

是为了更好的发展。

再说,别看纪国现在打赢了,可真要跟对方拼起来。

郑国人口三四百万。

昌国人口九百多万。

祁国人口一千多万。

他们纪国。

六十多万。

还是那句话,打,是为了更好发展,是为了有喘息空间。

他们纪国人还是很懂得见好就收的。

至少这次打完之后,就不用偷偷摸摸发展,旧五城的田地也可以种上粮食。

有朝一日,他们的纪国总会发展到别人不敢挑衅的地步。

这次,一定可以放开手脚。

所以面对卢国跟庆国派出使臣调停,纪伯还是很给面子的。

更别说庆国派出的使臣,竟然是庆国下卿,萱夫人的父亲!

庆国下卿一脸严肃,看起来随意要发火一般,但看到女儿含泪过来,立刻缓和脸色。

纪胜纪凌赶紧过去行礼:“见过外祖。”

庆国下卿缪卿扶着两人起来,目光欣赏地看看他们,眼神碰到纪伯,又冷了下来。

纪凌差点笑出声。

原来一家四口,外祖只嫌弃父亲!

纪伯也不尴尬,赶紧迎接岳丈跟卢国使臣进宫室,开口道:“今日纪国宫宴,绝对会招待好大家。”

这话不说也就算了。

说完缪卿立刻停住脚步,怒目而视:“招待?!吃牛吗?!”

纪伯认真道:“孤并不食牛,牛乃纪国重器。不说孤不用,便是祭祀,也是不用的。”

祭祀用牛,这是天下都知的道理。

纪国祭祀都不用牛?!

这是为何?!

你们纪国人不是天天吃牛肉吗?

作者有话说:

? 第 33 章

纪国宫室, 上方坐着纪伯,萱夫人。

以下为谬卿,卢国使臣, 另一边是纪胜纪凌两兄弟。

其他纪国卿士自然陪同, 再有卢国名士卢仪, 四公子之一卢中杰。

苦主跟说情的人都在。

求和的三国使臣自然也在,他们就比较惨了,三人挤在一个角落里。

他们能进纪国,都是因为卢国跟庆国人带着进来。

此时除了纪国人之前,其他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疑问。

纪国祭祀, 不用牛?

这些疑惑转到纪国负责祭祀的司巫身上。

司巫能同意?

自然同意。

先不说纪国虽敬鬼神,但牛这东西有多少作用,司巫心知肚明。

他们连牛累着都会心疼。

现在连大祭都不再用牛,而是多宰几头羊。

纪伯面对老丈人的疑惑, 认真解答:“纪国田地百万亩,大半靠牛耕田, 一牛至少可抵十人力。”

“所以纪国的牛全都用来耕地, 全国上下不准食用。”

“无故宰杀耕牛者, 杖责一百。”

这自然是纪凌提出的。

牛除了病死, 老死之外, 其他死法皆会追究责任。

哪里的牛死了, 必须有官员查验无误, 才能就地掩埋或者宰杀。

这条铁律执行得非常严格。

大家对此也是信服的,这种好物,谁舍得宰杀。

不过听到卢国, 庆国人耳朵里, 变的万分奇怪。

牛, 耕地?

纪国还有百万亩田地?!

不都说纪国没有田地吗?

还有,纪伯这是在说牛的事吗?分明借着牛的事,告诉他们这些人,纪国有田地,有粮食!

想拿着粮食要挟?没门!

而庆国老丈人抓到另一个重点:“也就是说,你们买牛不是用来吃,是用来耕地?”

纪国大肆买牛的事,天下皆知。

都以为是纪伯爱吃,对此老丈人发了好几次火。

现在告诉他,那是假的,其实牛是耕地种田用的?

纪伯点头:“正是如此。”

一时间,场上除了纪人之外,其他五个诸侯国的人有种不敢置信,但有又果然如此的感觉。

纪国给他们带来的震撼远不止于此。

纪伯围着老丈人转,看着十分讨好的模样:“岳父,正好您过来,我们纪国又造出一种神兵利器,您有没有兴趣看看。”

神兵利器?

别说岳父了,其他人哪有不想看的道理。

纪伯拍拍手,纪叔公从容走了上来,他罕见换了体面的衣服,不过胡子还跟之前一样,被烧焦一些。

在他身后,拉来琳琅满目的兵器。

只是这兵器跟金灿灿的青铜武器不同,有些泛黑,有些泛着银光。

缪卿见多识广,看看自己女婿:“这是恶金所造。”

恶金就是铁。

纪伯点头:“是的,恶金所造。”

说着接下来的武器展示,让在场其他诸侯国的人明白,为什么他们的武器一碰就碎。

实在是纪国新造的恶金武器太过厉害。

那韧度根本不是青铜武器能比拟的。

郑,昌,祁三国使臣互看一眼,立刻道:“你们什么时候造出来的?!”

卢,庆两国同样想到什么。

纪叔公罕见笑了笑:“好像前年就造了吧。”

这下众人脸色精彩纷呈。

去年就造出可以随意摧毁青铜武器的恶金武器。

那???

那他们去年售卖大批青铜武器,其实让他们捡淘汰货?!

其他诸侯国还以为自己占便宜了!

以为纪国自毁前程,当败家子!

其实人家根本就是在售卖落后的武器装备!

那些兵甲人家根本不需要!

就连纪凌外祖脸色都有些精彩,他毕竟是庆国人,一想到自家被女婿家欺瞒的这么惨,心里怎么那么奇怪呢。

既为女儿开心,又觉得庆国做的冤大头?

算了。

反正冤大头不止庆国一家。

从纪伯说自己百万亩田地,还有买牛的真正作用,再到去年已经造出这等精良兵甲。

在场人谁都不是傻子。

顿时明白很多事情。

卢国名士更是感慨。

隐忍两年多的时间,人人都以为纪国要完了。

其实人家早就做好准备。

去年那会,大家还美滋滋抢纪国“先进”武器,其实都是人家不要的。

人家早就有更厉害的兵甲了!

说不定人家去年都不需要买粮,只是故意为之。

纪伯故意道:“去年还要多谢各位,否则纪国库房太小,不把青铜兵甲卖出,根本没地方给新武器腾地方啊。”

纪凌差点笑出声,他爹还真会气人!

果然,在场所有人脸色愈发精彩。

就连外祖都忍不住摇头。

而卢国名士仪先生则忍得厉害。

你们以为纪国就这点本事吗?

骑兵的厉害你们还没真正见识过。

再有白纸也是纪国的!

就连现在,纪国的白纸都在收割天下财富,你们一边攻打人家,一边还在后方给人家送钱送物资!

卢国使臣见自家名士脸色涨红,忍不住道:“仪先生,您怎么了?”

仪先生跟弟子卢中杰叹口气。

怎么了。

心累啊。

各国使臣一见面,纪伯借着讨好老丈人的名义,展示纪国的本事。

几个使臣心中已经有数。

可叹郑,昌,祁三国以为胜券在握。

其实根本不值一提。

人家早就做好万全准备。

回头再看看他们三国的举动,跟笑话没什么区别。

眼看几国陷入沉思,仪先生还是欲言又止,最后偷偷在自家卢国使臣耳边说了些什么。

“啊?!怎么可能?!”

纪国人见此但笑不语。

他们敢让仪先生随便挑白纸,就已经做白纸交易的事昭告天下。

卢国使臣已经不知道该说什么,正好从门外走进来一个年轻人,年轻人快步进来,面带喜色道:“见过纪伯,见过夫人,见过公子。”

最后在公子凌身边停下:“小公子,白纸交易的人已经全部回来,此次收益皆在这里。”

纪凌笑笑,再看满场惊掉的下巴。

郑,昌,祁,卢,庆五国使臣里,基本都认识这个年轻人。

他不就是那个会造白纸的樊氏部落樊璇?!

樊璇怎么会出现在纪国宫室?完全是家臣的态度?!

白纸交易的人都回来?

这里面只有卢国使臣还稳得住,不过他也是刚听仪先生说起,其实根本没好到哪去。

白纸。

名噪天下的白纸,也是纪国的?!

天下诸侯国,哪个国君,哪个贵族不喜欢白纸?

他们各国都是整车整车的拉。

本以为是个野人部落做出来的,没想到这个野人部落就是纪国的!

可笑他们之前还说什么,白纸买卖跳过纪国,是觉得纪国不配用白纸。

人家是不配用吗?

人家根本不用买!

如果说粮食安全,武器精良,骑兵骁勇,已经让他们知道纪国的本事。

现在暗地里还有白纸这样的好物,挣了各国不知多少黄金白银还有物资。

来说和的两个诸侯国。

来求和的三个诸侯国,已经认识到纪国真正的实力。

他们到底是在跟什么样的国家作对啊。

纪国,不仅隐忍,还有真本事。

他们之前怎么好意思说什么天下诸侯五个半的?

眼看在场所有使臣一幅重塑世界观的样子,纪国上下看的别提多爽了。

以前怎么看轻纪国的,怎么贬低纪国的,现在傻眼了吧。

他们招谁惹谁了,就因为会青铜冶炼技术,就因为打仗人口变少,然后欺负他们?

这一刻,他们等的太久了!

接下来几天里。

说和的国家跟求和的国家迅速改变策略。

他们现在十分明白,抱着以前的态度跟纪国接触,那肯定不行。

纪国单凭骑兵那一项,就能站稳,何况人家手里不止那点东西。

只要有骑兵在,有这样的武器在,谁敢跟纪国硬碰硬?

消息传到战败的三国国君耳朵里。

这次受到的打击不比打仗输了低。

战场上的输赢,让他们知道自己对上纪国没有必胜的把握。

而纪国实力的展现,更让他们明白,自己到底有多蠢,竟然让纪国在眼皮子底下发展到现在。

一想到他们耕地的牛,是自己送的。

落后不用的武器,是自己主动买的。

打仗的时候,还在买白纸给纪国送物资。

昌国国君都想打自己一巴掌。

纪国怎么发展到现在的?

他们养大的!

虽然这么说不准确,可事实已经这样。

人家一次次举动,还被自己用来嘲笑。

现在呢?

现在脸都没了!

搭了个大舞台让人家展示实力!

昌国国君明白,纪国已经踩着郑,昌,祁三国的脸面,一跃跻身大国行列。

以后再也没有什么天下诸侯五个半的说法。

纪国借势真的起来了。

九月十五。

纪国的情况传遍天下。

每到一处,都在讨论纪国的情况。

之前说什么快亡国了。

现在忽然一打三。

这种察觉,实在可怕。

其他五个诸侯使臣皆在纪国国都,讨论此次战争赔偿的事。

郑,昌,祁三国无故挑起争端,要给纪国国君赔礼道歉,并且商定一定的赔偿方法,这件事才能了结。

卢国使臣跟庆国下卿缪卿做中间人。

纪国?

纪国等着收钱!

最好处理的是祁国。

祁国出兵了,也没出兵。

甚至把辎重都扔了,直接便宜纪国。

人家国君还客客气气写了封诚恳的道歉信,抢先一步把事情办成,顺便提了一嘴纪国的白纸交易,为什么要用祁国口音。

提到这件事,纪凌自然摸摸鼻子。

也是,毕竟借了人家的名头。

双方这样一说,协议达成的更快了。

祁国靠近海边,虽说技术一般,但产有海盐,所以跟纪国约定送五年盐巴过来。

这对祁国来说损失不算很大,纪国也有了稳定的买盐渠道。

祁国处理方法确定,但契约还没签,毕竟三国一起出兵,必须一起签署才行。

所以祁国使臣只能继续在纪国国都等着,等另外两个商议好赔偿。

郑国昌国也有不同。

虽然两国统帅都被抓了,但郑国出兵二十万,昌国出兵三十万,人数都不一样。

而且郑国统帅是天下闻名的贤臣郑锡。

昌国统帅,则是背叛纪国,令纪国被嘲笑的支融。

所有最头疼的就是昌国了。

支融破事真多!

几番争论过后,昌国使臣黑着脸点头,不出意外他回去后肯定要被国君骂。

骂也没办法,谁让统帅在人家手里,打仗还输了,名声更差。

昌国赔偿纪国五千车陶器,几十对玉器,再有粮食若干,以及几万人的劳役,要给纪国修路修城墙。

武器?

武器人家不要,说是不稀罕昌国造的武器。

昌国使臣心里骂骂咧咧,脸上赔着笑脸。

不过他也没走远,毕竟还有最后一个郑国。

昌国使臣幸灾乐祸,自家赔偿那么多,郑国肯定好不到哪去。

而且三国每次密谋,都是郑国商谈。

看看他家要出多少血!

那可是郑锡啊!

郑锡能换来的东西,肯定不少!

跟昌国使臣一样想法的人很多。

可纪国上下,早就想好怎么对待郑国的郑锡。

或者说,纪凌早就想好。

郑国使臣颤颤巍巍,生怕对方狮子大开口。

谁料纪伯客客气气道:“来人,请郑锡郑上卿过来。”

说着,被俘虏的郑锡跟昌国支融两人都带到宫室里。

虽说都是俘虏,可郑锡衣着整洁,一看就是被好好对待。

而支融确实像个俘虏。

两者都是被统帅,都被擒住,怎么待遇如此不同?

不同的还在后面。

纪伯笑着对郑国使臣道:“郑锡郑老先生是天下有名的贤臣,如此良才纪国怎好亏待。”

“再说郑上卿往年同孤作战,也有一番情谊。”

“看在纪国与郑上卿往日的交情上,郑国送两车缎子过来,这事就算了。”

郑锡听到最后,脸色大变。

纪国。

好一个纪国!

赔偿两车缎子?!这是赔偿吗?!

这分明是让他跟郑伯之间再起嫌隙!

连出兵又回去的祁国,都要赔偿几年的盐。

昌国更是狠咬一口。

到他这,随随便便就过去了?!

郑伯疑心本就重,对他也有些意见。

敌国对俘虏轻轻放过,郑伯会怎么想?

大出血的祁国,昌国,又会怎么想。

郑锡看着笑眯眯的纪国众人,仰天长叹。

天下诸国,皆被纪国玩弄于股掌之间。

纪国,亡也?

那是做梦!

三国求和书在同一天签订,但三国使臣的脸色却并不一样。

以后他们三者之间,估计再也不会真心合作,毕竟心里都在埋怨对方,更计较赔偿的得失。

至此,纪国不仅打赢了这场仗,更赢了这次的契约签订。

东西北三面联盟被彻底瓦解。

纪国的好日子,要来了。

什么韬光养晦!

我们不装了!

没错!我们确实很强!

? 第 34 章

周朝六百二十二年九月, 三国战纪国落败。

十月,郑,昌, 祁三国的赔款陆陆续续送到纪国都城。

这三国脸色都不太好看, 同时心里还在埋怨对方。

祁国声音大不出力。

郑国连拦截信件的本事都没有。

昌国出力最多也是没用, 还是废物。

三者联盟彻底崩塌。

昌国统帅支融被“赎”回去之后,直接被贬官,连个机会都不给。

郑国统帅郑锡回国,郑伯面上高兴,心里嘀咕。

虽然觉得可能是纪国的反间计, 但纪国那么多心眼,说不定早就跟叔叔郑锡合作?

这两个想法拉扯起来,郑伯脸色自然不好,对郑锡也是冷冷淡淡。

祁国?

祁国则被另外两个嫌弃, 毕竟他是最不出力,损失最小的。

送赔款的三国人在纪国国都碰面, 全都切一声, 直接扭头就走。

面对纪国人, 他们反而客气很多。

一个是, 纪国打赢了他们。

二嘛。

那就不同了。

纪国有独一份的青铜冶炼技术, 还有更高级的恶金冶炼技术, 更会造白纸。

还会用耕牛耕地。

更有骁勇的骑兵。

哪一个都让人眼馋。

原本以为耕牛耕地是最简单的。

但怎么耕?

只知道要用牛, 可怎么用?

再说,这两三年时间,纪国人把他们三国的牛都买的差不多了。

隔壁卢国庆国知道牛能耕田, 虽然还不知道怎么耕, 但已经禁止牛的售卖。

所以想要这些东西, 只能求助纪国。

立场转换,他们肯定客客气气,必要的时候卑躬屈膝也行。

这是昌国国君的原话。

他一改之前的傲慢,早跟纪伯称兄道弟,好像之前那些嘲讽都不是他说的。

变脸速度之快,让郑伯,祁国国君都无法比拟。

纪人忽然发现,附近的邻居变得和善起来,其他国家的人听说他们是纪国人,那眼神别提多羡慕。

去其他诸侯国走亲访友的纪人什么时候有过这种待遇。

自家国家强大了,果然很好。

纪国这边,接受赔款的同时,旧五城的建设已经开动。

先是旧五城附近的田地全都按照新五城的标准,耕牛铁犁已经拉过来,司农公子钦更调来不少种田好手,开始开耕旧五城田地。

以他们的效率,肯定能赶上今年的冬小麦种植。

以前旧五城道路修得遮遮掩掩,现在直接大刀阔斧开动,从昌国来的劳役直接投入建设。

有了之前新五城的经验,旧五城修建速度明显加快。

这些场景在运送赔款的三国人看来,既羡慕,又酸得很。

但又有什么办法呢。

人家纪国打仗打赢了啊!

还有那些巡逻的骑兵,黑压压的恶金盔甲实在骇人。

这些骑兵绝对能以一敌百。

纪凌在旧五城走了几趟,等到各处事情完全确定,他才放下心,开始忙碌新的白纸交易地点。

这场仗打赢之后,不用借用他国名声,更不用在郊野开设交易地。

可以直接在自家都城开白纸店铺了!

以后樊璇也不用费事跑那么远,直接在都城就能跟各国一起做交易。

纪凌在这次战争里名声不算显赫,主要他年纪小,本人也不愿意出这个风头。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这个道理他还是懂的。

但有些东西再怎么藏,也是藏不住的。

比如现在还留在纪国国都的两个使臣,他们两个心里就有数。

卢国使臣,还有庆国使臣谬卿,就是他外祖。

虽说战争赔偿的事已经商定。

可他们劝架的两个依旧没有离开。

那三个跟纪国有仇,不好多逗留,不好立刻套近乎。

他们两个没仇啊。

他们留在纪国的目的非常好猜。

一,试探问问,能不能买恶金兵器。

二,耕牛耕地,是怎么回事。

三,白纸交易,能不能便宜一点。

能被派出来当使臣的,肯定有些东西,他们都不用自家国君吩咐,主动开始商议这些事。

卢国使臣撺掇名士仪先生去问,毕竟仪先生也算奔袭,说好话。

庆国的人,撺掇他们使臣缪卿缪成志去问,谁让他是纪伯的老丈人!

这两个使臣赖着不走,纪国上下也不说什么,只是好吃好喝招待。

不得不说,就算不吃牛肉,纪国的饭菜也是很好的。

炒菜确实很香一些。

纪国怎么连做饭都进步了!

两国使臣被晾了一段时间,琢磨出纪国的意思。

恶金兵器跟耕牛暂时别想了。

白纸交易是有可能的。

毕竟纪国的公子凌已经在都城街道上,开了头一家白纸店铺。

这白纸店铺就在都城主街上,重新修过的主街道路宽阔平整,两侧的店铺也是格外气派。

白纸店铺便坐落在最好的位置,大门一开,足够五六人并排进出。

里面货架也已经整理好,上面放着琳琅满目各色纸张。

跟他们之前见过的白纸不同。

这里面的纸张品种多样,种类齐全,各有各的用途,各有各的好处,各有各的颜色花型。

反正一句话。

纸张这种东西,他们纪国已经玩出花了!

店铺的掌柜,便是纪凌的家臣樊璇。

樊璇还找了两个樊氏部落的人当帮手,又招了都城百姓做伙计,大家看着精神利落。

在纪凌建议下,更轻薄细腻贵重的纸张则让都城女子们来售卖,所以这店里男女伙计都有。

店铺开门当天,仪先生跟弟子卢中杰第一个赶来。

虽然说纪国纸张让他们随便挑,但按照他俩的脾气,也不好什么都要。

再说他们真的没帮上什么忙。

都是纪国自己解决的麻烦。

反而是他们两个,一会招惹闲话,一会头破血流,最后还白得了纸张。

纪国人,还真是客气。

战败国那些,说纪国狮子大张口,小心眼。

哪有这么回事。

纪国人明明最大方。

但他俩进门的时候,却发现庆国人已经在了。

纪凌陪着外祖签订了一份白纸订单。

缪卿缪成志看着订单,感觉恍惚的很。

他没记错的话,之前白纸一金一张?之后是一金二十张。

现在变成一两银子,五十张。

这差别会不会太大了。

缪成志对小外孙道:“不要因为我是你外祖,你们价格就这样低。”

旁边其他庆国人也这么想的。

这么低的价格,真的合适吗?

纪国对缪卿也太好了!这就是老丈人的待遇吗?

这个价格拿到庆国,整个庆国都会捧着缪卿的!

以后谁还敢冷落这个不受国君待见的庆国下卿。

纪凌笑着道:“外祖放心吧,我们不会亏的,而您过来一趟,纪国肯定有优待。”

意思就是,别人不给这个价格!

您可是我跟大哥的外祖父!

说实话,一两银子五十张,对他们来说也是赚的,但详情就不用多说。

这话一说,其他庆国人对缪卿更是尊敬。

缪成志还有些别扭,他其实是个暴躁脾气,否则不会写信骂纪伯吃牛等等。

加上他在庆国确实不顺,跟国君关系一直不好,若不是看在祖上面子,他这个下卿都别想干了。

这种说和的事,原本不该他来,可依靠他跟纪国的关系,才有这个体面。

现在他又拿回去这样的便宜纸张,他在庆国的处境,肯定直接扭转。

毕竟小外孙都说了,看他的面子才有这么便宜的纸。

外孙这么说,那他女婿肯定也同意。

缪成志实在没想到,自己会沾女儿女婿的光。

再加上纪国如今强势,谁都会高看他这个老丈人。

跟班杜或嘿嘿道:“缪国夫,您可一定要收下,不然国君都要亲自来求您。”

“而且您可是萱夫人的父亲啊,我们国君跟萱夫人感情一直很好,您是知道的。”

“我们纪国上下,都尊敬您。”

纪凌点头:“母亲其实也管着造纸厂,您要是不收下订单,母亲还会觉得您跟她生疏了。”

话都说到这种份上,缪成志只能同意,心里隐隐发现,不仅纪国局势变了,他的局势似乎也变了。

庆国人在这喜笑颜开,旁边来的卢国人羡慕的口水直流。

他们怎么就没这层关系!

他们怎么就没闺女嫁到纪国啊。

想到这,虽然纪国国君只宠萱夫人一个,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但他们的公子胜,公子凌,似乎都未娶妻。

特别是公子胜,那是未来储君啊。

卢国人能想到,庆国人也能想到。

不好!

要快点回国!商议一下婚事!

现如今谁能攀上纪国,那岂不是妙哉。

庆国人匆匆离开,反正他们已经拿到便宜的白纸订单,先回庆国再说!

留下卢国人扼腕,自家还没谈妥白纸的事,不能直接离开啊!

纪伯跟萱夫人亲自送了缪成志出都城。

纪伯轻搂着萱夫人,安慰道:“相信很快就会再见。”

毕竟想跟纪国攀关系,庆国必须重用他老丈人!

萱夫人也想到这一层,轻轻点头。

这下,整个纪国都城只剩卢国使臣。

他们自然也想用一两银子买五十张白纸,可那价格纪凌只给自家外祖。

就算一两银子四十张白纸,这种价格卢国也别想。

白纸店铺的会客厅堂里,纪凌慢悠悠道:“除非仪先生答应吾一个请求。”

在场的卢国使臣,仪先生,四公子之一卢中杰面带疑惑。

什么请求?

纪凌起身行礼,十二岁的少年身量高了不少,隐隐有纪家人的身量在。

虽说现在看着还是小,但身上的气度,丝毫不比在场任何一个人差。

后面跟班杜或,家臣樊璇同样跟着行礼。

公子凌态度郑重,让仪先生坐立难安。

纪凌认真道:“公子凌想请仪先生留在纪国讲学,若此事能成,仪先生终生所用纸张,纪国分文不取。”

“并且卢国还能以一两银子四十张的价格买到白纸。”

头发花白,精神却好的仪先生瞬间松口气。

他还以为有什么奇怪的要求,不就是讲学吗。

仪先生笑着道:“吾跟弟子本就打算在纪国讲学,之前事情多才未说明。”

之前因为白纸的事,损害纪国名誉,仪先生原本就有讲学打算,这会公子凌提出,显然不算回事。

但纪凌的态度,让卢国这个十分重礼的国家都非常认可。

谁会纪国不懂礼仪的?

人家明明很好!

纪凌但笑不语,又道:“可是纪国没什么好的学堂,只怕到时候要请仪先生一起筹备。”

“这有什么难的,我的弟子都能帮忙。”仪先生直接道,“说到底还是我们亏欠纪国,便是没有纸张的事,我们也该留下的。”

旁边的樊璇眉毛轻挑。

有没有一种可能,其实筹备学堂,才是重点。

但小公子一说,好像把重点直接模糊了?

卢国使臣倒是觉得哪点怪怪的,可纪凌已经取出早就拟好的订单。

以后卢国购买纪纸,一两银子可买四十张呢!

这种好事直接冲昏头脑,等到卢国使臣带着纸张返回卢国的时候,终于发现有些不对。

他们国君还让他把名士跟四公子卢中杰带回去。

好像,没带成?

算了,低价白纸的事都谈成了。

他们国君一定同样高兴!

被留在纪国国都的名士卢仪,还有四公子之一卢中杰看着眼前的崭新学堂,里面空无一人。

仪先生表情茫然。

“这是学堂?”

纪凌点头:“是啊,我们纪国刚修的学堂,马上就要招生。”

“您看着招生,该如何招啊。”

说好的讲学。

怎么开始招生。

“还有学生必读书籍,学生行为规范,学生品行考核。”纪凌说了一连串的话,口都有些干了,“这些,都要麻烦仪先生。”

啊?!

都要麻烦他?!

真名士仪先生感觉头快秃了。

他只是想讲学的啊!

纪凌依旧笑眯眯,拐个名士当校长,不错不错。

他们纪国要开始培养人才了!

作者有话说:

? 第 35 章

打赢一场仗并非终点。

纪国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更别说现在和平盟约已经被打破一次, 很多东西又会有新的规则。

毕竟打破一次,就会有第二次。

不夸张的说,世界秩序已经在悄然发生改变。

谁也不知道下次战争又在什么时候。

好在暂时跟纪国没有关系, 纪国现在展现出的武力已经足够强大神秘, 一时半会不会有人找上门。

在其他各国开始钻研恶金技术的时候, 纪国继续大刀阔斧改革。

纪国内部本就一条心,经过这次战争胜利,很多事情推广的更快。

旧五城的建设跟开耕,都城通往各城的道路扩宽,铸造室的加固跟戒备。

再加上都城北郊官学建设。

整个纪国热火朝天。

但现在最火热的, 还是白纸工厂。

以前白纸还要遮遮掩掩的售卖,现在已经不用了!

他们不装了,白纸就是纪国造的,如何各种类型的纸张, 统一叫纪纸!

而纪纸的轻便已经深入人心,再加上现在定价合理, 原本偷偷贩卖的时候价格低廉。

各国大小卿士都用得起, 甚至成了各家必备之物。

先进的东西替代落伍的东西, 都不要太长时间。

从九月结束的战争, 十月纪国正式售卖纪纸, 再到年底, 纪纸基本已经替换到笨重的竹简。

昌国国君一边用纸张一边叹气。

单纸张一件事, 就已经让纪国立于不败之地。

当然也有觊觎之心。

可觊觎又有什么用,人家的铁骑在旁边护着,谁敢去抢?

天下诸国一起上?

先不说能不能凑到一块去, 就说谁先上, 那都是问题, 结果肯定跟三国联军差不多。

各有各的心思,各有各的想法。

纪国,真就从这场战争中站了起来。

外面纷纷扰扰跟纪国毫无关系。

他们现在心里只有两件事。

卖纪纸,建学校。

纪纸的事不算简单,天下各国,包括周王室都要过来买纸。

纪凌根据关系亲疏,定价也不同。

除了各国统一购买之外,还有各国卿士奴仆们千里迢迢挑选纸张,就连四方蛮夷狄戎对纸张也有兴趣。

一时间纪国纸张供不应求。

好在店铺这边有樊璇管着,纪凌能抽出时间扩建造纸厂。

造纸厂就在水源附近,再往扩建肯定不行,那边都是农田。

只有往东边走走。

顺便再招来大批员工,这也有萱夫人帮忙。

以前的造纸厂只有五十个大小水池,现在扩建到五百个。

没办法,想要当天下各国的供应商,只能如此。

就这样,订单也是排到年后去了。

纸张这种东西,各国越用越上瘾,可以说离开纸,已经没有很好的生活了。

这可不是夸张。

对比笨重的竹简来说,纸张这种日常必需品,实在太过好用。

各国同时也在算账,用了纸张之后,锦帛也可以省下来,剩下的锦帛又能做多少衣裳?

所以不管在实用上,还是在经济上,纪纸都是当今最好的选择。

在此期间,大哥纪胜抓了好几个想要溜进造纸厂偷学的,全都被关到地牢里。

各国见到纪国如此严密的防守,只好放弃。

其中昌国已经变了脸色,没事就派使臣过来,明显要搞好关系。

至于之前的联盟郑国跟祁国?

那是什么?

有我们这么好的关系吗?

但纪国的选择并非昌国,而是跟郑国的郑锡频频来往。

纪凌更是挑选了几样上好的新纸,让人送到郑国,给到郑伯跟郑锡。

给郑锡那份明显更多更好。

纪凌的理由也很充分:“上次纪国一见,对郑锡郑老先生印象极好,若有机会,真想拜郑老先生为师。”

这样的态度,自然让昌国国君更加阴阳怪气,不过也歇了心思,直接埋头在自家都城,督促人造出恶金出来。

说到底,还是恶金最为重要。

纪国能独享恶金技术一天,就一天没人敢打扰他们的发展。

以纪国铸造室的森严,偷是偷不来了,还是自己研究吧。

郑国那边的态度倒是很微妙,纪伯是想跟纪国交好,但不想让郑锡交好。

若郑锡真被纪国拉拢,岂不是特别尴尬?

郑锡更是沉默。

一方面,郑伯的日渐疏远,让他知道自己跟国君已经回不去了。

另一方面,对纪国又十分复杂。

被俘虏的时候,纪国对他可谓毕恭毕敬,连纪伯都对他很是客气。

可他同时也明白,纪国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让他跟郑伯回不去。

纪国人。

当真狡猾。

连他这种老狐狸都栽到上面。

这会看着上好的纪纸,心里忍不住嘀咕:“卢国名士都被你们留在纪国国都建官学,还想拉老夫过去。”

纪纸好是好,但他有些无福消受。

郑锡让人把这些纪纸分给下面子弟,希望郑伯能明白他的意思。

纪国这边,纪凌自然不会以为,一点点优待,加上这点纸张就能让郑锡偏向纪国。

人家辅佐郑国两位国君,可谓忠心耿耿。

小恩小惠根本不算什么。

但是嘛,日子还长。

而且郑锡的忠心如何其实并不关键,郑伯的态度才能决定这位天下大才的人去留。

郑伯不注重的人才!

他纪凌喜欢啊!

要是能把郑锡拉过来给他父亲给他哥当班底,那一定会很好用!

纪凌听到下面人汇报完消息,点头道:“好,继续注意郑锡跟郑伯的动向。”

这话声音极低,没让愁眉苦脸的卢国名士仪先生跟四公子之一卢中杰听到。

两人正在筹备纪国官学。

他俩原本以为讲学就好,谁知道还要筹备,还要招生。

现在官学已经建好,里面的东西全听两人吩咐,布置的妥妥帖帖。

更让人惊叹的是,纪国官学里拉了两个库房的纸张,用纪凌的话来说:“纪国官学,自然都用纪纸。里面所有夫子,学子用纪纸全部免费。”

这也太奢侈了。

就连仪先生跟公子卢都有些羡慕。

虽说现在纪纸价格降低,可要让学堂的人全都用,那能不让人羡慕吗。

听说纪国大公子纪胜去找铁矿的时候,还寻到不少好墨,正往这边送。

他们这些名士,谁会不喜欢好墨好笔好纸张?

有些名士尚且不能天天用纸张,纪国官学的学子却能随便用。

说出去之后,谁不羡慕。

没办法,谁让这是纪纸,纪国人可以随便用。

现在硬件设施已经好了。

剩下招生的问题。

在仪先生跟公子卢看来,这不是什么事。

各国官学,招揽的都是卿士子弟,这些人数国君最是清楚。

但纪凌今日,却郑重其事坐下来跟两人讨论。

仪先生还以为纪凌年纪小,不知这些,不过也没说什么,他总觉得公子凌不一般。

纪凌开口道:“多谢仪先生跟公子卢帮忙,这才能让纪国官学有个样子。”

“但招生一事,可能需要有些改动。”

公子卢有些好奇,他是天下四公子之一,老师又是名士仪先生,平日见多识广,跟其他三位有名的公子也是故交。

可却从未见过纪凌这样的人。

说起来,天下公子之多,少说也有四五十个。

不过当今的公子不是人人能喊的。

周王的孩子,一般叫王子。

诸侯的孩子,才能被称为公子,诸侯的孙子则是公孙。

后世这些称呼渐渐变了意思,但如今能喊一句公子什么什么的,都是非富则贵。

而诸多公子里,天下有四位公子名列榜首,被万人敬仰。

像纪凌他哥,就因为相貌英俊,打仗勇猛差点入列。

可惜他不通文采,纪国又小,所以遗憾落榜。

以纪胜的本事都没选上,可见其他人的厉害。

而一直在仪先生身边的公子卢,就是四公子之一。

他的见识远非旁人能比,公子卢虽不是卢国继承人,甚至继承人往后数七八位也排上不他,但他确实有真才实学。

别看他平日里沉默,其实一直在暗暗观察。

他的老师一心学问,不通世事,但他作为卢国公子,其实已经发觉纪国上下对纪凌的态度。

甚至连纪伯都很听纪凌的话。

这就很耐人寻味了。

这会纪凌说招生有些改动,必然也是纪伯同意。

那他想改什么?

“以往官学招生,卿士子弟皆可入内。”

“但纪国想改一改,所有学子,必须考核通过,才能入内。”

“纪国上下子民,上到公子,下到平民,皆可参加考核。”

“考入官学两年并通过结业考试,则由国君授权,入宫室做官。”

这句话并不算很长。

但每个字都值得琢磨。

以前进官学看的是身份。

现在进官学看本事。

只要本事好,谁都能考,考中好好学习能当官。

仪先生还有些茫然。

卿士子弟身份天然高人一等,这是世人皆知的事。

现在要把他们拉下来,跟平民一起考试?

考好了,谁都能当官?

仪先生并不是觉得这个不好,只是对比世俗其他国家来说有些怪异。

但这是纪国,纪国怪异,倒也正常?

公子卢同样在思考。

他也想不明白纪凌这么做的目的。

其实后世人一看,就知道这么做的目的。

打破阶级垄断,开通上升渠道。

以前的官职只在贵族中流转。

卿士阶级一成不变,那权力就在一部分人手中。

现在把广大平民纳入其中,给他们同样的机会,让他们也有当卿士的途径。

这无疑会给人巨大信心。

就像之前说的,被称为野人部落,也不一定是智力比中原王朝的人差。

只是文化跟发展没跟上而已。

平民跟卿士之间,同样没有智力差距。

甚至因为平民人多,出天才的机会更大,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

纪凌能用野人部落的人,为什么不能用平民?

而这个新开的官学,就是给平民的一条路。

更是给纪国新生的机会。

之前纪国扒拉来扒拉去,找不到一个可以当司农的卿士。

还是把游学被扣的堂哥给弄回来,这才有人管着。

如果纪国广招人才,那这种窘境将不会发生。

源源不断的人才,才是纪国强大昌盛的根本。

等公子卢猛然抬头的时候,纪凌笑着看他,明显看出他的想法。

公子卢犹豫片刻,开口道:“但凭公子凌吩咐。”

身为四公子之一,公子卢自然有自己的傲气。

这会向一个比他年纪小的人行礼,竟一点也不觉得憋屈。

弟子都这么说了,仪先生更没意见,对他来说教谁都是教,而且考试才能进来?不分身份地位?

好像还挺有意思的。

两位夫子都同意了,那没什么好说的。

马上张贴告示!

纪国官学要招生了!

作者有话说:

? 第 36 章

“官学招生, 不限出身,只看考试成绩?”

消息随着骑兵信使飞遍纪国新旧十个城池,连新旧城之间起的最新城池也不例外。

就连被拉来修城的昌国平民都听到这个消息。

等再听到什么:“入官学两年后, 再次通过考核, 可以当官!”

“还有机会被封为卿士。”

以前想当官员, 想当卿士,只有一种途径,那就是自己父亲或者母亲家族是卿士。

现在告诉他们,多了一种方法!

只要考过就行!

到说到这,很多平民问道:“可我们不会写字啊。”

读书是贵族才有的权利, 他们什么都不会,肯定考不过。

这要求跟他们似乎没有关系。

送信的信使们道:“不会可以学。”

“如今纸张书本那样便宜,大家可以学。”

种下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跟现在。

以前不会没关系,现在学, 完全来得及。

信使又道:“或者有什么特殊本事,同样可以去官学考试。”

“什么特殊本事?”

信使们按照公子凌的吩咐道:“种田厉害, 会修水利, 会养蚕种桑。”

“又或者跑得快, 唱歌好听, 声音洪亮, 气力大, 朋友多, 能说会道耳聪目明都行!”

啊?

这也行?

别的不说了,跑的快速,这都行?

因为战败被拉来修城池的昌国平民万分羡慕。

谁还没点特长啊。

怎么纪国人就有这种机会。

果然, 消息一出, 纪国上下六十万平民里已经有人动心了。

反正都城又不远, 去看看怎么了。

纪凌自然是故意为之,如果是在后世的朝代,只要多修建学堂就行,不用多说周围百姓就会主动送孩子去学习。

但现在不同。

现在的平民们并不知道读书的用处,因为根本没地方给他们展示读书好处。

只有让他们认识到,在纪国读书的出路,才会自下而上努力。

而纪国学堂直通朝堂,这种诱惑实在太大。

毕竟谁不知道当卿士的好处?

纪凌把这次考核直接分了文试跟武试。

现在的文试可能只有贵族参加,因为只有他们识字,但过两年的情况,肯定不同。

武试更不用说,只要力气大,有特长,基本都能被选进来,几乎是专门给不识字却有想法的人设立。

纪凌看着络绎不绝来报名的纪国人,便知道这才是纪国的未来。

这种崭新的招生模式让纪国上下都在讨论。

平民们自然高兴,而贵族子弟却紧皱眉头。

在知道公子凌用纪纸的好处换来名士仪先生跟公子卢讲学的时候,卿士子弟无一不在感激。

纪凌跟班杜或同样激动。

那可是名士!

纪国这种小国,什么时候有名士出现了。

还专门留下来讲学。

可等官学建好之后才知道,他们不仅要先考试,还要跟平民一起入学。

即使在等级没那么森严的纪国,也显得大逆不道。

纪凌看了看杜或,开口道:“你跟他们一样,也觉得我这样做不对吗?”

杜或下意识摇头:“您肯定有自己的想法。”

纪凌确实有,但这种做法势必会得罪一批人。

如果换个身份,或许他还会婉转点。

但他是谁?

是纪国小公子,父亲是国君,哥哥是储君。

这种得罪人的事,难道让父亲跟哥哥做?

还是让本就是卿士身份的杜上卿他们来?

数来数去,还是他最合适。

只有这种选拔人才的方法,才能让纪国走得更长久。

单靠裙带关系跟卿士世代相传,那肯定不行。

在没有生命安全的威胁下,能快速促成此事,他便不会婉转。

别看纪国现在看似平安,其实实力还是不如其他国家。

只有快速选拔人才,才能让纪国实力更强。

他爹他哥不好做的事,他来做!

难道父亲跟哥哥还会罚他?

明明只会心疼他!

纪凌想的没错,纪伯跟纪胜听到外面卿士贵族的流言蜚语,第一反应是:“敢欺负我儿子?”

“敢欺负我弟弟?”

连萱夫人都用造纸厂来拿捏了乱说话的卿士们。

家人的态度,让纪凌一手创办的官学更加稳固。

这个天下人都觉得怪异的官学,终于在周朝六百二十三年二月正式开始考核。

此次报名的贵族共有三百二十人,平民四千九百人。

前者大部分考文试,后者基本都是武试跟特长。

所以眼前的一幕,就显得文试的人安安静静,后者乱糟糟的。

只听一个贵族嗤笑道:“种田的也想进官学,真是好笑。”

“就是,看他们穿的破破烂烂,还考试。这是我们贵族才能有的权利!”

另一边的平民听说此话,自然不服气,可长久以来贵族的高高在上又让他们不敢反驳。

直到公子凌出现。

纪凌目不斜视,从两者中慢慢往前走。

一时间,在场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这个少年,他今年不过十三岁,虽说身量比一般同龄人要高,但那也是跟同龄人比。

在场从十六到五十岁的都有,看他自然是个看孩子一般。

只是公子凌似乎继承国君跟萱夫人所有相貌优点,既有国君的棱角分明,还有萱夫人漂亮的五官。

这样的公子凌让在场不少人微微低头。

方才一口一个贵族的卿士后人忽然觉得自惭形秽。

跟公子凌比,他们与那些平民应该差不多吧?

纪凌走到最前方的高台上,开口道:“进了官学,便没有贵族跟平民之分,只有官学子弟这一个称呼。”

“以后再让我听到以身份压人的,那就全家都成为被贬之人一样的身份。”

嘲讽人家是平民?

那就举家一起当平民!

换了纪国其他人说这种话,卿士们还会反对,甚至会激烈反对。

可这是纪凌。

他有疼爱的国君父亲,君夫人母亲,还有弟控哥哥。

更有一手的种田本事,炼铁本事,甚至连马具都是人家造的。

所以他说什么,众人只有听的份。

他说会把人贬为平民,那就一定能做到。

别说这些只是卿士后人了,便是卿士本人站在这,同样照贬不误。

纪凌说完,又看向平民方向,认真道:“来了学堂,便跟他们是一样是身份,不用看着他们的脸色。”

这四千九百平民愣愣地听着这句话。

真的不用管贵族?

他们只是最普通的平民啊。

公子凌没有再说,只是请出本次主考官仪先生,文试考官公子卢,武试考官公子胜。

公子胜也在?!

这下众人更知道本次考核的重要。

一边是天下四公子之一,一边是本国储君。

主考官更是天下皆知的名士。

不过这种阵容,只有他们小公子纪凌能请到吧。

在场许多平民甚至是头一次看到本国储君,激动的心情难以表达。

可心底涌出同一种想法。

考核一定要通过!

一定要留下来。

只有真正留下来,才能跟那些贵族子弟平起平坐,才能接触到纪国的储君。

能在官学开设第一年就赶过来的平民,哪个不是有些胆量。

方才公子凌给的优待,以及给的承诺,更加激起众人留下的心。

就算今日留不下来,回家了也要读书识字,大不了明年再来。

留下才能跟这些傲慢的贵族一起学习,才能有朝一日成为卿士,再也不受人嘲讽。

纪凌自然知道他激起大家的野心。

想到在这里更进一步,想要成为蛮荒开篇人,没有野心肯定不行。

身边的公子卢更加意识到眼前这个纪国小公子的能力。

若说之前对什么天下四公子的称号有些隐隐得意,但现在完全没有这样的想法。

纪凌的本事都没当什么什么四公子,他又算的了什么。

考核正式开始。

文试那边发下考题,都是公子卢精挑细选的题目,纪凌又加了两道类似策论的题目,就是议论当前纪国出现的问题,让考生们献策,以此来观察考生们的能力。

武试这边则热闹很多,按照大家的特长分类,跑得快的比跑步,看看是不是真的异于常人,唱歌的唱歌,嗓门大的试一试。

说是武试,其实更像杂试,麻烦是麻烦了,但这里的人明显更有潜力。

主考官的纪胜没有丝毫不耐烦,被弟弟喊来当考官,那不就是弟弟一句话的事。

而且经过父亲提点,纪胜知道弟弟是在为他选人才,这种情况下,纪胜对弟弟的喜爱还用得着说?

但同样的,纪凌写的两道策论题目,也会问到他们。

虽然大家不会写字,但会说啊,他们说自己的想法,旁边有人如实记录下来。

谁说没有读书识字的人就不聪明了,他们依旧有自己的思考跟想法。

特别是几个能说会道,思维敏捷的人,明显能另辟蹊径。

他们本就聪明,若在学堂再学两年文化知识,一定会脱颖而出。

不过武试这边的热闹,还是让都城内外议论纷纷。

什么武试,这是比本事呢,还是演杂耍啊?

只是这东西由小公子纪凌一手创办,谁也不好说什么。

以前小公子做的事都很靠谱,唯独创办官学好像很奇怪?

可身在其中的主考官仪先生,却明显感觉到平民组的潜力,在他们当中听到不少新颖的想法。

甚至比文试那些人更有想法,只是没有经过系统学习,所以显得没有章法,但在仪先生看来,确实是好苗子。

特别是一个三十多岁的中年人吉新,他年纪不算大,头发跟胡子已经花白,说是打仗的时候逃难,逃难的时候没有饭吃,最后几经流转,在纪国种田。

但他去的地方多,见的人也多,对纪凌所写的问题答得很好。

特别是纪凌其中一题,问的是纪国该与四边哪国交好的时候,很多人对这道题很茫然,只有吉新回答:“郑国。”

问其原因,那吉新答:“郑国弱小。”

这话连仪先生跟公子卢都微微抬头。

郑国弱小?

可上次和平盟约的盟主都是郑伯啊。

纪凌却笑着看他,又问:“为何?”

吉新再答:“郑国在中间。”

说完又顿了片刻:“他们先打的仗。”

是了。

郑国在中间,没有往四面发展的空间。

纪国尚且往南在走,其他各国也差不多,都在往四边扩张,无非速度快慢的问题。

但郑国不行,他在中间。

这也是郑锡一定要挑起跟纪国战争的原因。

而且作为和平盟约的盟主,率先挑起战争,这才是真正的名声全无。

那又回到最初的问题。

纪国该跟哪国交好?郑国。

因为郑国弱小,所以同样势力不大的纪国,就该跟他们处好关系。

旁边的昌国,祁国人口太多,面积太广,小国跟大国一定不会平起平坐。

但小国跟弱国却可以。

所以交好的选择是郑国。

从贵族三百多人,到平民四五千人里。

这个头发花白的中年人吉新,回答的问题,竟然最接近纪凌的想法。

不用说,吉新直接被敲定留下,成为纪国学堂年纪最大的学子之一。

接下来的两年里,他会由仪先生跟卢中杰教导,开始读书写字,成为真正的文化人。

这样的草根人才,通过考核一一选出。

连纪胜都找到几个力气十足的好汉作为手下。

更找到特别会训练动物的人带走驯马。

三月份,考核结束。

贵族留下四十五人,平民留下四百五十人。

又在纪凌的请求下,让如今纪国写字最好看的萱夫人给学堂题字。

从竹简转到纸张写字,很多人还在练字,他母亲萱夫人显然已经练了出来。

萱夫人写出的字体饱满优美,带着特有的柔和跟包容。

这七个字,也在学堂正式教学当天被挂了出来。

不拘一格降人才。

来往的贵族子弟也好,平民学子也好,只要进入学堂,都能看到句话。

给前者的压力,后者的激励,都会成为拼命学习的动力。

想留下来吗?

想进步吗?

想成为真正的人才吗!

好好学习吧!

作者有话说:

? 第 37 章

纪国学堂, 真的招了很多平民,甚至比贵族还多。

消息传出,纪国上下皆是惊讶, 等知道纪国官学里所有人的衣服都一样, 吃穿用度不能太夸张的时候, 对纪凌的看法又变了。

纪国平民终于确定一件事。

进了学堂,那就不一样了,真的能当官。

别看这个想法朴素,但也最有用。

落榜的几千平民也没灰心,去了都城学堂一趟, 好像真的开阔了视野,回家之后第一件事就是买纸买笔,然后学字。

自己学不成的,可以让家里孩子学, 总会有聪明给孩子考入学堂。

纪国平民教育就这么懵懵懂懂开始。

开始的时候十分艰难,因为谁都不识字啊。

纪凌自然知道这些, 他给了那些识字的落榜贵族们另一个选择。

当初参加文试考核的贵族子弟一共三百二十人, 只录取了四十五人, 剩下的二百多人做梦也没想到, 他们真的不能去学堂。

按照以往的情况, 那学堂就是他们的啊。

不过大家稍微看看就知道, 被录取的子弟平时确实用功, 被淘汰的人确实不如人家。

这些子弟回家后被各家父亲骂得狗血喷头,直接拘在家里读书。

其实这些落榜的人里,又被纪凌分出一部分还算可用的, 给了他们另一个选择。

那就是去到纪国十城教平民读书识字, 能坚持教半年的, 那就会给一个官学旁听的机会。

要去教平民?

还要教半年?

才有旁听的机会?!

其实纪凌也是没办法的办法,从一到十还算简单,可从零到一,从无到有,实在太难了。

这些贵族子弟虽然不学无术,但好歹是识字的,不管品行如何,识字已经是个优点。

既然如此,不如变废为宝,扔到下面城池里面教学,总算是有点用处。

原本让贵族跟平民一起上学,已经让卿士们皱眉,现在还让他们的孩子去教平民读书?

自己孩子看不出来,他们还不懂吗?

若真教出来了,那都是竞争对手。

有这时间,不如好好读书,自己考进官学。

杜或把打探来的消息一一告知,最后道:“要不然我去带个头?下去教书?”

作为小公子的跟班,杜或还是很有觉悟的。

谁料纪凌却摇头:“你家虽是卿士,但你一直在我身边,便是你去了,也没什么带头作用。”

毕竟外人看来,杜上卿一家是妥妥的国君派,跟卿士那边离得已经远了。

事情竟然僵持在这。

纪凌也不着急。

反正官学已经正式开学,还寻了几个有学问的夫子给平民启蒙。

在官学里面吃穿不愁,学得好了还能当官,这四百五十人别提多用功了。

跟他们的用功程度一比,贵族的四十五个人就跟天天玩乐一样。

有这么努力的“同学”在旁边,考进来的贵族子弟再看看名士仪先生跟平民们走的越来越近,而且公子凌也跟着一起认真念书,他们只好捡起书本。

他们就不信了,自己还比不过这些平民!

刚开始还有,渐渐都城卿士都发现这件事。

考进官学的子弟们愈发认真,平日学问也越来越好,甚至跟仪先生,公子卢关系都不错。

公子胜跟公子凌也会偶尔夸赞。

没考进的呢?

还是那个样子!

天天吊儿郎当不学好,这距离一下子就拉开了!

而且就这个水平,明年也考不进官学啊。

在纪凌的刻意引导下,官学开设不到半个月,所有人都发现学堂的好处。

这些官学的学生,穿着特制的“校服”,看起来精神利落,看起来仿若翩翩公子,出门游玩香车宝马,谈天论地。

公子凌甚至在郊外办了场春宴!

这宴会极致雅致,在场的人喝酒吟诗,纵声高歌,颇有名士风范。

还从里面传出几首脍炙人口的诗歌!

公子胜更是把他的宝刀拿出来,当场舞刀,引来一片叫好。

其他贵族子弟连受邀的资格都没有。

只能从旁人耳中听说这宴会多么多么风雅,多么多么有趣。

能跟名士谈笑风生这种事,做梦都想不到啊。

但他们都不能去!

因为他们不是官学的学生!

反而那些平民都去了!

一眼看过去,学堂里已经分不出什么平民贵族,因为大家穿一样的衣服,学一样的知识。

在相处中,贵族子弟自然能发现平民的好处,再有公子凌刻意促进,已经有很多人交了朋友。

这一幕不仅刺激到未入学的人,更刺激很多平民。

等春宴结束,想去下面十城教学的子弟已经陆陆续续出来。

半年,只要半年时间,他们就能去官学旁听!

那些卿士本身,其实也已经心动,纵然只是旁听,但学点好的也行啊。

比在家闲着惹事强。

可把自家子弟送走,不少卿士恍然发现。

从始至终,公子凌都没跟他们接触,甚至没找人劝过。

但纪凌总有办法让他们上钩。

而且上的心甘情愿。

想到这一点,不少人看向小小年纪的纪凌,下意识带了点惧怕?

纪伯一家,哪个有这么多心眼的。

怎么偏偏出个纪凌。

也是正好出个纪凌,这才让纪国飞速发展。

但在纪凌看来,这才哪到哪。

纪国依旧是夹缝中生存的小国,他们纪国在发展,其他国家同样在发展。

领先那么一点点便沾沾自喜,很容易被反超。

好在现在的教育体系已经逐步搭建,依靠纸张廉价跟普及,纪国将会有更多人识字,也更有利于选拔人才。

人才在哪都缺啊。

纪国更缺。

看着纪国官学一步步走上正轨,十个城池也派了人教学,相信只要给时间,这些教育的种子一定会生根发芽。

可以说办教育这件事,是纪凌最上心的一件事。

记得后世有本书里说过,华夏文明跟其他文明有一点很不一样。

其他文明基本都不会让下层平民识字,因为识字越多越不好管。

而华夏文明不同,他们的统治者会让百姓们尽可能多开民智,从而有生生不息的人才出现。

不管统治者是真的为百姓好,还是想以百姓来平衡世家,结果反正是好的。

也说明他们从不认为百姓是愚昧的,不可教的。

纪凌从后世而来,自然知道百姓的力量有多强大,只有广纳人才,才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

当然了,好老师也同样重要,用白纸拐来的仪先生跟公子卢,实在帮了他大忙。

否则纪国官学根本没那么吸引人。

仪先生算了算时间,从去年九月份到纪国,现在已经次年的三月。

这时间加起来,比他周游列国的时间都长!

其他各国也没想到,之前仪先生因为买白纸,所以跳过纪国,可兜兜转转,竟然直接在纪国待这么久。

而且人家的官学刚刚建好,明显一时半会不能离开。

不说旁的,就以仪先生对学问的态度,在纪国官学没运行顺畅时候,他都不会走。

毕竟他走了,这不就前功尽弃了?

仪先生这么想,可公子卢却另有看法。

来纪国这一趟,对他来说感受颇深,特别是纪凌对平民的态度,以及他接触平民之后从他们身上感受到的活力,像是给公子卢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公子卢感觉,留在纪国,或许能学到更多。

他们两个算是在纪国安心待下去,卢国国君差点没指着使臣骂。

让你去说和人家别打仗,你呢?还把名士给落下了是吧?

他第九个儿子也留在纪国,这是要干嘛?

儿子就算了,反正他儿子多,可名士不多啊。

仪先生简直是卢国招牌之一,不把他带回来,自己心里不安稳。

使臣赶紧拿出白纸订单,让国君再看两眼。

看在订单的份上,就算了?

卢国国君到底不是蠢人,他自然知道这也是卖纪国的面子,可一想到自己家的名士去给人家培养人才,这心里怎么那么奇怪?

不过想到纪国的潜力,再有使臣提起纪国储君纪胜还未婚配,卢国国君似乎有了想法。

“去,把上卿请过来,还有国君夫人也请过来。”

“寡人有多少个女儿来着。”

卢国国君这么想,庆国那边也一样。

纪国虽然不大,实力也远不如他们,但那几样东西确实厉害。

是个值得投资的对象。

至于附近的昌国,祁国,郑国,其实同样有想法。

可前段时间才打了仗,不好立刻说婚配的事。

这就让卢,庆两国找到机会。

说起来纪胜如今二十二的年纪,算是大龄青年。

以前国君跟萱夫人不是没动过心思,只是先在打仗,和平之后纪国又在发展。

再有身为储君婚配应该跟各诸侯国联姻,这才合适。

但那会什么情况,大家都知道,纪国在人家眼里都要亡国了,谁会把女儿嫁过来。

便是女儿最多的卢国国君,都认为这不值得投资。

当然,现在纪国虽然还是很小,实力还在诸侯国最末,但毕竟打赢旁边三个大国,自身还有上好技术在手,自然而然入了大家的眼。

之前卢国,庆国使臣没走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说亲的打算。

要不是纪凌年纪小,肯定也把他给算上。

等纪凌知道此事,大哥的婚事都快确定了。

按照现在的规矩,以纪国储君身份娶妻,先确定夫人身份,夫人娘家还要在自家亲戚里陪嫁两个媵妾,一共三人送到自家国家边境,娶妻的一方则带着人前去迎接。

至于谁去接,全看自家诚意。

当年父亲并非储君,所以也没按这种规矩来,故而只有萱夫人一个妻子。

萱夫人思虑再三,跟国君一起给大儿子定下卢国的婚事。

主要是卢国那边嫁的是国君女儿,庆国则只想嫁上卿女儿。

两者对比,自然卢国更有诚意。

在婚事既成的时候,从郑国又派出一队人马,来的人身份特殊,竟然是郑国国君郑伯的岳父。

这位过来,自然也是说亲。

那郑伯岳父眼神精明,说话老辣,见到纪伯便是:“多年未见,纪伯可好?”

纪伯想了半天,想到好像有一次打仗的时候见过这位郑伯的岳父,只是他武力实在差劲,纪伯根本看不上。

但这会都攀关系了,还有什么好说的。

纪伯笑着应下。

那郑伯岳父便说明来意:“郑伯的三女儿柔美秀丽,天生绝色,想着与纪国大公子正是匹配。”

反正说了一大堆。

顺便还拉踩了卢国:“那卢国国君有十几个儿子,二十多个女儿。而我家外孙女却是郑伯的掌上明珠,更是夫人所出。”

意思是,卢国女儿多,随便挑一个送来的。

我们郑国不同啊,总共就三个女儿,个个都是国君的宝贝。

要说诚意,那还是我们郑国诚意最足。

这下萱夫人犯难。

不过实话确实如此。

庆国嫁卿大夫的女儿,卢国嫁二十多个女儿中一个,郑国嫁嫡出女儿。

国君想了想,干脆让大儿子来选。

储君的婚姻虽是结盟,但也要看眼缘。

纪胜并未思索太久,脑子里冒出弟弟给官学出的策论题目,又想到那个平民出身的学生吉新,干脆道:“郑国吧,正好跟郑国打好关系。”

这话一出,连纪伯都多看自己大儿子两眼。

行啊,什么时候学会思考了。

郑伯岳父都没想到,这事真的能成。

毕竟人家卢国庆国来的早,他们是匆匆赶来,甚至是他一个人全力促成。

那郑锡还觉得跟纪国交好不妥,这有什么不妥的。

大哥婚事自然不是刻意瞒着纪凌,主要他年纪小,最近又在忙官学的事,这才不知道。

等他稍微闲下来,母亲才将此事说明。

这原本也不算事,可萱夫人又提了句:“你哥年纪拖的大了,实在不妥,到你的时候,一定要快些。”

说完萱夫人想了想:“我儿今年十三,也要不了两三年了,母亲要提前物色才行。”

这把纪凌吓得够呛,赶紧摆手:“还早还早,母亲还是先操心大哥的事吧!”

纪凌少有这样的表情,把萱夫人逗得直乐。

纪凌还真没想过成亲的事。

对他来说真的太早了!

他才十三岁!

有这时间,不如看看纪国城池建设!

天下人渐渐发现,前段时间出尽风头的纪国突然安静下来,除了继续在做白纸买卖之外,依旧跟之前一样偏安一隅。

也不对,除了白纸买卖之外,还有另一件事,那就是纪国大公子的婚事。

三月份定下亲事,约好五月份迎娶。

时间算不上仓促,郑国国君想赶紧认下这门亲,纪国觉得大公子年纪不小。

这样一来,事情竟然异常顺利。

纪国的低调自然是故意的,他们并不想太过张扬,之前都是为了自保,如今时局平稳,自然还是发展为主。

跟附近的郑国联姻,以后的安全更有保障。

迎亲当天,纪凌跟着新郎大哥纪胜一起出门。

纪国这一行人,皆骑着高头大马,因是喜事自然没上重甲,连马具都是红色。

只是这样一群人走在郊野,还是让送亲队伍震撼。

郑国的送亲队伍,跟纪国的迎亲队伍在边境相遇。

一边是马车送行,另一边高头大马,为首的纪胜相貌英俊,作陪的弟弟纪凌风神俊茂。

两者对比,高下立判。

五月结束,随着纪国储君的婚事落下帷幕,跟郑国也处好关系。

纪国彻底在诸侯国中站稳。

但纪国发展的步伐并未停歇,新旧五城已经建设的差不多。

现在的纪国除都城外,还有十二座城池,其中最新的两个城池靠近西边。

十二个城池把都城紧紧包围在中间,让都城戒备更加森严。

十二个城池的宫室里,都有一处学堂,学堂的夫子不算高明,只是被发配过来的各家贵族子弟。

而学生自然是当地的农夫们。

虽说这些贵族子弟教的七零八落,可好歹是有收获的,星星之火也是火,纪凌对此还算满意。

除此之外,城池外的田地也被堂哥公子钦规划的很好。

耕地从四百万亩已经增进到五百万亩,纪国税收大大增加。

守卫自然是大哥纪胜布置,各地兵马全都安排妥当。

可以说纪国虽小,但该有的什么都有。

只是这样还远远不够。

就在纪凌把目光放在更南边的时候,纪国领地上的野人部落出了大事。

一个十几万人的野人部落因为奴隶的事起了内讧,其中半数人竟然携家带口,来投奔纪国。

之前中原事多,纪国领地上,只留了两个大的野人部落没有收编。

没想到刚处理完中原各国的关系,那边就出事了?

纪凌眼前一亮。

这不是瞌睡送枕头吗?

纪凌几乎没犹豫,立刻跟着大哥的队伍出发。

开疆扩土这种事,当然越快越好!

在纪国往南发展之前,领土南边的部落极多,但大多不成气候。

偶尔有几个大部落,也会主动避开中原王朝。

毕竟两者的实力根本不对等。

但在双方发展的时候,总会有接触。

不过像这种,自家部落起了冲突,就投奔中原诸国的,还是不多见。

大多时候,都是井水不犯河水的状态。

等纪凌跟着大哥到那边的时候,纪国新城外面密密麻麻躺着的都是人。

这些人大多衣不蔽体,骨肉如柴。

看见来人骑着马匹,竟然也不害怕,好像没有力气挣扎一样。

这到底怎么回事?

新城的官员瑟瑟发抖,赶紧跟两位公子讲了野人部落发生的事。

其实说起来,还跟种田有关。

今年事多,大家也是知道的。

纪国基本都在处理跟各国的关系,但种田作为国之根本也没落下。

其实今年的耕种是有点问题的,比如说今年南边雨水太多,雨水多,就会导致很多庄稼淹死,根部烂掉,最后也没什么收成。

但纪国的田地不同,在建城初期,开耕初期,挖水渠排涝都是纪国田地必须要做的事。

所以今年的雨水对纪国田地影响不大,故而没引起重视。

可同是南方,那些野人部落的田地就不同了。

他们的耕种方法太过落后,今年雨多,直接造成粮食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

粮不够吃就会有战争,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野人部落自不例外。

他们的内战就是因为粮食不够吃引起。

不知道谁先起的头,闷头往纪国新城方向跑。

刚开始纪国新城官员没在意,哪天不会进来几个野人呢?好好耕种,以后就是纪国人,说不定还能读书呢。

可越来越多的野人奔向新城,这就让官员害怕了,连忙写信送到都城。

纪凌跟纪胜都没想到。

竟然是这种事?

纪胜还以为要打一仗的,兴奋的不行。

没想到竟然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种田厉害,就是好啊。

作者有话说:

? 第 38 章

纪国新城外躺着一堆一堆的人, 他们已经没有什么力气挣扎。

今年雨水太多,几乎所有人的粮食都没收成,偶尔有些收成也被收到部落首领的茅草屋里。

本就没有吃的, 新上任的部落首领还激化矛盾, 十几万人的部落瞬间四分五裂。

这个部落还有些母系部落的特点, 除了首领之外,另外五个管事的都是部落里的老妇人,他们以母族为系带,由家中族老带着前往纪国。

族老今年五十多岁,看着十分苍老, 手里拿着象征意义的拐杖。

也是这个老妇人最先带着分裂出来的族人往纪国方向走。

因为他们族群里的人看到过纪国的田地。

大家在的地方都差不多,而纪国这边田地却没事,收成还很好。

这自然引起族老的注意。

跟当初的樊氏部落一样,农耕部落总会注意到更先进的文明。

谁家田地好, 自然会下意识靠拢。

以前这个部落还能自给自足的时候,并未想过跟别人接触, 一旦发生灾难, 自然本能寻求先进文明, 这大概也是生存的本能。

族老带着族内几万人来到纪国新城附近, 这是他们从未接触过的城池, 从未见过的田地。

不过他们已经太累了。

长久的奔波跟饥饿让众人无法再做什么。

在族老的示意下, 所有人原地休息, 放下手里的东西,等着跟新城人交流。

族老身边的女儿低声道:“母亲,您不怕他们抓族人当奴隶吗?”

族老满脸皱纹, 眼神透着智慧:“咱们之前接触的其他部落都没有被当作奴隶。”

这也是族老敢靠近的原因。

他们收集信息, 处理信息, 确定方向,不仅凭借智慧,更凭借经验。

若这些城池的人没事就抓野人部落当奴隶,那她肯定带着族人朝另一个地方迁徙。

这也是族老们的能力,在危急时候带着族人逃难。

不当奴隶,有地种,学会他们的种田方法,那一定很好。

没办法,谁让今年的灾太大了。

不光是他们这个部落,隔壁另一个大部落也没好到哪去,他们往东方向走,应该也是寻找新的地方,至少要先采集到能过冬的食物。

纪凌了解到这些事,其实不算意外。

纪国没什么感觉,是他们事先预防的好。

就跟一段路一样,没有整修过的路,下几场雨就会变成泥坑,人都很难走。

但只要整修过,夯实过,经过人力改造,问题就不会那么严重。

人力奋斗的过程,就是跟老天斗争的过程。

这些雨水纪国还能防治,在较为落后的部落里,自然是大灾。

但他们的应变能力也很快了。

不管是迁徙采集食物,还是主动靠拢先进文明,都是很好的选择。

纪胜只是过来打仗的,现在不打了,倒也不失望,问弟弟:“要不要开门让他们进来?”

纪凌想了想:“先熬粥吧。”

先吃点东西,保证人不饿死。

现在五六月份,天气正热,若因为水灾饥荒死伤的人太多,很容易起瘟疫。

再说,他也见不得这么多骨瘦如柴的人死在面前。

在新城官员的操持下,几口煮粥的大锅陆陆续续往城外运。

部落族老也被请了过来,老妇人身上衣服虽然还有兽皮,但其他衣物已经有了纺织布料,而且花纹很是好看,可见他们部落的手工业其实还算发达。

纪凌对族老十分尊重,连带着纪胜也朝这几人点点头。

族老一眼便看出两个年轻人是这里的主事,客气道:“多谢纪国救我们族人,这是我们部落带来的礼物。”

身为族老,她跟女儿是少有会说外族语言的人。

甚至不止会说纪国语言,连祁国,还有其他部落语言都略通。

这点很正常,族老甚至还兼任族内医师,占卜,翻译,等等重任。

虽然族老说的有些别扭,但她还是把意思完整表达出来。

随后,族老的孙女捧着一个精美的布包过来。

他们母系部落的传统便是只知母,不知父,孩子由舅舅抚养。

虽说这些年部落内部也有变化,但这种更为传统的部落,基本还是这种传承方式。

布包被杜或取来,跟纪凌想的一样,这个部落对纺织果然有些心得,布料花纹十分漂亮,染色也很好看。

里面的布料更是精美,还带了些外族特色。

纪凌看着道:“可以带给母亲跟大嫂,她们一定喜欢。”

他们的母亲是君夫人,布料献给国君夫人,也代表对这个部落的认可。

纪胜轻咳,拍拍弟弟:“还有你,你也做一身。”

说到这,纪凌忽然发现一件事。

他跟他哥骑马的时候,还穿的宽袍大袖,好像有点不方便。

最适合骑射的服装就是胡服,回头要改改才行。

不过纪凌看向部落族老,估计他们就可以做?

但现在也不着急,把他们族人安顿好再说。

纪凌刚想让杜或收起布包,里面还有两个小玩意,其中一个他认识,竟然是皂荚。

这东西的用处自然不用说,是后世做肥皂的东西啊。

肥皂这种日常都需要的东西,谁都离不开!家庭清洁必备!

纪凌忍不住惊喜道:“这是皂荚?”

族老见纪国人认识,解释道:“我们锦族唤它牙角,是我们那最珍贵的东西,同样献给纪国。”

纪胜不知道这有什么用,不过看着皂角的样子,随意道:“确实很像牙齿形状,这有什么用?”

“这个东西可以清洁物品,什么东西都会洗的非常干净。”族老见他们喜欢,心里放心了些,“我们锦族在染布的时候发现这个东西,非常好用,可惜产量不高,只能给您带来这么多了。”

多少不是问题,问题是让纪凌想起肥皂这个好东西。

这种居家必备的东西,人人都会喜欢。

皂角树这种东西,也可以大面积种植啊!开个皂荚园,还能再开个肥皂工厂!

若真开起来了,纪国就会又有一笔支出!

纪凌抱着皂荚如获至宝。

这种好东西,他怎么刚想起来!

不过也是,之前太忙了,而且周围又没有皂荚树。

笑着看纪国人的反应,便知道对方很有眼光,被自己人称为牙角的东西确实很好用。

他们每年只能收集一点点,都在染布的时候使用,有时候还拿来换东西。

但数量太少,自然没引起别人的注意。

纪凌跟族老都没聊下一步,两个都是聪明人,以后有的是机会聊这些上好的染色布料,以及让纪凌激动的皂荚树。

在他们聊天期间,城外传来阵阵米粥的香味,纪国现在还是麦子,小米,大米混吃。

这会熬的就是小米粥,虽然看起来比较稀,但许久没吃饭的野人们还是喜极而泣。

这几万人刚要混乱,族老跟女儿站出来,用他们部落语言说了几句。

再加上纪凌让他们好好排队,短暂的骚乱过后,以妇女孩子为先,青壮年在后的施粥队伍慢慢排开。

纪凌这边也没忘记族老跟她女儿,应该就是下一任族老,看着三十多岁的样子,十分稳重。

只能说幸好纪国现在不缺粮,昌国那边赔的陶器也不少。

否则都供不上这么多人用。

施粥的纪国人里,也有许多原本是其他野人部落的。

以前大家同是野人,现在一个施粥,一个求粥,更别说新衣服都穿上了,两者对比,谁不感慨加入纪国的好处。

吃过一餐后,不少野人躺在新城外面进入睡眠。

他们之前又饿又困,现在吃了东西,喝了水,族老也跟纪国商议好了,心里放松自然而然睡着。

甚至有人打起鼾来,他们确实累了。

不过这么多人在城外也不是个事。

他们休息了,族老跟纪凌纪胜还要讨论接下来的安置。

刚到新城宫室,族老带着女儿孙女便朝两人行礼,开口道:“还请纪国收下我们族人,锦族人人人会种麻,织布极好。若纪国给我们一块土地,我们锦族人绝对会体现自己的能力。”

收下也不是不行。

之前纪胜收编过不少野人部落。

但那些野人部落人少,随便安置到几个新城就行,既不担心他们抱团伤到纪国利益,也不担心他们集聚闹事。

但眼前的锦族不同。

就这一批,也有三四万人。

还有□□万人在内斗跟观望。

全部吃下,只怕他们鸠占鹊巢。

这点防备心还是要有的。

纪胜是不管这些事的,有弟弟在,还用得着他操心?

但纪胜并未离开,他个子跟气势往这一坐,就是给弟弟撑腰。

纪凌笑:“只是新城你们也看了,地方虽然很大,可人也不算少。估计只有一部分人能留下,其他人要去其他城池。”

纪凌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

全都要也行,但人必须打散,还要学习纪国的语言跟文化。

“纪国新起了两座城池,距离国都还比较近,更靠近中原,那两个城也是个好去处。”

反正意思就是,纪国十二个城池,你们此处近四万人,要打乱分过去。

族老也没想到,眼前的少年人能这么快说出解决方法。

可锦族人祖祖辈辈生活在一起,猛然分开,只怕会不妥。

纪凌并不着急,还让人把城门外的人安顿好。

他相信这位族老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接下来一个下午,族老被带去看了纪国的农田,以及纪国的住所。

人家纪国住的可不是茅草屋,而是正儿八经的房子,地基垫的很高,这样还能防止南方的湿气跟潮气。

其实他们部落也会垫高,但远没有纪国的工具跟材料多,房子也显得小气。

纪国的田地更是让人侧目,一条条排水渠,让人知道为什么同样雨水过多,纪国却没有问题。

不加入纪国,他们就要回到原来地方。

加入纪国,不仅今年过冬无忧,还能学到先进的种田技术。

纪凌见他们回来,还笑着道:“说到底,这片土地人们同宗同源,都是华夏子孙,去哪都差不多。”

族老陷入沉思。

她今年五十七岁,在这个时代算是高龄,时间带给她的不仅是苍老,更有别人无法比拟的智慧。

这个决定做的很艰难,甚至还包含了一部分权力。

带领几万人的部落,跟带领几千人完全不同。

等族老去休息的时候,天已经黑了。

可新城的街道并不算太暗,主街上点着火把,还有几家铺子开门。

这里跟他们部落完全不同,一到夜晚四面寂静,狼嚎虎啸,最亮的东西就是门前的耕火。

但她住的这间院子,四面有着整齐的篱笆,推开门后,还有更加高耸的城墙。

这些城墙把里面的人们保护的很好。

族老跟女儿商量许多依旧没有答案。

但第二天清晨,看着家家户户的去里长那取农具,然后各自去农田干活,家里升起炊烟,很快陆陆续续的妇人孩童出来,去田间送饭。

纪国田地收成更好,纸张交易也挣钱,农夫们吃的自然不错。

有些人还能吃些风干的肉食,听说这是闲了的时候,当地士兵组织人手在新城附近打猎,既然是改善伙食,也是清理周围的危险。

打来的猎物全都分给帮忙的农夫。

有饭有肉还有自家种的菜,一顿饱饱早饭吃完,又有力气继续干活。

等到日头大一点,他们收拾收拾回家休息。

此时城门早就开了,当地官员组织人手给外面风餐露宿的锦族人施粥。

虽然这粥也很好喝,但跟城里百姓的饭食比起来,根本不是一个档次。

而且族老明白,这些粥也是暂时的,若不打散族人分布到其他城池,那也会是最后一顿粥。

看着无辜瘦弱的孩子,还有激动吃粥的族人,族老不再犹豫,并入纪国,是最好的选择。

甚至不止因为天灾才这样做,族老隐隐觉得,就算没有天灾,也该学习这样的种田本事,更别说公子凌讲的没错,这片土地的人本就是同根同源。

他们这一支多也是殷商或者周朝初期逃难到南边的人,所以并入纪国,对他们来说没什么心理压力。

其实不止四周部落这么想,如今各个诸侯国,虽说喊着自己是纪人,是郑人,但说到底还是在周朝的框架下。

他们都是周人。

想明白这些,族老不再犹豫,当即向公子凌表示,他们锦族愿意到纪国各个城池。

纪凌就知道这位族老的聪明,笑着道:“既如此,那锦族以后就是纪国的一脉,由您当族长。”

他们部落其实是有首领的,可纪国的公子刚开口,直接把这一支锦族分开,由族老升任族长。

族老笑着带女儿孙女行礼:“锦族必不负众望。”

旁边的纪胜,杜或已经看呆了。

还有这种方法?

兵不血刃,几句话就把几万人招揽过来?

可这事还没完,纪凌又道:“接下来应该还会有陆陆续续的锦族人过来,还请族长在此地等候,多加约束。”

这等于把管理锦族人的任务交给新上任的族长,他们到底是一个部落,说的还是同一种语言,自己人管,肯定比纪国人管要顺畅。

当然,这也不是只有好处,进入纪国的锦族人必须学会纪国语言,束发穿衣,不得违抗。

到各个地方,同样受当地官员管辖。

这样的融合较为柔和,毕竟大几万人并入纪国,确实需要一定手段跟时间。

而且让他们自己先管着自己,融合的速度会更快。

再说,纪凌给一定的自主权,也不单为了锦族。

那族长知道自己该投桃报李,笑着道:“上次见小公子喜爱锦族的皂荚,若是有兴趣,可以让我的儿子带您去部落的皂荚树看看,我愿献上锦族一半的皂荚树。”

顺便还能通知锦族人这里的好消息。

要是愿意投奔纪国,可以跟着队伍一起回来,有纪国人保护,周围的野兽豺狼根本不是危险。

这也太上道了。

纪凌自然可以派人去南边找皂荚树,但先不说再往南的方向,山地瘴气增多,就说那么大的地方,想找几棵皂荚树也是难上加难。

有这种轻车熟路的人带着自然好。

而且还是锦族人自己给的,拿来的更加名正言顺。

想到即将要有的肥皂工厂,纪凌便忍不住激动。

这是不亚于纸张的靠谱买卖。

纸张还有个门槛,必须写字,或者对生活有点品质的人才会买。

肥皂不是啊,谁不需要洗衣服呢。

这东西只会更普及。

纪国给锦族一个安身之所,锦族还纪国皂荚树,这种交易还是很合算的。

此事定下,锦族族长走出城门,开始跟自己族人说接下来的决定。

头一批有近四万人,大家先分到新五城里,这五个城离得不算远,大家基本都能接受。

但再来的人,则要经过锦族族长管理,再派到更远的城池。

不过锦族族长留下十几户人家,他们都有一手极好的纺织本事,还有印染布料的手法。

这些人则会跟着她去都城,听闻都城有不少店铺,锦族族长准备在那边卖锦族织布跟染布。

既是不让手艺失传,也能让大家过上更好的生活。

对锦族要在纪国国都开作坊这种事,纪凌自然不会阻止,甚至还会主动帮忙找个店铺,确定作坊。

锦族的布料他是见过的,放在诸侯各国,那都是极好的。

不过纪凌也感慨这位老族长的厉害,短短时间内,便找到锦族以后的出路。

这边人安顿好,出发寻找皂荚的队伍便要出发。

这事自然是纪胜出马,他道:“弟弟先回都城,南边野兽多,瘴气多,蛇虫鼠蚁更是可怕,你身体本就不好,还是别去了。”

大哥说的自然是实话,这个时候的南方大多数地方并不适宜人类生存,还是动物跟植物的天堂。

未经开放的肥沃土地也不好走。

否则现在人怎么爱往一马平川的中原走,那地方平啊,好种地啊。

所以纪胜根本不让弟弟冒这个风险,而他皮糙肉厚,绝对没问题。

纪凌哭笑不得,但看看自己的身量,再看看哥哥的身高,他什么时候才能长得那么高大?

十三岁的纪凌只要带着锦族族长等人暂时回都城。

纪胜则带了锦族族长儿子以及几个认路的人往南边走。

可问题来了。

这锦族人也害怕骑马,甚至坐马车都瑟瑟发抖。

纪胜沉默无语。

马儿那么帅气,那么好用。

怎么会有人害怕骑马?!

纪胜懒得理他们,直接让手下拎起带路的人,多跑跑!跑跑就好了!

他还着急给弟弟找皂荚呢!

虽然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更不知道有什么用处。

但弟弟要的东西,他一定给找到!

作者有话说:

昨天猫猫把水撒键盘了……连夜买键盘……我的二更就没更上,等新键盘到货,回头给补上……不说了,揍猫去了-

? 第 39 章

从新五城回都城, 这一路纪凌走的并不快,毕竟要照顾一路跟着的锦族人。

这一行人约莫四五十,男的会种麻, 女的会织布染布, 分工十分明确, 他们以族长为首,还带着部落气息。

但这一路走过去,给他们的冲击力实在巨大。

新城的建设让他们吃惊,从新城到纪国都城的官道更是又宽又阔。

回去的时候还遇到一场雨,原本以为下雨之后路会特别难走, 但人家纪国的路不是这样。

这路能并排走四辆马车,道路还结实,走上去都轻松很多。

而且越往中原走,道路越平坦。

不少锦族人冒出同一个想法, 怪不得人们都想往中原跑!

到都城附近,整齐的田地, 专门养牛的牛棚, 以及远处的造纸厂, 都让人心神荡漾。

这就跟一个原始人突然看到一些现代化建设一样, 虽然没那么夸张, 但也差不多了。

而且现在的建筑风格都是高筑台, 不打基地, 所有房屋都是高高的,更让人仰慕观看。

作为纪国都城,城门自然更加高大, 加上纪国朴实的风格, 硕大石块整齐砌成高耸的城墙, 再有黑色铁器在城楼上做哨卡,多看几眼,都感觉被冰冷的寒意注视。

这样的都城对敌人来说自然害怕,但对自己来说,是最坚实的保护。

纪凌开口道:“以后这就是你们的家了,这些都是我们的东西。”

一句话,让跟过来的锦族人恍然。

对啊。

他们怕什么,这又不是对付他们的,是保护他们的啊。

以后他们也不会被这样的城墙保护,夜晚出动的野兽怎么也找不到这,他们部落前些天还有被狼叼走的小孩。

如果住在这种城池里,一定不会有这种危险吧?

进到城池里,街道上人来人往,有许多做生意做买卖的人,还有些聪明人开起酒楼饭馆,走街串巷的货郎满面笑容。

这就是纪国都城。

以后他们也是纪国人了。

纪凌把他们安置在城西的院子里,附近五个院子都拨给他们,足够这些锦族人生活。

而且城西基本都是小作坊聚集,这些院子足够他们以后织布染布用。

纪国的食物足够,经济发展,自然促生许多做小买卖的人。

现在都还在起步阶段,未来的潜力却是巨大的。

等锦族人安顿好,族长等人又去见了纪国国君。

纪伯对两个儿子做的事已经知晓,更知道大儿子用武,二儿子用文,把这件事做的再妥帖不过。

以前只听说过圣贤用智慧吸引外来人加入。

没想到纪国也有这么一天。

之前的部落还需要用武力威胁,现在完全不同。

纪伯笑着召见锦族人,对她们的态度十分温和,再看到漂亮的织布染布,开口道:“既如此,孤赐你们工具房屋,以后专心在纪国生活。”

就是说,给他们白手起家的东西。

这点小恩小惠对纪国来说不算什么,却表明他们的态度。

纪国卿士看着这样一幕,心里别提多高兴。

纪国也成了能吸引人主动过来的国家!

不知不觉中,他们的变化也太大了。

锦族被安顿下来,族长又带着女儿会纪国新城,她来这一趟目的就是安顿族人,拜见纪国国君。

以后还会有陆陆续续的族人过来,都需要她来安抚,尽量不给纪国添麻烦。

不然这对谁都不好。

纪凌这边,则着手在建新的工厂。

虽说皂荚找回来还需要栽培种植,但提前准备工厂肯定没问题。

只要有原料,肥皂确实不难做,纪凌调动纪国资源又是轻而易举的事。

肥皂工厂就建在白纸厂附近不远的地方。

这里的道路为了运货,修建的十分好,依托道理便利,在这边建工厂也是很好的。

现在纪国都城,西边基本都是手工小作坊,南面的田地,东边则是两个工厂。

地多人少就是好,这边地可以随便用。

肥皂工厂建的跟白纸厂差不多,但在纪凌建议下,改进了原来的高筑台建筑风格。

以前高筑台是工具跟技术都不过关。

现在有铁器这种好东西,往地下挖也是很好的,而且这样会很省石料,节省一部分人力物力。

把高筑台改为后世打基地的建筑风格,不仅省力,还省材料。

负责建筑的官员看了又看,干脆自己接手肥皂工厂建设,他总感觉,这种建筑一定会推广出去,现在学再好不过。

这个官员已经隐隐有了工部的雏形,纪凌自然乐见其成。

他在这边建工厂,不知道大哥那边怎么样了。

纪胜那边其实遇到一点麻烦。

有锦族人带路,找到锦族部落不算艰难,但面对的情况太过可怕。

他们一行两百人刚到,就被锦族部落团团围住。

虽说有两百骑兵,但这里的锦族人至少还有五万,他们每日野菜为生,能吃的野菜都吃得差不多了。

还有些为了采野果被豺狼咬死。

总之现在锦族部落里的人饥肠辘辘,精神紧绷,所以看到外来人第一反应是围住。

在知道他们是来带走皂荚树的时候更是愤怒。

嘴里叫嚷的东西纪胜根本听不懂,直接对族长儿子道:“还不赶紧翻译。”

那族长儿子平日里沉默,此时倒还经得住事,努力跟部落里留守的部落族人解释。

之前说过,锦族内里出现内斗,早就四分五裂。

几个族老各有分支,已经成为纪国锦族族长的老妇人带着他们这一支已经有了着落。

剩下的几支有的离开,有的跟着部落首领留守。

部落首领身强力壮,是这个部落罕见凭借武力当首领的人,故而很多人不服气。

他们现在面对的,就是部落首领的人。

所以一听族老竟然去了纪国,还被认命为族长,又是大怒。

部落首领以为,那族老把锦族部落卖了,换取荣华富贵。

纪胜眼神微眯,虽然听不懂这些人叽里呱啦在说什么,但明显能感觉到他们的愤怒。

纪胜冷笑道:“我们只取应得的皂荚,对你们部落一点兴趣也没有。”

说着,身高近两米的部落首领出现,他不仅身量高,体积还大,各自稍矮的人在他面前,看他跟看小山一般。

这个首领怒目而视,眼神不善。

纪胜对他也没什么好感,听说他们部落粮食本就不多,还被这个首领的手下抢走送给他。

打过仗的都知道,这种首领死的最快。

纪胜虽不通文,却也知道治下的道理。

锦族部落首领是罕见不怕高头大马的人,眼看他要动手,纪胜手持缰绳,直接从他身上冲撞过去,刀背一碰,那首领身上闷响。

换做其他人受公子胜这一手,不死也要半条命,可这个部落首领竟然只是踉跄几步。

还是有些本事的。

向来无敌的部落首领却大为震撼。

头一次打架打输了!

眼看双方要继续动手,族长儿子赶紧从中劝和,说了许多好话,这才部落首领冷静下来,确定纪国人不是过来抓奴隶的,也不是过来趁火打劫的。

部落族老的儿子到底有些面子,等他拿出族老给的信物,部落众人的情绪才缓和下来。

说到族老带着的人已经吃上热粥,安排了田地,还有房屋住的时候,部落首领的怒气才渐渐消散。

不过他情绪明显低落。

他已经发现自己不是很合适当首领,本以为力气大,打猎勇猛就行。

事实证明他连手下都管不好,所以几个族老带着族人离开,他也没拦着。

没想到其中一个族老竟然找到那么好的去处,而且他们的首领竟然那样厉害。

部落首领把纪胜当成纪国首领了,不过意思确实差不多,就算纪伯知道也不会介意。

等一起解释清楚,纪胜终于找到传说中的皂荚,这些皂荚树并不高,结果也是稀稀拉拉,但显然很宝贝。

但这东西放在他们纪国,一定能养的很好,他弟弟绝对有这个能力。

对弟弟绝对信任的纪胜大手一挥,让人开始从根部往下挖,要把皂荚树完完整整带回去!根部也要完整的那种!

等取了皂荚种子,又挖了几棵皂荚树之后,这趟任务也算完成。

至于锦族的人跟不跟他们走,纪胜并不担心。

可得知部落首领都要跟着的时候,这才好奇道:“你在这还是首领,去我们那,是已经有族长的。”

纪国已经认定族老她当族长,便是再去其他人,都要听命那位老妇人。

部落首领脸一红:“我,我算什么首领。”

纪胜看看他小山一样的体型,忽然想到弟弟。

弟弟身边的杜或做事还行,可做护卫很一般,不如让这个人去保护弟弟安全。

纪胜拍拍这位肩膀:“行吧,看你力气十足,就跟着我好了。”

部落首领立刻点头。

既然首领都要走,属于他的一部分皂荚树同样被献上,但还是留了一部分在部落里,供少数留下来的人使用。

到了纪国,锦族人全部交给锦族族长管理,等知道纪国规矩后,分到各个城池。

只有已经不再是部落首领的壮汉锦涌跟着回都城。

纪凌都没想到,他哥从锦族部落回来,还给他带回来一个保镖。

比保镖更惊讶的,还是数几百斤的皂荚种子,以及几十棵皂荚树!

这,这是把人家的家给搬空了吗?!

这些种子,应该是锦族多年来的积累吧?!

不会是他哥抢回来的吧。

纪凌扶额。

他哥做事,真的没的说!

太靠谱了!

现在皂荚种子,皂荚树都有了。

工厂也快竣工,是时候开始大面积种植皂荚树,以及做肥皂了!

纪国第二座工厂,马上开始试营业!

作者有话说:

? 第 40 章

肥皂厂跟造纸厂有些不同。

造纸厂的原料好获取, 南边多少竹林,竹子生长的速度又快,说是取之不尽也不过分。

但是肥皂厂的原料皂荚, 则是刚被发现不久。

甚至跟后世的皂荚很不一样, 需要进行一定时间的培育才行。

后世的皂荚树能长三十米高, 树木还硬得很,但现在皂荚普遍矮小,估计也是没有培育的结果。

培育这件事自然要公子钦一起来。

好在纪国各处田地基本已经安稳,各地官员里也有专门负责农事的,公子钦可以抽出时间来忙培育皂荚的事。

先把几十棵皂荚树给种上, 按理说十月就能采摘果实,不知道这些移栽的树木能活几棵。

剩下的种子则在温室育苗,等到秋后就可以栽种。

其实皂荚种子里还含有胶性物质,如果提炼得当, 还能做黏合剂用。

提到胶,纪凌自然想到橡胶的好处。

但现在这种水平, 离出海寻找橡胶树带回来还太远。

不过说起来, 找找橡胶草应该还行, 可那东西在新疆盐碱地才会有。

新疆在什么地方呢?

纪凌仔细琢磨了会, 要从纪国先到最远的庆国, 然后从庆国一路往西, 经过青海甘肃, 在茫茫新疆寻找小小的橡胶草。

不行,单是想想脑子都要爆炸了。

他那个时空的祖宗也太厉害了,能统一那么大一块地。

现在?

现在大家还在中原这块地瞎闹呢!

统一的想法都没有。

但要是有机会, 一定要去找找, 橡胶不管对军事还是农事的作用, 可以至关重要。

有了橡胶,很多事情都可以做。

现在先不想好了,好好做完手头的事再说!

肥皂都没有呢!

还在想橡胶?

纪凌只取了很少一部分荚果,准备用这些来试着做肥皂,只要他实验成功,采摘移植的皂荚果实,今年就能做出第一批肥皂出来。

如果想要量产,当然要到明年了。

不过纪凌绝对有这个耐心。

在纪凌忙着实验肥皂的时候,纪国都城悄然开了一家铺子,这家铺子的人语言不是特别灵光,只会说少量的纪国话。

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他们织出来的布料细腻结实,虽然是麻布,但不知用什么办法,让这布料软和很多。

原色的不说了,还有一部分是染色的布料,那颜色湛蓝湛蓝的,别提多漂亮了。

这种精致的布料纪国倒是有,但那都是买别人家的,自己根本没这个技术。

纸张铺子的掌柜樊璇还靠着门往旁边的锦绣铺子看。

都是野人部落,怎么就他们有手艺,自家啥也没有啊。

怪不得人家是大部落。

樊璇啧啧几声,把这里的事情再次一一交代,他主动请辞,想去纪国官学学习一段时日。

樊璇本以为小公子会反对,没想到小公子竟然道:“是我疏忽了,以你的能力去学习一段时间,肯定大有作为。”

确实如此,樊璇的能力拘泥于小小的纸张铺子,确实大材小用。

不过既然樊璇都去了,纪凌干脆让自己第二个家臣锦涌也过去算了。

毕竟锦涌还不会纪国话,送进去学学。

这也不算走后门,毕竟以他俩的能力,考核肯定能过。

估计等纪凌做出肥皂之后,他俩差不多能重新上岗了。

白纸铺子这边也不用担心,樊璇自然全部安排好。

现在白纸的销量基本已经稳定,根本不用担心这些。

倒是旁边锦族铺子显得火热起来。

而且锦族的布料用的都是麻,价格没有那样昂贵,大部分人家攒攒钱都买得起这样结实耐穿的衣物。

就连锦族人都不敢相信,他们部落衣服会这么受欢迎,好像所有人都很喜欢?

那些挑剔的贵族都来买印染的布料,还夸他们做的花纹好看。

所有人的感觉就是,来纪国,来对了!

看着他们用手艺换来的食物跟生活用品,好像再也不用担心随时被野兽袭击,更不用担心天灾没有粮食吃。

连住的地方都好了很多。

不仅在都城人的锦族人这样想,被分到各地的锦族人看着官员给的田地,又告诉他们怎么领农具,怎么换种子,还教他们怎么使用耕牛。

一切的一切,都让大家开始新的生活。

不少当地人知道他们锦族人大多都会织布的时候,更是找他们来帮忙,以此来赚外快。

半个月的时间,纪国人都知道,锦族是最会织布染布的,到哪都很受欢迎。

几乎家家户户都被安置得很妥当。

就算不会织布的,也能认认真真种田,期待来年有个好收成。

这样的生活,让后来的锦族人更加有信心。

从六七月开始,到八月秋收结束,纪国人口竟然过了七十五万。

这里不仅有外来野人投奔,更有新生儿数量大大增加。

各家各户生活安稳,粮食够吃,自然生的多了,孩子的存活率也提升不少。

感觉纪国人口破百万,只是时间问题?

纪凌则在继续研究肥皂,这东西做起来也确实简单。

皂角浸泡,洗干净,再晾晒好,一层层地码在大缸里,跟做咸菜差不多,里面不能留有空隙。

过段时间后,把皂角切好捣成浆糊一样,属于皂角的香味便会出现,再跟其他香料,少量油脂结合,做成不同类型的肥皂。

还有一种做肥皂的方式,那就是用各种油脂。

但这年头大量用油脂也太过奢侈,没有发展好畜牧业之前,还是用这种天然皂角更为合理。

这种“高端”肥皂倒是可以先做一些,只给少量人提供。

至于价钱嘛。

纪凌嘿嘿一笑,感觉要发财了!发大财!

堂哥公子钦过来的时候,就见凌弟对着两缸码好的皂角嘿嘿直笑,不知道还以为看的是金子呢。

公子钦过来,肯定是有事要说。

之前移植过来的四十九棵皂荚树,现在存活三十六棵,已经是努力的结果。

这三十六棵已经完全扎根,虽然今年会减产一点,可活了就行。

所以重点则要把种子育苗。

公子钦虽然有些把握,但还是想跟凌弟一起。

在他眼里,凌弟种田天赋比他厉害多了。

纪凌这边的肥皂已经处理的差不多,只要等十天左右拿出来就好,所以堂哥一来喊,他肯定过去。

公子钦道:“这几日就要带土栽植了,你一定要来看看。”

就是那些皂荚种子已经长出苗苗,在苗圃里长得不错,约莫有两千株。

这几天要带着土栽种到划分好的皂荚园里。

纪凌看着屋子里翠绿翠绿的小苗苗,就知道这是堂哥花了大心思的。

这些种苗栽种的极好,叶子舒展,根部茁壮,肯定能长好。

纪凌跟着,又修剪了些杂枝,以后再慢慢培育,那样皂荚树的产量就会越来越高。

一个秋天,纪凌不是在田地忙,就是在肥皂厂看肥皂进度。

纪国其他地方,秋收,耕种,加上继续修水渠,同样埋头发展。

但不是世上所有国家,都像纪国这样安稳。

纪国旁边的昌国,祁国还好,一个继续发展手工业,一个精进农业,听说农田的改革参考了纪国的税收制度。

郑国就有点事了。

郑伯跟上卿郑锡的矛盾越来越深,连嫁到纪国的郑姬都听闻此事,写信回家询问情况。

这位郑姬就是纪胜的夫人,今年十八,是郑伯的三女儿,平日跟着郑国来的两个表妹一起在宫室待着。

好像是郑国森严,女子不好随意出宫门。

还是萱夫人带着她们三人出门走走,这几个月才敢出宫门散心。

只是给了这个优待,她们三人便十分开心,对大哥,还有父亲母亲,甚至纪凌这个小叔子都很好。

不过郑姬并未打听到具体的消息,只说上卿郑锡跟郑伯还有争执。

他们乱他们的,跟纪国没什么关系。

在远处的卢国写信过来,想让卢国名士仪先生跟公子卢回家,但两人不知为何,竟然下意识拒绝。

说是纪国官学刚起步,而名士仪先生得了几个好弟子,不好直接抛下。

这让卢国国君郁闷许久,还是萱夫人做主送了不少好纸张过去,这才平息矛盾。

郑国跟卢国的小乱跟庆国比,那真的不值一提。

庆国,距离纪国最远的国家,纪凌外祖在的地方。

之前一直说外祖跟他们国君性格不合,其中固然有外祖脾气不好的原因。

也有庆国国君不信自己人的缘故。

按照其他国家的习惯,像郑国,上卿也姓郑,都是一家人。

昌国的三司全姓昌。

就连纪国,纪胜,纪钦,纪凌,皆在任职。

庆国却不是如此,他们距离中原最远,也是最先礼崩乐坏的国家,身边卿士全都是异姓。

当年庆国内里厮杀严重,每个姓庆的看对方都像仇人。

于是国君大力提拔异姓卿士,贬低同姓贵族。

像纪凌外祖也是异姓,名叫缪成志,按理说也是异姓,但谁让外祖的母亲姓庆,这就让国君一直提防。

其实这样做也很好,甚至纪国也在朝这个方向走。

职位只在贵族之间流传,很容易出现一窝窝蠢货,要找些聪明的新鲜血液才能让国家更好。

但庆国的问题是太极端了,把同姓贵族打压到丝毫没有生存的空间。

那些异姓贵族反而起来,如今趁着手里权力扩大,国君身边又没有忠心的臣子,竟然变了脸色,开始结合外姓势力逼迫国君。

庆国国君没想到,自己防着自己本族的人,到头来倒在另一边。

可见任何一派都不能走极端。

遇到这种事,那些被打压极惨的同姓贵族也不敢帮忙,本来手里权势就小,要是帮了国君,回头被清算怎么办。

所以现在庆国内部,不是贵族跟贵族之间的争斗,而是新上位的卿士,开始分割老贵族的权力。

这种情况在整个周朝都很罕见。

因为周礼的确定,就是为了让人明白阶级,遵守阶级。

在这件事之前,所有国家内部的斗争,都是诸侯一家的斗争。

便是臣子操控诸侯争斗,那也没人敢对诸侯直接逼迫,至少不会以自己名义出头。

庆国这种臣子以下犯上,则是头一回。

不夸张的说,已经堪比郑国挑衅周天子。

全都是以下犯上,以卑挑尊。

各国敏锐的人,嗅到一丝不同的气息。

以前大家面上还尊周礼,庆国内部的事,则直接把周礼扔到一边。

纪凌更是察觉到不同。

周礼制度的崩塌,也意味着周朝建立的等级秩序崩塌。

崩塌的过程总是惨烈的。

像纪国之前跟三国对战,其实双方还有些周礼的苗头,比如打就打了,不要下死手,人家走了,那别追了。

打完大家继续讲和,虽然关系不太好,但也不是不死不休。

甚至打的时候,双方兵士聊聊天,说说闲话。

这些都还有些周礼的意思。

旧秩序崩塌,新秩序还未建立。

那就意味着一件事。

战争。

无休止的战争。

直到有人找到一条不用作战的道路,有更先进的秩序重新确立世界关系。

这件事对其他来说,只是一桩令人震惊的谈资。

但却让纪凌暗暗心惊。

过了不到半个月,消息又传来,庆国国君联合下卿缪成志压制住想要“造反”的几家外姓,算是稳住国君地位。

郑国国君也命兵士准备好,准备随时支援庆国国君。

他们同是国君,绝对不允许以下犯上的人存在,否则以后郑国人有样学样,那怎么办?

纪凌没想到,他外祖参与到这件事里,这件事后,外祖被升为上卿,随后又提拔了几个姓庆的接管重要位置。

可几个闹事的外姓权力依旧很大。

不过好在,最近没什么大事。

纪凌倒不是觉得那些外姓人抢权力真的大逆不道。

弱受强势,臣强主弱,那国君位置易主很正常。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这句话还是没白学的。

他只是不想现在打仗。

就算天下要乱,也该在纪国有自保能力的时候再乱。

他不想让纪国这么久的努力毁于一旦。

父亲母亲大哥,还有身边的小伙伴们,他不想让自己人卷入无休止的战斗。

在纪凌的想法里,他们打他们的,自家要安安稳稳的。

可惜安稳这种事,不是看自己怎么想,而是看别人怎么想。

只有实力够强,才能在风波中站稳。

庆国的短暂内乱,让纪凌加快做肥皂的速度。

三种香皂从他手中做出。

最低等的,那就是用来洗衣服的皂角香皂,纯植物做成,具有不错的清洁效果,只是用起来不雅观,稍微一捏就稀碎,所以要用小盒子装着。

中等的,带着稍稍的香味,可以凝结起来,洗衣服洗手都可以,清洁效果不用说。

最上等,这不得了。

用猪油跟二十多种香料做成,还有各种香味,洗手洗面,满手留香,简直居家旅行必备!

这最上等香皂,自然送给天下十位名士,以及四位有名的公子。

其中一个名士描述道:“仪先生给我写信,问我是否在云游,吾还有些疑问。”

“等吾答在家中后,不到五日时间,骑着骏马的纪兵前来,双手送来檀木方盒。”

“盒子好,里面的东西也好。”

“清雅秀丽的纸张,上面是萱夫人的名笔,写着肥皂的使用方法。”

“这肥皂可真是好物啊。”

“早晚洁净双手,满身留香,凝神静气。”

这样的描述,在天下十位名士,四位公子嘴里念叨。

可惜除了在纪国的仪先生跟公子卢之外,其他人只得那么一小块,根本不够用啊。

他们也不是贪图享乐,而是这种风雅的物件,他们名士怎么可以没有?

没想到纪国纸张做的好,风雅的东西更是好。

要不然他们买点?

但信件送到纪国仪先生手中,仪先生按照纪凌的说法,直接回了两个字:“不卖!”

最高等的肥皂,怎么可以售卖。

金子这种俗物,衡量不出来它的价值啊。

除非,你们来讲学。

什么?国君要买?

那价格不会便宜啊!

对肥皂好奇的名士跟国君同时无语凝滞。

哦,名士买,就不要钱,要讲学。

国君要买,就死要钱,说好的金子是俗物呢!

在名士还在犹豫的时候。

帅气的骑兵再次送了两块香皂。

那香皂模样精致,颜色温润雅致,单是样子足够漂亮,用的时候更是温和。

里面同样写了使用方法。

哦,写字之前用,会让手指清爽,写出来的字更加飘逸。

还有什么仪先生日日用香皂沐浴,沐浴时悟到一种字体,那字潇洒俊逸,仿若神笔。

仪先生看着从其他地方赶来的老友,深吸口气,差点去找公子凌的麻烦!

他确实日日用香皂沐浴,确实写出一种新的字体。

但这两个怎么结合起来的?!

纪凌假装没看到仪先生的表情,不管怎么样,他目的达到了啊!

这么多名士都在追捧香皂,还愁他的肥皂厂开起来没生意吗!

仪先生好笑摇头,算了算了,公子凌让他帮忙写信给老友们的时候,他就该想到这点了。

名士大多爱才,仪先生也不例外,他对公子凌这种天纵英才,总是格外宽容?

几个名士因为肥皂同去纪国的事瞬间在天下传开。

不少人发出同一个疑问。

肥皂是什么?

吃的?

喝的?

不!

用的!

第二批收到肥皂的人,则是各国国君,不仅给了他们上等皂,更给了一部分中等皂。

不出几天时间。

各国国君明白过来,这个叫肥皂的东西,又要收割他们一大笔钱了!

纪国怎么回事?

一个造纸厂还不够赚的吗!

作者有话说:

? 第 41 章

钱肯定是赚不够的。

已经意识到将来会有一场大战, 自然要更加认真赚钱。

用最好的香皂吸引天下名士过来,直接让肥皂的名声大噪,未来的销路肯定不用愁。

唯一的问题就是今年的原料太少, 别说售卖出去了, 纪国本身都不够用。

这种情况下, 纪凌只想说一句话:“我真的没有搞饥饿营销!”

是真的皂荚不够用!

好在秋天以来,培育好的几千株皂角树苗被公子钦一一种好。

这片皂荚园还派了最好的农人照看,等到明年就能出口了!

现在?

现在当然用油脂做的香皂吊着大家的胃口!

油脂做的香皂成本虽然贵,但他卖的也贵啊。

这是纪凌早有的打算。

最高级的香皂卖给各国国君挣钱,送给名士们搏名声。

中等的赚贵族的钱。

最便宜的皂荚香皂则平价卖给平民。

他这个决定跟自家人一说, 只能讲,有良心,但不多?

香皂的火热让不少人再次羡慕纪国,他们的纸张自己还没研究出来, 恶金也没什么眉目,人家又弄出来东西了?

总感觉这几年, 他们在源源不断挣自家的钱?

现在跟名士们交好, 甚至名声都好起来。

不过纪凌请名士们到纪国, 不光是为了名声, 更为了最初的目的。

讲学。

他虽然在忙着做肥皂, 可纪国官学也没忘。

有名士过来讲学, 既能提高纪国官学的吸引力, 还能提高学子们的知识。

这种一举两得的事,他肯定要办。

算着时间,从今年三月开始, 到现在十月份, 官学办了半年多, 也该看大家的学习成果。

此次来了两个名士,还有位郑国公子,纪凌便请他们给学生们当考官。

那两个名士都跟仪先生关系极好,来纪国之后被好吃好喝招待,更拿了不少好纸好香皂,自然点头答应。

反而是郑国公子最是难缠。

这位公子郑不是自己想来,而是郑国国君让他过来,而且同父异母的妹妹嫁到纪国,正好来看看。

而且纪国跟郑国现在有意交好,既然纪国要请名士公子等人,肯定要给这个面子。

不过纪凌一到官学,就看到这位鼻孔朝天,拿下巴尖看人。

想到他从宫室出来,听大哥跟他说的话,纪凌约莫明白几分。

那话也是大嫂托付大哥讲的,说了这位公子郑的来历。

郑伯有两儿三女。

其中大儿子就是这位公子郑,算是庶长子。

二儿子跟三女儿,才是嫡子女,三女儿便是嫁到纪国的郑姬。

郑伯极为宠爱侧夫人,对正夫人颇为冷淡,长子也是侧夫人所出。

这两个夫人还是亲姐妹,只是正夫人年纪稍长,妹妹才当了侧室。

故而这位公子郑自视甚高,之前被选为天下四公子之一,更加无所顾忌。

派他来纪国出使,自然也是郑伯的优待,让他跟纪国打好关系。

只是他一向看不上纪国,这种表情很是正常。

大嫂还说了,要他避开公子郑,他可是最爱争强好胜的,比的倒也不是武,而是文,比的是谁聪明。

不是怕纪凌比不过,而是这个人喋喋不休,十分烦人。

有大嫂帮忙,纪凌对公子郑的性格已经有些了解。

但见还是要见的,特别是用肥皂把他们请来,还是要好好说说话。

公子郑低头看看过来的纪凌,嗤笑:“你们纪国没人了?让个小孩负责官学?”

这话一说,在场的仪先生以及另外两个名士微微挑眉。

最后面的公子卢同样下意识看过去。

虽然另外两个名士并未接触过纪凌,但他们是仪先生好友啊,别看纪凌的名字在天下间不算出名。

但内里名士,国君们,谁不知道纪国小公子纪凌痴傻病好了之后,变得异常聪明。

纸张跟如今火热的肥皂,都是他一手做成。

甚至连奠定纪国根基的恶金和耕种,同样出自他手。

纪凌这人不爱声张,不代表人家厉害啊。

纪凌果然只笑笑,并未理会这个比他大了八九岁的公子郑。

两者一对比,更显得纪凌气度非凡。

公子郑被这么一晾,自己也觉得没意思,干脆拂袖离开,只是人还没出门口,直接被一个壮汉拎起来。

那壮汉小山一般,纪国语言还有些生疏,但他看得出来此人的不客气,呵斥出生:“道歉。”

道歉?!

锦涌见他还敢瞪自己,又把这人往上提了提:“道歉!”

将近两米的高大壮汉,直接把一米七多的公子郑提了起来,画面不要太滑稽。

后面跟过来的杜或跟樊璇更是一人一句:“这不是公子郑吗,怎么被提起来了。”

“先替锦涌给您道个歉,他听不懂纪国话,更不知道您的身份,只是看您冒犯我们小公子,这才生气。”

纪凌一来,就让杜或去找樊璇跟锦涌过来。

他们两个在官学几个月,两人该学的都已经学了。

樊璇本就天资聪颖,学得快。

锦涌学会纪国语言就行,其实他听的懂,会说的少。

没想到刚来就见到有人嘲讽小公子。

对于纪凌,樊璇跟锦涌十分尊敬。

樊璇不用说,是纪凌一手推荐,让他们小小的樊氏部落成为纪国百姓,他更是小公子家臣,在国都也被人尊敬。

锦涌则从都城卖布的锦族人口中得知,现在锦族人的住所铺面都是国君跟小公子提供。

那个打赢他的纪国大公子纪胜,让他当小公子纪凌的护卫。

这种情况下,两人肯定不高兴,谁对小公子不好,就是对他们不好。

杜或更不用说了,他连面子都不用给,自己这种铁杆国君一党,谁的面子都不用给!

天塌了有他爹顶着!

一时间场面混乱起来,公子郑身边的侍卫赶紧过来。

但以锦涌的身板,谁靠近也没用啊。

眼看锦涌的手越捏越紧,公子郑只好道:“道歉,我道歉,我跟公子凌道歉!”

纪凌轻咳:“放他下来吧。”

怎么说,再不讲理的人,对武力也没用啊。

有这么一遭,公子郑果然没那么傲气,老老实实跟着几个名士一起当监考官。

纪国官学的年末考试就要开始了!

杜或跟锦涌一左一右跟着纪凌身后。

樊璇则跟着一起考试。

考试依旧分为文武两项。

武试的奖励为一把上好钢刀匕首。

文试的奖励,则是最好的肥皂三块!

外面有价无市的香皂,在纪国官学考试就能拿到!

要知道最好的香皂被纪凌严格控制,市面上一共也没几块。

真正做到了,只有名士才能拥有。

几个国君还要花钱买。

现在呢!

现在纪国学子也能拥有!

不要钱就能有!

只要你学习成绩好,纪国官学不会吝啬的!

更别说今年还有三位名士,两位公子监考,等级又上升一个档次。

能拿到这样得来的奖品,意义还用说?

纪国都城各家贵族分为两类。

考上官学的人户在催促孩子们赶紧读书,不要休息。

没考上官学的贵族在,在打孩子!明年你们要是再考不上!继续去下面城池教书!

一向纨绔的贵族子弟们含泪做题。

太难了。

这一年学的习,比之前好几年学的了!

虽然确实有进步,但这一年知道我们怎么过的吗!

可想想名士的同款香皂,好像动力又上来了怎么办?

平民们更不用说,从入学之后,他们仿若脱胎换骨一般。

招的本来就是聪明人,平民们大多又很勤奋,就连仪先生等人也越来越喜欢平民学生。

他们大多数的水平已经远超贵族子弟。

偏偏他们又很刻苦,天天卷生卷死,连带着贵族子弟也只能读书。

如果说其他国家官学里,大家比的是谁家世好,谁家卿士多。

而纪国官学比的只有一点。

学习!

谁学习好,谁才能被敬仰!

在这种关头,又有这么多名士过来,更是一种激励。

这下众人才明白,纪凌请名士们过来,既提高教学水平,又拔高了肥皂的名声。

以后最高等的肥皂价格,那都不用想。

当然,现在外人还不知道,纪国明年会推出价格便宜的肥皂。

等到那时候,肥皂必然会被疯抢。

可名士们却看出来,等纪国官学四百多学生教出来,他们纪国就会有这么多能干的官员。

这么多厉害的人才服务一个国家。

那会是什么场景?

更别说明年纪国又要招生,下面十二个城池里,每个城池都至少有两处官学。还有不少在今年用功读书,明年过来考试的。

不出意外,明年学生质量肯定比这里的还要高。

见过官学的名士们,心里竟然有些茫然。

其实他们三个里,除了仪先生坦然接受平民学生之外,其他人另有想法。

接触后才知道,这些平民真的比许多贵族子弟聪明,天资聪明的那种。

他们身上还有一种奋发的冲劲。

这种冲劲,跟如今蓬勃向上的纪国太像了。

抱着复杂的心情,纪国的官学期末考试缓缓拉开序幕。

纪国的香皂名声,也随着这一场考试彻底名扬天下。

香皂,他们什么时候能用上啊。

纪凌在皂角树园里跟堂哥一样查看树苗情况。

快点长吧,长好了就能卖钱了!

官学的学生也是。

快点学吧。

学好了他们纪国各处官员就能填补到位。

有些官职便能加以改动。

旁的不说,先把文武官员分开,仿照后世的做法,各级官员整理清楚,晋升规则梳理好。

这些做完,纪国的办事效率一定会大大提升!

一园子青葱的小树苗,正在悄悄发芽。

期末考试也快结束了!

纪凌看着他们,啧啧几声,考试这种事,果然不管什么年代的人都会怕啊!

作者有话说:

? 第 42 章

“考试太难了。”

“名士真的是名士, 学问好深。”

“我以为自己读的书已经够多了,其实根本不是啊。”

“那问题太吓人了吧,根本答不上来!”

连成绩最好的平民学生都这么说, 几个贵族子弟忽然安心, 头一次凑上去道:“你们也答不出来吗?那太好了!”

领头的平民学生吉新看看他们, 看出他们没有恶意,点头:“有几本书我们都没听说过,回头一定要借来看看。”

有个贵族子弟小声道:“我家有,要不然去我家看?”

众人看向他,贵族子弟谷晨不好意思道:“那几本书太深奥了, 我一直没看懂,所以也没答出来。”

吉新他们聪明,说不定看得懂?

几人一合计,去看书!

机会难得啊!

罕见的, 四五个平民学生被贵族学生邀请回家,直接进入书房开始学习。

那本书果然很好, 更是他家珍藏, 一群学生们看了一晚上也只是通读。

谷晨也大方, 干脆道:“你们每人抄一遍回去好了, 反正这书在我家也只有我看。”

他父亲都是不爱读书的, 所以在纪国没做什么官职, 只是靠着卿士的土地吃吃喝喝。

吉新等人谢过谷晨, 这也算交了朋友?

没想到因为一场考试,让这里的学生们关系好起来了。

其实这些学生大可不必担心。

名士们看着他们的试卷,忍不住对仪先生夸奖道:“本以为平生得一个好弟子, 已经足够幸运, 没想到有这么多好苗子。”

仪先生摸摸胡子, 笑着道:“是啊,他们很多人,都是今年才开始学习。”

旁边公子卢也开口:“假以时日,必然会胜过我。”

公子卢是有真才实学的,他这么说,同样是对那些学生们的夸赞。

另外两个名士继续看手里的卷子。

其实后面几道“超纲”题目是他们刻意加上,随口问出的问题同样是看这里学生不错,所以才多问了点。

说白了,要不是看这里学生厉害,他们也不会出那么难的题。

题目越难,越能看出学生们的厉害,题目难度直接飙升,最后就成了学生们心里戚戚,一起吐槽考试难度太高。

考试成绩出来的前几天,都城别提多安静了,以前喜欢出来闲逛的学生们直接在家闭门苦读,希望成绩好一点。

十月中旬,忐忑的学生们终于拿到期末成绩。

全校文武前十名里,只有一个是贵族子弟,也就是那个叫谷晨的少年。

其他皆是平民学生。

文试第一就是之前被纪凌欣赏的吉新。

第二竟是纪凌家臣樊璇。

之后几个年龄不一,学问同样深厚。

武试第一也是个平民学生,天生神力,已经被公子胜召到身边,虽然还没毕业,但一毕业肯定到军部报到。

至于上好的奖品,也当着全校师生的面,由纪国上卿杜邗亲自颁发。

可以说这次期末考试的正式,让整个纪国都知晓。

相信明年的入学考试,人人都会主动前来。

仪先生等人看着这样的场景,似乎已经看到纪国源源不断的人才进入。

香皂作为这次奖励的重中之重,更是沾染了一丝书香气。

东西未卖先火,也就只有纪国能办到了吧?

那两个因为香皂而来的名士,跟公子郑也准备回家,还有不到两个月各国都要腊祭,他们肯定要回去的。

走的时候还问了问仪先生:“你呢?你什么时候回卢国?”

仪先生笑:“明年这个时候便回。”

两年后,正是这些学生毕业的时候,他也可以安心回去了。

之前他的疏忽,让各国对纪国挑起战争,在这讲学两年,应该可以还这个人情。

等他们走了之后,仪先生看看自己弟子公子卢,他方才并未回答,似乎另有话说。

仪先生是想过什么时候回国的,但公子卢却并未想过,他甚至已经习惯这里的生活。

与其回卢国跟兄弟们勾心斗角,不如在纪国官学好好当夫子。

不过这都是后话了,暂时不要想那么多。

仪先生知道公子卢在卢国的处境,卢国国君儿子有十六个,这位公子卢排名第七,上下都挨不着,要不是有个天下四公子的名声,那处境会更惨。

他的弟子在卢国的时候胆战心惊,就怕卷入斗争。

反而在异国他乡过的安心。

仪先生拍拍他肩膀:“放心,车到山前必有路,回头以我的名义让你留下也行。”

公子卢谢过老师,再跟老师回到纪国官学。

怎么办,在这竟然过的太舒服,不想回国了?

期末考试结束,官学第一个寒假也正式开始。

等到明年春天,天气渐渐变暖的时候继续上课。

眼看天空慢慢飘起大雪,来纪国买纸张的车马渐渐变多。

毕竟等到天寒地冻,马车走不了,那岂不是用不到纸张?

现在各国谁也离不开纸张啊。

不过今年除了纸张之外,各国求购的物品,又多了肥皂这一项。

虽然要一百两金子才能得那么一小块,还不是最好的那种,但各国贵族争相购买。

一个是这东西确实好用,不管沐浴还是洗手洗脸,都能变得很洁净,谁不喜欢干净呢。

二是里面的香味非常特殊,不知道纪国怎么调制的香料,浓烈的香味,清淡的香味,统统可以调制出来。

最后就是香皂的名声了。

越稀少的东西,大家越是争着买,纪国请名士过来,又搞了个什么期末考试,将香皂名士推至顶点。

谁在腊祭上用到香皂,那一定很有面子。

各国贵族在比面子这件事,可是绝对不遑多让的。

所有各国来购买纸张的大臣们,买了纸张之后还要磨磨唧唧想要求见公子凌。

能不能匀他们几块香皂啊,马上腊祭,不管自己用还是去送礼,那都是好东西。

就连装香皂的盒子,人家纪国都能做的格外精美。

其实这也得益于纪国铁制品工具的发展,好的工具就能做出更精美的盒子。

反正不管怎么说,来见纪凌的人都在外面排长队。

好在他身边一个杜或能说会道,一个锦涌武力超群,还没人敢硬往身边走。

不过纪凌也不是故意吊人胃口的性子,赶在他们离开前,卖出最后的两百块香皂。

就这点东西,又给纪国国库填充两万两金子。

看着大家喜欢,纪凌干脆让肥皂厂继续开工,用油脂造肥料确实费钱,架不住挣得多啊。

至于之前喊着,只送给名士给国君?

那不是口号吗!

你们一定要来买,那我们也没办法啊。

纪凌直接道:“等到年后再来买,各种香味的肥皂都会有的。”

听到这话,不少人看向公子凌的时候充满感激。

能买到香皂,他们做什么都可以!

纪凌还是低估了贵族们的消费能力啊!

贵怎么了。

他们真的不缺钱!

各国贵族都香皂的喜欢溢于言表,肉眼可见是个长久的买卖跟生意。

但各国之间也有不同。

其他国家没什么意见。

昌国国君下令,贵族之间不得太过奢靡,不是不让用,但要节制用。

郑国则是郑锡请求郑伯同样下令了,让贵族不要沉迷这些外物。

而且香皂价格太贵,实在是金子外流,全都流向纪国怎么办。

造纸厂已经是揽金大户,现在又多了个香皂,用不了几年,纪国的财富就会远超他国。

这种情况不得不防。

纪凌听到郑国那边的消息,下意识笑笑。

没记错的话,纪国当初流传国君爱吃牛肉的时候,郑国还派人过来查看过。

带回去的吃食被郑锡直接扔掉,那时候就劝诫国君不可奢靡。

如今几年过去,果然还是那个郑锡。

从那会纪凌就记住这个郑国上卿,这下更确定,郑国能屹立不倒,只怕这位郑锡才是主心骨。

之前针对纪国,也是这位出的主意。

但他的劝诫怎么会有用。

以前只是劝个国君,现在劝所有想用香皂的郑国卿士。

这种情况下,郑锡显然在跟所有人作对。

对他自己来说,可不是什么好消息。

之前本就跟国君之间起了间隙,现在又跟同僚们作对。

纪凌单是想想,就能知道这位的处境。

既如此,不如火上浇油好了。

纪凌想了想,派出骑兵,选了最漂亮最精致,香味最持久的一百块香皂,全都送到郑国郑锡手里。

理由嘛,就用纪国官学想请郑上卿讲学,所以提前送上谢礼。

纪凌这一手,让纪伯直接挑眉,甚至连纪胜都看出目的。

收不收的,来不来讲学的,那都很虚。

郑锡正在郑国反对大家奢靡用香皂,他们反而送过去最好的一百块。

这东西收不收已经不影响结果了。

果然,郑锡早上刚在郑国宫室跟大家辩论结束,下午就收到纪国送来的一百块香皂,虽然没有大张旗鼓来送。

可这种事能瞒得过谁?

郑锡看着肥皂,差点捂着心口直蹦。

妾室走到旁边,眼神虽也在漂亮香气十足的香皂上,还是安慰:“咱们把东西还回去不就行了。”

“还?还也没用了!”郑锡气极,“真不该小看纪国人。”

准确说不该小看纪凌。

没记错的话,把他直接送回郑国,不用东西赎回俘虏的主意,也是那位公子凌提议。

现在肥皂出自他手,只怕也是他的想法。

挑拨离间这一招,用不够了是吧!

郑锡闭上眼,挥手道:“全部送到宫室,给国君吧。”

这样一来,他肯定不能阻止纪国用这些东西侵蚀郑国贵族。

就连他也承认,纪国造的东西确实好,不怪大家喜欢。

但喜欢的结果是什么?

郑国人没有考虑。

郑伯或许知道一点,但郑伯为了反对他,故而假装不知。

难道他已经这么招国君厌弃?

郑锡看着纪国请他去讲学的书信。

一面是明知道有错,也要反对他的国君。

另一面是从始至终都对他客客气气的纪国。

虽然故意把他架在火上烤。

但人家纪国到底没做什么,纪国给的确实是好意,而揣摩出恶意,对他不好的是郑国。

公子凌这一招确实高。

纪国有他,迟早会发展壮大。

不过即使经过这事,郑锡对肥皂的态度依旧是反对,全家只能用肥皂做最基本的使用,还要用最便宜的那种。

纪凌听此有些可惜,他家最便宜的皂荚肥皂还在院子里没结果呢。

从几年前开始,纪凌对这位郑锡郑老先生就很感兴趣。

现在更是隐隐有了另一个想法。

如果说之前只是故意跟郑锡交好,好离间郑伯跟郑锡,现在却有点想请这位老先生来到纪国。

一定能成为纪国重要人物。

说这些还太早,郑锡毕竟姓郑,肯定忠于郑国。

在各国抢购肥皂的时候,腊祭就快到来。

腊祭是一年之末,更是冬日大家休息的时候,以纪凌的眼光来看,其实现在已经有些过年的感觉。

现在的纪国百姓一年到头还有余粮,更能用挣来的金银来购买“年货”过冬,虽然大家不这么喊,但现在有这个感觉。

于是在各地官员鼓励下,请了许多会优人在城池主街表演。

优人就是这个时代的艺人,唱歌的,说书的,说浑话的比比皆是。

平日里百姓们劳作辛苦,现在官府请人给他们表演节目,主街瞬间围得里三层外三层。

一些机灵的商户赶紧打开店门,小贩们也走街串巷。

这样一来,越来越有过年的感觉了?

忙了一年,是该有个假期好好休息的。

下面的热闹同样影响到国都,国都这边也不吝啬。

纪伯干脆派出宫室里的优人出来表演歌舞,瞬间把档次提升一大截。

每每表演,整个都城内外百姓都要过来观看。

如此轻松的气氛,连今年的腊祭也显得很快乐。

纪伯甚至有心情跟祖宗们开玩笑:“祖宗在天有灵,我们也不算辜负期望吧?”

下面臣子忍不住笑。

日子过得越来越好,怎么是辜负呢!

一向严肃的司巫都没打断纪伯的话。

谁让纪伯说的很对呢!

跟着的仪先生,公子卢,已经嫁过来的郑姬三姐妹,很少在宫室感受这样的气氛。

就连接下来的宫宴也是轻松快活。

总感觉不仅因为纪国如今发展好,跟更因为这里的人不同。

郑姬在郑国一向小心翼翼,嫁过来之前,还以为纪国人都是粗鲁汉子,没想到夫君公子胜虽然做事不爱多想,但大事上从不含糊。

国君跟萱夫人待她们姐妹三个也很好。

小叔公子凌年纪虽小,却也稳重。

而且在纪国很轻松,不用那么拘礼,要是有机会都想让母亲来这里住住。

但郑姬知道这是不可能的,郑国事多,远不如纪国这样好说话。

公子卢则看着纪胜纪凌连两兄弟的感情羡慕。

在他们卢国,别说同父异母兄弟之间的厮杀,便是同父同母,下手也是不留情的。

哪像他们两兄弟,真正的信赖彼此。

纪胜知道弟弟的本事,却丝毫不嫉妒。

弟弟纪凌还专门给哥哥攒班底,从不张扬自己的名声,更不会故意压过哥哥。

放在卢国,这样厉害的两兄弟肯定不会合作,绝对是对手。

在纪国人高兴,外国人复杂的情况下,纪国宫宴持续了三天。

不仅宴请国都的卿士,更把各行各业厉害的人都找了过来。

还有下面城池的官员,十几个野人部落首领,现在叫族长,基本都宴请一遍。

这个时候就体现年纪尚小的好处。

纪凌过了年才十四,别说自己不想喝,萱夫人也是阻止的。

别看其他人十三四开始大碗喝酒,她儿不行。

纪凌自然也没这个瘾,当然是能不喝就不喝。

宴会的时候,纪凌还问了问几个野人部落的情况。

樊璇先点头,他们部落人少,又因为自己的缘故备受重视,故而过得都很好。

开耕的田地已经收获,比之前在外面自己种田的时候好了不止百倍,现在虽然还姓樊,可都以纪国人自称。

当纪国人真的太好了。

吃饱穿暖,日子不比之前好多了。

锦涌也是一样的想法。

他之前虽然是十几万人的部落首领,但部落都被他带散了,最后靠着族老才让锦族安定下来。

现在的锦族人分布在纪国十几个城池,出了名的织布手艺厉害。

不少锦族人在当地开了织布的小作坊,农忙的时候干农活,农闲的时候卖布匹,日子不比樊氏部落差。

甚至还有国外的商客看到他们锦族的湛蓝布料,都想多买点回去,可见锦族布料的潜力。

这样安定的日子谁不喜欢呢。

接下来套近乎的,就是官学的前十名们了。

宴会自然也有他们,甚至年后都让他们几个去下面城池宫室“实习”,虽然没有正式授官,却能接收到政务。

这个好处虽然没有跟肥皂一样大肆宣扬,但聪明的人已经意识到,这些成绩优异的学子,半只脚已经踏入官员行列。

前十名肯定聪明,所以对纪凌的态度愈发恭敬。

别看公子凌年纪小,但他厉害啊。

不过纪凌现在站起来,个子已经不低。

快十四岁的纪凌看起来长大不少,眉目愈发俊朗,既有纪家人的棱角,也有萱夫人的好看五官。

纪凌笑着道:“等过了年,你们再谢吧。”

去当实习官员哪是那么简单的啊。

不管贵族子弟还是平民学生,直接扔到下面城池的村落里,好好体验体验生活再说!

到时候要是还谢他,那他肯定接受!

众人忽然对视一眼。

不会吧。

难道有比考试更难受的事?

公子凌又有什么办法折腾他们啊。

新的一年缓缓到来。

周王朝六百二十四年,纪凌来到这里的第五个年头。

不知不觉,竟然过了这样久?

纪国终于从之前的一穷二白,变成今日的模样。

而肥皂厂的高端产品也要开始生产。

这个敛财机器正式开动!

消息刚刚放出,各国前来购买肥皂的人立刻飞奔过来,甚至比当初买纸张的时候还要殷勤。

“我们年前都已经预定了,肯定是我们庆国想买。”

“卢国先预定的啊,我是卢国商人,钱多的是。”

“笑话,郑国就没钱?”

“看不起我们昌国?”

“祁国也不差啊,我们定一千块,不,一万块!”

过年的时候,纪国一直没卖什么东西。

刚开始大家还没感觉,但各家贵族渐渐发现,肥皂已经是家里不可或缺的东西。

少了肥皂,怎么觉得衣服没洗干净一样,怎么感觉头发那么难受,手怎么洗都洗不干净?

所以纪国刚松口,这些贵族家仆以及看到商机的商人直接奔过来。

目的只有一个!

给纪国送钱!

不对,是买肥皂!

作者有话说:

? 第 43 章

刚开始的时候, 纪凌还怕油脂做成的肥皂太贵。

现在已经完全没有这个想法。

看着肥皂厂大门都要被踏破,只能啧啧两声,怪不得郑国郑锡不许下面贵族奢靡, 毕竟他们纪国收到的大笔财富不能作伪。

自家财富多了, 他们财富就少, 这种加减法还是会做的。

从这些肥皂买卖就能看出来,哪国在约束,哪国不在乎这些。

反正郑国国君为了跟郑锡对着干,一点也不约束下面人。

郑国距离纪国又近,贵族里谁要是没有用肥皂, 那是会被嘲笑的。

纪伯跟纪凌讲起缘故,事情还要从现在国君父亲在世的时候说起。

之前说过,郑国的传统是父死子继。

所以郑锡的父亲当过国君,他的大哥当过国君, 接着是大哥的儿子当。

他一直都是辅佐。

但郑锡能力出众,在大哥去世的时候, 有人提议让他接任。

当然, 郑锡拒绝了此事, 一直辅佐大哥的儿子, 也就是自己的侄子。

最早的时候还好, 国君侄子很是感激, 这几年国君势力渐渐强大, 便觉得郑锡管的事太多。

很多事积攒下来,造成如今的局面。

郑国国君还有些小心眼跟多疑,一直怀疑郑锡跟纪国有什么联系, 即使没什么证据, 他也是看叔叔郑锡不爽的。

再想到叔叔差点登上国君位置, 这点不爽更多了。

纪伯开口:“郑锡的能力不用说,其实郑伯未必不知道郑锡说的是对的,但为了削弱郑锡的能力,只能反着来。”

肥皂的事跟更让郑锡在贵族中拉了波仇恨。

郑伯借此收揽不少势力。

所以别以为人家蠢,人家精着呢,只是看屁股坐在哪而已。

为的就是把郑锡架空,郑锡有能力有人脉,在朝中时间甚至比郑伯时间还长。

估计郑伯有了危机感?

纪凌笑:“既然这样,倒跟我们没什么关系。”

郑伯拿着肥皂借机生事,跟他们自然无关。

纪伯也是这个意思。

经过这几年,纪伯心里越来越明了,只有举国团结一致,才能应付外来的祸事。

说到这,纪胜从外面回来,他们父子三人今日要讨论的,正是官学优秀学子实习的事。

还有以后这些官员的晋升制度,都要一一确立。

不过纪胜过来,面色古怪道:“庆国出事了。”

纪胜一向管军事,各处探子也归他管,他能第一时间知道的各国情况并不意外。

庆国?

那个被外姓联合威逼的国家?

庆国国君去年被外姓联合逼迫,有纪凌外祖缪成志帮忙,这才稳住局面。

这会又闹什么幺蛾子?

“庆国国君杀了大部分外姓卿士,庆国只怕要乱。”

纪伯跟纪凌倒吸口凉气。

去年被威逼,今年清算很正常。

但清算也该是把权力一点点分割,而不是简单粗暴的杀人完事。

死了一部分人,更会激起后面人的怒火。

而且诸侯国的领土可不是全归诸侯自己管。

下面很多城池是分给卿士们的。

也就是纪国以武治国,一直例外而已。

像庆国那样的,外姓卿士分到不少土地,完全可以自立门户,自立为国。

比如郑国的郑锡,他原本的名字不是这个,后来为何叫郑锡?

那是因为他父亲在的时候,给他分到一块领土,那块城池上盛产锡矿,至今还收获颇丰,所以改名郑锡。

以此可见,各国卿士可不是只有名头好听,更意味着封地,意味着封地上的税收全归他们所有。

他们封地过多,自然吞噬诸侯的收益。

庆国那些外姓卿士,很有可能借此独立称侯。

虽说不合礼数,但都能做造反的事,礼数还算什么。

庆国距离纪国最远,火烧不到他们头上,但毕竟有亲戚在那。

而且这也预示着,各国的太平持续不了太久。

或者说,在三家联合侵纪的时候,就预示和平盟会约等于无效。

纪伯道:“回头我给你们外祖写信,看他要不要带着家人来纪国。”

这就是要避难了。

远水解不了近渴,纪伯轻轻摇头:“还是先把咱们纪国的事弄清楚,仲凌,你说说你的看法。”

“我认为,朝中官职要大改。”

“而且不再有分封制。”

纪凌两句话,让纪伯纪胜侧目。

其实最早的时候,纪国也有分封领土,可他们常年打仗,地方又小,分来分去就那么回事。

等打到最后只有五个城池,加上国都算是六个。

所以下面卿士也不好说什么,现在各国国君的态度都很微妙,反正能不分封就不分封。

按理说杜上卿等人,应该就要有封地的,只是和平盟约到现在,纪伯迟迟没有说话。

而最应该有封地的纪凌更不提这事,下面卿士更不能提。

诸侯不断分封,一定会削减自己的实力,看庆国就知道了。

纪凌甚至觉得,他父亲应该是看到这方面的原因,所以迟迟不开口。

这会纪凌所说,算是正中纪伯下怀。

其实不止纪伯在这么考虑,其他各国也都有变动。

旁边的昌国十几年都没有分封,考虑的也是这点。

纪胜确实头一个反对:“没有封地?这怎么行。”

纪胜皱眉:“今年你已十四,今年生辰时就能分封,这个时候提起,你怎么办?”

不再分封,对国君跟储君来说最好。

但对臣弟纪凌百害而无一利。

他不提,那等他长大,封地自然而然给他,父亲哥哥都不会拒绝。

他提起,意味着属于他的半自治领土全都没了。

虽然这话不会明摆着对外人说出来,但他们之间讲,就是定为规矩,再不分封。

纪胜的反对,自然为弟弟考虑。

纪凌微微摇头:“哥,我接受封地,那下面的卿士也要分封,纪国一共十二个城,即使今年加盖,也不过十五。全分出去了,纪国就又回到原点了。”

当然,这样直接触动卿士的利益。

可不进行集团统一,有些事永远做不成。

本就弱小的纪国再进行分封,只会更加弱小。

纪胜看着弟弟,久久没有说话。

其实不少小人让他提防弟弟,因为他弟太过聪明。

这会纪胜只想让这些人看看,提防?这还用提防?

他弟恨不得把所有好东西都给他!

他也是!

接下来四五天里,纪伯一家皆在宫室讨论。

拿出来的国策让纪国上下都在研究。

一个从未见过的崭新制度从此诞生。

杜上卿一字一句看着,时而紧皱眉头,时而恍然大悟。

他的心情很是复杂。

但不得不承认,这样确实很好。

首先文武分家。

大致分为文官跟武官,武官不管政务,只管各地驻守,不再参与政务。

一座城池设一司军,五座城池设一司马,司马直达诸国,只用向国君汇报,这样等于全国的军事大权都在国君手中。

文官以中央六位尚书为首,监察另设。

六位尚书,主管,刑,礼,户,工,吏,兵。

地方官员则是一城设一郡守,下面各镇设县,从此推为郡县制。

昌国跟卢国如今已经有郡县制,这个对大多数人来说还能接受。

但各地官员任命则跟之前不同。

现在所有官员选拔主要有五个途径,世袭,举荐,自荐,军功,养士。

其他还好理解,养士就是俗称的门下,食客。

纪国的官学也是养士的一种。

只不过纪国官学直接面向平民,甚至鼓励平民加入,这跟其他地方有些不同。

现在的纪国依旧保留这些选拔方式,又多了一样,考试。

从今年起,纪国十二座城池每处至少建四处官学,任派夫子过去教学,每年的三月份城池考核,考过之后,每年九月再到国都考核。

通过九月考核的,便能去纪国各部“实习”。

这个考试不看出生,不看年纪,只有是纪国人都能参加考试。

也就是说,之前的官学选拔直接扩大范围,要从天下选拔良才。

而天下人的潜力有多大,这根本不用说。

杜上卿对其他都还好,但对郡县制跟考试制看了许久。

说白了,很多职位改革都还好,全都为了划分职责,好做事。

而这后面两点,确定的两件事,一个是分封不要想了,都郡县制直接向国君汇报,那分封名存实亡。

考试,或者说科举,更是大范围选拔人才,那些滥竽充数的世袭子弟,基本歇菜。

杜上卿叹口气。

不过他对此早有预料。

在签了和平盟约之后,其实诸国六国,包括周天子,全都没有再分封过土地,到现在也有四年多的时间。

而在签盟约之前,昌国国君在位二三十年,只有最初几年分封过几次,后面零零散散只给最有功劳的卿士,再往后十几年更是不提这件事。

祁国那边倒是有分封,给卿士们的权利越来越小。

卢国跟祁国差不多。

庆国倒是大方,为了打压同姓,给外姓分了很多封地,现在外姓反而来“造反”。

这些事无一说明,分封要结束了。

他这个上卿都得不到什么土地。

要说遗憾?那确实遗憾。

可杜上卿是个聪明人,知道顺势而为。

于是作为铁杆纪国卿士,立刻带着自己人前往宫室,向纪伯道喜。

“有此良策,纪国必然昌盛!”

纪国最大的官,杜上卿都同意了,下面但凡有反对的,这会也不好说话。

而且最能分到封地的公子凌跟公子钦也是闭嘴不言。

公子凌不说了,纪伯跟纪胜亏谁都不会亏他。

公子钦也看得很开,他心里只有种田,父亲为了种田而死,他因为种田被卢国扣了那么久。

现在能让他种田,以后能让他为父报仇,他都很高兴。

而且他是明白人,这样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权力集中在纪伯手中,更能保护好纪国。

纪伯见杜上卿上道,连喊三句好,扶着杜上卿起来道:“既如此,那纪国户部尚书,礼部尚书的职位非你莫属啊!”???

户部跟礼部尚书,都让他一个人做?!

没办法,纪国人少啊,职务太多也麻烦,而且这些事原本就是他在做。

再说了,谁让杜上卿是头一个出来支持的,不给点好处,后面的人怎么会蜂拥而至。

纪国开年,迎来两件热闹事。

蜂拥而至自荐的官员们,以及欣喜的百姓们。

前者因为官职改革,官位迎来大洗牌,谁都想谋个职位。

后者知道科举的作用,好像只要努力,人人都有可能当官?

纪凌看着这一切,他自然知道集权统一并非只有好处。

但这样做,已经是最合理的过渡。

什么时候做什么事。

他倒是想一键进入社会主义。

但客观条件根本达不到,不管是外部环境,还是内部生产力,全都差得远。

他现在要做的,就是在未来混战中保护好纪国,保护好百姓,努力提高生产力,为未来的大战蓄力。

纪国的官职改变倒是引起一些风波,不是所有人都那么听话。

但这些事根本不用纪凌管,他父亲纪伯也不是吃素的。

几番折腾下来,从城改为郡的各处郡守皆已任命。

按他父亲的话说,不折腾几圈,都不知道谁才是忠心的。

郡守,县令,司马,司军等人,皆是派到下面任职,以后这些官员每年一小考,三年一大考,考好了还能升官。

考不好直接免职。

一条条下来。

所有上任的官员心里都打着鼓,必须要做好工作啊,不做好连官都没得做!

没看那些靠着关系上来的世袭贵族子弟,已经被边缘化吗?

看着给的职位好听,根本不管事啊。

而且官学那么多学子对他们的位置虎视眈眈,不努力根本不行!

什么?

打压他们?

国君说了!自己任地里的官学也算政绩之一,谁的任地考出来的学生多,谁的年末考核就会好看一点。

几套环环相扣的连招下来,所有郡守县令认清一个事实。

好好做事!才能升官!

不要搞那些歪门邪道的!

不出三月,纪国各地官员已经上任。

这个消息传到诸侯各国,大家的反应并不一样。

只有昌国国君感受到深深的惧怕。

如果说之前的肥皂厂,白纸厂只是小打小闹。

这样约等于废除分封制的行为,才动摇根本。

庆国的事,可不止纪国知道,其他国家都得到风声,知道他们因为分封的事闹得一团乱麻。

这样甚至能解释,为什么当初想交好纪国的时候,没有嫁国君女儿,而要嫁卿士女儿。

昌国国君可以想象得到,那些官员为了升职,肯定会努力建设下面郡县,努力开耕土地。

纪国的发展,肯定会直接提速。

昌国国君,头一次真正感受到危机感。

甚至连一直在自家闹事的郑伯都不再找郑锡麻烦。

在纪国紧锣密鼓改变中,庆国那边传来最终消息。

庆国国君被杀,五个异姓卿士占领国都,正在商量怎么分庆国土地。

以后的庆国,估计会成为五个国家。

他们甚至送信到周王室,让周天子给他们加封诸侯封号。

这是要名正言顺建国?!

作者有话说:

? 第 44 章

五家分庆, 传到其他诸侯国耳中先是震惊,后面的一连串消息也让人反应不过来。

庆国国君睡梦中被叫醒,说是五家联合围城, 眼看马上守不住, 五家还说要杀了您!

纪凌外祖缪成志赶来的时候, 庆伯已经收拾好细软准备离开。

缪成志劝:“您要走了,庆国便拱手让人,那五家不敢拿您怎么样的。”

虽说那五家胆大妄为,但真要杀国君,暂时没那个胆子。

反而是庆伯一走, 他们直接瓜分庆国,这才是真的。

所谓的杀了庆伯,完完全全是吓唬。

而且五家谁动手?

谁动手那就是千古罪人。

缪成志脾气暴躁,但不代表不聪明, 在这种危机中更能看清楚情形。

那庆伯已经被吓得要死,再听外面兵卒的叫喊声, 身边的嬖人还在催促:“国君您再不走真的来不及了, 这会不攻打宫室, 估计是五家给您留时间呢!”

嬖人就是国君身边一起吃喝玩乐的玩伴。

他们身份低微, 但又靠近国君, 跟国君很是亲近, 除了昌国跟纪国国君身边, 基本都有嬖人的存在。

庆伯也不例外,他犹豫再三,推开缪成志道:“爱卿抵抗一阵!孤把庆国交给你了!等事情平息, 孤再回来!”

“走!去周!向诸侯国求救!我等还会再杀回来!”

庆伯之前也不是个糊涂的, 但自从和平盟约之后, 他便放松很多,平日吃喝玩乐,纵情自在,身边嬖人优人无数。

四五年下来,只想着打压同姓,疏忽外姓。

毕竟都以为,现在天下已定,谁能想到内部忽然出问题。

这段时间五家连番威逼,已经让庆伯的精神到达顶点,加上嬖人催促,他只有一个想法,跑,立刻跑。

“国君,您现在不走,其他诸侯国还会过来相救,若走的,真的大势已去。”

不管缪成志怎么劝,庆伯已经被宫室外的声音吓破胆。

这几日里,天天从睡梦中惊醒,每次都能听到外面有人要杀他声音。

他实在坚持不住了。

缪成志见此,心里已经有些冷。

之前庆伯的不待见,遇到事情却推他出来。

纪凌外祖父头一次微微后悔,年初接到女婿来信,就该带着全家一起去往纪国。

纪国那边至少不会有这种荒唐事。

缪成志想到纪国,庆伯同样想到,眼看半只脚出了门口,又回来:“缪卿,今日起你就是庆国上卿,为了庆国,不如写封信给纪国。他们的骑兵骁勇,一定能帮孤压制五家。”

缪成志的儿子刚想上前,就听父亲道:“国君先走便是,臣定会写信前往纪国。”

至于内容,就不是国君管得了。

其实缪成志也好,谬家也好,还有此时对国君行为赞同,或不赞同的人,全都没有发现。

五家分庆,也渐渐改变了他们的想法。

放在以前,没人这样反对国君,更不会阳奉阴违。

但现在不同,他们看出来了国君的软弱,以及国君权力也是可以动摇。

这份细微的变化,甚至影响天下人。

原来高高在上的诸侯们,也是可以被推翻的。

所以天下诸侯纷纷响应,已经准备好去救援庆国。

他们不仅是维护庆国国君的正统性,更是维护自己的正统性。

这次出兵,倒是多了几分真心实意。

可是就在各国点兵的时候,被告知庆国国君已经逃离庆国,

这下诸侯傻眼。

连一直不声不响的祁国国君都大喊一声:“糊涂啊!”

在庆国境内,你还是国君。

出了庆国呢?

又过两天,消息传来,庆国一行要去周求助,夜晚休息的时候,国君被身边嬖人一刀砍了。

等身边护卫反应过后,嬖人已经消失在夜色当中,明显早有准备。

庆国国君的几个儿子下意识四窜而逃,跟着自己家臣去往不同地方。

国君死了,他们几个就是对手,若再待在一起,说不定有人便会痛下杀手。

这种时候,什么都有可能发生。

庆国剩下的兵卒商量一下,就地解散。

比猪八戒知道唐僧死了之后散伙都快。

至于去哪也无所谓,反正去哪都能活,这年头又没有户籍,甚至有几个兵士干脆往纪国方向走。

听说纪国现在发展得好,干脆去投奔他们好了。

缪成志没想到,自己还没去找女婿,就有其他庆国人先去了。

庆国的荒唐,让各国诸侯彻底不想管了。

你们但凡坚持一两天,但凡国君死在庆国,他们都能去救援,然后扶持公子上位,维持庆国正统。

现在呢?

国君暴尸荒野,杀他的是个无名小卒,不知身份,公子们都不给父亲收尸。

真是周礼哪一条都不占。

现在想去支援,那都没个特别合适的理由。

等消息再次传开,那就是庆国国君被杀,五家占领庆国国都,开始瓜分土地。

各国的反应?

没有反应?

庆国公子有的去了狄戎部落,有的去了昌国,还有去周,找周天子求助的。

但周天子能管得了他们谁?

公子庆还在周王室那看到一起去讨封的五家使臣。

双方见面都有点尴尬。

公子庆才是正统,但五家使臣实力更强。

周天子眼神带着无奈跟不甘,只能从中劝和。

至于给五家封赏的事,他还没拿定主意。

世人皆知五家是乱臣贼子,若给封了,那周礼基本等于没有。

但封了。

也有好处。

周天子对妹妹缓缓道:“给了封,让他们跟其他诸侯平起平坐,倒也不错。”

这又回到那句话,让天下人知道,诸侯的地位也不是不可动摇。

这样一来,其他诸侯的地位也没那么稳。

一边是周礼,一边是动摇其他诸侯国势力。

周天子举棋不定。

周天子的妹妹今年十一,正在认真饲养筐里的蚕。

她年纪虽小,却有一手极好的养蚕心得。

周季漪抬头,低声道:“哥哥,只怕轮不到我们做主。”

周天子微微一顿。

是了。

他恐怕做不了主。

五家要他封赏。

诸侯定然不准他封。

到头来,只有周天子两头受气。

想当年其他周王君临天下,四方膜拜。

他呢。

周的地方越来越小,实力越来越弱,早就是空壳子,战车不仅落后也没什么人能打仗。

连趁乱抢点土地的能力都没有。

庆国大乱在各国都有讨论。

纪国也不例外。

纪凌道:“若是我,就给封。”

周礼算什么,不破不立。

周已经这样了,不如狠一把,拉天下诸侯拖下水,这才有机会乱中取胜。

等实力够强的时候,再拿周礼来说事即可。

纪伯点头,显然赞同。纪胜没什么想法,他问道:“那还要不要去帮庆国?”

按理说诸侯同气连枝,往上数都是亲戚,是该帮的。

但国君都死了,帮了也没用。

纪胜下意识看向弟弟,纪凌微微摇头:“不着急,这事有人会出头。”

会出头?

谁?

郑国。

郑国想出这个头,准确说郑锡想出。

刚开始各国都想帮忙,郑国也不例外,但现在他们更想帮了。

郑锡跟郑伯之间虽然有间隙,大事上还是献上良策:“原本想从纪国突破出去,拿到更多领土,但纪国如今强势,上次又战败,不好再动手。”

“既然南面不行,不如往北面看看。”

“庆国已乱,我们可以打着为庆国国君复仇的名义,去北面扩张土地。”

更多的土地,才有更强的实力。

这点纪伯自然同意。

郑国位处中间,有城池跟庆国接壤,去抢点土地非常轻松,甚至可以一直往北。

所以事情发展到这,已经不是帮不帮庆国的事,而是临近的郑国要趁火打劫。

纪凌这才说不着急,有人会出头。

到这会,也只有郑国出头了,毕竟只有他们离庆国最近,可以趁乱拿点土地,其他诸侯国都太远,鞭长莫及,打了也不划算。

当然,郑国也不会直愣愣去帮忙,必然前去周,召集天下诸侯出兵帮忙。

名义有二。

一,维护诸侯正统,这点任何人都不会反驳。

二,铲除奸臣,为庆国国君报仇。

第二点见仁见智,明面上没有问题。

但冲着第一点,各国都会派兵帮忙,真帮忙假帮忙不知道,反正人肯定要去。

三月下旬。

事情真如纪凌所预测的一样。

连郑锡亲自去周,然后召集天下诸侯出兵帮忙,以及打出的口号,全部一一对应。

半点差错都没有。

所以其他国家还在揣摩意思的时候,纪国已经做好准备。

其实郑国给他们的书信更为恳切,甚至还说纪国兵马的粮草,他们郑国全都包了。

纪伯嗤笑:“说得好听,反正到地方之后,都是抢粮仓,还他们包。”

这话甚至有些耳熟。

当年百年之战的时候,各国也是这么对纪国的。

纪凌终于知道,打仗那会各国对纪国的态度,以及纪国为什么没种庄稼。

还不是他们拿纪国当武器用。

现在又来这一招。

更别说纪国现在的骑兵人人艳羡,有骑兵在,可比什么战车厉害百倍。

故而郑国态度如此之好。

纪国虽然做好准备,也准备响应五国帮庆,但并不声张,等到其他各国兵马前往郑庆边境帮忙的时候,纪国五百骑兵缓缓出动。

五百重骑,由纪胜的手下领着,最后一个前往郑庆边境。

那些比他们早出发的国家,只能眼睁睁看着骑兵快速掠过他们,然后他们吃了一嘴的土。

出发最慢,到的最快。

纪国的武力再次刷新大家认知。

五国联军浩浩汤汤到达指定地方。

不过这次跟三国攻纪不成,那会人人是主力,所以人人都不是主力。

这次郑国意图更强,他们出了主力,其他各国都是来打酱油的,郑国也没把信心放在他们身上。

这样一来主次分明,战力果然更强。

郑,卢,昌,祁,纪五国,郑的兵马占了九成,其他加起来了占了一成。

而且大家知道自己是来打酱油的,根本不去添乱,只当来这边旅游。

郑锡并不生气,反而好吃好喝招待。

毕竟他们要的不是这些人,而是这些国家的名义,只要不添乱,那就算成功。

话是这么说,可看到纪国五百骑兵的时候,还是眼馋半天。

如果五百骑兵能为他所用,打下庆国都不是事。

纪国到底怎么炼的恶金,他费尽全力督促郑国工匠,都没有做出来。

郑锡并未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甚至不在乎其他国家帮不帮忙,他的郑国军队已经足够勇猛。

对付庆国那些乱臣贼子足以。

庆国面积极大,是诸侯六国之最,外面连着狄戎,武力也可不小觑。

若不是内里出了问题,郑锡如何也不敢对庆国下手。

没想到时局变化,让他找到机会。

郑锡带着郑国军队直接朝庆国薄弱的地方发起进攻,短短半个月里,已经占领三座城池。

郑国面积,正在逐渐扩张。

什么?和平协议?什么和平协议。

我们是跟庆国签的协议,你们五家算什么东西。

这次的郑国,可是占了道义的。

从去年五家威逼庆国国君,到三月国君被嬖人所杀。

现在四月上旬郑国打着帮庆国国君复仇的名义,实际占领庆国土地。

天下变化之快,印证纪凌另一个想法。

太平的日子已经没有了。

现在还只是庆国一个地方乱,而且庆国距离他们最远,火烧不到他们这,可以后的事,谁又说得准。

算起来,热热闹闹的和平盟约,其实根本没约束到什么。

不打,是因为诸侯国不想打。

愿意打的时候,什么理由都能当借口。

现在不就是最好的证明。

纪国在这件事里,除了派出五百骑兵在那边散步之外,基本什么都没做。

他们无意插手任何事情。

就连派出的骑兵,也是为了更好给纪国传递前面的消息,好及时应对罢了。

郑国往北开始扩张。

纪国往南的部分也没停止。

这件事更给纪凌危机感。

想要更快造城池,更快修路。

另一样东西不得不出来。

水泥。

这东西确实是神器,对比现代各种标号的水泥来说,粗制的水泥或许显得有些脆。

但在现在,足够用了。

或者说,现在有个平坦的路面,就领先一大截。

再有纪国钢材的成就,水泥跟钢筋,还怕对方的青铜兵器吗?

趁着那边打仗,纪国把高端肥皂的价格又提了一提,贵族们已经离不开这样好的东西,别看郑国兵卒打得热火朝天,郑国贵族照样月月买香皂用。

高端香皂售卖极好。

低端皂荚园也长得不错,有堂哥公子钦在,根本不用纪凌担心。

白纸买卖正常,肥皂继续生产。

纪凌在这两者间腾出手,开始着手建水泥厂。

水泥需要的原料对别人来说或许不容易找,但作为纪国小公子,纪凌可以随意调动所有物资。

再加上纪国如今富裕,只要花钱能办的事,那都不是事。

不过水泥的烧制还找了纪叔公帮忙,火候这种事,他可是很擅长的。

说起来,纪叔公如今也有了正式的官职,那就是工部侍郎。

所有这些东西也归他管。

虽然纪叔公对这种东西没有兴趣,但头一批官员名单就有他,甚至是纪国官职最高的几人之一,还是让纪叔公很是感慨。

作为工部尚书,纪叔公更是快速帮纪凌找到他用的一切。

石灰石,黏土,铁粉。

有这样几样东西,再加上高温熔融,以及搅拌磨粉,得到就是水泥原料。

四月下旬,郑国跟庆国五家还在打仗。

纪国第一批水泥已经造好。

水泥作为黏合剂让都城石板路更加结实,而郊野的官道铺设速度更快。

为了加快各个城池的建设。

水泥厂还在其他城池建了分厂,否则各地运输都是问题。

估计白纸厂跟肥皂厂都没想到,水泥厂这个后来的,竟然是头一个建分厂的?而且建了不止一个。

每两个城之间都有一个水泥厂,每日产出的水泥用来周围建设。

纪伯跟纪胜都惊讶于水泥的实用。

甚至修房子都已经用上这个东西,城墙修补更是少不了。

用砖头,钢筋,水泥造成的城墙,直接让纪伯沉默。

这样结实的城墙,谁能攻开啊?

就连他们的铁器遇上,那都要遭殃。

更别说其他各国还在使用青铜器。

到了五月,又有两个南边的新城池拔地而起。

算起来,这两个城池的建设速度,比之前十几个城池都要快。

不仅是纪国建城有了经验,更因为水泥跟工具的提升。

还有纪国越来越多的人口。

而这些人口则来自两方面。

一边是野人部落陆陆续续投奔,另一边还跟庆国有关。

庆国一打仗,不少奴隶借机逃走。

庆国千万人口,有至少百万奴隶,随便跑跑都有十几万人,分散在天下各国。

在天下各国里,这些奴隶的首选都是纪国。

被战乱扰乱生活的平民也是这样想的。

庆国国君没了,五家在打仗,没事就要抓兵卒,他们可不想去打仗,肯定能跑就跑。

因为到了其他国家,可能还会被抓走当奴隶。

除了纪国。

去纪国投奔的野人一直被当作平民对待。

这件事天下皆知,对比下来,纪国当然是最好的国家,也是他们最好的去处。

纪国什么态度?

那当然是有多少人收多少人!

他们南边的地还有那么多,真的很需要人口!

来多少人他们收多少人!

都是华夏儿女!

他们很欢迎!

其他各国纷纷扰扰,只有纪国继续闷声发大财。

什么战争,跟他们有什么关系!

有这个时间不如基建种田啊!

作者有话说:

? 第 45 章

纪国今年的粮食跟往年不同。

在纪凌跟公子钦的引导下, 许多地方的稻子变成两年三熟的种植。

南方气候适宜,这种情况更多。

原本已经学过耕种的纪国百姓们,操持起来也是轻车熟路。

今年的水泥路铺设全国, 很多乡间小道也有了水泥路, 这样的建设让运送粮食方便快捷, 非常节省力气。

放在之前,纪国就算有水泥的技术,也不可能这么快铺设,更不可能建四五个水泥分厂。

还要得益于白纸厂跟肥皂厂的盈利,积攒不少财富。

这两个厂的收益基本都由萱夫人计算, 到底赚了多少钱,一直是个谜。

可纪国现在越来越富强,都不是假的。

先赚其他国家的钱,再用钱来买各个国家的原料, 最后给纪国搞基建。

可以说纪国把循环这件事搞得明明白白。

在纪国努力赚钱建设的时候,郑国跟庆国的消息不断传来。

郑国跟占领庆国的五家打的有来有回, 郑锡带领的郑军拿下五个城池, 开始稳固实力, 那五家内里也有矛盾, 打起来也不团结, 还真让郑国占了城池。

郑锡又让带着的公子庆承认, 这些土地送给郑国。

即使大家都知道, 这是郑锡的阴谋,可拿到手的就是自己的。

但郑锡想更进一步,就有些困难。

先不说其他诸侯国不可能看着郑国吃下整个庆国, 便是庆国那五家也不是吃素的。

而庆国国都也被缪成志收回, 带着两万人守城。

可想而知, 当初的庆国国君不走,其实庆国并非不可挽回。

不过现在说什么都晚了。

庆国那边,庆国五家,缪成志,再有进攻的郑国。

还有派了兵士在那边的其他诸侯国,可以说一团乱麻。

纪胜甚至让几股骑兵轮换过去,虽然不去打仗,但也能积攒点实战经验。

刚开始郑锡还反对,因为纪国派骑兵过去,要横穿整个郑国,这样来来回回的太危险。

事实上谁也管不住骑兵,人家来去如风,只听纪国的话。

郑锡跟郑伯谁都没办法,本来想着让骑兵离开算了,可这骑兵还帮忙他们打探消息,虽然打探消息全看心情,但每次消息都很准确。

郑锡,郑伯只得默默接受纪国把这里当练兵的地方。

甚至连纪国偷偷送给缪成志几把上好宝刀,以及整套铁质盔甲,都没人敢说什么。

缪成志是纪伯的老丈人,送东西合情合理。

要不是老丈人不会骑术,送战马,送马具都没问题。

实力强就是好。

纪国实力强一个档次,根本不怕任何人。

而且身边很多兵士都慕强,能凑近看看纪国的兵甲,他们都有种膜拜的心理。

纪国骑兵,成了这个战场上最奇怪,最来去自如的存在。

军事的事,父亲跟大哥比他熟,纪凌看着都觉得厉害。

他跟户部礼部尚书杜邗,工部尚书纪叔公全力推进水泥厂,将纪国现在十六个城池全都连接起来,特别是几条通往国都的道路,修的又宽又阔。

这样的目的,既是加强郡县之间的联系,更是加强跟国都的联系。

不管是运送物资,还是来往商贸,道路都很通畅。

不少其他国家来买东西的货商都能发现。

一进纪国境内,道路好走的不得了,往常三天的路程,在纪国的道路上一天就能走完,什么天气都不怕。

出了纪国,那又是坑坑洼洼。

怪不得庆国那么多奴隶跟平民想要过来。

接下来恐怕不止他们了。

现在各国百姓基本随便跑,没什么太大的融合问题。

不管是奴隶还是平民,想来就来。

也有人问:“不怕他们来了之后再跑吗?”

纪国各个郡县官员疑惑:“为什么跑?”

他们好像还没遇到过这样的问题。

毕竟来了之后,大家都不想走啊。

不过频繁的过来人也有问题,肥皂厂跟水泥厂还好,这两个配方比较保密。

白纸厂的问题便大一些。

毕竟那么多竹子的砍伐是不能隐藏的,不少人已经猜到,白纸是用竹子做的。

可惜跟恶金一样。

人人都知道用铁矿来做,但怎么做才能成功,怎么做才会有效率,全部没有答案。

竹子造纸,怎么造?

两者根本不相关吧。

所以纪国根本不怕这个,纪凌也知道,这些东西早晚会公之于众。

在这些东西被人发现配方之前,他们纪国肯定已经上了个新台阶。

到了七月份,郑国跟庆国的战争稍微缓和。

马上要秋收,郑国兵士们必须回去收粮,卢国五家也是如此。

这跟之前各国征战的时候差不多,区别可能就是,纪国不再当排头兵,也不再当武器。

秋收之后,两国继续开战,或者说庆国五家,缪成志,郑国,七方势力继续混战。

从庆国出逃的平民越来越多,在距离庆国最远的纪国,都能感受到战争的苦难。

上到国君,下到奴隶,没有一个不受苦的。

故而纪国上下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对纪国来说,最近的忙碌远超从前。

纪国现在的十六座城池,几个工厂买卖,以及应付郑国跟庆国五家想要买兵器。

都让纪国官员焦头烂额。

城池一多,事情一多,另一个大问题凸显出来。

人不够用。

准确说人才不够。

六部尚书,十六个城池的郡守,都把目光看向即将“毕业”的都城官学学生。

要说以前还嫌弃有平民,现在完全没这个想法。

公务就在那放着,人家可不管什么平民贵族的,能干活就行!

年初有二十个好学生已经下来历练过,不少官员都发现,官学的学生其实很厉害的,不管知识还是能力,比举荐的那些贵族子弟厉害得多。

今年事情又增多许多,人人想的都是怎么找帮手,身份什么的,已经不重要的。

或者说,科举制度,以及那么多官学建设起来之后,贵族身份就没那么值钱。

官学第一批学生,人还没毕业,各部门都在预定。

特别是成绩突出的几个人。

平民吉新,野人部落樊璇,都是郡守们重点“抢夺”对象。

这会很多人看出来,公子凌费力气建起的官学有多明智。

以后都会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

但对于纪凌来说,官学输送人才只是一部分。

他现在的目光,瞄准了另一个地方。

庆国。

庆国大量平民跟奴隶都迁往纪国,这是好事。

可他没记错的话,庆国还有很多雕刻工匠,皮货工匠,更有一个名士,名士下面十几个学生。

庆国盛产雕刻跟皮货,没打仗的时候,这些东西占据大部分市场。

纪国马具上的皮具,有一部分也是从庆国购买。

现在他们都打了大半年的仗,买皮具越来越难。

要不是外祖在庆国,还能帮他们买点,这东西迟早要断。

虽说自家也会处理,可最好的技术依旧在庆国。

不趁这个时候抢点人才回来,便宜岂不是都被郑国占了?

郑国离得近可以抢土地。

他们离得远可以抢人才啊。

在国内官员目光还在国内人才时。

纪凌的目光已经投向庆国。

庆国国君已死,那些名士要么投靠五家,要么还在都城。

纪凌把想法跟父亲一说,正在为纪国人才不够用头疼的纪伯挑眉:“确实如此,既然庆国不珍惜人才,那咱们珍惜。”

今年增加那么多郡县,不多找点人来管,真的头疼。

纪伯还发现,现在城池越来越多,他的政务也越来越多。

他这个国君当的太累了!

一定要找人分担一下。

说到这,两人其实同时想到外祖缪成志,还有郑国郑锡。

若能把他们两个拉到纪国,那就好了。

纪凌知道父亲的想法,安慰道:“外祖救不了庆国,他总会明白的。”

纪国其实写了不少信件过去,劝外祖缪成志来纪国。

在这里他是国君岳父,萱夫人父亲,储君外祖,凭借他的能力,以及治下之严,当个刑部尚书肯定没问题。

只要他来,这个位置随时给他腾出来。

但缪成志母亲姓庆,自己更是土生土长的庆国人。

看着国之将灭,怎么肯轻易离开。

若他走了,那庆这个字,就要真的消失。

纪伯跟纪胜知道岳父,外祖的这片心,劝导无果,送了上好的刀具跟盔甲过去。

也不管什么不好送刀之类的话,想让外祖自保。

纪胜甚至让骑兵来回观察外祖跟别人打仗动向,要是危急时刻,肯定会去救。

庆国五家以及郑国,其实也不会动缪成志,否则纪国肯定饶不了他们。

倘若真有危险那一天,他们就算绑,也会把外祖一家绑到纪国。

至于郑锡?

纪伯更是佩服。

跟郑伯关系已经那么差,还是在给郑国找出路。

没想到还真让他们找到了,郑国的领土已经多了七座城。

馋郑锡吗。

肯定馋啊。

可惜馋也没用,这同样是忠心耿耿的。

纪凌跟纪伯同时叹气。

算了,还是想想庆国的雕刻,皮货工匠,以及名士吧。

今年官学学生毕业,夫子仪先生以及公子卢都要回卢国。

卢国国君写信多次催促,让他们赶紧回来。

原本有意向留下的公子卢都只能离开。

正好卢国名士离开,替补上庆国名士。

而且庆国名士这一来,那就不会走了,是纪国永永远远的人才啊。

不得不说,庆国这一走,便宜的不止一家。

话不多说,抢名士这种事,下手一定要快。

趁着大家还没反应过来,纪国骑兵再次出发。

反正纪国这些骑兵来来回回的,大家已经习惯了。

没人能追得上他们,大家的弓箭也射不穿人家的盔甲。

再加上他们经常去庆国国都送信,旁边打仗的人都懒得理他们,顶多羡慕地看看。

他们要是纪国人多好啊,有这么威风的骑兵,还有这么肆无忌惮的本事。

可这次纪国骑兵进入庆国都城,不止为了外祖缪成志送信,另一队人则去寻纪国名士的住所。

骑兵到的时候,还未靠近,就看到那房屋塌了半面,有两个奴仆在修理,但根本无尽于是。

因为谁知道还会再被人推到一次。

打仗期间什么都有可能发生。

等骑兵下马,刚开口询问:“请问耘先生在吗?”

修缮的奴仆立刻骂道:“别再来了!我们名士不会跟任何一家来往!你们五家死心吧!”

另一个同样咒骂:“天生的,不跟你们回去,就砸我们的屋子。等我们禀告缪卿,要你们好看!”

骑兵瞬间明白。

庆国五家同样想要名士,名士站队,对他们来说只有好处。

可这位耘先生宁死不屈,只肯在都城待着,跟着守国的缪成志。

五家不知道哪一家,竟然让人偷偷把名士屋子砸了。

庆国真的乱了。

而且国都里还有暗藏的五家探子。

估计缪卿的处境也很艰难。

这骑兵开口道:“我们不是庆国人,乃是纪国人。奉国君纪伯的命令,给名士送今年的纸张跟肥皂。”

纪国人?

送纸张跟肥皂?

奴仆往外一看,看着高头大马立刻相信。

天下间有这样帅气马匹的,只有纪国了吧。

而且他们拿着的东西也不能作伪。

听到消息的耘先生有些不敢置信,庆国正乱着呢,纪国还有空送这些东西?

纪国确实给名士们送肥皂,纸张倒没听说过啊。

骑兵适时解惑:“国君说如今战乱,想必庆国纸张不好买,故而让我们送过来,确保名士们有纸有墨可用。”

耘先生眼睛红了一圈。

从庆国有乱到现在。

有送粮的,送金银铜的,送玉器的,还有送官职的。

唯独纪国送的纸张,送的是墨。

他们这些读书人可以不吃饭,却不能不读书写字。

纪国的上好纸张,送到他心坎上。

但纪国也不是这么不实际的人,纸张要送,吃食同样送,这让耘先生家眷们微微松口气。

虽然缪卿经常让人过来送粮,但战乱的时候,这些东西肯定越多越好。

耘先生对这些不感兴趣,他们感兴趣啊。

纪国骑兵把东西送到后不再多说,离开寻找缪成志。

有些话他们不好说,只有庆国人自己劝才行

骑兵首领确保自己每一步都按照小公子纪凌的话来做。

等见到缪卿,这个庆国唯一还在支撑的卿士,骑兵众人下意识充满敬意。

跟上次见面,缪成志苍老许多,头上白发更多。

其实他根本不用经受这些。

去纪国,只要到纪国,他的日子会比先好过太多。

缪成志看看骑兵众人,以为他们又要劝自己离开,没想到说的竟然是耘先生一家的事。

自己也就算了。

让耘先生离开险境,倒是让缪成志动心。

现在庆国的情况他最清楚不过,就连他也支撑不了太久,五家屡次找耘先生麻烦,以耘先生的脾气定然不会加入他们。

难保哪家生气,动了其他心思,那就晚了。

骑兵首领轻咳:“其实纪国不仅想保护名士一家,还想保护庆国忠义工匠们。”

“那些忠义的雕刻工匠,皮货工匠,皆被困在都城。”

“纪伯说了,愿意给这些工匠们一个稳定的家,而且纪国绝对有能力护送他们离开。”

缪成志下意识皱眉,又瞪大眼睛。

好个女婿!

原来在等着他!

不等他生气,骑兵又复述小公子纪凌的话:“我们小公子说,名士们尚且好说,五家为名也不会杀他们。可忠义的工匠们却不成,一旦都城被破,他们绝对会被杀的一干二净用来震慑人心。”

“为了他们的命,也为了他们的忠义,他们也该有活路的。”

这说的没错。

天下名士,谁都不敢动。

否则卢国国君一直让仪先生回国,就是害怕别人说卢国留不住名士,去了纪国。

耘先生再傲,也只敢砸他家屋子,却不敢动粗。

就连缪成志本人的危险也不大。

他忠君爱国,天下皆知,再有纪国的关系,基本不会有人动他。

工匠们却不同。

他们在纪凌眼里珍贵无比,在那五家眼里却是不知好歹的贱民。

缪成志叹口气。

他小外孙的话,似乎让他无法拒绝。

庆国,真的要把人才送到纪国?

作者有话说:

? 第 46 章

所有人都知道, 庆国的体面只靠缪成志一个人撑着。

而五家连带郑国,都不会让庆国真的复国成功。

等于缪成志一个人要对付六股势力,如今没倒, 他没被暗算, 既是看在他这份骨气, 也看在纪国的面子上。

纪国骑兵在战场上旁若无人来来回回,可不是闹着玩,而是彰显实力。

缪成志自己也知道,他撑不了太久,甚至不知道以后要怎么办。

五国分庆, 已经成为事实。

他就算了,名士跟工匠们却难办。

所以缪成志开始安排工匠离开的时候,已经做好跟庆国共存亡的准备。

如今还留在国都的工匠,要么忠义, 要么携家带口。

他们是最无辜的。

懦弱的国君还没有他们有骨气。

近千匠人以及家眷听到这个消息,皆不敢置信。

但这是缪卿让他们离开, 所有人都知道是时候了。

不走, 就是死路一条, 有人想死, 但缪成志劝道:“不该你们死, 庆国已亡, 世人皆知, 你们或者才有人知道这些事,否则等五家分完庆国,便不会有人知道他们如何残害庆国。”

一时间, 这里泣不成声。

七个月的时间, 他们全都被围在国都里, 没人知道他们这几个月怎么过来的。

说到这,大家都有离开的意思。

有人也问了:“我们如何离开,想要去纪国,就要从庆国国都离开,附近几座城池被五家占领,便是过了庆国,还有郑国。”

这么远的路,国家还在打仗,肯定过不去吧。

他们这近一千匠人,加上家眷学徒,少说有五六千人。

听说另一边还有五千工匠,加起来肯定有两万人。

人太多了,不好过吧。

纪国骑兵适时道:“诸位放心,有纪国骑兵在,必然能保护各位。”

“只要诸位同意,纪国国君会跟两国借道。”

“此事虽难办,但各位值得。”

不愧是特意派来的骑兵,就是很会说话。

既承诺纪国的保护,也说了纪国的如何保护,在最后还夸了工匠们。

是很难,但你们值得啊。

就连缪成志都动动胡子。

他女婿的手下越来越厉害了。

即使知道恭维,可这话谁不爱听。

几番劝说,匠人们回去收拾细软,离开故土,难免有些伤感。

可外面大军压境,不走就是死。

能坚持几个月,已经是他们足够忠义,世上没人能责怪他们,甚至还要佩服他们的气节。

明知道孤立无援,还知道几家分庆已成定局。

依旧在都城坚守,很少有人能做到这种地步。

要不是眼看山穷水尽,他们肯定还能继续撑下去。

其他五家的探子得知这个消息,果然没有阻拦。

缪成志放人离开这是好事。

再有还有纪国人,要是惹怒他们,那来的就不是五百骑兵,而是五万骑兵了。

虽说大家对纪国实力到底有多强根本不清楚,可不清楚的情况才更可怕。

这边一一安排,消息同时送到纪国,纪国国君开始跟郑国,以及战乱中的五家借道。

首先庆国国都这边,五家的探子没有阻拦。

倒是名士耘先生勃然大怒,他不知缪成志为何忽然让人离开,心里有种被背叛的感觉。

耘先生直接跑到缪卿家中,刚想骂他是不是要放弃庆国,只见缪成志半躺在床榻上,脚还沾着地,像是劳累过度昏睡过去,两鬓的白发有些稀疏。

没记错的话,以前的缪成志不是这般。

至少没这么苍老,即使脾气不好,那也是个有活力的脾气不好,骂起人来中气十足。

要说之前,耘先生并不喜欢这个脾气火爆的缪下卿。

但日久见人心,患难见真情。

庆国有难,却是他站出来。

从去年五家威逼,到今年国君跑路,全缪成志一人支撑。

耘先生苛责的话再也说不出来。

缪卿已经做了他能做的一切。

自己这种手无缚鸡之力的人,没有资格多说。

旁人都看得出来庆国早就亡了,是缪卿带领为数不多的军队清除五家,守住国都。

这份魄力跟能力,谁人不佩服。

旁人看得出来,耘先生自然也明白。

现在缪卿都要安排匠人们离开,可见庆国国都的情况,比他想象中还要危急。

耘先生长叹口气,却见缪成志猛地睁开眼,见是名士过来,这才放松警惕。

白发的缪成志起身,摸了摸外孙们送来的刀,还有身上穿的盔甲,心里安定片刻,开口道:“耘先生,可是遇到什么麻烦,是那五家又来找麻烦了?”

耘先生心里更是愧疚,再次叹气,开口竟是:“缪卿,要不然你也跟着纪国骑兵去纪国吧。”

这话一说,场面寂静。

“天下,你我,皆知庆国已亡。”

单有五家已经难缠,现在还有郑国带着一个庆国公子随意掠夺土地。

守住国都,又有什么用。

看到缪卿越来越多的白发,耘先生劝道:“走吧,走了才有出路。”

这个时候的家国跟后世不同。

在这个时代里的周王室,诸侯国,同宗同源。

就像从这个亲戚家离开,去另一个亲戚家一样。

甚至连周围狄戎都是亲戚。

不然有个庆国公子为何去投奔狄戎,算起来全都沾亲带故。

想明白这些,有些坚持已经没必要了。

从战乱到现在,庆国都城被缪成志守了七个月,做到现在仁至义尽。

看着工匠以及家人们听到去纪国时候松口气。

缪卿就知道,自己的坚持有些没意义。

活着比什么都强。

活着才有以后,活着才能为庆国报这个仇。

他小外孙说得很对,天下变了,而且变得很快。

耘先生原本以为缪卿会反驳,没想到他道:“其实这也是我想说的。”

“耘先生,你学富五车,不该留在这么危险的地方。”

“你先去纪国,我随后就到。”

啊?

他也去?

耘先生一时愣神。

但缪卿随后到?

这是什么意思。

既然确定要走,那为什么不一起走?

缪成志心意已决,还有心情开开玩笑:“放心,我肯定活着去纪国,我女儿女婿,两个好外孙都等着我。”

还有他的夫人,儿子,都在背后等着他。

耘先生听此放心不少。

纪国,他从未去过的地方,不过之前有两个好友还因为肥皂过去,对纪国评价很高。

还有仪先生,更是在纪国待了两年。

算了,想太多也没用。

希望纪国是他的安身之处。

庆国国都最重要的两个人已经点头,接下来的事全看纪国了。

他们必须等着纪国借道。

这事说难也不难,到底只是一些工匠,还有耘先生一家。

但也不算简单。

庆国五家肯定巴不得他们赶紧走,好鸠占鹊巢。

过路的郑国却不行,郑国有郑锡在,肯定狠狠敲诈一笔。

按照纪凌对郑锡的印象来看,他绝对会这么做。

纪伯跟郑伯是亲家?

亲家就不能敲了吗?

纪国有太多别人想要的东西。

纪国宫室里,纪伯召集众人商议此事。

就连仪先生也在列。

他到底是卢国人,平时开会的时候肯定没他。

可这次跟名士之一耘先生有关,他们是好友关系,所以请了仪先生过来。

听说为了救耘先生,都不用多说,仪先生衣服都没换,人都站在宫室里了。

好在纪国不太在意这些,放在卢国那就是失礼。

纪伯道:“情况大家都了解,庆国国都到纪国,约莫要走二十天。庆国境内还好,那五家暂时不想招惹我们,大概率会让路。”

“棘手的是郑国。”

纪胜点头:“我听来的消息,郑锡跟郑伯在商议问我们要什么东西。”

探子全归纪胜管,他说的肯定没错。

问纪国要东西?

工部尚书纪叔公嗤笑:“郑国眼馋我们手里的东西很久了。”

随便一样东西放出去,都足够他们流口水。

但真的要给他?

一个名士,六千工匠,跟那些东西比,哪个值得?

同为尚书的杜邗皱眉:“不管要哪一样,他们肯定会借机生事。”

郑伯好说,郑锡实在难缠。

仪先生听着,才知道纪国为了救耘先生等人,竟然要付出这样大的代价。

不过众人下意识看向公子凌,大家说了那么多,只有他还未开口。

纪凌道:“他们最想要的,肯定是恶金,然后是水泥,白纸,肥皂反而是最后一个。”

这个确实。

按照重要程度排名,这样算也没错。

“那我们就给肥皂。”纪凌笑着说,“但不是给肥皂配方。”

纪凌看看旁边的堂哥公子钦。

“堂哥,咱们的皂角园,是不是在收获了。”

公子钦点头,这跟救名士又有什么关系?

纪凌轻咳:“郑国想要东西,才肯借道,那咱们就给。”

“为了接名士跟工匠过来,纪国决定制出一种便宜廉价的肥皂,让天下君臣百姓全都能用。”

仪先生等着,有点没明白。

但纪伯,纪胜了解内情,瞬间反应过来。

好啊纪凌,在这等着呢!

纪国想借道郑国,郑国必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狠狠咬一口。

若纪国给了,郑国必然大赚。

若不给,那纪国救人不成,反而丢人,名声大减。

不管哪个选择,郑锡都不吃亏。

但纪凌现在郑国提出条件之前,先发制人。

不要等着对方提要求,要自己先开口。

纪国从今日起就会散出消息。

为了感谢郑国借道,纪国愿意把世人追捧的肥皂配方改良,更愿意把肥皂价格降到最低,保证天下所有人都用得起。

郑国为了天下百姓,真是好人啊!

郑伯不愧是和平盟约的盟主!为天下人谋福利!

什么?

郑国不想借道。

好吧,廉价的肥皂没有了,继续用昂贵的香皂吧。

要怪就怪郑国的郑锡跟国君吧。

原本只是纪国跟郑国的事。

纪凌干脆扩大到天下的范围。

把原本就要开始售卖的平价皂角,冠上这样的名号。

感动吗,这么平价的皂角都是因为郑国愿意借道啊!

帽子高高的,实惠少少的。

纪凌既算到郑锡要坑他一笔,又怎会想不到反制的方法。

就算郑锡直接拒绝这个华而不实的名头,一定要什么配方。

纪凌就不信郑伯不心动。

从郑伯挑头当和平盟约的盟主,再到为了名声打纪国的时候不肯增兵。

这位的性格,纪凌同样在掌握当中。

要是郑国国君为郑锡,这种戴高帽的戏码肯定没用。

可惜了,郑锡再聪明,上面还有个郑伯。

纪凌的主意一出,纪国人立刻行动,赶在郑国提条件之前,直接去往郑国国都。

郑伯正在为最近的事开心。

现在已经拿下庆国八座城池,又因为纪国要借道,准备敲一笔。

叔叔郑锡说了,至少要把白纸配方要来。

白纸的原料为竹子,这个公所周知,被大家钻研破也是时间问题。

所以要这个肯定没错,顺便再买点铁犁跟马具,这种要求不高不低,很合适。

一想到郑国也要造纸,还要有耕牛铁犁以及骑兵,郑伯便兴奋得睡不着。

他也想过,这些条件会不会太苛刻。

郑锡却笑:“这是纪国近些年头一次插手他国事情,必须要办得漂亮,否则以后还有谁信任他们。”

其实天下名士何其多,不单单一定要庆国的耘先生。

但纪国就是要表明一个态度,他们可以是从战乱里救出名士一家,以及几千工匠。

更有利于确定他们的地位。

这种沉稳的建立威信,其实比郑国打仗来的更扎实。

若失败了,那不用说。

纪国依旧回到那个角落。

所以纪国一定会出血,就算不给白纸配方,铁器总要卖一些。

郑锡还在前面打仗,还嘱咐郑伯万不能松口,现在主动权在他们手中。

按照常规来说,郑锡称得上算无遗策。

他甚至算准郑伯的性格,反复叮嘱不能松口,更让郑伯把事情推到他身上。

郑伯虽然有些不爽,但还是点头。

郑锡一边打仗,一边打听纪国的消息,整个人都瘦了几圈,清晨起来甚至有些风寒的症状。

可他们刚刚又拿下一座城,第九座庆国城池收入囊中。

到这时候,他可以放心了,郑国不被困在几国之间,以后再有什么,他们往北发展也是行的。

郑锡轻咳几声,强撑身体处理政务,还要等着纪国的消息,纪国那边好东西不少,换点铁器都不亏。

至于庆国这边,拿下庆国的八分之一,他已经知足了。

再多的不好掌控。

郑锡几乎把每一件事都处理的清清楚楚。

只差喂到郑伯嘴里。

可他不知,这会的郑伯在郑国都城接待纪国来的使臣。

而这次的纪国使臣不是旁人,是现在纪国最重要的几个人。

纪伯的两个儿子,纪胜,纪凌,再加上名士仪先生,以及公子卢。

虽说后者借口要回卢国,所以跟着一起。

但明眼人都知道,仪先生带着弟子来见郑伯,就是为了自己好友耘先生借道的事。

看看,多有面子。

公子胜善武,练出的骑兵所向披靡,还是他女婿。

公子凌善谋,更会很多奇奇怪怪的东西。

这两人已经公子榜上稳步晋升。

仪先生不用说,天下名士,公子卢也不错,四公子之一。

仪先生还好,有着名士风范。

纪胜纪凌完全执晚辈礼仪。

纪胜开口道:“与郑姬成婚后,还未拜见岳父,实在失礼,这是胜一番心意,还请岳丈大人收下。”

说着,一套漂亮的恶金盔甲献上。

但这盔甲并非黑色,而是镀了一层金,看着闪闪放光,极为漂亮。

旁边又牵出高头大马,马具同样为金色。

谁能不喜欢这么金灿灿的东西呢。

纪凌笑道:“听闻郑国已经帮庆国夺回近十座城池,郑伯真是仁厚有德,堪称天下典范。”

郑伯刚想谦虚,纪凌又道:“郑伯不仅护天子有功,更能为诸侯伸张正义,实在是公子凌心中诸侯楷模。”

别人也就算了,偏偏纪凌年纪不大,说话真挚无比,黑白分明的眼睛似乎都是敬意。

郑伯被夸得飘飘然,当然这会还稳得住,轻咳道:“侄儿还小,自然不懂这些,作为天子保护国,郑国自然责无旁贷。”

各国之间姻亲复杂,喊句侄儿也是没问题的。

至于做天子保护国这件事,一直是郑国可以夸耀的地方。

只有他们距离周王室最近,故而比之其他诸侯都要尊贵。

其他人认不认不知道,反正郑国这么觉得的。

纪凌这么夸,算是夸到点子上了。

接下来纪凌身边的杜或更是一起夸,等到宴会上时,郑伯像是可以号令天下群雄一般。

郑伯身边的官员抓耳挠腮,特别是郑锡安排过来的人,忍不住小声提醒:“国君,可还记得郑上卿的话。”

郑上卿就是郑锡。

说起来,郑锡已经面面俱到,甚至安排了人专门提醒。

不能听纪国的花言巧语啊。

纪凌一直注意这边,忽然轻笑,跟大哥纪胜对视一眼。

纪胜像是了然一般,同样笑起来。

纪国这边的人都是差不多的表情,看看郑伯再看看郑锡安排的人。

好像一切尽在不言中。

接下来的宴会原本该提到各自的请求,但纪国迟迟不搭腔,态度也没之前热情。

方才热的要命,这会忽然冷下来,大部分人都会有落差感。

偏巧纪凌身边的跟班杜邗低声对那提醒的官员道:“借道这事,是不是郑上卿做主。”

这话声音很低,但郑伯又能听到。

郑伯脸色果然变了又变。

怪不得纪国人忽然冷淡下来,这是觉得他拿不定主意,所以要找郑锡?!

宴会上的郑国人冷汗直冒,纪国人依旧冷冷淡淡,完全没有宴会前的热情,甚至有离开的打算。

郑伯压住火气,他何尝不知这是纪国人故意为之。

但越是故意,越让他知道一点。

就连纪国都知道,郑国很多事需要郑锡来定。

还有这个多嘴的官员,用得着他提醒吗。

郑伯出言讽刺:“女婿跟侄儿似乎有事相求,趁着现在赶紧说吧,回头孤忙起来,可顾不上。”

纪国借道,该纪国先开口。

这会被郑伯提起,纪胜纪凌两兄弟也不遮掩,直接说出请求。

“这次庆国有难,郑国派兵相助,纪国鞭长莫及只好多救些百姓。”

“那庆国名士耘先生与我外祖交好,想带着六千工匠一起来纪国,只是从庆国到纪国,要借道郑国,还请郑伯同意。”

不等郑伯说话,纪凌继续道:“若郑伯同意,纪国将以新研制的皂角献给天下,让天下人都知道郑伯的深恩厚德。”

献给天下?

这是什么?

纪胜接话:“世人都知纪国肥皂千金难求,天下人无不向往。”

“今纪国得了一法,虽跟之前肥皂不同,但作用完全一样。”

“原本也该售以千金,但若岳父借道,那纪国愿以最为低廉的价格售出,让天下间所有用到肥皂的人,都知道价格亲民的岳父的缘故。”

肥皂到底有多火热,郑伯是知道的,价格有多贵,他也知道。

但这个价格亲民,是怎么个亲法?

纪凌笑道:“半斤粟,可换半斤肥皂。”

这是在开玩笑?!

现在一金可以一百担粟。

而肥皂等价格在一百金一块,那一块连半斤都没有。

从一百金一小块。

变成半斤粟,半斤肥皂?!

怎么可能。

纪凌补充:“当然,这么便宜的肥皂没什么特殊香味,模样也不够精致,但作用肯定一样。”

就算是这样,那也够便宜啊。

别说郑伯被这个价格惊呆,在场所有郑国贵族也惊讶了。

现在肥皂的价格确实昂贵,可洗衣服确实好用,虽然他们不用洗衣服,但每月支出的肥皂钱确实肉疼。

如果自家洗衣服的肥皂换成这么便宜的肥皂,能省多少钱啊。

更别说肥皂名气那样大,纪国竟然把这个名声让给郑国。

以后谁提起便宜肥皂,都会想到这是郑国借道的功劳。

他们郑国付出的,不过是让名士跟工匠通行而已。

到这会,郑伯理智还在。

一边是天下皆知的名声,一边是实实在在的白纸配方跟马具骑兵。

他想要名声,也想要这些东西。

旁边郑锡派来的官员更加着急。

郑锡一派的人自然实用为主,能问纪国要东西的机会不多,要是把握不住,谁知道等到什么时候。

还是那句话,要不来白纸配方也没事,能要来马具,训练骑兵,郑国就算成功。

骑兵有多好,在前线的人更是明白。

不夸张地讲,郑锡梦里都是骑兵,都想自己搞一支这样的队伍。

但这个官员也不好再说,他察觉到郑伯的不高兴,他再提起,那就是火上浇油。

在他着急的时候,旁边公子凌冷不丁问道:“你是郑上卿的人,要不要先去问问他,纪国也想快点确认这件事,好把名士从战火中接出来。”

刚刚因为便宜肥皂沸腾起来的气氛,又被泼了冷水。

官员坐立不安。

好狠的纪国人,竟然直接让他去问郑上卿。

郑伯听了能高兴吗。

这种明晃晃的挑拨不加掩饰,可也说明纪国的态度。

要是郑锡说话没用,全听郑伯的,那郑伯大可一笑而过。

偏偏真的要去问郑锡的意思。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谎言不会伤人,真相才是快刀。

郑伯今日被忽冷忽热对待,心里早就不爽。

他跟郑锡的矛盾一直很深,最近因为庆国的事才放下间隙。

但纪国这种明晃晃提醒到脸上,让他很难不介意。

宴会结束,纪国人美美休息,留下一地鸡毛的郑国等人。

郑伯脸色不善,身边大致分为两派。

一边主张要名声,还能拿到便宜肥皂。

另一边要实在的东西,骑兵多重要不用赘述。

按理说郑伯也知道,该要骑兵。

身边人也知道要这么劝。

偏偏有个郑锡的缘故,这会劝要后者,好像国君要听郑锡的一般。

这可是国君的逆鳞。

最后还是有人小声开口:“国君不要听信纪国人的话,他们明显是故意的。”

这点谁人不知。

可知道了也要落入圈套。

“还是要马具跟武器吧,如果能白纸谈下来,自然最好。”

郑伯深吸口气,该张的口一直不张,沉默许久,还是以大局为重:“把这里的消息告知郑上卿,问问他的意见。”

在场的郑国卿士有的皱眉,因为拿不到便宜肥皂。

有的高兴,因为郑上卿一定能做出正确决定。

前线风寒的郑锡接到消息,差点没气晕过去。

这还用考虑?

这还用说?

在郑伯那,名声跟骑兵或许对等,在他这完全不是啊。

还不快去说,一定要东西,不要这种虚名。

名声这种东西,等实力强大后自然就有了。

就在消息传递当中,天下诸侯已经来信到郑国,皆是夸赞郑伯仁厚大义,要不是郑伯那肥皂价格怎么可能降低。

天下人都在称赞郑伯。

不仅诸侯来信,天下十位名士,除了在场的仪先生跟等着被救的耘先生之外,更是大肆夸赞。

四公子同样如此。

反正把郑伯夸的绝无仅有,堪比尧舜。

诸侯来信的原因很简单,看热闹不嫌事大。

而且他们也不想让郑国拿到实际的好处,纪国一家骑兵已经够难缠,再多个郑国?还让郑锡领着,那做梦吧。

所以纪伯那边一撺掇,大家表扬信写的比谁都快。

名士不用说,为了救好友,什么话都说的出来。

诸侯的分量,加上名士的分量。

还有各国百姓都已知晓。

郑锡刚把消息送出去,就听到庆国以及郑国士兵都在说这件事。

再看看走过去的纪国骑兵,郑锡两眼一黑,直接倒下去。

纪国人太狡猾了。

他们早就想好应对的方法,早就做好万全准备。

那闹这一出是干什么?

还让纪胜纪凌亲自去郑国?

郑锡这会已经没力气想。

连日征战,顾着前线还要想着后面,更要拿无数主意,不是还要受郑伯问话。

再听到各地消息,郑锡这口气差点没上去。

郑伯脸色同样难看。

知道被纪国摆了一道,但天下人的夸赞以及所到之处的赞扬又让他飘飘然。

难道纪国就不怕他们不借道?

是不怕的。

事情都到这种地步,要是不借道,所有的赞扬声全部会变成骂声。

郑伯甚至后悔,为什么要给纪国时间。

要是他不去找郑锡拿主意,事情肯定不会到这一步。

借道的事定下,纪国人果然又变得极为热情。

郑伯几乎阴沉着脸看纪国人接名士耘先生以及几千工匠离开。

原本以为纪国人离开会跟他打个招呼,没想到纪国人只给郑锡带消息,还亲切问郑锡的病怎么样了,那态度全是谦逊温和,对自己的时候全是虚情假意的吹捧。

这两者区别他还是分得出来的。

郑伯越想越憋屈。

他得到自己想要的名声,却整个人都不对劲。

从这件事里,他更看出来郑锡对整个郑国的影响力。

自己说了不算,郑锡讲的才算数。

以前还好些,有了军功的叔叔郑锡,似乎更上一步。

不止纪国人这么认为,自己的臣子也这么认为。

郑锡甚至安排人在自己身边。

郑伯沉默许久,下令道:“听说郑上卿病了,接他回来休息吧。”

“前线再派其他人去。”

听到消息的官员眼皮一跳,赶紧道:“九个城池刚刚到手,还不稳,现在郑上卿离开,怕是不妥。”

郑伯冷笑:“怎么?我郑国就他一个人能用?”

官员不好再说,退下后连忙派人偷偷给郑上卿送消息。

这一幕并未逃过郑伯的眼睛。

郑锡,好用是好用。

但有些太好用了。

等郑锡醒来,知道为何纪胜纪凌亲自去郑国。

因为这次的事,他们就是要做的大张旗鼓。

天下诸侯贵族都知道,纪国在算计郑国,而且算计成功了。

这些算计所为何事?

为了名士。

为了工匠。

为了迁徙到纪国的人。

千金买骨的故事大家都听过。

纪国做这么一出大戏,就是要让全天下人知道。

他们纪国为了名士,为了人才可以做到什么地步。

什么肥皂,什么算计,都是为了你们。

即使两位公子出动,他们也舍得。

郑锡躺在病床上,苦笑片刻。

好一出大戏。

拿着风头正盛的郑国当跳板,拿着诸侯的心思做筹码。

他郑锡,同样是棋子之一。

相比假仁假义拿庆国土地的郑国,纪国的做法,更让天下英才向往。

被接回纪国的耘先生一家,以及六千工匠们,自然知道此事。

更看到他们进入纪国时候,源源不断的肥皂被送到各国。

一问价格?

半斤粟换半斤肥皂,这肥皂质量确实一般,但洗衣服绝对没问题,大大节省洗衣服的体力。

真的这么便宜?

耘先生都忍不住看了看,他真的值得?

如果不是这件事,肥皂的价格至少翻一百倍。

纪国承诺的低价肥皂送往各地,并且说明,以后不会涨价。

竟然是真的。

纪国为了名士跟工匠,也太下本了吧。

至于借道的郑国,讨论的却很少。

毕竟只是借道,实打实付出东西的是纪国啊。

如果说之前三国攻纪未果,给天下人的印象是纪国武力强大。

现在让利换名士,给天下人的印象则变成求贤若渴的文明国家。

这样的国家,哪个有能力的人不向往。

纪国一步步地,走向舞台的中间。

他们的每一步都是那么踏实。

就在纪国安置名士,请名士耘先生去看官学,以及安排工匠们建起雕刻厂跟皮货厂的时候。

郑国那边果不其然出事。

纪凌看着送来的消息,他跟大哥出去一趟,可不止为求贤若渴的名声。

更为了郑伯跟郑锡之间的关系。

果然,他们前脚刚走,郑伯就调郑锡回去。

但刚到手的城池,郑锡怕别人守不稳,意思是再等等,那庆国五家虎视眈眈,他不好松懈。

郑锡拖着病体写信,郑伯却觉得他是故意拖延,几次三番写信让他回郑国都城。

原本就因为纪国借道没占便宜的郑锡,这下也有了火气,泥人都有三分土性,何况他。

郑锡这些为郑国鞠躬尽瘁,做了多少事。

郑伯性格阴阳不定,对他并不信任,他都忍了多久。

看看人家纪国怎么对下属的,他们的公子钦,纪叔公,哪个不是信任有加。

到自己这,辛辛苦苦打下九座城池,还没占稳,就让他回去。

他郑锡要是想把持郑国,还用得着现在?

两边就这么僵持下去,双方都气得够呛。

在郑锡跟郑伯你来我往的时候,留在庆国的缪成志动手了。

他劝耘先生先去纪国,自己随后就来。

当然有他的目的。

他娘的,守城守够了!

庆国五家攻了几个月的城池,他只能防守。

现在也要让他们吃点苦头!

缪成志看着外孙给他留下的五百骑兵,咬牙道:“走之前,一定要重创他们!”

这就是他要做的事。

一路带着骑兵杀出去。

什么?

纪国借道了,随便走,不会有危险。

他才不走那个道!

他就要杀出去!

让庆国五家吃吃苦头!

白发的缪成志回头看看庆国国都,此番杀一次,他也算对得起庆国了。

等他再回来,一定要让五家付出更重的代价。

算起来,这才是纪国骑兵头一次出击。

跟所有人想象的一样,骑兵所到之处,根本没人能阻拦。

缪成志带着人从庆国五家兵马中杀进杀出,兵器跟兵马都属顶尖,对上落后的战车跟青铜兵器,简直跟砍瓜切菜一般。

太轻松了。

实在太简单了。

扮做兵士的纪胜嘴角弯了弯,这就是弟弟说的降维打击?

没错,在纪国接名士跟工匠的时候,纪胜穿上重甲,扮作普通骑兵直接去找外祖缪成志。

骑兵头一次出战,他必须在啊。

不仅保护外祖的安全,还能在这次实战中看出问题。

危险?

以他的身手,根本没有危险!

纪胜跟外祖缪成志杀得酣畅淋漓。

那庆国五家直接被骑兵的阵势吓破胆。

人少的时候不是对手,人多的时候人家随便跑,根本抓不到。

从庆国国都到庆国边境,一路走来,庆国五家所有兵马下意识退让。

大家的想法很一致,不能跟这些骑兵起正面冲突,一刻也不行。

庆国内里忽然安静下来,各处都不敢轻举妄动,只等着纪国的煞星们离开再说。

你们快走吧,你们走了我们才好继续打。

否则全是挨揍的份!

眼看缪成志带着骑兵终于离开,庆国五家下意识欢呼。

不对,他们欢呼什么?

不至于这么高兴吧?

这场几乎单方面吊打的战斗让病榻上的郑锡更是起不来。

骑兵,看看人家的骑兵。

郑国本来靠着借道的事,也能有一支的。

郑锡越看越眼馋,郁结难解,竟然一病不起,连公务都能难处理,郑伯还催着他赶紧回国都。

郑国内里一团乱麻。

庆国内里五家分庆。

这丝毫不影响纪国举行宫宴。

可以说是纪国最近几年最大的宫宴。

目的为了欢迎耘先生来到纪国,更为了国君岳丈当了纪国官员。

缪成志一扫在庆国的颓势,刚到纪国就被封了刑部尚书的职位,成为纪国六位尚书之一。

纪国内里所有刑罚全归他管,权力不可谓不大。

在庆国房屋被砸的耘先生,直接有了最好的房屋,以及最好的待遇。

家人更被安置的很好。

从庆国来的六千工匠,也已经跟家人一起安家落户。

不到一个月内,所有人都从地狱走到天堂。

与此同时,各部官员,各城郡守,下意识看向从庆国来的人才们。

好啊,人真不少啊。

终于有人一起干活了。

纪国现在城池便多,官员很少,他们每天累得不行,这下终于有人帮忙了!

还有郡县里的官学,全都缺夫子,反正就缺他们这种文化人。

还在吃宴席的耘先生跟耘先生弟子们,全都觉得身上凉飕飕的,怎么有种被惦记的感觉?

他们能有什么被惦记的啊。

宴会上,几个尚书以及各地赶来的郡守,笑眯眯往看好的人才身边坐。

那个,你们有没有兴趣当官啊。

不当官,当夫子也行。

你看我们郡正在发展官学,我们县在修水渠,我们县需要有人当县令。

别想庆国那些破事了,大家一起搞基建,一起种田好不好呀。

耘先生默默吃了杯酒。

已经回卢国的好友仪先生说的没错。

纪国人好像都有点务实?

还有点勤劳爱干活?

耘先生一扭头,就看到公子凌坐到他旁边,笑眯眯道:“耘先生,我们纪国都城有处官学,您知道吗。”

“那个,仪先生回卢国了,暂时没人管,您看?”

作者有话说:

大肥章~今天没有二更啦,不用等哈-

? 第 47 章

耘先生听说过纪国官学。

他们的官学不仅招收贵族子弟, 更招收平民,甚至以前是奴隶的人,都能进入官学。

纪国官学头一批学生, 就是他好友仪先生带出来, 仪先生那么挑剔的人, 都对学生们赞不绝口。

虽说现在各国招谋士,已经不强求身份,但直接招身份如此低等的,还是少见。

所以耘先生对官学还是很好奇的。

再说,纪国辛辛苦苦救他们, 还付出那么大的代价,教学生根本不算什么。

不仅他可以教,他的十五个弟子,皆可以到官学任职。

纪国要安排的人才不止耘先生等人, 还有官学头一批毕业的学生。

他们入学已经两年,经过十月份的考试之后, 按照成绩排名, 有的继续读书, 有的去各地任职。

所以最忙的自然就是吏部尚书跟纪伯。

纪国现在十六个城池, 下面县城已经上百。

要不是这次人才补充, 他们连个官员都找不出来, 不夸张地说, 但凡识字,都能去当官。

没办法,纪国发展实在太快, 要不是纪凌未雨绸缪建立官学, 人手更加不够用。

在纪国安排人才就业的时候, 天下局势渐渐定下。

庆国的覆灭已经成为事实,庆国五家还被缪成志临走的时候打了一顿,郑国倒是停止侵吞土地,拿了九座城池之后,便不再有动静。

至此,庆国五家开始内战,厮杀过后,只留赵家跟梁家留下,其他三家皆被灭门,血腥之味五里地外都能闻到。

这可谓是近些年最惨烈的战争,没有之一。

这场战场跟以往诸侯之间的打闹不同,便是当初各国吞并小国,也没有打的这样惨过。

五家既然都反诸侯了,自然也不会真的把周礼放在眼里,打仗的时候更加无所顾忌,各家死伤之惨重,让天下震惊。

等剩下的赵,梁两家稳定下来清点人数的时候。

庆国原本的千万人口,如今只剩下八百多万,虽说还是很不少,可流失加上死亡的数量超一百万。

这样的数字,比纪国一个国家人口都多。

距离最近郑锡细细算过,离开庆国的人不到五十万,也就是说,在这场五家分庆里,至少有五六十万人口死在这一年里。

不出意外的话,这五六十万,还全都是青壮年。

对庆国来说,可谓元气大伤。

如此伤亡,连经常打仗的纪伯都微微侧目。

虽说周礼跟现在情况有些不符合,但周礼确实有一定存在的意义。

如果能加以约束,这么多人不会白白死在内战当中。

但已经这样,根本不会有回头路。

以后的战争,只怕会跟这次五家分庆一样残酷。

十一月上旬,庆国内里停战。

原本拥有九十二城,诸侯国最大的面积的庆国,被分为三部分。

郑国占了九座城池,赵家分了四十,梁家四十三。

赵梁两家暂时握手言和,跟郑国商议过后,以郑国名义帮忙赵梁向周天子请封。

代价自然是不追究占的九座城池。

这样的结局符合他们郑,赵,梁三家的利益。

郑国跟周天子的关系不用说,当月分封令便下来。

以后的赵家,梁家,就要改为赵国,梁国,家主也被称为赵伯,梁伯。

其实隔壁的卢国国君反对过,卢国最尊周礼,而且这种篡权夺位封侯的,古今头一次。

卢国自然不服。

但有郑国在里面说和,赵,梁两国又送了礼物前去,收买了卢国几个卿士,又讨好卢国国君卢公。

最终算是定下。

卢公叹气。

六百多年前周王分封,所有诸侯要么有功之臣,要么周家人。

渐渐地,诸侯血脉跟周王越来越远,关系也疏远。

到现在,新封的诸侯已经跟周王毫无关系,既对周无功,也没有血脉联系。

不过算下来。

现在天下七个诸侯国。

郑,卢,祁,昌,纪,赵,梁。

后四个都跟周王室没有血脉联系,异姓诸侯占了一大半。

十一月中旬,赵,梁两国往周王室,其他诸侯各家都送了厚礼,算是表示加入诸侯大家庭。

庆国已经彻底不在。

曾经的庆国卿士缪成志也叹口气。

他熟知庆国的情况,现在也知晓纪国的处境。

不对比也就算了。

对比便知道,庆国亡的不冤。

而且庆国出事,各路诸侯都有参与,纪国在里面,不仅展示武力,更展示了气度。

特别是用肥皂救名士一事,让天下名士侧目。

刚开始大家还以为纪国只是说说。

没想到各地过来买肥皂的商贩一问,价格果真那样低廉,效果也非常好。

这样便捷省力的东西,可以说造福天下人。

当然了,高端的肥皂还是那个价格。

但这个东西,高中低端的地位都不同,高端香皂洗手洗面,中端的什么都行,低端肥皂洗衣服。

对穷人家来说,有后者就够了。

贵族们该掏钱掏钱,这点还是没变。

缪成志还去过肥皂厂,也是分为三个部分,每一处都井然有序。

可缪成志不知道。

其实这三部分都赚钱,只是赚多赚少的差别。

肥皂这种东西,家家户户都要用,低端肥皂确实便宜,可成本也便宜啊。

一边是种植的皂荚树果实,一边需要各种优质油脂。

所以不论哪一种,都在源源不断为纪国提供财力物力支撑。

当然,皂荚做的肥皂卖了高价照样有人买单,可想着毕竟是百姓都要用的东西,加上种种考虑,所以定了堪称低廉的价格。

纪凌自然知道这些,他现在正把几个工厂交到工部。

工部由纪叔公跟母亲萱夫人管着,所以非常放心。

从铸造室,到白纸厂,肥皂厂,水泥厂,还有庆国工匠来之后建的雕刻厂,皮货厂。

单有这几个东西,就会有源源不断的财富往纪国流通。

纪国文武官职,中央官,地方官,都在这次一一充实人才。

纪国国都官学,一共四百九十五名学生,基本都通过考核,前五十名已经正式授官,剩下的各有安排,按照学问深浅去各地学习。

这是第一批学生才有的待遇。

以后的纪国官职可没那么容易好获取,一届考生里,能选个一百多个,就顶天了。

再加上庆国来的一批人,全都安排好职位,所有空缺该补就补上。

在其他国家还在操心赵,梁两国的时候,纪国内里已经完成真正的转变,一切政务畅通无阻。

以国都官学为首的国子监正式成立,国子监主簿自然是庆耘,耘先生。

他的十几个弟子,分别主管诗书礼几项,再有派来教导学生骑射的夫子,此处变得更为正式。

国子监最大官员,国子监祭酒,自然是纪凌担任。

这点谁都没有异议,虽说他的官职在名士之上,可这位置也坐的名正言顺。

纪凌本不想担任,但父亲跟大哥都觉得,如今的国子监是他创立,要是他不当这个祭酒,那纪国也没人能当了。

六部的官员填充,算是完善整个体系。

礼部尚书为杜邗。

户部尚书交给公子钦。

工部尚书纪叔公,萱夫人。

兵部由纪胜兼任,后面会再选良才,主要能文又懂兵的太少了。

吏部这种主管官员升迁的事给了脾气不好的缪成志,他公私分明,又是纪伯的岳丈,给他绝对没错。

倒是刑部尚书暂时空缺。

想要找个熟悉律法的人很不简单,便是现在的纪国里,也没有完整的律法可言。

其实纪凌下意识想到郑国郑锡,郑锡一直想修律法,可郑国并非由他来管。

算来算去,还是缺人才。

不是说下面的官员,而是真正的大才。

别看纪凌跟郑锡互坑了几次,但纪凌看着他还是眼馋。

听说现在郑锡还在前面安置新占的城池,郑伯已经不催他了,倒不是不想催,而是催了没用。

律法的事也要提上日程。

有完善的律法更是一大进步。

除了国子监跟六部之外,再有独立出来的就是内务司以及主管祭祀的司天监,这些基本都由萱夫人负责。

但萱夫人现在事多,干脆让纪胜的夫人郑姬帮忙。

虽说郑姬并未处理过这些事,可她显然是愿意的,带着自家两个妹妹一起帮忙。

纪国上下,还真没一个闲人。

到今年腊祭之时,纪国内里的变化堪称巨大。

所有事情有序进行,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坏处,大概就是大家工作更细致?

以前职责不明还能摸个鱼,现在?做梦!

这种内部的变化,甚至只有自己人知道,在外人看来,纪国依旧在生产各种东西,根本不知道依托这样强大的效率,他们的新城已经建到更南边了。

按照现代地图来看,整个安徽以及小半江西已经被纪胜带着的骑兵画入地图,还有大半江西没画也只因为那边条件太过恶劣,山高水险,还不是建城的好地方,人力和工具都不上。

而且越往南建,城池规模越大,如果不是东边归祁国管,纪凌都想绕开祁国去看看海岸线。

纪国腊祭,今年规模依旧不是很大,可整齐的官员队伍,以及一条条今年的成就,应该可以告慰祖宗吧?

现在天下诸侯形势,庆国倒了,排名第二的卢国变为第一。

卢国共有城池七十九座,人口过千万。

昌国六十二座,人口也已经超千万。

接下来是祁国,六十座城池,人口只怕是如今天下之最,他们重农,所以百姓不说吃饱,但至少比其他国家强点,古代农业又依托大量人口,所以人数必然不少。

可也有个问题,祁国这些人口,其中至少三成为农奴,这个时代大部分国家是不准奴隶打仗的,故而统计的时候,是与牲畜同列。

紧接着郑国,新添了九个城池之后,已经有五十一座城,人口近五百万。

后面为庆国分裂出来的梁,四十二城池,四百多万人口。

赵,四十二城池,同样四百多万。

怎么数着数着,纪国又排最后了?

纪国,十七座城池,人口刚破百万。

不是纪国不努力,是底子太薄。

四五年前,纪国任人揉搓,连粮食都不能自给自足,加上国都也才五座城池,人口五十多万。

最开始一两年还不敢大力发展,能有现在的规模,已经很好了。

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纪国的城池数量虽然还是垫底。

但纪凌有信心,接下来一年里,根据现有的人力物力以及官员体系的效率,明年的纪国城池跟人口数量,绝对直接翻倍。

这不是夸口,而是纪国厚积薄发,基础打得十分牢固,必然会迎来飞速发展的一段时间。

毕竟那么多人才不是白白培养的。

说到底,还是两个字,发展。

还是要发展。

纪国人没有沾沾自喜,他们的实力还没强大到可以休息。

不过一定要说,纪国不算最后一名。

那不还有周王室,他们现在就三四座城,人口不到二十万,听说今年米粮都困难。

好在周王的妹妹研究出一种丝绸花纹,不知怎么织的,穿上的时候隐隐透着金光,拿到郑伯那换了不少好东西。

周王妹妹翻过年也才十二,好像是母亲从小教她种桑养蚕。

放在一两百年前,周王的妹妹何至于这样苦。

不过这位跟郑锡一样,也是个人才。

要是能来纪国就好了。

纪国虽然因为锦族的缘故,现在不愁麻织布,但丝绸手艺还是逊色。

他们南边多适合种桑树啊。

有机会的话邀请几个丝绸技艺好的人过来。

纪凌一边跟着腊祭,一边又在扒拉人才。

天下英才若能都归纪国所用,那还愁什么。

算了,现在想这些有点多。

纪国城池跟人口虽然还是垫底,可已经有了跟各国与之一战的能力。

这次庆国出事,骑兵的作用凸显的淋漓尽致。

特别是最后缪成志带着五百骑兵,就把庆国五家兵马打的退避三舍,这种情况十分罕见。

纪国的武器跟骑兵,永远是他们的底牌。

要不是有这些,纪国哪能保住那么多厂子。

腊祭过后,都城这边基本都已经停工,冬天天冷,除了厂子里还能做事之外,郊外冷得厉害。

这种时候南边反而不同。

越往南,温度越高,有些地方甚至不下雪,所以道路的施工以及城墙建设还能继续。

过完腊祭的纪国上下,已经习惯现在的官员制度,更明白只要好好做事,就能升迁。

有希望的时候,大家肯定都会努力。

等到二月份,各处官学陆陆续续开学。

以前学校少的时候还好,现在每个郡县都有官学,便出现一个大问题。

那就是书本极贵。

已经做了县令的平民学子吉新主动找到小公子:“我们县虽是新设,官学倒是能办,唯一一点就是书本太贵。”

“纸张是便宜的,墨也能用便宜墨,可抄书这种事极为辛苦,识字的人一般都不会挣这个钱,不识字的又不会抄。”

这是个很实际的问题。

以前用竹简的时候,抄书不用说,那是个大工程。

有了纸张书本之后,抄书简单不少,识字的还好,不识字的,要启蒙的时候如何抄书?

现在市面上所有书本,全都是人工抄录,人工抄写容易有错不说,更是辛苦得很。

跟吉新说的一样,想用书要识字,可想识字又要用书。

简直是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反正因为人工抄录的困难,现在市面上书籍的价格居高不下,这样一来,平民学子就算上的起官学,也买不起书。

同为平民,吉新最了解这些事情,所以他主动找纪凌来讲。

纪凌事情极多,倒是把这件事给忘了。

身边的贵族子弟也不会问起这种事,他们别说买书了,雇人抄书都没问题。

这也体现了选平民学子上来的好处,吉新他们最了解百姓需要什么。

纪凌道:“这件事好解决,不过既然是你提出来的,回头跟着我一起吧。”

抄书太累,错字太多,这种事有一个标准答案。

印刷术。

纪凌甚至可以跳过雕版印刷术,直接用活字印刷术。

这算不算一下子进步大几百年?

正好趁着开年事情不算多,把印刷术给造出来,只要这个东西一出,市面上所有书籍价格全都自动下降。

要不然怎么说四大发明呢,果然不管放在哪都很实用。

吉新反而一愣。

其实找小公子说这事的时候,他自己也想过解决办法,可怎么想都觉得没用。

毕竟人要看书,那就要有书本,就要有人抄书。

这种工程量,怎么才能降低成本。

他是真的想不出来。

没想到刚跟小公子一提,好像就有办法了?

这也太神奇了吧。

纪凌直接在宫室附近找了个宽阔的房屋,让吉新晚会再去县里上任。

纪凌身边的杜或跟护卫锦涌同样好奇。

怎么感觉小公子脑子里的点子用不完一样?

这东西知道原理之后很简单,纪凌直接让人开始和泥,这种泥土也有不同,黏性必须特别大,烧制起来更完整。

用泥来刻字印刷,不管是重新制作模板,还是错字更换都很方便,而且还便宜。

纪凌选了篇诗歌出来,在一个个方形小泥块上写了字,等泥块烧制成型,按照字的顺序排列放好,框在铁框里。

随后在一个个方块上沾染墨水,再把纸张覆盖上,不出片刻,一篇原本要一个字一个字抄录的诗歌瞬间出来。

更妙的是,沾染一次墨水,可以印至少十份。

吉新已经被眼前的东西惊呆了。

他发愁很久的事,怎么放在小公子纪凌手里,一个下午就解决了?

而且解决的这样好!

要说原理很简单,印章大家都见过吧,就是刻很多字,然后当印章一样用!

泥块的廉价自不用说,随随便便都能做出一版出来。

这样的成本低廉到可怕。

再加上纪国便宜的纸张,两者结合起来,书本价格肯定直接降低!

吉新意识到这是什么东西,激动的手都有些颤抖。

有便宜的纸张,有小公子口中的活字印刷术,会有更多平民买的起纸张,跟买得起书。

原本读书是有门槛的,如此一来门槛降低太多!

纪凌都有点后悔,怎么早点没想起来,对吉新道:“这次多谢你提醒了,否则还真把这件事给忽略了。”

他身上事情多,竟然忽略了如此重要的事。

吉新抬头的时候,眼睛却像放着光一般:“小公子,是我们该感谢您才是。”

“要不是您,平民怎么可能读书,怎么可能上官学。”

“现在有了这么方便的书籍,对平民更好了。”

纪凌笑:“这算什么,也不算我的功劳。”

还是那句话,他不过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已。

接下来半个月里,吉新就在忙印刷的事,印刷厂直接开在造纸厂旁边,那边造好的纸张直接运过来印刷,然后装订成书本。

因为这个方法太过便捷,不到一个月时间,印刷厂已经堆了几万本书。

如果人工抄写,几万本书别说一个月了,一年都抄不完。

这件事耘先生也很感兴趣。

耘先生是爱书之人,当初为了帮他把藏书从庆国搬到纪国,也是费了不少功夫。

就那还是很多书籍已经从竹简改为书卷,否则会更重。

至于抄录一份,防止丢失这种事他也想过。

可他的藏书千千万,怎么可能全抄。

但现在印刷术好像给了他灵感。

便是不认字的人也能来印刷的,只要对着书本上找字就行。

不过耘先生看来,他那些事不要紧,要紧的还是官学的书籍。

原本大家的书籍都是抄录而来,难免有疏漏,现在统一换成印刷版,不仅字迹干净整洁,而且大大减少失误,平民学生也买得起。

耘先生对活字印刷术简直爱不释手。

所以纪凌开口请他一同做印刷模板的时候,耘先生直接满口答应。

“在泥块上刻字的时候,还是需要模子,之前都是我母亲来做,但还有好多字没录上,要不然您一起来?”

现在天下间的好书法,除了萱夫人之外,就是几位名士。

不过纪凌要的,是所有字迹板板正正,让看书的人便于阅读,所以字体不能太花哨。

能掌控好这样笔法的,萱夫人跟耘先生自然在其中。

耘先生立刻答:“这有什么,还需要多少字,我来写。”

但刚说完,耘先生感觉自己好像又给自己找了个差事?

旁边的吉新感同身受。

他也是又找了个差事啊,一边忙着下面县城的事,还要管着印刷厂。

幸好城与城之间的路修得极好,他也学会了骑马,否则根本顾不过来。

就算这样,他都因为这些事瘦了很多斤。

当然了,吉新也愿意这么做,他明白印刷书籍代表的意义。

这些书籍发到各个官学,所有人都会明白印刷书籍的意义。

唯独有一点不好。

活字印刷术什么都好,就是原理太过简单,估计不到半年时间,天下人都能学会。

对此纪凌一点也不介意。

别说印刷术了,等纪国有了绝对的自保能力之后,造纸术,制肥皂,都是要公开的。

搞技术垄断这种事,纪凌做不来,更别说这些东西本就源自华夏劳动人民的智慧。

解决官学课本的问题后,纪凌感觉完成一件大事。

其实现在看来,纪国的运作模式约莫快进了几百年。

几百年的智慧结晶又怎么会差?

纪凌已经做好准备,迎来纪国蓬勃发展的一年。

他也很好奇,已经完全全面改进的纪国,到底会带来什么样的惊喜。

看着一个国家从一清二白,再到吃得起饭,又有了完善,较之同时代先进的制度模式。

这种成就感无与伦比。

周朝六百二十五年,纪凌来的第六个年头。

一切基础已经打好,就看今年的了。

进入三月,纪国上下果然忙碌起来,纪伯已经连着加了好几天的班。

不是这个城想要建厂,就是那个郡县想要修路。

更有官员带着百姓开耕土地。

至于收服野人部落这种事,都不用他吩咐,也不用两个儿子亲自过去,郡县的官员们争着去做。

为什么?

因为这算政绩啊。

今年头一年当差,要是做得不好,明年就当不成了!

好不容易从平民到官员,谁都不肯放过这些机会。

本来想躺平的贵族子弟见此,直接傻眼。

在国子监的时候,这些同学们就卷得厉害,他们本来没事吃吃酒听听曲的贵族子弟为了跟上进度,只能卖力学习。

怎么现在都毕业了,你们还在卷啊。

都是知县,要是他们做的政绩好,自己做的政绩不好。

不说国君了,他们家里都会找他们的麻烦。

不少人终于意识到,纪国现在跟之前不同,想吃老本?不可能。

没点真才实学,没有真本事,在这绝对混不下去。

好在贵族子弟里也有整齐的,那个叫谷晨的就不得了,虽说比不上吉新跟樊璇,但也很厉害了。

现在整个谷家都对谷晨捧着,别看他原来只属于小宗,可他的能力跟成绩,让谷家根本不管大宗小宗,只要好用,只要是人才,他们谷家就欢迎。

这样的情形,吸引不少不得志的小宗子弟。

他们猛然发现,虽然出身比不过大宗的人,可他们借着本事,同样有出头之路。

纪国就是这样一个充满机遇跟机会的地方。

有能力者上!

几乎刻在大家的骨子里。

就在十几个城池逐渐开始内卷的时候,有个小宗子弟竟然单枪匹马去找野人部落,竟然还真让他劝了两个部落归顺纪国。

当地官员问他想要什么,他只说想跟着官员做事。

纪凌看的时候哭笑不得,不过这也算小吏了?

虽然不入编,可确实为朝廷做事?

以此可见,现在纪国凭能力做事的名声有多响亮。

这种情况下,发展速度自然极快。

从庆国而来的卿士们见此,下意识提了提精神。

纪国人怎么这么有干劲?

特别从平民升上来的,一天能做他们五天的事情?而且做事喜欢另辟蹊径,根本不讲道理的,可偏偏事情都能办成。

贵族们自然抱团,可抱团又有什么用,纪国人才这么多,你不想做事就下去,总会有人想做。

两边暗暗较劲,从城市建设到百姓民生,还有田地开耕,商户管理。

纪国官员简直卷出新高度。

今天你家多修一段路,明天我们郡的水泥厂就多开工一天。

你家城墙结实?我家难道就很差?

“凭什么你修路比我快!是不是我们县没给够粮食?还是人太少了?”

“凭什么你们水泥厂多开工一天?我们也要开!”

再加上纪伯派下去暗暗巡查的监察们,根本没人敢有小动作。

至于新城的建设,更是日新月异。

南面的扩张不仅带来领土跟新城,还带来大部分当地原住民。

可对于纪国的邀请,大多野人部落并不反对。

纪国从不抓野人部落的人当奴隶,这点在南面已经传开。

纪国的粮食种的特别好,南面更是知道。

这个时候的人还是比较淳朴的,天然向往更先进的文明。

纪国收揽不少野人部落,如今早就融为一体,对他们处理也很有经验。

可以说前四五年里积攒的经验,足够他们把南面所有野人部落归于纪国。

纪凌看着南面传来一个个好消息,还有官员送来南方的水果。

虽说没经培育的橘子,李子,等物既小又酸。

可看到后世水果的祖宗,纪凌肯定高兴。

看吧,他都说南方很宝藏的。

等那些土地驯化,绝对不比中原差。

这个时间的南方气候,比现代还要热,各种热带水果都能在那边发现。

这一年还没过完,纪国的城池就从十六涨到二十。

新城基本都是迁徙过来的百姓在住,再有纪国兵士驻守,以及公子钦派去的农务官教导种田,还有官学夫子前去传授中原礼仪。

其实不用纪国夫子多说,聪明的野人都会主动学习。

学习可以当官啊,这种事大家还是明白的。

不管动力的原因在哪,反正对野人被中原礼仪同化很有作用,用不了多长时间,他们就是一家人了。

从南方带来的各种水果中,纪凌其实最想找到的是甘蔗。

甘蔗这东西大家都熟悉,它榨出来的糖蜜可以做成红糖。

糖这东西属于战略物资,不说能给人提供高热量,维持人的体力提高人的兴奋度,糖加热之后甚至可以小型燃料跟炸药。

而制糖的附属品酒精,更是可以作为医用。

从一件事就可以看出自古人们对糖的喜爱。

在糖还不能大量生产的时候,很多人会吃一种水饭,约莫就是大米发酵之后产生的微酸,这种酸再跟其他米粥混合,便会分泌出一种甜味,像是酿造出来的甜一般。

所以纪凌对制糖厂的建立,是势在必得。

只可惜从南方带回来的很多水果,基本都没有甘蔗的身影,估计这年头的甘蔗还不成样子。

不管甘蔗还是甜菜,给他随便来一样就行!

要是真把制糖厂开起来,纪国还愁什么?

估计听着他念叨糖,萱夫人特意熬了麦芽糖给他。

也算现在纪国不缺粮食,否则萱夫人也是不舍得的。

纪凌尝尝甜味,同样不舍得,这年头种田多难啊,还吃麦芽糖!

在纪凌准备建糖厂的时候,活字印刷术果然已经在天下间流传开。

跟他想的一样,这东西做起来简单,看一眼就知道原理,虽然模仿不是很到位,确实能用。

纪国的一个又一个发明,已经让其他诸侯国快麻木了。

可这次纪凌有一件事没猜对。

大哥纪胜知道弟弟一直注意这件事,所以搜集了那边的消息过来。

“就是说,他们会印刷术,但是没有普及开?”纪凌少见疑惑。

不应该啊,纸张便宜,这种印刷术也便宜,为什么没流行开?

杜或轻咳:“小公子,或许我知道原因。”

纪凌看向他,就听杜或道:“其他诸侯国,没有官学。”

短短一句话,算是解释原因。

纪凌恍然大悟。

他搞错了因果关系。

他那个时空的活字印刷术产生于宋代。

那是文化极为繁荣的时间。

是百姓跟书生们对便宜廉价书册的追捧,这才催生了更先进的印刷技术。

说白了,先有需求,然后根据需求创造东西。

就跟人想上太空,所以开始考虑建造航天飞船一样。

便是这个时空。

他拿出活字印刷术的原因,也是纪国官学需要便宜大量的书册,经过吉新提醒,然后有了印刷术。

放在其他国家呢?

他们没有官学,更没有大面积学习的氛围。

学习知识的权利,依旧在少数贵族手中。

那些贵族们需要廉价的印刷吗?

不需要,他们张张口,无数人等着帮他们抄书。

至于下层平民,他们更对书本没兴趣。

先不说没人教他们,就算教了,学了,然后呢?

还不是继续种田。

没有晋升空间,所以没有动力。

这就是因果搞反了。

对纪国来说再好不过的印刷术,其他国家根本不在乎他,他们又不印书给平民,他们想看书自有人抄,干嘛造那么多泥块,干嘛印那么多本?没必要。

毕竟印刷术的一个显著优点,大量快速印出书本。

这个优点对人家来说根本不存在。

纪凌皱眉:“印刷术是我唯一一个没有刻意隐瞒的技术,本以为可以造福天下。”

但现在的天下还有没有读书的意识。

这件事让纪凌更加感觉到,纪国似乎在无形中领先了天下各国太多。

冲着纪国平民都好学的份上,纪国何愁不强大。

纪胜拍拍弟弟:“咱们纪国会用就行,总有一天,他们都会知道错过了什么。”

这个倒是真的。

活字印刷术的好处,他们迟早会明白!

在各国贵族对这个东西不感兴趣的时候,甚至觉得没什么用的东西,所以纪凌才拿出来。

实际上从印刷厂出来的一本本书册,早就运到纪国各处官学。

这些被其他国家嫌弃的印刷术,正在发挥它作用。

书本再也不是昂贵高不可攀。

纪国人可以轻易学到知识,可以轻易获得书本。

至于其他国家?

祁国还有大量农奴呢!

更别提读书写字了。

他们根本没有让平民读书的打算。

若放在早些年,周礼还被尊崇那会,纪国肯定都被讨伐了。

不过有五家分庆那种事,纪国让平民学字,其他诸侯也懒得计较。

见弟弟终于高兴点,纪胜故意道:“要说打听来的消息,其实还有一个,而且跟你有大关系。”

纪凌扭头,跟他有什么?什么事?

白纸?恶金?肥皂?水泥?

纪胜看着弟弟满脸写着公务,轻咳道:“郑国跟昌国都来人,要给你说亲!”

什么说东西。

说亲?

亲事?

他还没过十五岁生日啊?

他还是个孩子?

这话怎么说起来怪怪的。

“母亲那边已经收到信件,正在考虑呢。”纪胜故意看着弟弟表情,别提多好玩了。

纪凌身后的杜或跟锦涌倒觉得正常,若不是小公子实在太厉害,他们杜家,锦族,都想把女子嫁过来。

可惜了,小公子的婚事,必然早就被诸侯国君盯上。

没看还没过十五生辰,人都找上门了?

纪胜还道:“不出意外的话,找你说亲的国君应该会更多。”

既有弟弟本身厉害的缘故,也有纪国如今越来越富裕的原因。

纪凌直接摇头:“还早,太早了。”

“我的心里只有基建啊!”

纪凌没等母亲来找,直接收拾行李,带着跟班跟护卫离开。

他还是去新五城看看培育的良种吧!

堂哥公子钦负责这事,纪凌没事也去查看,算起来都有三四年时间,这个时候不去看不合适!

萱夫人听说此事哭笑不得。

她还能逼迫自己儿子不成?

不过小儿子的态度这么清楚,萱夫人也不是硬要撮合的人。

当初大儿子婚事拖那么久,她都不太紧张,何况同样优秀的小儿子。

纪凌一跑,萱夫人只好回绝各位,并早早说了,公子凌的婚事还要再等几年,现在不急。

在家人体面回绝其他六个诸侯的时候,周王派出的人也回了周国都。

那就再等等,不急这一时半刻。

公子钦赶到新五城的时候,实在哭笑不得。

哪有说跑就跑的,不至于吧。

纪凌边叹气边摇头。

十五。

他才十五!不跑能行吗!

公子钦好笑道:“知道你一心基建种田,咱们这就去看看良种,保证让你大吃一惊。”

基建种田这种词自然是听凌弟说的。

现在纪国官员都爱把这四个字挂嘴边上。

纪凌听到堂哥这样讲,就知道良种肯定有大进展。

“记得之前我在推广两年三熟的麦子跟稻子吗?”

“稻子很是成功,麦子今年也能成。”

“但是农务司的人发现,有一种稻子生长期甚至只有五个月,口感虽然不如时间长的稻子,但确确实实能产出大米。”公子钦越说越兴奋。

他之前游学多年,见过很多种粮食,但这种稻子还是头一次见。

是从跟南边的那边找来稻子,当时没觉得不同,但生长速度太可观了。

五个月就能熟。

加上纪国南面温暖的气候,公子钦有个大胆的想法。

纪凌越听眼睛越亮,他看到五个月成熟的稻子,下意识捏了捏稻穗。

这米粒还很小,远不如后世,估计口感也不行。

但五个月成熟啊。

不管什么口感,个头。

只说这个时间,已经完胜了。

他那个时空是有这种稻子的,甚至四个月成熟的稻子都有。

所以纪凌并不觉得夸张,只有满满的惊喜。

他有预感,纪国人的伙食可能要提升一大截了。

以后每日两餐都能改为一日三餐。

这种生活想想都有盼头!

作者有话说:

? 第 48 章

公子钦一边介绍一边道:“这一片稻子跟其他稻子一样, 是在春天二月份种下的,现在六月份,已经长出谷穗, 再过二十天左右, 便能直接收获。”

“而正常的稻子, 需要到九月份才行。”

“按照你说的方法培育良种,谷粒越来越饱满。”

“其实那些稻子只要育肥得当,生长周期也在缩短。”

“我感觉很多粮食长得时间太慢,也有肥料不足的原因。”

公子钦说了一连串的话,最后长舒口气:“感觉南边肯定有更多良种, 只是那边的林子太多太深,咱们一时无法探索。”

这是肯定的,他们这块地的物产之丰富,其他地方很难想象。

很多植物都能在茂密的原始森林里找到, 或者找到替代品。

可原始森林对现代人来说都不能进入,何况古代。

现在只能一点点摸索了。

能找到五个月就成熟的稻子, 已经是意外之喜。

纪凌点头:“现在的打算, 是立刻开始种植吗?”

公子钦点头:“是, 把之前储存下来的种子, 立刻拿出来种植, 六月份种, 估计十一月份能收获。”

“暂时看看情况, 如果失败了,那就说明这个季节不能种。”

种植失败很正常,他们只能一年一年地实验, 看看各种植物最适宜的生长时间, 经过长时间的摸索, 才能形成后人说的规律。

纪凌跟公子钦在新五城又待了短时间,知道几万亩田地全都种好,这才准备离开。

不过虽然还叫新五城,其实现在有比这五座城池最新的存在。

如今还这么叫,一个是习惯了,二说这五座城池是纪国决定南迁之后,头一批建设的城池,其他城池各有命名,只有这里叫新五城。

这里还有公子钦一手建起来的农务司,专门用来培育良种。

一批批优质种子的出现,正在改变整个纪国。

纪国现在小麦一亩地能产近三百斤,稻子能有五六百斤,难吃的类似于黍已经渐渐退出舞台。

最次吃的也是小米跟各种豆类。

但以米面为主粮,似乎渐渐形成体系。

这些产量跟种类,跟后世虽然没法比,但跟同时代其他国家比,至少快近四百年时间。

现在地多人少,吃饭绝对不是问题。

所以并入纪国的很多野人部落,用不了两年时间,直接跟纪国融合。

这就是由俭入奢易?

公子钦再次觉得,他游学几年很值得,就算被扣下也值得。

当然,还要感谢纪伯跟凌弟他们把自己救出来。

新五城的田地发展得最早,也是种植最成熟的区域。

所以看着这里的麦穗,估计能让最会种田的祁国都大吃一惊。

但很少有其他国家的人会往纪国那边走,毕竟所有工厂都在都城跟旧五城附近,所以很少有人知道这里的情况。

纪国自然也不会多说。

别看他们整天炫耀那些发明,可作为真正底气的田地收获,那是一点消息都不透露。

外人只知道他们能吃饱,却不知道已经从吃饱,慢慢往吃好发展。

新五城这边,甚至已经开始有畜牧场的苗头。

毕竟粮食吃多了,人也是要吃肉的。

打猎的效率,肯定不如养殖啊。

纪凌跟公子钦离开新五城时,顺着水渠往官道上走。

一路来来往往的牛车马车络绎不绝,场景看着格外静谧舒心。

纪国很舒心,但其他国家可不是这样。

刚回国都,郑国的消息便送过来。

不仅国君官员们在讨论,就连平民都知道一二。

郑伯跟郑锡不和,几乎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拿庆国九城的时候,两者矛盾好了点,但由于郑伯想把郑锡撤回来,换自己更信任的人过去,双方起了不小的冲突。

大概过程是,郑锡讲:“现在占城不到一年,我要是走了,这些城池容易失守。”

郑伯不信:“都已经拿回来了,赵,梁两家也同意这些城池给我们,有什么失守的。”

潜台词是,你郑锡就是恋权。

说到这,郑锡其实并未生气,他早知道郑伯是什么人,而且他大病初愈,根本懒得计较,正忙着给九城换官员呢。

这地方被庆国牢牢把守几十年,突然打过来,里里外外都要换。

更要安抚住这里的百姓,不要他们逃走。

毕竟跟郑国比起来,还是赵,梁两国更亲近。

郑锡干脆不准人随意迁徙,还一家一户登记名册跟之前的规矩很不一样。

毕竟人走了,那占城干什么,没人就没有种田干活的。

按郑锡的意思是,只要过段时间,本地百姓就会知道跟着郑国的好,到时候再放松制度。

因为目的就是为了留住人。

一切都在他的计划中进行。

可屡次的书信让他不得不回都城一趟,正好回去看看儿子跟妾室。

他老来得子,夫人走得早,家里就一个妾室,还有四岁的儿子。

他从去年开始打仗,到今年一直都没回去。

谁知道郑锡刚走,郑伯派的人立刻上任根本不给他时间。

如果是这样也就算了。

但郑伯派去的官员为了安抚人心,竟然直接废除还在萌芽的户籍制度,还说什么周民在各国之间随意迁徙是常事,郑锡这么做太不合适。

郑锡听闻,一口老血都要吐出来。

他费大功夫弄的制度,为了留住百姓,你们直接给放走!?

是不是有什么毛病?!

还什么周民,满天下谁在乎周?

真在乎周,你把人家土地还回去?!

郑伯还在旁边说风凉话:“这么做确实人人夸赞,就是对不起郑上卿的功劳。”

郑锡到现在算明白了。

郑伯就是爱那破名声。

不对,他是既爱破名声,还喜欢要实际的。

两个都要的结果就是什么也要不到。

看看人家纪国,对目标清晰明了,人家不在乎什么名声,人家只看实际的东西。

要是让郑伯学纪伯自毁名声,天下笑话他贪图享乐几乎两年,换来纪国近两年安稳发展,那是比登天还难。

当初纪伯被老丈人连着写信骂,天下诸侯都不拿他当回事。

人家不是也过来了?

现在不过多了份名册,让了九城百姓在家里好好生活,这就不行?

郑锡看了眼郑伯,直接拂袖而去。

近一年的时间,他打下九城,守住九城。

这位花了不到半个月就给毁了。

留在九城的其他官员也气得要命,明确分为两派,一派支持郑锡,一派支持纪伯。

郑锡罕见没有请示国君就回到九城。

那么多兵士的牺牲,还有将士的努力,以及自己的心血,不能白费。

纪凌听到的,就是郑锡返回九城的消息。

但他在意的不止这一点。

户籍制度!

果然!

之前就听说郑锡有意修律法,户籍制度肯定也在其中。

而且郑锡所颁布的户籍制度,其实跟后世已经有些像。

家家户户,人口牲口,都要登记,还要左邻右舍作保,这样极大地稳定当地治安,还避免人员混杂的风险。

郑锡到底还有多少惊喜啊。

除了这点之外,郑伯跟郑锡的矛盾近乎不可调和。

说实在的,他俩之间的问题很简单。

郑伯未必不知道郑锡的能力,可他作为国君,没有谦逊的本事,只是一味不能让其他人超过自己太多。

而郑锡确实为郑国着想,说句鞠躬尽瘁也不为过,对郑伯的尊敬,也在一次次事情里被消磨。

这次不请示就去九城,更会激化矛盾。

不出意外的话,这将会成为一个转折点。

到底是郑伯变好,还是彻底交恶。

但这件事,让纪伯,纪胜,纪凌,甚至杜上卿都有些高兴。

那什么。

你们郑国不要人才,我们纪国要啊。

杜上卿问道:“要不要派人去接触一下郑锡。”

“其实他约莫明白我们的意思。”

每次纪国跟郑国针锋相对,纪国都对他有优待,而且被坑了也不埋怨,这种隐隐约约的态度,郑锡这种聪明人再清楚不过。

郑锡的不回应,也是表明态度,他姓郑,根本不会在意他国的招揽。

说句不好听的,郑锡想去任何一个诸侯国,都足够当上卿的了。

纪凌摇头:“不用我们多说,郑伯会把人推给我们。”

现在事情的进度是,郑锡自己去了九城,明显要夺权,而郑伯派去的人会如何,郑伯又要怎么样。

那又是另一回事。

现在就看郑伯的反应了。

他要是不糊涂,就该把这件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但问题关键就是。

郑伯,跟郑锡的诉求根本不同。

郑伯想要名声,想要当诸国的盟主,顺便要点领土。

郑锡想要实力,既不被别人吞噬,还要绝对强有力的实力。

所以什么骑兵什么领土,都是他要的,名声在最后面。

这两个问题,才是真正的隐患。

纪凌可不觉得,郑伯会这么快转变态度。

郑国的好戏,马上就要上演了。

接下来几个月里,纪凌一边看查看他家的新稻种,一边看郑国好戏。

直到另一个消息传来。

纪凌马上意识到,时机来了,时机真的来了。

郑伯为了让郑锡会国都认罪,竟然把他儿子跟妾室拘禁在宫室。

郑锡今年五十二,儿子四岁。

这么多年一心忙于公务,身边只留了一个妾室,也就是儿子的生母。

作为郑国上卿,他最在乎的除了郑国之外,只剩这两个人。

他在外面为郑国争土地,增人口。

国君扣了他最重要的人?

还用他们两个逼迫自己认罪?

都不用听郑锡的反应,纪凌就知道时机到了。

郑国不珍惜的人才,纪国连夜点灯开会讨论,现在的灯并不明亮,足足点了十盏灯才好些。

纪国人摸黑开会。

目的只有一个,怎么把郑锡弄到纪国!

作者有话说:

? 第 49 章

郑锡面色凝重, 手上的纸张被揉成一团,平静扔到地上。

这封信是郑伯送来,“告诉”他妻儿被接到宫室的事。

郑锡坐在城楼上, 望着下面的城池, 心中一阵悲凉。

他自认没做错什么, 辅佐父亲,大哥,侄儿三十七载,从未做过对不起郑国的事。

替郑国征战沙场,制定条律, 找到郑国以后的出路,艰难攻下九城。

郑国原本的四十二城,有四分之一都是他打下来的,现在又多九城, 依旧是他的决定。

郑锡也知道,郑伯忌惮他的势力。

这年头, 有弟弟谋害哥哥登上国君之位的, 比如昌国。

还有侄子杀了叔叔当国君的, 比如卢国。

最近还出现一个, 异姓杀了国君, 分裂国家的, 比如庆国。

叔叔杀侄子的, 在以前也很多见。

所以郑伯很怕。

郑锡只有冷笑,他要是想当国君早就当了,何必等到现在。

可惜郑伯半信半疑。

他在国都的时候还好, 但他一走, 那些想要拉他下马的人就开始活动。

郑伯本就怀疑, 再有人在身边说三道四,而自己在前线抽不开身,根本无暇顾及。

本以为忙完九城的事,自己再回去肯定能稳定郑伯的心。

没想到郑伯根本不给这个机会。

这是逼他放权。

郑锡心里冷然,能走到今天的位置,他既有能力也有野心,否则怎么可能做到这个位置。

现在用儿子跟妾室来逼迫。

郑锡就是这个时候,接到纪国的信件。

纪国的探子,轻而易举从郑国穿过,不被任何人发现,然后到了郑锡所在的九城,并找到人给他送消息。

纪国信件纸张都要比其他国家要好,谁让人家自己造纸。

郑锡拆信的时候想到,之前名士借道郑国,他就想换来造纸技术,他知道纸张是用竹子造的,距离成功其实并不远。

现在还知道要用到大量的水,所以造纸厂建在水边。

只是其中诀窍还不清楚,所以要换技术。

郑伯怎么做的?

想到这,郑锡的怒气又多了一层,他的怒气越多,整个人越冷静。

所以信件内容他大概想到了。

纪国早就暗戳戳表示欣赏。

他被俘虏的时候就是如此,之后种种事情更是这样。

如果是一个弱小的小国表示欣赏,郑锡并不在意。

但被纪国这种善隐忍,善谋略,善工事的国家欣赏,郑锡还是有些自得的。

可他之前对纪国并没有兴趣,只想发展郑国。

经过最近几年的时间,郑锡倒是渐渐变了想法。

这封信上写的也简单,大概意思是,他们既然能悄悄送信到这里,就能偷偷救下您的妻子跟孩子。

至于要求?

什么都没提。

甚至会等郑锡同意,他们再动手。

可以说给足了尊重。

郑锡对这封信的内容不意外,只是忍不住对比郑伯跟纪伯,再对比郑伯的儿子,跟纪伯的儿子。

前者都不用比,后者更是比不过。

而信件里最后写的,还是他关于家家户户登记的事。

里面提到户籍制度,几乎把他所想大概说了一遍。

这让郑锡屏住呼吸。

谁都没看出来他在九城做什么,只有纪国看出来了。

他确实想在九城实验,做好之后,整个郑国都要推行,他郑国重重受阻,人家纪国已经学到精髓。

再看看被他揉成一团的郑伯书信。

郑锡片刻间做出决定。

跟郑伯那边是回不去了。

既如此,那他就另谋去路。

纪国的人口跟面积确实还不如郑国,但从这个小国身上,他看到太多可能。

不怪他离开。

要怪只能怪他孩子在人家手中。

想到孩子,郑锡脸色更加难看。

用他孩子作要挟,实在到了底线。

纪国收到回信,纪胜立刻收拾武器装备,带着身手最好的二十人出发。

一路往中原方向,郑国宫室对他们来说,犹如探囊取物。

根据弟弟的建议,一脸蒙的郑锡妾室跟孩子,并未带回纪国,而是迂回到了南边的锡城,也就是郑锡的封地。

之前说过郑锡名字的由来,就因为他父亲给他一块产上好锡矿的城池跟土地,这地方都是郑锡的心腹。

孩子跟妾室到这,安全绝对没问题。

还在发愁自家城主郑锡孩子安全的手下更是一脸蒙。

昨天晚上还在讨论怎么救人,今天人就到了?而且毫发无损。

纪胜做完此事,谢绝锡城人的接待,又带着手下离开。

这次是回郑?蕐国了。

他们一路骑马,看的锡城人羡慕不已。

人家不仅身手好,坐骑也好。

从九城悄悄离开的郑锡在路上听到孩子被救的消息,沉默片刻。

孩子要是接到纪国,其实也有人质的意思。

但送回锡城,送到他的地方,又是实打实的示好。

纪国,似乎真的没有拒绝它的理由。

回到锡城的郑锡看看老婆孩子,知道他们并未吃什么苦头,在郑国宫室虽是拘禁,倒也没吃苦,甚至白眼都很少。

毕竟郑国不少人都是向着郑锡,宫室里也不例外。

回来这一路也安排了上好的马车,马车又快又稳,快速把他们送回来。

可没吃苦,就代表没有事情发生吗?

锡城的人愤慨不已。

他们上卿为郑国做了多少事。

但一次次地针对,让人愈发气愤。

而这次扣下孩子,更是激起旧怨。

郑锡看着自家手下,也知道他们在气什么。

没关系,他要做一个让对方更气的事。

“吾要带着锡城,一起投奔纪国。”

这下轮到手下傻眼。

刚,刚刚说了什么?

带着锡城?

投奔纪国?!

不是手下见识浅。

是郑锡的转变太快啊!

不过仔细想想,似乎可以理解。

这几年里,郑伯对郑上卿怨念越来越深,矛盾更是加大。

除了这些事之外,郑伯对周天下的态度,同样让郑上卿不满。

有事没事就去找周天子的麻烦,就为彰显郑国强盛?

郑锡实在理解不了。

回到九城之后,看着辛辛苦苦建立的一切,被郑伯轻易毁掉,他都想给郑伯一拳。

他以为打下九城,占稳九城很容易吗?

拿下城池容易,真正归化太难了。

真那么简单,纪国当初打了多少城池,打赢多少胜仗。

打完之后,不就五个城?

郑锡想到这就一肚子气。

手下忍不住道:“其实天下诸国,纪国还是在末尾。”

“虽说他们发展的还不错,可人口跟面积,就连郑国一半都不到。”

“骑兵固然厉害,可有朝一日真打起来,未必能占到上风。各国对恶金的炼制都在加快,听说昌国那边已经有些知道恶金怎么造成,除了不能快速生产之外,很有些眉目。”

反正意思是,有太多国家可以选择,为何一定是纪国。

从还算不错的郑国,跳槽到真正的小国,诸侯最末尾的国家,手下还是不理解的。

确实是这样。

纪国从半个国家到现在,也就不到四五年时间,跟其他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积累比起来,还是太少。

当然,这也是他们不了解纪国实际情况的原因。

郑锡看看他们,开口道:“赵,梁两家不考虑,昌国有国君,卢国有卢山鸣,祁国有祁喜。唯独纪国少人。”

郑锡的意思是,赵,梁两家国路不正,肯定不考虑他们。

而那几个国家,各有厉害人物。

昌国国君一直聪明,卢山鸣,祁喜,都是武功文治很强的臣子。

纪国的纪胜纪凌不比他们差,可亏在年纪尚轻,又是国君儿子,有些事他们不好做。

纪国,就差一个强力的臣子。

而他们纪国很清楚这一点。

甚至连现在的杜上卿,以及纪伯岳丈缪成志也了解。

所以去了纪国,他绝对比现在强,至少纪国重视他想要建立的户籍制度。

天下间没有几个了。

而且他带着锡城过去,更是添了筹码。

“再说,建立一个小国,不是更有成就感。”郑锡缓缓道。

第二天清晨,郑锡带着儿子跟妾室出发,目标,纪国国都。

身后还跟着几个心腹,这是连个护卫都不带。

但出了锡城,还要再过两座郑国城池,方能到。

这两个城池属于郑国的一个赋闲下卿,这位下卿就在其中一个城池里,其实知道郑锡路过的事,思索再三,直接让手下当没看到。

城池之间有人来回走多正常啊,别说还在郑国境内,就算出了郑国,去其他国家,那也正常。

郑锡看着一路畅通无阻,心里好笑,不知道郑伯现在有没有后悔户籍制度建立的晚了。

否则现在就能以查户籍的方式把他扣下,各个城池之间的人员流动也会有名目。

如果这样的话,当地卿士就不好装作看不到。

现在后悔?

晚了!

郑锡一家就这么大大咧咧到了纪国。

郑伯无能狂怒。

他如何也不敢相信,郑锡竟然叛国!

当然,现在也没什么叛国的说法,大约只说郑锡竟然背叛郑家!

下面官员心里吐槽:“就您做的那些事,郑锡不走才怪!”

就是没想到去了纪国。

纪国虽然有几样厉害东西,可还是太小了。

郑伯恨道:“郑锡可恶,纪国更是可恶!”

“亏孤还嫁了女儿过去!”

旁边早就等着的郑伯老丈人仉选,当初去纪国提亲的那位,他缓缓开口:“咱们跟纪国可是姻亲,不如让纪国直接拒绝郑锡,岂不是有趣。”

利用姻亲的身份,把郑锡拒之门外,这想法足够恶毒。

郑锡的名声天下皆知,要是被这么拒绝,以后的郑锡去哪都会被笑话。

这位老丈人心里一阵舒坦,他在郑国一直被郑锡压一头,从之前的国君在的时候就是这样,现在国君登位之后还是如此。

他两个女儿都嫁给国君,这样还不如别人,心里早就不高兴。

还好两个女儿

排挤郑锡的事,他可没少做。

趁着郑锡去打仗,他算站稳国君身边第一人的位置。

现在那位离开,郑国上卿的位置,估计就是他的了。

想当年郑锡还不想让国君嫁女,说什么郑国跟纪国迟早会打,到时候这姻亲会很尴尬。

现在不就派上用场。

可郑国书信送到纪国,只被纪伯看了看,根本没给大儿子跟大儿媳添烦恼,谁问起来,那就是信丢了,大家都不知道。

纪胜跟郑姬也确实不知道。

现在的纪国,正在热烈欢迎郑锡的到来。

郑锡还在路上,他跟纪国斗了很久,却是头一次来此。

以前听探子说过,进了纪国之后,道路都不一样。

现在来了才知道什么叫不同。

一路畅通的官道可以并排走四辆马车,换了纪国的马车之后,走得更快了。

旁人或许只觉得好走,郑锡敏锐发现,有这样的路,运兵也会很好走。

别的地方要走三四天的路,他们直接缩短一半。

路过的城池修得更是漂亮,水渠到处都是,方便耕田灌溉。

纪国的田地制度早就改得很彻底,大大激发百姓们自主耕田的动力。

郑锡看了两日,忽然感觉,纪国的实力比他想的还要厉害。

一路感慨下,郑锡到了纪国国都。

跟纪国斗智斗勇那么久,他坑纪国次数也不少,近几年也被纪国反坑。

到头来,竟然来了纪国。

可看着早就给他修的漂亮园子,再看看直接给自己儿子入纪国官学的名额,连妾室都不慢待。

纪伯更是带着其他尚书亲自出门迎接。

两个儿子也都在列。

怎么说呢。

郑锡不是爱虚名的人,可这种重视的态度,还是让他心里舒坦。

更忍不住拿郑伯拉踩。

纪伯等人一阵激动。

特别是纪凌。

他想了好久的人才啊!

在俘虏郑锡之前,他就想过这件事,没想到还真的做成了。

纪伯笑着道:“今晨看到紫气东来,想着定有好事,没想到是郑先生来此。”

“纪国能有郑先生过来,实在是纪国的幸事。”

郑锡许久没听到国君这样真心实意的夸奖,立刻回道:“纪伯能给锡一个容身之处,已经足够感激。”

客套之后,让郑锡更震惊的事来了。

纪伯笑道:“那不如趁着今日,把内阁之事定下,六部已经妥帖,只剩下内阁了。”

纪国改了官制之后,其实还有处官邸没什么人。

那就是内阁。

内阁以大学士为首,只设三人,下面十位学士为辅。

科举上来的官员都要在此处当翰林。

郑锡自然看出,大学士跟几位尚书,虽然都是正三品的官员,但实际相当于国君的谋士,底下管着的官员都是科举出身,以后这些官员去了各地任职,皆是自己的人脉。

所以三位大学士的位置至关重要。

今日他过来之后,难道要给个学士位置?

虽说没有实权,但却是内阁谋士,纪国无论大小事,都会跟他商议。

这也不错了。

纪伯开始点名:“下面翰林跟学士吏部已经拟好名单,不再赘述。”

“三位大学士的位置,以郑锡为首,缪成志,杜邗为次。”

“岳丈继续兼任吏部尚书,杜上卿继续兼任礼部。”

“还余有刑部尚书,交给首席大学士郑锡。”

“大家可有异议?”

郑锡直接蒙了。

他没听错吧?

纪伯竟然直接把纪国首席大学士的位置给了他?

还有刑部尚书也给他?

而且先给他,再给杜邗和缪成志。

要知道,从纪国还未起来的时候,就已经是纪国上卿,之后改了官制之后成为户部,礼部两侍郎的杜邗。

缪成志不用说,他独守庆国国都七个月的壮举世人皆知,又是国君的岳丈。

让这两位居住于他之下?

杜邗听此,丝毫没有不悦,杜邗还是很了解自己的。

他有本事,但不多,对比郑锡来说更少了。

这会让自己跟郑锡一起当内阁大学士,也是看在当初他对纪国忠心耿耿的份上。

缪成志也没意见,他跟郑锡接触不止一次,自然知道他的能力。

有能力就上,他怎么会反对。

三位大学士里,只有一向自信的郑锡坐立不安。

因为怎么看,都像是故意空出首席大学士的位置,专门等他过来?

等他来了之后,再安排其他学士的官职。

这种殊荣,他已经很多年没有见过了。

就有种纪国早就想好把他弄过来,所以空出位置啊。

郑锡往四周看了看。

怎么这里的臣子都笑眯眯的,给他一个空降来得这么大权力,你们就不嫉妒,不恼怒吗?

放在郑国,那仉选肯定头一个跳起来说事。

同为国君岳丈,缪成志还对他道:“纪国向来如此,只要有能力,大家就信服,你郑锡的能力如何,你心里没数?”

杜邗也道:“对啊,能跟你做事,我都觉得自己不够格。”

杜邗是这三人中最年轻的,也最不要面子,说的让人好笑。

旁边国子监主簿耘先生点头:“咱们纪国国子监的门口,由小公子纪凌提议,萱夫人所写的不拘一格降人才,可没说错。”

你庆耘什么时候已经开始一口一个咱们纪国的?

你才到纪国多久啊?

郑锡深吸口气,但还是接下这两个官职。

从此以后,他就是纪国的大学士,还是纪国的刑部尚书。

刑部,制定律法,审理各地死刑案件,还有对各部监察之责。

再加上首席大学士,又能是纪国国君幕僚。

听他们的意思,国君的意见也会经过三位大学士商量,若大学士反对的人多了,国君的政令都要缓一缓。

这种职责明了,还能“以下犯上”的位置。

郑锡在郑国都没体会到啊。

虽说不能调兵遣将,但郑锡很明白这些权力意味着什么。

纪国给的体面太足了,让他都有些扬眉吐气之感。

之前在郑国什么样子,要打仗,要跟反对的人斗,还要跟国君吵架。

永远都是操不完的心。

消息传到各国,昌国国君看看自己下面几个不争气的儿子。

这次的事,纪胜出力,纪凌出谋,再有纪伯大度,所以顺利办成。

他哪个儿子有那个本事?

连臣子都谦逊,可他的臣子呢?

也是他晚了一步,应该也去抢人的。

郑国国君那个蠢货,连郑锡都不知道珍惜,自有别人珍惜。

其他各国的想法也差不多。

只剩下暴怒的郑伯以及担忧的周王室。

以前郑锡在的时候,他们的日子还好过些,会阻止郑伯无缘无故地迁怒,现在郑锡走了,情况会非常不妙。

周王看看妹妹,干脆给郑锡写信,提前把妹妹送出周,他就这么一个妹妹,不能留在身边。

而且妹妹今年十三,也要“藏”一“藏”了。

纪凌不知道,他千辛万苦把郑锡要过来当臣子,还会连累周王室。

等接到信的郑锡询问纪伯,能不能把周王妹妹安置在锡城,以郑锡的势力保护。

这样既不牵扯纪国,也算帮了周王。

郑锡其实也没想到这一层,故而愿意帮周王这个忙。

这点小事,纪伯自然不会拒绝,只是说给纪凌的时候,纪凌少见有些愧疚,干脆送了些纪国的特产过去。

算是对这位周公主的愧疚。

若不是他,周公主也不用从周搬到锡城避难。

处理完这些事,再无视郑伯多番写信,甚至还要威胁出兵。

郑锡真正审视现在纪国。

纪国,仍属于小国,二十三个城池,还属于诸侯国垫底。

可这二十三个城池建得太好了。

每座城池的官道皆跟国都连接,所有官道的标准都跟他来时见的一样。

不仅如此,各处的房屋,城墙,水源,田地,全都规规整整,每处的官员全都上过学,认识字,甚至学问还不浅。

纪国的厉害,远超他的认知。

在郑锡被纪国内里震撼的时候,郑伯那边彻底愤怒,既是被背叛的愤怒,也是被无视的愤怒。

打!必须打!

他要让纪国尝到教训!

你们有骑兵又怎么样,我有五十万大军,一定会让你们吃到教训!

骑兵出来也有好几年,他们早就有了应对之策!

不仅要打纪国,还要打锡城!

郑锡听到这话,其实有点尴尬。

因为应对骑兵的方法是他想的。

纪凌笑道:“砍马腿,还是麻绳绊倒?或者做钉板,挖壕沟。”

这几样说完,郑锡再次沉默。

也是,人家的骑兵,人家自然知道问题所在。

纪胜也笑:“不就是五十万大军,小问题。”

不是纪胜夸口,而是打仗这事,他真的有信心。

因为郑锡,纪,郑两国再次起了冲突,跟上次三国围攻不同。

这次是郑一国出力。

五十万大军,直接压境,作为人口刚破百万的纪国,按理说压力应该很大。

可纪国上下好像没什么事一样。

不就是打仗吗!

纪国怕过谁吗!

不少拿着锄头的百姓帽子一摘,别忘了!我们以前都是兵士!

作者有话说:

? 第 50 章

郑国跟纪国又要打仗。

如果一定要对比的话, 郑国人数多,而且刚占了九城,军队有经验, 但之前军队消耗大, 所以物资没那么充沛, 仅仅够用。

纪国这边装备领先,物资充足,可要临时扩军,以及人数很少。

纪国人口刚刚破百万,其中有战斗经验的兵士也才五十万, 还是男女老幼都算上,是纪国最初的班底。

他们的各地常备兵士一共十五万,都城这边一共十万,算是常驻军队, 其他都是当地驻军。

但这十万军队里,有两万是骑兵, 两万骑兵全都由纪胜亲自训练出来, 平时做的事情也不少。

所以两边算是各有优势。

郑锡一时间情绪复杂, 他对郑军十分了解, 可让他立刻反水, 告诉纪国怎么对付郑军, 似乎又有些别扭。

逼他走的不是郑军, 是郑伯。

郑锡纠结的时候,纪伯直接给他下了个命令。

“最近事情不多,要不然你就修修律法吧, 特别是户籍那一块, 似乎很有意思。”

等会, 什么叫事情不多?

现在不是打仗的吗?

让他去修律法?

郑锡看纪伯,纪伯笑着点头:“去吧,其他的事不用你操心。”

郑锡瞬间明白,这是不让他掺和的意思。

让他避开这场战争,算是全了他对郑国的情谊,让他不用陷入两难。

等出宫室时碰到纪胜,纪胜一身盔甲,朝他点点头,同样没有问一句关于郑军的问题。

回到家后,郑锡轻轻摇头:“怪不得耘先生来纪国没多久,就一口一个我们纪国。”

现在来看纪国当然值得。

郑锡埋头修律法,消息传出,他的名声愈发响亮,对比起气急败坏的郑国,还是郑锡跟纪国更占理。

这场仗还没打,众人的想法已经有所偏向。

其实郑国也有反对的声音。

原因有二,郑国刚打了几个月的仗,多数兵士还在九城占着,一旦撤离,九城不会太稳。

第二就是,郑国想打纪国,不能直接打纪国,要想打锡城。

锡城还算好打,它的位置被郑国其他城池包围,几面围攻就好。

但问题就是,打了锡城,又是给纪国反应的时间。

不打锡城,就要从锡城绕开,然后再过两个郑国城池,来到纪国跟郑国的边境。

再说,锡城虽小,但产锡矿,人力物力充沛,出了名的城小且坚,突破很少。

这些声音都被郑伯忽略掉,他就是要打锡城,还要打纪国。

“先拿下锡城!然后再打纪国!他们再召集人手有什么用,不就那么点人,咱们有应对骑兵的方法。”郑伯直接道。

下面心里吐槽,应对骑兵的方法,那也是郑锡想出来的。

国君都说打了,那就打。

之前这种战争都是郑上卿拉着不让打,现在没人拦着了,劝阻的郑锡都会被逼走,他们算什么。

郑伯急需一场没有郑锡的仗来证明自己,确定郑锡不参与之后,他更是松口气。

其实郑锡的本事他也知道,可没人会允许比自己强的臣子存在。

郑伯不信会有这样的君主。

此时的纪国宫室。

纪凌在院子里写写画画,纪胜到的时候也没打扰他。

等看到大哥过来,纪凌把自己画的地图递给大哥,这是他根据去郑国时候画的地图,现在完善一下,希望能给大哥帮助。

纪胜看着清晰的标注,笑道:“多谢弟弟了。”

纪胜即将出征,还是作为前锋出征,去之前肯定要跟弟弟打声招呼。

更别说他还带着弟弟给的锦囊妙计。

在他出征的时候,两封书信会给到赵国跟梁国。

郑国攻打锡城的时候,就是纪国攻打他靠近边境的两个城池的时候,更是赵梁两国夺回九城的时机。

到时候郑国首尾不顾,别说五十万大军了,一百万大军都会疲于奔命。

虽然此举会把郑锡近一年的努力全都送回去,但这跟纪,赵,梁又有什么关系。

既然郑国要打,那纪国也不会手软。

纪凌跟纪胜对视笑笑。

其实两人都听过很多传言,比如弟弟过于厉害,哥哥只会打仗等等。

可他们兄弟之间的感情从未有过问题。

纪胜也有足够的自信,他弟不会伤害自己。

而纪凌对那个位置更没有想法。

第二日,七月初五。

纪胜带十万兵马出征,纪国现在二十三个城池,各处抽调五千人,一共二十一万人赶往边境。

七月初九,依托便利的交通,所有人马准备到位,粮草准备充足。

纪国准备停当,只等着时间成熟。

郑国那边又出现问题。

郑国要把占九城的八十万兵马里的一半人手,从最北边,调到最南面。

刚打完仗没多久的兵士立即出发。

如果郑锡在的话,这场仗绝对打不起来,因为郑伯没有注意到时间。

七月,秋收。

有经验的君主绝对不会在这个时候打仗。

所以纪国从各个城池抽调的人手只有五千。

可郑国这边先调四十万刚打仗休息的士兵,又从各个城池调兵二十万。

这比当初说的又多了些人。

在郑国把九城兵士调走的时候,北面的赵,梁,果然蠢蠢欲动。

郑国内部也有了反对的声音。

秋收啊!

这是秋收!

我们不想打仗!想收麦子!

可惜高高在上的郑伯听不到下面的声音。

疲于奔袭的六十万兵士终于到了锡城附近,时间已经到七月二十。

没错,七月二十号。

这还是军队都已经集合完毕时的速度。

还是他们比纪国早七八天出发的速度。

跟纪国那边完全没得比。

谁让纪国之前的底子,加上本身虽还没有户籍制度,但是各处官员对地下了如指掌。

还有强大的运输能力,遍布整个纪国的宽阔官道。

都让他们的速度无与伦比。

郑国军队休息三日,七月二十三对锡城放弃总攻。

锡城内一处精致小院里,周天子的妹妹周季漪安慰身边人:“不要慌,这是郑锡的城池,别人一时半会攻不进来。”

“而且纪国也不会坐视不管。”

纪国那么厚待郑锡,更不会让他带来的城池失守。

周朝七百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三。

这一天发生一件大事。

或者说一场混战。

很多人说,这是郑国衰退标志,但身处这个时代的人并不知晓那么庞大的事,他们大概分为四种心情。

旁观的:打得热闹!

身在其中的赵,梁:打得轻松!

纪国:打的爽啊!

郑国:打得快哭了。

七月二十三。

郑国调兵六十万攻打锡城。

为首的统帅正是郑伯老丈人仉选,可他忘了,这里面有四十万人是郑锡带过的队伍,所以消极怠工的不在少数。

很多人都知道,换做郑锡郑上卿在,人家绝对不会让他们跑来跑去地打仗,肯定让他们回去秋收。

家里的麦子重要,还是帮你们攻城重要?

不过到底人多,锡城就算再坚固,也撑不到三天。

但就在同一天里,仉选接到边境两个城的求援。

因为就在夜半时分,人家纪国骑兵势如破竹,把边境两个城拿下,穿过这两座城直奔锡城啊!

还有!

我能一天之内把送信过来,不是因为我跑得快,是纪国骑兵带着我跑的!

人家已经在两座城池驻扎,增援的人就在路上!

其间还夹杂着纪国的国骂。

翻译成文明点的语言就是。

什么破路,难走死了,心疼我的马。

坑坑洼洼的能叫官道?什么垃圾。

这城墙跟纸糊一样,好笑死了。

青铜兵器?你们还在用呢?狗都不用!

什么?吃饭都没吃饱,我们顿顿大白馒头大肉包子!

别的还好,但边境的武城跟定城因为大白馒头跟大肉包子破防了。

因为郑国打仗,去年他们的粮食八成都送到前线。

今年粮食倒是要收获了,但至少有一半的壮劳力在打仗,眼看天就要下雨,连着下几天,麦子都要烂在地里了!

还白馒头!

黍粟都吃不上!

今年吃点野菜吧!

纪国军营的伙食一开,只听对面肚子咕噜咕噜,听着都可怜。

反正城已经占了,按照统帅大公子纪胜的说法,分他们一两个馒头也没事。

但分着分着,竟然有一种感觉。

他们这是打仗啊,还是扶贫啊。

随军的军师陷入深思。

这城池要是被他们收入囊中,是不是还要帮武城跟定城搞基建?

他们好像吃亏了啊。

这就是纪国的打算。

打都打了,锡城都被郑锡带到纪国了,没必要留个尾巴吧?

以后纪国跟郑国的边境就是锡城,从锡城往南,武城,定城,以后都是纪国的地方。

不然他们干嘛要出兵四十万?

说起来,纪国跟武城,定城还有些渊源,当初这两个城池是一个国家,之后郑跟纪联手灭小国,但城池归在了郑名下。

基本就是纪凌爷爷辈的事。

兜兜转转,竟然又回来了。

纪国大军不费吹灰之力攻下武城,定城,直奔锡城。

骑兵还带着送信的一起,让行事送消息过去。

不是统帅纪胜狂妄,而是他知道郑国此时,收到不止这一个坏消息。

一个坏事尚且稳得住,要是连着来许多呢?

比如南边跟纪国打呢。

北面的赵,梁起兵,势必要夺回被郑国占的九个城池。

签了合约?

承认赵,梁是国家,就给你们九座城?

我们那是跟郑锡签的,与郑国什么关系。

再说了,我们都敢拉国君下马,把庆变成赵,梁,还有什么不敢的。

你们郑国还签过和平盟约呢,还不是你们最先挑头打仗?

忘了?

回旋镖总有天会扎到自己!

郑国统帅仉选,一面是北面九座城池被打,那边兵士不够,眼看就要失守。

另一面是纪国连攻两座城,到锡城之后,准备里应外合,打退郑军。

仉选连连向郑伯求援,一定要增兵啊!

再不增兵,就没得玩了!

可郑伯那边也焦头烂额,他当然知道增兵,但怎么增?

秋收的时候,下面卿士谁都不愿意出人。

不仅不愿意出,还想把人要回来,再打下去,粮食怎么办?真的不管秋收了?

天时地利人和,郑国一个也不占。

郑伯只是想教训一下郑锡,也没想到竟然有这么一连串的反应。

七月十四,锡城南面城门打开,迎接纪国统帅,有了纪国的增援,粮食物资要多少有多少。

百姓们只要躲在家中,根本不用出门。

纪国军队的军纪更是让人侧目,不进一家一户,不抢一针一线,令行禁止,跟外面饿急眼的郑军根本不同。

人家纪国人不缺吃不缺穿,斗志勇猛,作风优良。

能做到这几点,已经甩开其他军队一大截。

锡城在半日内被武装起来。

用铁板加固过的城门犹如天堑,谁都过不去。

本就难攻的锡城变得更加啃不动。

有纪胜在,这里没人能攻破。

也有人劝道:“大公子,这三座城拿的这样简单,不如再往前走走。”

纪胜虽然平时性格莽撞,但在打仗一事最为精通,临行前还有弟弟的嘱托,直接笑道:“贪多嚼不烂。”

“要犯跟郑锡一样的错吗?”

论将才,纪胜绝对是天才中的天才。

其实这话他早就想说,弟弟也是同意的。

郑国一口气拿下庆国九个城池,实在是太多了。

如果拿个三四个,四五个,其实早就占稳。

不过另一方面也能理解郑锡。

郑国今日北面跟南面同时开阵的因,不是最近才种下的。

是早就面对的难题。

郑锡想打纪国,为的是破防被包围的困境,跟庆国打,照样是这个原因。

他知道,不趁着庆国乱的时候多拿点城池,就没这个机会了。

所以郑锡一口气连下九城,拿下之后不肯回国都,目的为了稳住这些城池。

在他的计划里,他在这九城里三年五载,从户籍制度开始总会把几个城消化完。

可惜了,计划赶不上变化。

纪国这边跟郑锡不同,他们不着急发展,南面还有大面土地等着开发呢,不想往中原挤。

拿下武城跟定城,也是因为锡城卡在那边,顺势而为。

他们这么热爱和平,又爱种田的国家,怎么会做那种奇奇怪怪的事。

他们可不是郑国啊。

纪胜排兵布阵,守着锡城,对面几十万大军都拿他没办法。

仉选见此,就知锡城已经没了,原本的锡城孤立无援,再坚固的城多围几个月就行了。

但现在他们有了补给,围城已经失去作用。

打击不止这一个。

武城失守,定城失守,锡城失守。

九城也失守!

整个郑国陷入恐慌。

短短几天之内,十二个城池没了!

有人算了算,距离郑锡离开郑国,还不满一个月。

郑伯一面是赵梁,一面是纪。

国内还喊着要兵士们回去秋收,再有粮仓见底。

真的不能打了,再打内部都出问题。

当初气昂昂带着兵士们要去给锡城一个“教训”的仉选,灰溜溜回了国都。

回去头一件事便是请罪。

他态度如此,别人不好说什么。

但他后面的几十万大军气得要死,把他们扔那边,自己跑了?

七月二十三开始的这场大战,最终以郑国国君宣布撤军,准备秋收为由结束。

打扫战场的时间都没留。

郑锡知道后,也是长叹一声,看着手里上好的纸张,上好的笔墨,还有纪国给他派来的十几个翰林。

继续修他的纪国律法吧,那边跟他已经没有关系了。

这场动用百万兵力的战争结束,虽然耗时不长,但比三国攻纪的时候死的人数要多。

不仅赵梁那边死的人多,锡城在纪国没来之前,死伤也很惨重。

纪胜看出来,现在的战争模式已经变了。

再也不是当初几国打仗,兵士们聊天的战争。

这点转变对他来说也是巨大的。

同时让他更加谨慎小心,尽量减少己方的伤亡。

七月底,各方清点盈亏。

赵,梁,分别拿了五个城,四个城。

现在分别持有四十五,四十七。

纪国从原本的二十三增加三个,变成二十六。

有赢家,肯定有输家。

郑国从原本的五十一,变成三十九。

一下子减少十二座城池。

等于说郑锡打回来的郑伯又给送出去,连带着少了三个。

说句败家子不足为过了。

而且这一仗打完,大家已经摸清郑国的底。

没了郑锡的郑国实在不堪一击。

收尾不顾,秋收打仗,亏他们想得出来。

整个郑国秋收最顺利的,竟然是被纪国拿下的武城,定城,锡城。

按照郑锡的做法,这里趁着刚刚占领,迅速普及了户籍制度,又派来大批有经验的基层官员。

这些官员刚上任,按照村落情况,给当地百姓发铁质镰刀,拉来耕牛,让大家赶紧收粮。

当地的郑国卿士能收编的收编,不想留下的给了钱财让他们去郑国。

一连串动作下来,郑锡都惊讶于他们的强干。

最后忍不住感慨道:“没想到最先完成我心愿的,竟然是纪国。”

纪国做得不止如此,当地的田地也不再归卿士所有,按照人头分下去之后,田地制度依照纪制,官府收两成其他的归个人。

接着就是准备修路,修水渠。

纪国官员的效率,让武城,定城,锡城全都大吃一惊。

官员还能这么做事?

他们每天穿着胡服下田地正常吗?

说起胡服,其实还是骑兵先穿。

裤子跟窄袖太利于骑马,慢慢发展成下田地的官员小吏也爱穿,方便啊。

宽袍大袖是好看,不好干活!

没看大公子小公子都在穿吗!

纪国带来的变化是显著的,而且带来的还是好的变化。

在他们还在反应的时候,官员们都把官学选址定好,准备快点开官学,赶到明年二月招生。

等到八月秋收结束,用着纪国送来的便利工具,再被招呼着修路修桥修水渠。

田地一一划分,武城,定城,锡城的人发现,跟纪国一起好像还不错。

冲着便利的农具,他们都想跟着纪国。

更别说耕牛铁犁,以及他们分到的土地。

土地是他们的,这点太吸引人,甚至连奴隶都被分出来单独落户。

什么?

奴隶?

纪国人不懂。

郑锡虽未插手这些事,但知道前期打仗纪胜在做,后期分人过去占城是纪凌管着。

兄弟两个配合一致,九月份这三个城彻底归于纪国。

说句不好听的,郑国派人来要,他们都不一定回。

回了就没铁器农具,更没规划好的道路水渠,连田地都要收回去。

用惯了先进的东西,根本适应不了落后的器具。

过来的纪国官员还说他们这的种子太差,准备给他们弄点优质种子过来,纪国人现在都种那些种子。

产量要比这里高不少。

这些东西把三个城池的百姓说得一愣一愣。

真有这么好的事?

打仗了,不仅没损失,好像还赚了?

不管他们信不信,被纪凌选来的官员们别提多热心了。

他们可是好不容易争取到的机会,一定会好好干的。

否则下次就没有露脸的机会!

看到最后,郑锡脸都僵了。

他没有收服九个城池,不仅错在郑伯,更错在没有这么多好用的官员。

纪国国子监果然有些东西。

再看看他手边帮忙的翰林们,想必等他们出去之后,必然也会很不错。

比郑国那些贵族子弟强太多。

平民出身的学子不仅聪明还勤奋,有什么理由不重用。

郑锡见此,写了三封信出去。

武城,定城,锡城,肯定有他的根基。

有他信件,这三城的归顺会更加顺畅。

十月初,纪胜大胜归来,纪伯,萱夫人,纪凌等人出城迎接。

纪国再次证明。

打仗这事,他们真的很行。

纪伯激动的点则有些不同。

这么多年了,纪国不仅会打仗了,还会占城了。

以前打下多少城池啊,都被人划拉走了,现在打下来就是他们的!

如果早点会有这些本事,纪国也不至于这么小!

纪凌听到这话,安慰道:“父亲,纪国现在也不小了。”

二十六个城池,相比最初的五个,确实不少。

但怎么觉得还不够呢?

确实还不够,郑国现在有三十九个城池,不说多的,就以郑国当个小目标,明年一定超过他们!

在实现超过郑国之前,纪国另一个好消息传来。

五个月就能成熟的稻子成功了。

今年六七月份种下,十一月收获,南方那边根本不下雪,这个时代的温度比纪凌上辈子要高不少。

所以偏南一点的地方气候温暖,完全适宜种植。

刚刚结束战争的纪国平静没多久,就被这条消息震撼。

郑锡站在宫室里,更是不知该说什么。

五个月成熟的稻子?

别说见了,听都没听说过。

现在正在听户部公子钦讲解。

“年初的时候,我们发现这种稻子很特殊。六七月跟公子凌一起种下这片试验田。”

“虽说这谷穗还是不够饱满,味道也一般,好就好在一年可以种两季。”

“每年二月种下,六月收获,七月种下,十一月收获。”

“南边的气候适宜,完全可以这么种,就算是往北一点,纪国国都附近,也可以实现两年种三季。”

“两年种三季这个不用多说,咱们纪国都懂。”

郑锡表示,他不太懂。

四五年前,他还在用粮食慢慢蚕食纪国,因为他那时候笃定纪国没有粮吃。

之后知道他们有粮,却没想到有这么多。

怪不得纪国那么有底气。

怪不得纪国那会说什么会造纸,会造恶金。

可实际上,粮食才是他们的底牌。

等听到纪国粮食亩产的时候,郑锡已经忍不住了:“这是什么种子,竟然这么高产?”

郑锡并未怀疑他们说的是真是假,平时纪国百姓的用度便可看出一二。

再有纪国这些人也不是随意吹牛的性格。

从纪伯到下面官员,明显知道一些五月稻的事,现在只是确定而已,所以他才直接问出来。

公子钦果然回道:“从南方而来的稻种,您看。”

公子钦又拿了几种稻子,大致一看好像都一样,其实仔细研究会发现,根部,叶子,穗子,其实都会有细微的差别。

正是这些不仔细看看不出来的差别,让种子的产量,抗病害能力都不同。

“这种耐旱,这种抗虫害。”

“这种高产,但种植时间长。这个谷穗不好看,周期短。”

公子钦对这些如数家珍,其实很多东西,是他回纪国之后学的,主要从纪凌那边得到的灵感跟答案。

加上他扎实的农务基础,才有了纪国田地繁荣的景象。

郑锡这才发现差别。

好像知道,为什么郑国田地乱糟糟的,而纪国田地非常整齐。

整个宫室里,没有什么明面上的勾心斗角,说起话也不是夹枪带棒。

纪伯是个不喜欢拖拉的人,有什么问题能解决的立刻解决,解决不来的给个期限,更不让别人猜他的意思,简直有什么说什么。

身边的同僚们也是如此,看着吵吵闹闹,其实办事效率非常高。

这次的会议更是讨论麦子稻子良种中度过。

虽然几个郡的长官都在抢良种,但气氛实在好。

这种团结一致,为了国家而努力的场景,郑锡已经很久没看到过了。

怪不得纪国能收揽那么多野人部落,还让他们心甘情愿留下。

怪不得武城,定城,锡城归到纪国时候,就不说回去的事。

当然,纪伯还是把锡城留给他,毕竟是他带过来的,更是他父亲留下。

不过郑锡只是收那里的税收,其他治权交给纪国。

他信任纪国,信任的好像有点快?

但是这样的纪国,实在太值得信赖了!

郑锡感觉,他很快就能像耘先生一样,坦然说出我们纪国这四个字。

没办法,纪国值得。

郑锡最后看看五月稻,直接加入“抢”稻种的行列,不行,他也要为武城等地抢一抢。

大家先是一愣,怎么郑锡也这样啊!

来纪国才几天,怎么这一招都学会了!

作者有话说: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