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不用担心,烂船还有三分钉,即便有部落崛起,也不是一二十年就能吞并萨珊王朝的,部落和王朝最大的差距就是底蕴,就像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他们有不少比中原强大的时候,但是最终都败于中原,就是他们没有底蕴。”薛云宽慰道。
虽然在宽慰李世民,不过薛云知道,有一种情况例外,即便没有底蕴,也能培养出强大的国家和军队,那就是宗教信仰,已经没落的十字军,正在兴起的大食人就是其中的典型,这也是为什么薛云对秃头厌恶的原因之一,那些控制在矿山挖矿的秃头,几年过去,也只有八千老实的获得赦免,成为大唐百姓。
如果不是中原人口太少,需要他们出来做种马,薛云绝对会让他们一辈子挖矿。
经历多年战争,西域男子稀少,女人多,即便府兵都在这边安了一个家,还是分不完,所以这好事才落在他们身上。
沙钵罗老了,没了以前的冲劲,老家伙在身毒控制了十多座城池之后,就安安心心的当起了国王,只是商队变得越来越庞大。
经过几年时间的跑商,西突厥贵族同样堕落了,每年大量的财富落在他们口袋,自然就不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去征战。
穷人乍富容易心态失衡,尤其是这些根本没读过书的突厥贵族,既然能过潇洒人生,又何必去冒风险,反正商队能源源不断的带回来财富。
李世民颌首赞同薛云的观点,中原为何不把周边小国和部落放在眼里,不就是因为那些部落没有底蕴吗。
最重要的就是文字传承,那就是中原最大的底蕴,文字传承不但有治国安邦的策略,还有攻城掠地的兵法。
经过薛云的财宝轰炸,如今李世民再也不是看到一块羊脂玉就眼红的人,自然也不会想着强占玉石出产。
主要还是薛云把税收定得极高,打磨好的玉石想要运送回中原,必须上交四成,没有打磨的也得交三成,这些都落在李世民手里,所以他看这些玉石商人,眼神分外柔和。
这里是西域,没有官府的通关文牒,沿途无法补给,根本不可能回到中原。
前几年薛云送回去一块长度近两米的玉石,李世民一咬牙,决定用来给李渊打造一副棺材,当时就差点乐得李渊原地升天。
只是很可惜,想要把如此大的玉石打磨成棺材,不是一两年能够完成的,就像大明宫一样,只能李世民自己享受了,李渊只能空欢喜一场,好在李世民还是有良心,为他准备了金缕玉衣。
“子义,你说如何才能长久的保证安西都护府的稳定?”李世民问道。
未雨绸缪,李世民的眼光还是非常厉害的,薛云很是佩服,他思索片刻道:“想要安西都护府长久稳定,只能多方面管控,一是轮换,避免都护府尾大不掉;其二则是修建道路,如果沙洲的军队,能够快速开进安西都护府,朝廷对安西都护府的控制力就会增加许多。”
“言之有理,就用石灰修建道路,不止是沙洲到西域,长安到沙洲道路也得修建。”李世民点头说道。
薛云眉头一挑,他这才明白,李世民绕圈子原来是盘算着修路的材料,为了控制技术外流,修路的主要技术人员是薛云管控的工匠,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西方的工匠。
中原的工匠更擅长精巧的物件制作,修建这方面,西方工匠也能用,毕竟火山灰使用,本就是他们发明的。
“陛下英明!臣会让工匠前去帮忙。”
李世民满意的点点头道:“关中百姓虽多,每年粮食不够吃,朕想迁都洛阳,子义你觉得如何?”
关中这片土地已经被耕种了几千年,不但土地变得贫瘠,过度砍伐,水土流失也非常严重,正因为如此,关中粮食亩产在整个大唐算是比较低的。
百姓手里没有多余的粮食出售,府兵,官员,商人,匠人等等不种地的要吃粮食,就需要从其他地方运输。
依旧是交通问题,运输粮食消耗很大,迁都就食!这是皇帝用于解决粮食缺少的一种手段,毕竟皇帝出行会带大量的护卫,文臣和宫女太监。
前朝隋文帝就从长安到洛阳,解决粮食问题,杨广同样如此,武德年间,李渊虽然没有迁都就食,但是动了念头,李世民三次巡视洛阳,其实也有此意,减少长安粮食消耗。
薛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唐朝之后,再也没有朝廷把长安定为都城,据说就是因为,关中粮食无法供养朝廷。
“陛下,贺兰州小麦平均亩产四百斤,东北平原小麦亩产四百五十斤,而关中的小麦,即便百姓精心照料,也很难达到四百斤,说明关中的土地,已经变得贫瘠;粮食产出不足,作为京畿地区显然是不合时宜的,陛下决定迁都,臣觉得非常英明。”薛云赞同道。
“迁都洛阳到是能解决粮食产出问题,不过到了洛阳,朝廷对北方草原和安西都护府的控制力,又会降低不少,这该如何解决?”李世民颌首问道。
关中平原以前是粮食产出重要地方,不过洛阳平原也不差,何况还能依托水路,南粮北调,用船只运输,路上消耗并不高。
“迁都洛阳,并不是放弃长安,以臣之见,驻守一半的兵马在关中,一样可以震慑四方,调动起来也不算困难。”薛云说道。
李世民眉头一挑,他还真是忽略了这点,只是想着把长安朝廷搬到洛阳。
“普通迁都洛阳,可以定长安为陪都,既然如此,何不再挑几个重要地方为都城,例如南方定一个南\/京,北方定一个北\/京,西方定一个西京。以洛阳为中心,外围一圈重点区域协助,同样是强干弱支。”薛云越说越精神,这个办法如果实行,以后就不用担心藩镇割据的问题。
聪明的皇帝都是采用强干弱支,也就是中央集权,强大京畿地区,弱化偏远地区,这样一来,即便地方作乱也能快速镇压。
藩镇就是让边关地方做大,一但造反,中央地区想要镇压都无力,如果李世民听劝,以后藩镇割据的局面就不会出现了。
李世民眼睛半眯,思索片刻问道:“定下如此多陪都,好像也不错,但是官员问题如此处理?每一个陪都需要的官吏不少,还有宫女内侍。”
“宫女内侍没有必要吧?行宫也可以小一些,没必要太大,毕竟陛下不是常住,而且臣觉得虽然官吏数量增多,这却是一件好事,三省六部位置就这么多,其他人即便有能力,也容易被压制得看不出来,可以用陪都锻炼人才,如果陪都都治理不好,又如何能治理中枢?
以臣之见,定下陪都,日后中枢官员就从陪都挑选,经过一层选拔,能者上,弱者下。”薛云分析道。
大唐立国才三十年不到,官员大多都是开国第一批官员和他们家族后人,只有极少是科举取士,从武德年到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也只有五百多人是通过科举踏入官场,这还是因为安西都护府和辽东需求量巨大,朝廷放宽了条件。
这一批官员还不错,但是后面的就难说了,尤其是如今长安那些年轻人,本事没看到多大,嚣张跋扈的性格却一个比一个厉害。
勋贵之后无法避免的现象,就如柴邵两个儿子,出身不可谓不高,但是能力就别提了,如今是长安有名的败家子,废物,不学无术的代名词。
有不少人能力逐渐被大众认同,觉得他们有追赶父辈的能力,如同长孙冲,尉迟宝琪,还有程处默,程处亮兄弟,也有一些人被认为有能力,不过与父辈不同,如同房遗爱,于都斤山一战成名,杀得薛延陀部落人头滚滚。
当然,像柴家兄弟那样的也有不少,大家就当一个笑话。
李世民仔细琢磨,这几年入仕的年轻人,缺少磨练环境,明显比前几年的差不少。
从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人开始,褚遂良,许敬宗等人能力要差一些,再下去的长孙冲,李崇诲等人又要差一些,有种一代不如一代的感觉。
“似乎这也与磨练有关。”李世民心里暗自想道,他这样想的时候,也就觉得设定几个陪都来磨练大臣好像真是一个好主意。
县城,州城再加一个陪都,这就有三个阶段,毕竟都护府不一样,都护府是坐镇边关才设定的,不可能给年轻人来磨练,万一出问题,那乐子就大了,纵观这么多年,也就只有薛云一人,前面打仗,后面治理地方的官员全是年轻人。
当然,薛云把地方清理得干干净净,方便治理也是原因之一,想到这里,李世民就忍不住看了薛云一眼,这家伙真是福将,不但经常给自己带来好消息,跟他走得近的人也过得不错。
“你觉得那些地方定为陪都合适?”李世民问道。
“事关重大,臣觉得还是回长安之后,群策群力,方才能思考周全。”薛云才不会说用哪些地方合适,岂不是让李世民怀疑自己有私心。
李世民心里很满意薛云的态度,他本就是随口一问而已,具体定哪里?是不是要定陪都这事还没有下定决心呢。
“你说得对!这次出来巡视,我心里有些想法。”李世民颌首道。
薛云默默跟着李世民,做出一副认真听着的样子,等待李世民继续开口。
“朕算是看出来了,朕想要领兵亲征,你们所有人都会反对。”李世民有些惆怅的说道。
薛云笑了笑没有回答,这个问题是很显然的,李世民已经五十岁,都不愿意他像秦始皇一般,死在京城之外,从而引发动乱。
别看如今李治太子之位稳固,李承乾被贬为庶民,但是李泰还是魏王,李恪在西域还有兵权,一但李世民出问题,这就是不安稳的因素。
当然,也有人期盼大唐出乱子,不过大部分人是希望安稳的,毕竟如今都在忙着赚钱。薛云在西域的时候,虽然不会让世家在这边发展势力,搞小动作,但是很支持他们进行商业活动,甚至让他们与突厥人一起组建商队,往来身毒和萨珊,甚至更西边一些。
“回长安之后,朕就让人准备泰山封禅的事情,你到时候领兵去灭了百济,至于新罗,你看着处理。”李世民压低声音说道,语气有些冰冷。
薛云猛的抬头,有些惊讶的看向李世民,他当然明白李世民的意思,这是要把新罗一起收拾了啊!
用泰山封禅来吸引外界的目光,给自己突袭创造机会,这个方案确实很好,李世民看来是想用另外一种方式参与战争。
“臣明白!”薛云慎重的点点头。
“回头定一份计划,私下交给我。”李世民满意的点点头道。
薛云没有急着上交计划书,而是陪着李世民继续巡视。
离开于阗,队伍再次回到高昌州。
杨妃与李恪依依惜别,看着满头大汗,比一个多月前又胖了一圈的儿子,李世民不悦的说道:“看看你如今的样子?如果安西都护府出现问题,你能帮得上忙吗?恐怕跑都跑不动吧?”
“儿臣知错了,从明日开始,定会用心锻炼。”李恪急忙躬身请罪。
“哼!启程,回长安。”李世民一回长袖,大步向行宫上走去。
时间已经十月,西域已经开始下雪,好在如今棉衣充足,冬季行军也不算问题,安西都护府也有充足的粮草支持,队伍很顺利的回到玉门关内。
因为天气的缘故,李世民没有去青海州,踏入关中之后,大部分府兵就开始放假,各自回家,或者去驻地。
等回到长安,正好赶上年前最后一次朝会,巡视一圈回来,李世民心情很不错,封赏了一大批人,不过也训斥了不少人。